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讀史有感(斯賓諾莎)

(2009-10-29 09:13:35) 下一個
讀史有感(斯賓諾莎)


斯賓諾莎(Spinoza,1632-77)從小學習猶太神學經典,慢慢地他發現自己不能夠保持正統的猶太教信仰而且沒有隱瞞,因此被逐出,父母隻能和他斷絕了關係,也失去了經濟來源,靠磨眼鏡為生。
有人出於安定團結的需要,出一大筆錢,隻要他沉默,可他認為這種行為是不對的而加以拒絕,可見他和中國現在的精英大不相同。於是有人就詛咒要他死,他真的隻活了44歲,不過現在人們認為他死於磨眼鏡而得的矽肺,是不是上帝行為就看你怎麽想了。
當然,我肯定不是這樣想,那時候人的平均壽命大慨也就是差不多。

斯賓諾莎有一點非常奇怪,就是後來盡管很多人對他的哲學並不同意,但對他品行卻都是讚賞不已,我就沒有看到有人說他的壞話,當然也許是我的書讀得不夠多。
比如黑格爾說:“要達到斯賓諾莎的哲學成就是不容易的,要達到斯賓諾莎的人格是不可能的。”
羅素說他:“是偉大哲學家當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溫厚可親的。按才智講,有些人超越了他,但是在道德方麵,他是至高無上的。”
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對那些重要人物都作了評價,要他說好話可不容易。一般來說,對自己有淵源的哲學家,像休謨,好話就多一點;對於和自己對立的,像尼采,盧梭就有些刻薄;對那些極重要,影響巨大的,像笛卡爾,康德,也時有諷刺挖苦。這也是人之常情。
斯賓諾莎的哲學卻與羅素的經驗主義基本是對立的,但羅素卻給了他個人不能再高的評價。

談及斯賓諾莎的影響,一般都會提到馬克思,其哲學是嚴格的決定論,應該就是來源於他。讓我感到奇怪的是,很少有人談到他對另一個猶太人的巨大影響,那就是愛因斯坦。
因為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信仰斯賓諾莎的那個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諧中顯示出來的上帝,而不信仰那個同人類的命運和行為有牽累的上帝。”
這好像不對,愛因斯坦肯定是上個世紀對人類影響最大的人物。是他在量子物理走出了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他的基礎上才能有凝聚態物理,才能有PC,網絡。他的還有一個貢獻是狹義相對論,這導致了核武器和核能,前者永久地改變了世界的政治版圖,而後者則是將來人類唯一可靠能源,前提當然是要人類沒有因為前者而滅絕。
總之,沒有了以愛因斯坦為首那一幫物理學家的工作,這個世界今天可是會大大的不同,不過是好是壞就要看你怎麽看了。 

