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卓別林和《城市之光》

(2011-02-17 09:09:52) 下一個
卓別林和《城市之光》

我很小就知道卓別林,因為母親在49年以前看過很多他的電影,講給我聽。隻是我非常奇怪為什麽母親一談到他就要笑,有時候甚至笑到講不下去,因為她在我麵前基本上是一個有點嚴肅的母親。
等到文革後,我看了他的電影後就明白了,因為現在我隻要一想起他的那些經典片段,馬上也一樣止不住要笑。
一個能讓人這樣笑的人,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是個天才,讓人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信你試一試。
你要是能夠讓女孩子笑,據說她們都有幽默感,下一步就容易多了。

《維基百科》說:“《城市之光》被廣泛的視為是美國電影史上最偉大電影之一,也是查理•卓別林的代表作之一。”在AFI百年各類型電影十大佳片(英文:AFI\'s 10 Top 10)的浪漫喜劇類排名第一。
無數人喜歡這一部電影,包括一些最大牌的導演。特別是電影的結尾,無疑是經典中的經典,不知讓多少人掉下眼淚,叫人難以忘懷。
卓別林一直是英國人,雖然他的電影基本都是在美國拍的,但他電影的風格並非是好萊塢式的。你看一看其它的9部,就知道差別了,就知道什麽是好萊塢的電影了。比如《當哈利遇上莎莉》,這就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浪漫喜劇,拍得不錯,但有點甜膩膩的,用今天的話,是典型的小資電影。
不過話說回來,他的風格就是他的,別人學不來,天才都是這樣。

首先,他的電影總是很簡單,情節簡單,拍攝得簡單,表演也可以說簡單,要是他的電影都看不懂,那一定是一個傻瓜了。但是,這個世界上真正的東西都是簡單的,像人所說,是憑著質地,而不是花裏胡哨的樣式。
簡單而有內容,那就是天才。
當然,那是因為他是演啞劇出道的,是一個罕見的舞台喜劇演員,一舉一動都精彩,都是戲,這一點許多現在的所謂名演員都做不到。舞台可比銀幕要求要高不知多少,不能重來,任何人為的修飾都不可能有,往台上一站,就隻能靠自己的真本事了。
過去很多著名的電影演員都是舞台上的名角,像《王子複仇記》,《四季之人》的主角,費雯麗也是演話劇的,那還是看得到差別。現在好像是越來越少了,估計是錢鬧的,舞台上掙錢肯定是遠遠無法和銀幕上相比的,現在隻有真正熱愛表演藝術的名電影演員才會去舞台,不然就不值。
我這人有點老腦筋,總認為舞台上才看得到真正的表演藝術,那些一大幫所謂的俊男,美女算是做不了的,一定要出醜。
當然,我還是喜歡看電影,美就是美,管它是怎麽來的,也許真正的美本來就是一個虛幻的東西。

卓別林的喜劇跟好萊塢的套路最大的不同在於裏麵的傷感,失落,這可以說是卓別林的特征,構成了和那些單純搞笑的天壤之別。說他是天才,說他的東西是經典,說他永遠不會被人遺忘,其實都與這有關。
他無疑的真正懂得怎麽去浪漫,但是,那個浪漫中卻總是有濃濃的傷感,這就難了,沒有深度的人,對人生走馬觀花的人,怎麽可能做到這一點。
極度浪漫電影多的是,最後的結果毫無例外都是床,這就是好萊塢的經典套路。但人天天上床,記不住的,隻有再加上極度的傷感,離床遠了,離眼淚就近了。那東西好,你卻得不到,怎麽可能忘記。浪漫加上傷感,失落,這總是最能深深觸動人的內心,也許是你我都有這樣的經曆,得不到東西才永遠是最好的。
要我來找原因,那就是卓別林的電影中總是充滿了人被這個世界弄得非常無奈,把握不住自己的命運,大事小事都一樣。他的典型角色是一個潦倒小人物,心地善良,渴望愛情,卻總是不停地碰壁,找不到北,這一切都是用他的那種特有笑料來表達的。
我想大家對這一點各人都有類似的體會,這個世界的確經常讓你我感到不知所措,命運的顛簸經常讓我們沒有了方向。於是我們在笑的時候,就會充滿了同情,憐憫,確實我們在笑自己。
這就是卓別林不同凡響的地方。

