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叨叨隨想錄

忙忙碌碌無事找事,折騰自己折騰孩子
正文

第五章 解開謎團,悟出一個原理

(2007-11-05 08:20:38) 下一個

第五章 解開謎團,悟出一個原理
 能否把教育奧秘概括成一個字

    婷婷出名後,全國數百家報刊、雜誌都作了報道。於是全國各地,前來取經的人絡繹不絕,令我應接不暇。印象最深的是來自合肥的一個家庭。爺爺奶奶、公公婆婆、爸爸媽媽,還有那個小寶貝,一家七口全部出動了。我被他們的誠摯精神所感動,毫無保留地講了一整天,恨不得把心掏出來,目的是讓他們多分享一些教育寶藏。可任憑我講得口幹舌燥,他們的眼裏仍充滿了疑惑。當他們悻悻離去的時候,都用無限羨慕的目光看著婷婷仿佛在說:“你周弘福氣多好啊!生了個神童,我們要是也生個神童該多好!”此刻我才感覺到,有些東西似乎隻可意會不可言傳,把心中的奧秘讓別人分享,比登天還難。但我堅信,宇宙的潛能蘊藏在每個孩子的生命中,我不願看到,一個個孩子的無限潛能被混滅。這種強烈的信念,使我換一個角度來思考。不是說越是真理越明了,越是大道越簡捷嗎?既然教孩子學說話的方法是人世間最好的教育方法,我能不能用一個字把其中的奧秘揭示出來,讓所有的家長一聽就懂,一學就會?

找到了,我終於找到了

    地球覆蓋著綠色的樹木,一棵樹孕育在一粒種子裏,平凡的真理往往包含在一粒小小的種子裏。
    1991年元旦過後,我突然接到了著名兒童文學家楊臻老師的一封信,他說他看了我們的材料後,興奮異常,想把婷婷培養成世界一流的作家,並讓我寫一本書,總結教育女兒的奧秘,以造福於所有的家庭。一個苦苦掙紮了十年的聾兒家長,此刻的心情常人是無法想象的,我興奮地拿著信往家跑,一種從未有過的體驗湧上心頭,我嚐到了心口發甜的滋味。怎麽個甜法?像一股涼風沁入心扉,心頭發癢,忍不住想哈哈大笑。當晚我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用一個什麽樣的字高度概括成功的奧秘呢?想啊想……腦海裏出現了電影《芙蓉鎮》裏的一幕情景:文革期間,一位憂國憂民的老支部書記感到前途迷茫,喝醉酒後在空曠的田野上發酒瘋,手裏抱著酒瓶,跟
踉蹌蹌,嘴裏重複著兩句話:完——了!沒完!講完了,就倒在地上,好像斷了氣。一講沒完,就立即站起來,眼裏露出必勝的光芒。然後又完——了,沒完;完——了,沒完我腦海裏突然像一道閃電一亮,豁然開朗。找到了,我終於找到了!原來成功的奧秘源於家長的一種良好心態,源於教孩
子學說話學走路時,所有家長在心靈最深處都是絕對地,無條件地、百分之百地堅信自己的孩子“行”這一個字上。

 

 家長擁有兩個寶藏

     在孩子學說話學走路時,家長是天生的教育家。家長本能地擁有兩個寶藏,即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時的正確心態:
孩子學說話時承認差異——導致差異縮小。
孩子學走路時允許失敗——導致不怕失敗。
由於堅信孩子“行”,在孩子學說話時,家長就能承認差異。說話早的孩子行,說話遲的孩子也行。不僅承認差異,而且欣賞差異。由於堅信孩子“行”,在孩子學走路時,家長就能允許失敗。孩子不小心跌跤後,會遭到家長的斥責嗎?世上有沒有這種家長?絕對沒有。孩子學走路時,哪怕跌十次
跤,一百次跤,一千次跤,家長都會鼓勵孩子站起來。