下麵來看斯賓諾莎說了一些什麽。
“人的精神對神的永恒無限的本質有適當認識。”
這一句話極端重要,如果人認為對神的本質完全不能認識,一切宗教皆成為不可能。
在斯賓諾莎看來,萬物都是神的一部分,都具有神性,“對我們所遭遇的事每增加一分理解,都在乎把事件和神的觀念關聯起來,因為實際上一切事物都是神的一部分。把一切事物當作神的一部分這樣理解,就是對神的愛。等到所有的對象和神關聯起來,神的觀念便充分占據精神。
按斯賓諾莎的意見,一切事物都受著一種絕對的邏輯必然性支配。在精神領域中既沒有所謂自由意誌,在物質界也沒有什麽偶然。凡發生的事俱是神的不可思議的本性的顯現,所以各種事件照邏輯講就不可能異於現實狀況。”《西方哲學史》
實際上他是想把宗教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而不是祈禱和神跡。
聯係到他的另一些話:一切確定皆否定(你完全理解,確定了神,就是否定了神);完全肯定性的存在者隻能有一個(神),它必定無限(因此你不可能完全理解神,因為你有限)。
他好像是說:我們不能直接理解神,但因為萬物都有神性,我們就能通過周圍人或者物來間接,部分地理解神,當你的理解越來越多的時候,就越來越自由。
再來看愛因斯坦的那一句話,就知道為什麽他信仰斯賓諾莎的上帝了。
同樣的,如果科學家,特別是那些做出了很大貢獻的,如果認為這個世界是完全無法去理解,就不會去做毫無希望的事情,也就不會有所謂的科學。
於是就產生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任何科學家和哲學家都沒有辦法繞開。那就是:
這個世界呈現的所謂規律,到底是這個世界所固有的呢,還是不過是我們以所謂科學的觀點,結構來看時自然界時所表現出來的。
哲學流派,哲學家往往都是因為對這個的看法不同而貼上不同標簽的。
也許有人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不是因為你沒有看法,而是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育,這個世界是所謂“本質”上有規律的,但仔細想一想,這種說法並不是那麽靠得住。
就像我們爬一座山,當你還沒有爬到頂之前,你憑什麽說這一座山是可以爬到頂的呢?同樣的,當我們還沒有徹底了解這個世界之前,我們又有什麽根據說這個世界是可以了解的呢?
也許隻是我們的幻覺,也許隻是許多可能性的一種,也許隻是一種方便,近似,當然,也可能就是有規律的。
問題是,我們現在並不知道。我們已經爬了幾百年,那個山頂不是更近,好像是更遠了,證據就以前有很多牛人曾經宣布,我們馬上就要到頂了,現在則再也聽不到牛人有這樣說法了,也許是一說,馬上就不牛了。
因此能有兩種態度;一就是跟愛因斯坦一樣,相信斯賓諾莎的上帝,認為萬物都是自然規律的一部分,我們於是就能夠通過萬物來了解自然規律。另一種就是有點實用主義,我們相信科學,是因為隻能這樣,到目前為止都沒有錯,或則幹脆地說,我們從中得到了巨大的好處,等等。
這也不是絕對的,有人可能在中間,有人可能偏向一邊,也有人可能在不停地變化。當然,也有可能第三種可能,有人認為科學不過是扯淡,那就沒辦法談了。
愛因斯坦正是因為相信“那個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諧中顯示出來的上帝”,就想法把牛頓力學和狹義相對論統一起來,這就是廣義相對論,這應該是愛因斯坦最了不起,最酷的成就。
量子論和狹義相對論的產生都是因為原有的理論和實驗結果不相容,沒有了愛因斯坦,別人也能做到,實際上有人已經非常接近了。
而廣義相對論完全不同,它純粹是一個預測性的理論,愛因斯坦根本就沒有直接的實驗基礎,是相信自然界是統一的產物。
1919年,人們在一次日蝕中,證明了光線的彎曲,那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預言,使愛因斯坦變成了大熱門,但在那以後的三,四十年,廣義相對論沒有多少人問津。
這有許多原因,戰爭,缺乏實驗手段,它又沒有直接的應用價值。所以說,沒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可能至少要晚三,四十年。
據我所知,直到今天,廣義相對論仍然基本上沒有應用價值(在GPS上有一點,但那可以用別的辦法來修正,沒有廣義相對論也可以做到),所以很有可能,沒有了愛因斯坦,我們現在還不知道有黑洞,不過那對我們的生活並沒有什麽實際影響。倒是可以嚇唬一下孩子不要亂跑,有些地方去了是回不來的,或則是人進去了,變成射線出來。
但不能因此而小看它的意義,它完全改變了人類對時間,空間,宇宙的看法,知道人生是多麽的短暫而脆弱,也許隻是一連串偶然的結果。
它成為了雙重典範,一是在構造物理理論上,如果不能做到像相對論那樣簡潔明了,自洽統一,又能在解釋和預測現象威力強大,人們就不看好這個理論。
另一個典範可能更重要,告訴人們憑借自己的努力,可以在理解這個宇宙上走得有多遠…….。
也正是相信“那個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諧中顯示出來的上帝”,愛因斯坦把後半生花在了企圖把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統一起來,這就是所謂的:統一場理論。
這一回上帝就沒有像過去那樣對愛因斯坦慷慨大方了,他失敗了,被人認為是悲劇,從現在的發展看來,他不可能成功,這個世界比他想的要複雜得多得多。
愛因斯坦被稱為是最後一個經典物理學家,因為他相信:上帝是不扔骰子的。玻爾的回答是:上帝是用不著你來教他做什麽的。到了霍金,則說:上帝不僅扔骰子,而且是老手,把骰子扔到人看不見的地方。
霍金好像又回到了老路,我們不會知道上帝在幹什麽,他扔不扔骰子隻是他的自由,我們毫無辦法。
連猜不猜都是一個大問題。
愛因斯坦堅決的猜了,前麵成功,後麵大敗。不過從他看來,猜好像更劃算一點,畢竟他達到一個科學家能夠達到的最高成就。霍金根本不能和愛因斯坦相比,他最多不過是二流人物,他所做的一切可以認為隻是給廣義相對論作詮解。
牛頓則根本不是猜,而是相信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上帝的結果。
話說回來,那些從事前沿科學研究,想弄出相對論那種綜合理論的,不猜是不可能的,人必須得要有信念的支持。
講了囉嗦的一大堆,隻想說明一件事:那種把宗教和科學看成是完全對立的想法,有點過於簡單化了,上帝和科學並不是隔得那麽遠……。





