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讀史有感(托孤)

(2009-06-04 09:52:54) 下一個
讀史有感(托孤)

曹操,劉備,孫權都是英雄豪傑,各有所長,也有其短,雖然曹操要強大得多,有兩邊作戰的本錢,但最終也奈何不得劉孫,基本上算是平手。接下來就進入了必然的程序:比兒子。
這無疑曹操占了大優勢,但劉備之後有諸葛亮,孫權年紀最輕,活得又長,算下來差不多,所以還是一個平手。
這一段曆史告訴我們,血統論沒有任何根據。劉備,孫權的兒子完全不像老子,優點都不見了不說,連缺點都不像。人們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哪裏用得著五世,第二代就完完了,這可是二比一。
有人說,劉禪並不是那麽傻,知道說“此間樂,不思蜀也”來保全性命。劉備是什麽人,曹操認為他是唯一能跟自己相提並論的英雄,孫權把妹妹嫁給了他。不錯,劉備也曾裝瘋賣傻,但那是胸懷大誌的韜光養晦,而劉禪卻是敗光了家產靠裝瘋賣傻來苟活,可能是不傻,但卻是垃圾。
鄧艾居然能空降入蜀,在完全沒有後勤的情況下迫使劉禪投降,要是劉備,諸葛亮還活著,沒有人敢這樣想,可見蜀國已爛到了什麽程度。
所以說,碰到了一個不爭氣的兒子,一世英雄又能如何。
想到劉備在白帝城托孤時,心中肯定是無限淒涼。帝王之子與常人不一樣,一般人不行隻是要受窮受苦,而帝王的後代則要丟掉江山和性命。明代亡國的崇禎皇帝在殺女兒時所說;“你為什麽要生在帝王之家?”絕非虛言。

曆史卻開了一個玩笑,以完全沒有料到的結果比出了勝負。
曹操的孫子魏明帝隻活了35歲,臨死前把司馬懿叫到身邊,說:
“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
然後讓8歲的養子,也是下一個魏帝曹芳保住司馬懿的脖子,自己則淚下。
這不由讓我們想到不久前另一個更有名的托孤:劉備的白帝城托孤。這兩者有不少相同之處,都是三國鼎立,外敵窺視,不過劉備的處境要更嚴峻,兒子也不是太小,而是不中。
劉備對諸葛亮說的卻是: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注意這裏兩個皇帝說的都是“君”,到了後來的所謂“大清帝國”,臣子都不過是奴才。
易中天認為這裏的“君可自取”,是指諸葛亮可以立另外的兒子,但好像根據不足。因為前麵還有一句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聯係到劉備說的另一些話,這裏恐怕說的就是:諸葛亮可以自己做皇帝。
但他的說法不無道理, 劉備那不就成了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國家黎民為更重,那時的人沒有這種境界。
的確是有點奇怪。
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劉備內心深處到底是怎麽想,隻有亂猜。有可能是,諸葛亮自取,會對他的兒子要更好一些;更大的可能是,也是很多人的看法,這是下了一個套把諸葛亮套住,反正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要是有異心誰也沒辦法,不如幹脆挑明,來打動諸葛亮,好讓他為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魏明帝說的是:你和曹爽要好好侍奉我選的皇帝,我知道你能。這是正常的話,表明對司馬懿的完全信任。
劉備要是用了心思,意思就是:我知道人人都想做皇帝,我管不了生後的事,你自己看著辦吧,隻希望你能念一念我們的交情。
有人說劉備這是沒有辦法,隻能如此,我毫不客氣的說這些人一點都不知道中國曆史。怎麽會沒有辦法?辦法多著了,可以對諸葛亮分權,可以叫人拿著“密詔”監視,或則幹脆要諸葛亮下課甚至除掉。
那不是蜀國就危險了,這就對了,大部分人都是這麽做的。每逢船要沉了的時候,船上肯定是猶鬥正酣,外敵的屠刀已經落下,不卻擋一下,還要劍刺自己人,臨死非要拉一個墊背,最後大家一起完蛋,人性的卑劣在這時候表露無遺。
絕沒有例外,因為要是大家一起努力的話,船就不會沉了。讀中國曆史感到異常沉重,往往就在這些地方。
我的看法是一半對一半,總之是偉大。劉備肯定不是一個天真的人,應該是心思深沉,他該經曆過多少勾心鬥角,你詐爾虞,才打下一片天下,到死的時候,仍然相信人能是好的,自己應該朝著好的方向努力,不要弄得君臣相殘,大家都不落好。