他是一個真正的全才,在《城市之光》中,他是主演,導演,編劇,監製,作曲,剪輯,如果不是他不能自己拍自己,估計攝影也是他了。這在經典電影中,也隻有他能做到。
電影中,導演和演員之間的溝通總是很難的,導演的構思,設想要通過演員表現出來,演員未必能懂,也未必做得到,其他人也一樣。個人的能力,精力有限,跨行太多必然是難以麵麵俱到,但天才不受這個限製,反而是更能保證獨特的風格。
恐怕不多的人知道,他因為《舞台生涯》而得了奧斯卡最佳作曲獎,那音樂就完全體現了他的風格,非常抒情而又非常傷感,是我最喜愛的電影音樂之一。

他電影中的傷感恐怕與他的童年有關,他肯定是所有電影明星中,出身最孤苦的一個,基本上是《霧都孤兒》翻版。父親離家,母親因為精神病而不能照看孩子,他經常是在饑餓,無家可歸中,在孤兒學校受到了一點可憐教育,19世紀的那種學校可以想象是什麽樣子,7歲就逃離了孤兒學校開始幹一些最底層的工作,最後憑借自己的才華終於獲得了成功,這本身就像是一部電影。
據其子所說,卓別林生前最討厭的就是聖誕節,他會一個人關在房間裏。這就是童年的陰影,因為他說過:“我小時候過聖誕節,能有一隻橘子就很幸運了。”
但是聖誕節卻會找他,1977年12月25日,聖誕節,查理•卓別林去世,想躲也躲不掉的。

卓別林也有天才的一個基本特征,卓爾獨行。他一賺到錢,馬上自己弄一個製片廠,擺脫別人的控製,真實生活中,他可不是受人擺布的流浪漢。
1940年,他拍了《大獨裁者》,那時美國還沒有參戰,德國還是友好國家,希特勒根本不是像後來被人們看做是一個萬惡的獨裁者,像這樣去挖苦一個友好國家的“元首”,這是前所未有的,非常膽大的行為,他倒是早就看穿了希特勒,比那些政客要強得多。
從記錄可知,希特勒曾經看過二遍這個電影,有點費解,一遍可以說是稀奇,為什麽會有下一次,是他惡毒地諷刺希特勒把希特勒也能弄笑,還是希特勒認為是正確的描述而不是諷刺,就是說,是非常有幽默感還是根本就沒有,弄不懂。
《維基百科》說:“卓別林的政治觀點始終傾向左派。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他的政治見解相當緩和,但是在1940年代的美國(加上他的影響力、他的知名度以及作為一個外國僑民)許多人認為他的政治觀點是非常極端、非常危險的。在大蕭條前卓別林的無聲電影的政治性不強,他的流浪漢的角色隻不過是貧困,有時與法律發生衝突。卓別林1930年代的電影就非常政治化了。《摩登時代》描述了工人和窮人在工業社會中的不幸狀態。1940年的《大獨裁者》最後的一段演講批評了民族主義受到了強烈的反對。卓別林於1942年公開要求幫助蘇聯在歐洲開辟一個第二戰場也是一個非常受爭議的事件。1947年的《凡杜爾先生》使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批評資本主義,在許多美國城市裏發生了抗議這部影片的事件。”
在麥卡錫主義時期,他被指責有“非美行為”,並懷疑他與共產黨有聯係,“美國議會威脅要審問他。但是最後這個威脅沒有變成現實,可能是因為反對他的政治家怕他諷刺和嘲弄審問者的才能。”
看來一個人會諷刺人還是有好處的。的確也是,如果他用電影上的姿勢走進去,回答問題時再做幾個特有的動作,大家可以想象那會有一個什麽結果。到時候一定會有許許多多的記者等著看笑話,那一定會比他的電影要精彩多了。
1952年卓別林本想短暫離開美國,但是美國政府卻不讓他再進入美國了,看來FBI都是一些毫無幽默感的家夥。雖然美國政府不喜歡他,但他卻是許許多多傑出人物的朋友,其中包括愛因斯坦,對他表示了由衷欽佩。
直到 20年後,他終於才回到了美國,得到他早就應該有的榮譽,因為他對“本世紀的電影藝術所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貢獻”獲得了第二次榮譽獎,“除了獲獎外他還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曆史上最長的起立致敬。在明星群聚的會場內觀眾整整起立鼓掌了五分鍾。”