“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關於死的默念,而是對於生的沉思。”
我第一次看到斯賓諾莎這一句話,是在薛定諤那本著名的小冊子《生命是什麽》的第一頁,立刻非常喜歡,但直到看完那本書,也弄不懂它和這句話有什麽關聯。
對這句話不同的人恐怕有不同的想法,虔誠的信徒肯定不喜歡這句話,它的意思明顯是叫人少想天堂和地獄,不要因為恐懼或則將來的好處去信神,取悅神。
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弄清楚什麽是斯賓諾莎講的自由的人。
大家都明白,人生下來就不自由。我小時候認為大人該有多自由,想幹什麽就可以幹什麽,等到我成為了大人,沮喪地發現,世界變了,小孩變得有許許多多自由了,大人卻完全喪失了自由,這個世界好像總是在跟我作對。
人生限製太多,但並非壞事,人要都想幹什麽就幹什麽,最後的終點恐怕不是監獄就是精神病院。於是很多人認為,自由不過是謊言,像一個美麗的肥皂泡。
雖然斯賓諾莎是一個嚴格的決定論,一切都是必然,那麽人何以來的自由,因此他說的自由應該並不是我們如果有了一個億,就可以不上班,周遊世界。
而是在說,因為萬物,也包括我們自己,都是神的產物,我們隻有想辦法和神合為一體,才能有真正的自由。
錢並不能給人自由,因為你一樣要麵對死亡的恐懼,無邊的欲望,還要多了一樣,害怕失去了錢財,哪裏會有真正的自由。
在我看來,這句話還有一些別的深意,叫我們不要去相信任何對來世許諾的東西,這樣的宗教多得很,有些恐怕不過是有人要你犧牲,他們好達到目的。
而是要想法在今生,在現在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