乾隆皇帝四歲才會說話

    家長教孩子學說話的奧秘在於承認差異。孩子學說話時,家長應承認孩子間的差異,並尊重差異,甚至欣賞差異。中國有句俗話:“責人語遲。”安徽有位小男孩三歲半還不會說話,爺爺奶奶安慰孩子的父母:“沒關係,據說乾隆皇帝四歲才會說話。”三歲半不會說話不要緊,說不定還是貴人呢!家長之所以尊重差異,是因為家長心中始終堅信一個“行”字。堅信孩子會開口說話,堅信自己能夠教會孩子說話。家長承認孩子“行的心態緣於祖祖輩輩實踐的結果,相信所有的孩子遲早都會說話一隻是隨著孩子的成長,隨著的代的激烈競爭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家長把所有的期望值都強加在孩子身上,越來越不能接受容忍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之間的差異。家長在否認差異的同時對孩子的要求也苛刻起來。這種感覺便迫使家長去盲目攀比盲目追趕。在追趕的同時,伴隨著哀愁、指責、抱怨、貶低,想盡一切辦法刺激
孩子其結果是適得其區差異越來越大,因為教育被扭曲了。其實我們在遇到困惑時,不妨把眼光投向大自然。陽光空氣、水、花草、樹木共同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美好的自然界,大自然不因為花不如樹實用,草不如樹高大而冷落了花與草,從而抱怨陽光空氣和水。大自然承認花、草、樹之間的差異承認陽光、空氣和水的作用。它知道花有花的豔麗草有草的幽香樹有樹的偉岸它不要求卓長得如樹般高大也不要求樹如花般美麗,於是樹便是樹,花便是花,草便是革教孩子學說話時,家長都很寬容。當孩子第一次把人說成‘堆”對父母欣喜若狂認為自己的孩子如此聰明,已經懂得表達自己的要求。幸福感隨著“堆”慢慢延伸。沒有一個母親在把水講成‘堆”時會教訓孩子:“毛毛啊四歲了才開始說話人家隔壁小寶寶八個月就開口說話了,你好意思說我還不好意思聽呢!“采,毛毛既然開了日,咱們笨鳥先飛,媽媽要對你在標準高要求,喝水時要跟媽媽講"媽媽請給我喝一杯水好嗎" ,講不清楚就不喜歡你,講不完整就打你。世界上有沒有這樣的媽媽?絕對沒有,沒有一個母親會這樣要求孩子。孩子正是在“行”的環境中,說話越來越清晰,詞匯越來越豐富,慢慢學會了說話。可是等到孩子長大了,大人的寬容對孩子來說,慢慢成了一種奢侈,尤其是麵對分數的時候。家長開始懷疑孩子不行,孩子潛意識中也在懷疑自己不行,於是父母開始遺失了自己的寶藏。

此時的父母都像一座大山

    風和日麗,天高雲淡。在市民廣場的草坪上,一個孩子在父母的鼓勵下學走路。孩子搖搖晃晃地邁開步。一步兩步三步…··峨,跌倒了。寶寶不哭,寶寶真勇敢,站起來。又邁開小步,一步兩步……再跌倒,再爬起。孩子天真的小臉是那麽專注,爸爸媽媽是那麽欣喜,這是一幅美妙和諧的畫麵,也是一個妙不可言的教育場麵。
    所有的孩子在家長的讚許和鼓勵中,學會了走路,在大人營造的寬鬆的環境中,幸福成長。家長允許失敗的態度也緣於家長堅信一個“行”字。堅信孩子跌倒了會自己爬起來,堅信孩子總有一天會堅定地邁出第一步、第二步。家長的堅信反映在行動中、笑容裏。孩子被感染著,汲取著這種心理養分,輕鬆舒展地成長。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孩子在享受失敗。正是這種允許
失敗,不怕失敗,使孩子走向了成功。家長在教孩子學走路時,父母都像一座座大山,總是給孩子無盡的力量。失敗是每個孩子必須麵臨的人生課題,而孩子如何麵對,反映了家長的心態。越是寬鬆的成長環境,孩子越不
怕失敗;而越是苛刻的成長環境,孩子越怕失敗。孩子有一種小烏龜心態。好奇的小烏龜把頭從龜甲中伸出來時,如果很安全,它便自由自在好奇地觀察著外部世界;一旦有危險情況,頭便馬上縮了回去。如果每次伸出來時遇到的都是危險,久而久之,它便再也不敢把頭伸出來了。相反,如果每次伸出來時都是平平安安,久而久之,伸出來的頭,便不會輕易地縮回去,因為它獲得了安全感。

 失敗越多,也許離成功越近

    家長不僅應讓孩子不怕失敗,而且還應該鼓勵嚐試失敗。小姑娘剛學溜冰,小心翼翼,戰戰兢兢,但還是摔得四腳朝天。女孩傷心地坐在地上,眼淚汪汪地看著別人優美的姿勢。這時候,一個小帥哥滑到小姑娘麵前,將她扶起來,親切地對她說:‘小妹妹,溜冰要不怕摔跤。這可是一項從摔跤中走向成功的運動。從現在起,你準備好摔五十跤,然後你就會溜了。”小姑娘:“真的嗎?”男孩肯定地點點頭。於是小姑娘堅定地站起來,邁開了步。
一跤,二跤……每跌一跤,小姑娘的眼睛便亮了一分,因為她知道,失敗越多,就意味著與成功越近了。數到21跤的時候,小姑娘便再也不用往下數了。真的很高明,預約失敗,接受並享受失敗,孩子就不會被失敗絆倒,孩子就能透過失敗看到成功,透過黑暗看到光明。任何努力都需要一種動力,一種光明目標的指引。
    孩提時,家長給孩子不斷地輸入這種觀念,孩子慢慢便會調整麵對失敗的態度。預約失敗比允許失敗更進一步。預約失敗好比是打預防針,而允許失敗已經是治療了。

