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母親和我的故事(母親定律)

(2010-05-06 12:32:17) 下一個
母親和我的故事(母親定律)

在國內的時候,周圍的人沒有不輔導孩子功課的。想說那是一道風景線,但好像不妥,因為有些時候,也可以是地獄的。
辦公室裏有一個老大姐,對人很好,另一個意思就是她對做官沒興趣。她的全部心思都全部毫無保留在她的寶貝兒子身上,在讀初中。她的丈夫正在國外,所以輔導孩子這麽重的工作就落在她一個人身上,自然是不堪重負。
千萬別誤會,那孩子很聰明,也逗人喜歡,別的功課都好,就是政治總在七,八十分徘徊。想到孩子有一門功課不能在九十以上,她就吃不香,睡不好,經常唉聲歎氣。
於是我就勸她:
“政治那東西有什麽用?學不好沒有什麽關係。”
她氣呼呼地瞪了我一眼,說:
“你還沒有孩子,站著說話不腰痛,說得輕巧,中考,高考那是要算總分的,那一分就要壓住多少人。別人都是靠政治撈分,可他倒好。”
想一想也是,在中國不講政治是沒有任何前途的,經濟是政治,曆史是政治,藝術也是政治。甚至吃飯都是政治,你要是跟不應該的人一起吃了飯,都可能有麻煩,所以從小學政治倒也不錯,為了將來的前途嘛。
我隻好繼續勸,
“你關鍵是找到原因,不應該的,你那個寶貝兒子記性非常好,幾年前我搶了他的一塊糖,現在他還記得清清楚楚。”
她不再說話,可能也跟我的母親一樣,找不到原因,表情就有些悲傷。

過了幾天,她興衝衝地對我說:
“我想了一個好辦法,首先要增強他的自信心,克服畏難情緒。這一回老師出了二十道題,說就考這些內容,我這回就死死地把他抓住。”
“這主意不錯。”
“先不慌說不錯,我一個人做不了那麽許多,你們幾個小年輕每個人幫我做兩個。要認真,不許嘻嘻哈哈,要像個當叔叔的,出了問題,我找你們算賬。”
老大姐對我很好,我剛來的時候,兩眼一抹黑,她跟我忙前忙後,教我怎麽對人處事,以後飯也沒少吃她的,是沒法推的。再說事關下一代嘛,也應該盡盡心。
於是接下來,我們就忙著在報紙,學習材料上領會精神,找觀點,弄得雞飛狗跳。
估計頭頭就有些納悶,怎麽一下子辦公室的風氣就變了,個個都愛學習了,肯定是他的諄諄教誨起了作用,得意的正想表揚,話還沒有說,就突然又沒有了,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成績出來的第二天,老大姐晚到了,大家自然圍了上去,可以理解,做了事情,總是想有點成果的。
可她眼睛又是紅紅的,一看就知道沒有睡好覺,看來情況不妙,我說:
“怎麽一回事,你不是說他背得一字不差了嗎?”
另一個說:
“這一回就找到原因了,誰出了錯,我們一起來狠狠地批評。”
她長歎一氣,說:
“不怪你們,那小兔崽子忘記了背題目。”
我們沉默了一會,就再也忍不住,一陣狂笑。

讓•皮亞傑(Jean Piaget,1896-1980),法籍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成為了這個學科的典範。皮亞傑早年接受的是生物學訓練,所以他的理論強調生理學基礎,在這一點上構成了和弗洛伊德的重大區別。
從開始到現在,許多人一直認為弗洛伊德不過是一個“江湖郎中”,原因就是很難找到其生理學根據。
據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說:一個科學理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要能被否認。弗洛伊德的理論不可能被否認,因此它不能算是科學。
根據這種說法,中國的那一套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也根本不是科學,你可以把它說成任何別的東西,但不是科學。
不是的嗎?他們永遠有理,永遠能適應新形勢。根據那一套理論,能搞階級鬥爭,也能搞經濟建設;能消滅剝削,也能叫資本家入黨。
還是回頭來講皮亞傑,隻討論與本文有關的內容。在他看來:
兒童的認知發展具有階段性,發展順序不變,但具有個別差異,每個階段,在思考模式上會表現出質的不同,而不僅僅是量的差。
所以,提前告訴孩子那些複雜的邏輯概念沒有什麽用處,除非那孩子是個天才,這是有其生理學的基礎的。也就是說,生理結構還沒有發展到位,那些更複雜的神經結構還沒有形成前,孩子對複雜的事物是不能理解的。
如果你的孩子是一個天才,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因為沒有人知道如何教育好一個天才。
皮亞傑的影響極大,但中國除外。這就有一點奇怪,照理說皮亞傑強調生理基礎應該和唯物主義合拍。
我想第一恐怕是因為傳統,中國人講的是從小要好好學習,從小抓起,孩子最好像大人一樣老成,世故,於是就有了那麽多神童的故事。
其次是政治原因,那時候我們有了毛澤東思想,這就足夠了,別的東西都沒有了價值。