“人不會要求神的回報。”
這是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按照羅素的解釋:他沒說人不應希望神愛他,而是說不會希望神愛他。如果你沒有讀過有些該死的哲學書,恐怕還是弄不懂“不應”和“不會”的不同。
先講一個笑話,有一個人欠了很大一筆錢,估計今生是還不了,就跟債主說:“你不要繼續逼我行不行,反正我是還不清了,這樣好不好,我下輩子做你的兒子,給你養老送終,披麻戴孝。”
債主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感覺是侮辱了自己的智力,他又說:
“那我下輩子跟你做牛做馬,這該可以了吧?”
債主想了想,還是不同意,他歎了一口長氣,無可奈何地狠下心來,說:
“那我隻好下輩子做你的父親,從小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帶大,然後拿出所有的錢,盡量讓你上最好的學校,當然是國外,再攢錢為你娶媳婦,買房子,還為你帶孫子,最後把一輩子省吃儉用留下了的錢都給你,這樣總可以了吧。”
這一回當然過了關。
你不是不應該要求兒子對你有所回報,你有這個權利,而是你不會這樣做,因為你愛你的兒子,真愛就不會要回報。
照斯賓諾莎的說法,愛神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不是因為這樣你的生意就會好,就不會丟掉工作;而是你會因此而得到自由,得到快樂和幸福。
實際上他說得還要殘酷得多,愛神,那是你的需要,不是神的,神不會因此而感動,他根本不會在乎你愛不愛。
這話在今天的中國肯定不吃香,要一個完全不能回報的神有何用,如今是商品社會,講的是等價交換。
但仔細想一想,這話還是有些意思的。如果我們把斯賓諾莎的神想象成愛因斯坦的自然界(愛因斯坦多半就是這個意思),這話就很有些道理。
根據廣義相對論,這個宇宙存在超過一百億年了,有人類不過是短短的一瞬間,不管有沒有人類,它都以自己的規律運行著,無論是不是有人類企圖向它問問題,想了解它的規律,它都不會改變一絲一毫。
如果有一天人類非要跟自然對著幹,弄得自己滅絕了,這個宇宙仍然會一樣的運行下去,就跟它以前一樣,難道會有什麽不同?
你愛不愛自然界,與它何幹。

有些人說斯賓諾莎生前就得到了很多人的敬愛;而羅素的看法相反,說他生前以及死後的一百年,都為大多數人憎恨,視為邪惡。
我讚成羅素的說法,倒不是因為他的名氣大,而是斯賓諾莎的哲學和當時教會教義有太多的衝突而且不願沉默,那時的教會有極大的權威。
像斯賓諾莎這樣堅持自己的信念,又不願意隱瞞的人,在什麽時候都不會讓大多數人喜歡。用今天的話來說,台麵上叫:這人不懂政治;私下的意思:這人一點都不乖巧。
不過我倒是真正有點喜歡他的哲學,倒不是對錯,我總認為,把哲學家分為什麽唯物,唯心主義,分成好的壞的沒有多大的意思,他們隻是談自己的看法,造成的影響也許可以說是好是壞,但很多時候並不是他們的意願,甚至是莫名其妙,他們並不能負責,隻是有些政治家要拉大旗作虎皮罷了。
我喜歡是因為有點特殊的偏好,比較喜歡那些樂觀主義的哲學家。斯賓諾莎叫人相信神,想法和神合為一體而得到自由,意味著他相信神是好的,是值得人去追求的,這是一種真正的樂觀主義。
對比一下尼采就知道什麽悲觀主義。比如:“人類之偉大處,正在它是一座橋而不是一個目的。人類之可愛處,正在它是一個過程與一個沒落。”
前一句挺好,加上後一句一看,全部變了味。似乎是說人類是一座通往沒落的橋,不是光明,倒也沒有大錯,都是要死的嗎,但“可愛”就太過分了。

最後,需要強調一下,我並不認為有資格來評價斯賓諾莎,隻是談談自己對他哲學的理解,而且絕大部分是看來的,對不對,也並沒有把握,讀者隻能自己看著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群思 回複 悄悄話 寫的好! 各取所需嗎,自講無妨。 你讀史,我讀你的感就行了。
咖啡客 回複 悄悄話 很通透,多謝講解斯賓諾莎。
小雪飛飛 回複 悄悄話 很有意思,尤其是“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關於死的默念,而是對於生的沉思”和“人不會要求神的回報”兩段
dressup9 回複 悄悄話 真難懂啊。我們教會的牧師就說要做取悅於上帝的事情,就是說上帝是在乎我們的所作所為的。他那句話的確很殘酷,讓人快要喪失了希望。
閑人Filiz 回複 悄悄話 學習!
anahiyiyi 回複 悄悄話 上帝和科學並不是隔得那麽遠……
就是斯賓諾莎(Spinoza)的泛神論。
我認為"上帝"隻是人類對客觀自然界的最籠統的解釋而已,是主觀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