 人是一口氣,佛是一炷香

     為什麽家長覺得小時候孩子“行”,長大後就覺得孩子“不行”呢?原因在於家長的心態失衡了!
    孩子學會了說話,學會了走路,隨著孩子慢慢地長大,家長的眼光也變了,逐漸遺失了曾經擁有的寶藏,取而代之的是望子成龍心態下的貪。貪婪導致家長急功近利,采取違反生命成長規律的教育,對孩子進行拔苗助長,“不行”也讓你“行”,強求一律,於是孩子痛苦的學習生涯就開始了……家長都知道,讓莊稼茁壯成長要改變土壤的環境,沒有哪位農民會去拔高莊稼,那樣看上去莊稼長高了,但生命很快也就枯萎了。有的家長會說:“莊稼和人不一樣,莊稼一拔就死,孩子不論怎麽加壓,還是長得白白胖胖的,沒有任何危險!“錯!”我要大喝一聲。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原因在於人是一口氣,佛是一炷香。 人與人有形生命的差異是有限的,而無形生命的差異是無限的。他們千差萬別。有的是流芳百世的偉人,有的是庸俗世儈的小人!家長拔掉的是孩子無形生命的根——看不見的精神生命的根!這個根是每個孩子生命中最寶貴的自尊和自信。
    孩子精神生命的成長有它自身的規律。正如一位哲人所說:“每個人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是一棵樹,生下來時隻是一粒種子,必須成長到會開花的點,那個開花才是每個人的滿足和達成。”就像夏天池塘裏的荷花,開花有早有遲,但每一朵花都是美麗的。不會因為花開得遲就抹殺了生命的美麗。千姿百態是大自然萬物生長的規律。

不打不成才

    家長覺得孩子不行,於是就拔苗助長。《揚子晚報》曾報道,有的家長總結教育經驗:九十分以下,打;九十到九十五分,罰;九十五分以上,獎。可想而知,每次考試後,是得獎的孩子多呢,還是挨打的孩子多?
    有一天,我在路上騎自行車,剛好聽見一段有趣的對話。
一位母親神秘地對一位父親說:“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教育孩子的奧秘我終於總結出來了,就一個字。”我心想她也總結出來了,趕緊蹬車跟上去,想聽聽是哪個字。“打! ’那位母親嘴裏發出一個擲地有聲的字。
“如今的獨生子女,家長總是含在嘴裏伯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搞了半天還是老祖宗說得對,不打不成材。千真萬確,至理名言。”
‘我也打,但好像效果不理想。”那位父親謙虛地向那位母親請教。
“不是沒效果,而是你心太軟,拳頭像棉花一樣軟弱無力。隻要打到位了,效果就出來了。連老師都說,孩子成績都是逼出來的。學習不好,回家挨頓打,成績就上去了。”
“第一次打孩子時,孩子驚恐的眼睛好像受到驚嚇的小鹿,流出痛苦的眼淚,我的心受不了。”那位父親心有餘悸。
“你要理直氣壯地和孩子講,我打的不是你的人,而是你的缺點。”那位母親心安理得地介紹著經驗。
這段對話引出一個沉重的話題。