其實魏明帝的安排看起來是有道理的,曹爽姓曹,算是血親,說算是是因為他的父親是曹操的養子,又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司馬懿是三朝老臣,曹家一手提拔的最能幹的臣下。兩者相互幫襯,何愁天下不定。
但他誤算了,忘記了人性的貪婪和猜疑。不是人人都能有劉備的眼光和豁達的。
人們都笑武大郎開店,其實這是在正常不過的現象,亂世中尤為如此。隻有大英雄才能叫小英雄折服,為自所用,不然就可能有大麻煩。司馬懿就是一個好例子。
司馬懿曆經四朝,最開始是曹操提拔的年輕幹部,前麵他老老實實幹活,的確是國之棟梁。話說回來,他也不敢有什麽異心,前三個是極厲害的主,都能要他的性命。如果魏明帝晚死個十年,他在曆史上就會完全不同,很可能跟羊祜一樣,是一代名臣。
當皇帝年幼,曹爽當了老板,情況就大變,這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笨蛋,最後不拚死一搏,還指望司馬懿能讓他回家養老,到那時連自己的對手是何許人也還搞不清楚,不能叫死得冤枉。
司馬懿不得不奮起反擊。一是他的才幹,威望對曹爽構成了威脅,曹爽不可能用他,他也不願意為曹爽所用,能幹人不能在笨蛋手下幹活,那都不愉快。這樣他的身家性命就危險了。二是他知道曹爽是個笨蛋,自己能贏。
這是過去帝王時代的一個死結。皇位多半是繼承的,能否能幹聰明得靠撞大運。沒有素質的皇帝就頭大了,給推上了險境。不用能幹人嗎,國家治理不好,也打不過敵人,有亡國的可能。用能幹人嗎,自己的江山同樣可能不保,曆史上這樣的事太多了。
當然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但今天這個理論一樣管用。你手下不能有太能幹的人,比你能幹一點,也許你能用自己獨有的資源控製住局麵,太能幹,你的位置就不保。
所以說,正確的觀點應該是:武大郎就不應去開店,老老實實跟別人打工。這樣自己也能活得輕鬆一些,對大家都好。但實際上武大郎總是不懂得掂掂自己的斤兩,悲劇就是這樣來的。

人類的曆史其實就是一部相互猜疑史,特別是在巨大的利益麵前,看看那些君臣之間的血腥就一清二楚。
曆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帝王能說劉備那樣的話,這個故事到今天仍然為人所傳頌,不是沒有道理,劉備的確有過人之處,不管他真心意思是什麽。
不過話說回來,我現在根本不相信那些所謂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比劉秀,劉備這些帝王要強什麽,看看他們如何對待跟隨自己多年的功臣就知一二。
雖然我們不知道劉備的真實想法,但我們知道結果,劉備做對了。人還是可以是重感情,一諾千斤的,至少曆史上是這樣。
也許中國人就是在退化,因為劉備,諸葛亮這樣的故事再也看不到了,看到的總是猜疑和自相殘殺。
不過今天大多數人仍然喜愛劉備,那就隻說明政治和政治家現在太肮髒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dressup9 回複 悄悄話 喜歡這篇.因為我也傾向認為劉備有很大一部分是真心的,一是他看的多了,而是他本人還是重感情的,看看他對他那兩個異性兄弟就知道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