他電影的缺點非常的明顯,結構鬆散,很多情節與主要線索無關,隻是搞笑,像即興舞台劇而跟現在的電影有太大的差別。換一個人就是爛片,但是,他是卓別林,能讓人笑,這一點就能看下去,人們為了笑是不會在乎時間和金錢的。
當然,我們得記住,他的大部分電影都是默片(包括《城市之光》,盡管那時已經有了有聲電影),那時的電影才是剛剛走進人們的生活,在他的前麵沒有什麽經典,無人可以借鑒,他是真正的拓荒者。《維基百科》說:“事實上他可以說是第一名世界明星”。除了卓別林的電影,現在還有幾個人知道那個時代默片。
這樣來看,他的成就和影響幾乎是無人可及的,因為他被無數人所繼承,現在的電影電視喜劇裏,太多地方都看得到他的痕跡,動作比如霍夫曼的《小人物大英雄》,主角就完全是一個卓別林式的流浪漢,不過是把場景搬到了現在。美國的喜劇影視演員都很強調動作,這恐怕就是由他而來的。

他個人有兩點最受人非議。第一,他總是對年輕的女孩子才感興趣,在這方麵他的緋聞多多。但是,好像大家並不認為他在“玩弄女性”,因為有的女孩仍然和他保持著終身的良好的朋友關係,有的明顯在訛他,當然,也肯定是有人恨他的。
在我看來,他可能是一個容易動感情的多情種子,又在好萊塢那種環境,他年輕的時候除了個子不高,絕對是一個帥哥,又有錢有權,這種事情應該並不奇怪。他在54歲時跟18歲的最後一個妻子結婚,從此就非常老實了。有人要說他是老了,恐怕不對,因為他們生了8個小孩。其中有Geraldine Chaplin,在《日瓦戈醫生》中扮演主角的妻子,她在8歲時在《舞台生涯》中就有一個鏡頭,但是,他的孩子恐怕都沒有能遺傳他到的表演天賦。
第二,“卓別林還和一樁離奇的死亡事件有牽連。1924年,電影大師、好萊塢的創建者之一托馬斯•英斯突然死去。這名富有創造性的電影事業先驅在他生日的那天參加 了在威廉•赫斯特的遊艇上舉行的慶祝會。大批好萊塢大明星紛紛前來祝賀。就在那天,英斯卻突然死去。對於他的死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死於心髒病,也有人說 是死於神秘謀殺案;有人說是死在艇上,另有人則說是離艇後才死。這個好萊塢醜聞至今仍是個未解之謎。”
現在據說有記者發現了真相,但是,當事人生前都閉口不談,又早就沒有了所謂犯罪現場,哪裏可能知道什麽真相呢?不過是記者弄錢的八卦。
普遍認為卓別林撒了謊,至少是沒有說實話,為什麽呢?無人知道,人有太多的原因而不說實話。

有人說卓別林並不能免俗,一樣地追求金錢和名譽,這恐怕是真的。但是,人們並不認為他是餘秋雨式的人物,而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他當然是靠拍電影賺錢,但是,他卻更看重表現自己,堅持自己是一個真正藝術家的靈魂,不為追求商業成功而放棄自我,不願意隨波逐流,這隱含著那種真正藝術家的自傲而沒有媚骨。
他在麥卡錫時代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那是因為不願意附和權勢者,不願意歌頌“大好形勢”(他好像隻喜歡諷刺),反對那時的美國對好萊塢藝術家廣泛的政治迫害(有點像文革)。
人們,特別是演藝界中人,那裏能夠有不愛金錢和名氣的,那就不要幹這一行。但是,有時候你卻不得不做出選擇。這樣看來,你越說他愛金錢和名氣,那麽他的那些行為就越是了不起。
他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但是,我沒有聽到過他表示過後悔。
有人說這是藝術家的良心,我的看法略微不同,真正的藝術家都必須得是一個非常狂妄自大的家夥,這樣的人不可能跟著政治家的指揮棒轉,有些人不是欠缺良心,還沒有到那個層次,首先要有自我才談得上良心。
古今中外,有哪個藝術家是能夠靠唱讚歌而流芳百世的。唐詩中相互吹捧,拍權貴馬屁的多的是,但是,我們能記住的隻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人生不相見, 動如參與商”這一類。
看來這個世界從來就是不怎麽的,人們在命運麵前,在龐大國家機器麵前,都是卓別林式的流浪漢,都需要憐憫。讚歌都是假的,除了那時候的統治者,沒人喜歡。一改朝換代,就成為笑柄,而卻沒有永遠不變的朝代。
要是一個連人類永遠麵臨著種種不幸都看不到的人,能稱為藝術家?
所以說,這個世界向來就是艱難,笑可不易。卓別林作為一個為喜劇而生的天才,就憑他給人帶來的歡笑,就永遠不會被人忘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texasredneck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百惠千我的評論:

我也是在網上亂看的,那可不是電影,我寫不出什麽新東西。
百惠千我 回複 悄悄話 看了半天沒看明白卓別林和托馬斯•英斯的死有什麽關係。LZ沒寫清楚。能否補一下?謝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