 “打”是橫在兩代人之間的一堵牆

    中國古老的文明也受到封建禮教的羈絆。“棒槌底下出孝子”的說法已深深地根植在許多家長的潛意識中。因此,家長認為打孩子既簡單易行,又立竿見影地看到孩子的變化,同時宣泄了自己的情緒,揮舞著拳頭,顯示出長輩的威嚴。殊不知,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既顯示自己的無能,也是典型的拔苗助長,它的直接後果是摧毀孩子的自信。剖析家長打孩子的普遍心理,用三個字形容:恨、疼、悔。
第一個字“恨”。愛得越深,恨得越烈。因為隻有一個孩子,教育失敗意味著全軍覆沒。所以看到孩子不爭氣,總是心急如焚。一位老三屆的父親告訴我,有時看到兒子吊兒郎當的樣子,真恨不得一拳把他打死算了,一了百了。 可見恨毒了。
第二個字“疼”。打在孩子身上,疼在家長心上。正如一位家長所說,孩子臉上流淚,我的心裏流血。有的家長想出兩全其美的方法,孩子考砸了,不打孩子打自己,當著孩子的麵把自己臉抽腫了,心想既沒有傷害孩子的有形生命,又讓孩子接受教訓。豈知,這更易刺傷孩子的心靈,孩子產生了負疚感,成了千古罪人!
第三個字“悔”。孩子含著眼淚睡著了,父母愁眉相對,徹夜難眠。兩個人無比心痛地掀開被子,撫摸著孩子傷口,相互抱怨,指責對方:你這拳打重了,你那腳踢很了,講話聲音還不敢高,把孩子吵醒了怎麽辦?
這樣的三部曲每天都在中國無數的獨生子女家庭中上演卜“打”是橫在兩代人之間的一堵牆,它拉開了骨肉距離,使彼此之間形成了心靈上的堡壘。
家長的心靈在流血,那麽挨打的孩子在想什麽呢?

“我們。不相信鱷魚的眼淚”

    上學前,每個孩子都想做讓父母感到自豪的孩子,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可是,當考試考砸了,成績名落孫山時,麵對老師抱怨、同學嘲笑,惟。的希望是得到父母的寬容,從而找到自尊和自信。可萬萬沒想到,等待他們的
是父母的羞辱、訓斥和暴打,孩子在淒慘的哭聲中醒悟到美好世界破滅了。
這時孩子肉體痛,心更痛。隨著不斷地挨打,孩子眼裏露出憤怒的目光,開始產生了逆反的抗拒心理。
    有一次,河南的一對夫妻,帶著孩子到南京找我谘詢。那孩子因學習不好,經常挨打,已經厭學了。我見到那孩子嚇了一跳,十歲的年齡,倒八字眉,目光飄忽,神情漠然,跟人講話眼睛都不抬。我講了一段話打開了他心頭的鎖,融化了他臉上的冰。孩子發出了抽泣聲,並用手擦眼睛,可抹了半天竟沒有眼淚。我感到奇怪。“孩子,怎麽眼淚都流不出?”‘叫。時候我一挨打就哭,咱爹媽總是嚴厲地講‘我們從不相信鱷魚的眼淚’,哪想到現在想哭都哭不出來了。”孩子露出委屈和痛苦的眼神。我又轉過身來問父親:“你怎麽忍心下手打孩子呢?”語氣中帶著一絲責備。孩子的父親說:‘小時候父親經常打我,嚐盡了苦頭,我發誓以後不打我的孩子,和兒子做朋友。沒想到當兵後,我當了營長,回頭想想,也許是父親不打不成材的結果。如果小時候我爸打我再重一點,現在說不定還是團長、師長呢!”孩子爸爸長歎了一口氣,內疚地說:“於是,就開始打,有的時候每天打三頓,現在,孩子哭都哭不出來。”孩子心裏沒源泉,眼裏哪有淚水呢?“老爸這樣打你,你恨他嗎?”我相信孩子能對我說心裏話。“恨。”孩子瞅了老爸一眼,低聲說。
我的心猛地抽了一下,他的心靈已沒有歡樂,隻長出扭曲、稀疏的草。“挨打的時候,不怕疼嗎?”每天挨打三頓,需要何等的意誌力。“沒辦法!求他們也沒用,為抵抗疼痛,我想到了革命烈士,江姐、許雲峰、陳然……”孩子後來念的名字已聽不清了……我仿佛看見孩子擦幹了眼淚,挺起胸,昂起頭,眼裏放出仇恨的光芒。他把父母當做法西斯了。時代需要心靈和諧、舒展的接班人,而不是這種“反法西斯戰士”或唯唯諾諾的奴才。這樣打下去,作為家長,究竟想把孩子推到人生的哪條路上呢?

謾罵式播種,破吉尼斯紀錄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也深知現在的孩子比我們小時候聰明得多。為防止他們驕傲翹尾巴,往往用“笨”字刺激他們。不僅家長,極少數的老師也這麽做。有位小學老師為防止學生驕傲,上課時竟用幾分鍾的時間在全班每個同學的頭上敲毛栗子,邊敲過罵:傻瓜、笨蛋、豬頭腦、窩囊廢、一頭腦漿糊、一肚子草包等……其中一對雙胞胎還被用了兩下:大呆、二呆。五十幾個不同樣,語言之豐富,創了吉尼斯記錄,這是謾罵式播種。