我記得到美國來不久,一個美國老師請我去她家裏的party,大家正在閑聊時,她的女兒來找她講什麽,我估計是要出去,她不許。那女孩突然罵了那個帶F的字。
我登時目驚口呆,可那母親卻麵不改色,隻是簡單叫她回自己的房間。
旁邊的一個人大慨看出了我的心思,感歎了一句,意思就是十幾歲的孩子都這樣,沒有人像我那樣驚訝。
過了不到半小時,那女孩又出來吃東西,有說有笑,母女都像什麽事都沒有發生。
我真正地感到了文化差異,要是中國的孩子當著這麽多人的麵,這樣罵父母,後果不堪設想。
我小時候母親管得極嚴,根本不敢罵人,但是長大了卻還是罵,所以說,結果倒也差不多。
美國人對孩子各方麵比中國人要寬容多了,據說中國現在也這樣了,但我小時候肯定不是這樣。
背後大慨就是皮亞傑在起作用,認為孩子在那個時候是成長的煩惱,是有其生理原因的,隻好寬容,忍耐。
學習上更是如此,美國的學校老師,一般不會喜歡給孩子盡量在課程上拔高。而這是中國學校,家長喜歡的事情。
這其實也是皮亞傑的影響,想提前讓孩子進入下一個階段,對大多數他們來說,恐怕不是好事。

我記得小的時候,母親總是喜歡把我抓在身邊,那一定會有些麻煩的,於是有時也會煩,恨恨地說:
“和你出來,我就總是不得安逸,下回我不帶你出來了,我一個人該會多輕鬆。”
當然,她馬上就忘記這些煩惱,還是照舊。
她可不是一個容易忘記的人,那怕是很多年以後,我說了什麽,她說了什麽,都記得清清楚楚,而我早就忘得一幹二淨。
所以說,她就是願意和我在一起,不管我是不是給她惹麻煩。直到有一天,我再也不願意跟她出去了為止。
我第一次就是從她那裏知道皮亞傑的,於是我就問:
“你認為皮亞傑的理論有道理嗎?”
“當然,你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你小學的時候,算術老是莫名其妙地錯,根本不是你不會做,而是你總是不能長時間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事上麵,這與生理發展有關,於是就看錯了數字,忘記了小數點。”
“你那個時候就知道皮亞傑嗎?”
“基本上知道。”
“你認為我長大了就會自然好了嗎?
“當然,你又不笨,不可能到了二十歲還對錯了位。”
接下來的問題才真正是我想問的,
“那麽你為什麽那時候還總是盯著我?不讓我輕鬆,輕鬆。”
她有點大為不解地說:
“你這是什麽意思?我是你媽媽,怎麽能不管?”
這我就明白了,實際上是她願意我在她身邊,還有什麽比輔導我的功課更好的理由呢?
我的定律就是:
母親輔導孩子的功課,其實真正的原因,或則潛意識的是:他們就是想和孩子在一起共度時光。溫馨一點說,他們想和孩子一起長大。

最後加一句,我並不想去評價那一種更好,人的心理發展太複雜,我不夠資格,隻想引出我的定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秋的私語 回複 悄悄話 "母親輔導孩子的功課,其實真正的原因,或則潛意識的是:他們就是想和孩子在一起共度時光。溫馨一點說,他們想和孩子一起長大。"

為什麽不呢?孩子轉眼就長大了。想陪他們,他們都不願意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