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神聖的空間
神聖的空間應該是聖與俗的分界,應該是信徒與上帝在一起的地方。我們與上帝相遇的地方就是神的殿、天的門,就是伯特利。
一、探討神聖空間的三個前提
- 教會不是建築物。
Ekklesia,上帝所呼招的群眾。比如在教會受到逼迫,教堂被毀了,教會卻依然存在。 - 聚會的空間是為誰?
聚會的空間是為上帝的子民,是信徒的家。以賽亞書:是萬民禱告的地方,是上帝在人間的耳朵。中世紀時,教堂被認為是上帝的家,而上帝沒有需要住在人所造的房子中,天地之大也住不下上帝。當人把神鎖在教堂中時,教會就萎縮了。 - 敬拜是什麽?
敬拜是所有屬上帝的百姓共同完成的工程。主體是上帝的子民,是為了給眾人帶去祝福。實用主義影響著崇拜。
二、禮儀空間的曆史沿革(由於版權問題,這裏不能盡述)
- 初期教會
配合簡單的,化整為零的崇拜形式。比如一古代的露天洗禮池呈十字形,有台階下去。 - 君士坦丁時期
公元313年,羅馬庭院式的教堂,帶有羅馬皇室建築的風格。 - 中世紀時期
當時人們認為“教會是上帝的家”,會眾成為觀眾,看神職人員講拉丁文在在台上“表演”,稱“望彌撒”。教堂是獻祭的空間。普通信徒與祭壇間有一道類似會幕的屏障。 - 新教(更正教)
教會是“信徒屬靈的家”,把禮儀空間歸還給信徒,成為講道、宣教的空間,講道成為重點。所以在教堂中間或者前麵有很大很明顯的講台,有些教堂的講台甚至建得很高。 - 現代更新教會
實用多元。基督教在東方成為外來的崇拜,有時甚至常常受到逼迫,所以一些在亞洲的基督教回到了初期教會的模式,人們主要看中空間的實用性。
三、禮儀空間的四大要素
- 神聖感
- 親切感
- 參與感
- 認同感
四、禮儀空間的意義
- 上帝的國
是天國實體的象征與記號 - 盟約之地
上帝與人相遇的地方 - 上帝子民的家
信徒自我認識與自我的圖像,教會無言的自我表達。比如社區中的教堂不斷向周圍發著信息——神的愛等等 - 上帝子民是聖殿的活石
五、禮儀空間的功能
- 祈禱之所
禮儀空間應該是個適合禱告的地方,主日崇拜是整體是一篇禱告 - 舉行聖禮慶典的地方
因為禮儀空間是聖徒的家,在這裏舉行家庭的慶典。洗禮是歡迎新的成員,聖餐是我們有盟約的人一起舉行聖餐,靈命得增長。可惜現在葬禮不再在教堂舉行。 - 上帝親臨之地
加深天人關係。馬太福音: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我就在你們當中 - 表達曆史與傳統
從曆史傳統的傳承中我們可以與以前的和將來的聖徒相通。 - 可見的神學
比如一個教堂如果講台很突出,我們知道這不是中世紀的教堂,而是宗教改革以後強調講道的教堂。比如教堂中的圖片,更是直接講述著聖經的故事。
下一章 —— 第四講 洗禮——入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