女兒嘴裏的小籠包差點吐出來

    第二種是對比式播種。這種情況在中國家庭最普遍。“爸爸媽媽小時候都很聰明,你怎麽這麽笨呢?!簡直不敢相信你是我們生的孩子!”“左鄰右舍的孩子個個都聰明,你怎麽這麽笨呢?!早知這樣,不如養條狗。”有個母親和她女兒一起吃小籠包,心想教育的時機到了,語重心長地說:“女兒,媽媽和你講一句心裏話好嗎?”女兒聆聽著。“媽媽越來越感到在左鄰右舍,親朋好友之中,算你最笨了。”女兒嘴裏的小籠包差點吐出來。

“這個題目我肯定不會,我笨艾”

    還有一種啟發式播種,它的殺傷力更強,很快進入孩子的潛意識。這往往是自以為有文化、有成就感的家長所為。
    有一次,兒子求助於父親:“爸爸,有一道應用題不會做。”爸爸一看,這麽簡單的題目不會做,頓時氣不打一處來,轉念一想,教育孩子要有耐心。“好吧,爸爸做一遍給你看。”孩子一看到爸爸緊皺的眉頭,多少痛苦往事湧上心頭,心裏有點發怵。爸爸做完之後,說:“兒子,你看。”孩子的手心出了汗,怔了一會兒:“爸爸,我還不懂。”這時父親牙齒咬得咯咯直響:“好,我再給你做一遍。 如果再不會的話,咱們走著瞧。”孩子心想,完了,想逃都沒處逃了。早知如此,何必問他。“兒子,你再看。”孩子已六神無主,眼睛發花,連數字都看倒了。“我還是不會。”老爸憤怒地把草稿紙撕成碎片,砸向孩子,這撕碎的僅僅是普通的草稿紙嗎?撕碎的是孩子的自尊啊!這時父親意猶未盡:“兒子,講心裏話,這道題難不難?”
“不難。
“你說老爸有沒有耐心?”
“有,都做二遍了。”
“兒子啊,這麽簡單的題目老爸做了二遍你都不會,
還讓老爸說什麽好呢?”
然後這位糊塗的父親用無比失望的目光久久凝視著兒子,兒子在羞辱的目光中低下了頭,想了半天,終於開竅了。
“爸爸,我是不是真的很笨啊。”
在家長剛開始說孩子笨的時候,孩子用幼小的自尊捍衛著:“我才不笨呢!”因為孩子學說話的時候已經形成了比較強烈但又十分脆弱的自信。隨著家長這些播種的不斷“深入”,孩子漸漸開始相信自己笨了。有的家長數落起自己孩子的缺點就像介紹係列產品似的,逢人就講,不厭其煩。直到有一天,家長說他笨,老師說他笨,左鄰右舍也說他笨的時候,他就堅信自己笨了。家長終於為自己的抱怨得到了和預期完全相反的報應。任何孩子從相信自己笨的一瞬間起,眼神便陡然暗淡無光了,言行舉止也隨之“笨”起來,老師隻要出一個題目,說:“同學們,這個題目比較複雜,大家好好想想。”這時孩子的情感閘門馬上關起來,第一反應是“這個題目我肯定不會,我笨哎。”

“賜予我力量吧,我是希瑞”

    還有一種家長喜歡空洞的說教。如:不吃苦中苦,怎做人上人;笨烏先飛早入林;頭懸梁,錐刺股;隻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你要好好學習等等。這樣的語言如果沒有讓孩子得到真實的體驗和幫助,很難打開孩子的情感閘門。因為孩子覺得學習是件痛苦不堪的事,令人望而生畏,不敢邁步。
學習一定就要經曆苦難嗎?我絕不否認學習也需要吃苦的一麵,但從教育女兒的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到不應過於強調學習辛苦的一麵,而忽視了學習快樂的一麵。
    請聽聽愛因斯坦的心裏話吧: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所做的事都是由強烈的興趣所驅使,博得如此多的尊敬和愛意,實在令我感到難堪和不安。天才能把工作當做遊戲,如癡如醉,傾注全部的身心,學習也是如此。孩子喜歡的事、感興趣的事,就不會成為沉重的負擔。女兒在麵臨困難時,我時常想到的是動畫片《希瑞》裏的一幕情景——希瑞從腰間拔劍長嘯:“賜予我力量吧,我是希瑞!”我這時就把婷婷當成希瑞,鼓勵她樹立強者的信念,激發她的潛能。如果這時打擊她,隻能讓她自卑;如果我包辦代替,隻會剝奪了她成為強者的權利。

 別做《漁夫和金魚》故事中的老太婆

    應該說,學生感受競爭的壓力是曆史的必然。一個民族要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有競爭,競爭就需要高精尖人才。但關鍵是讓孩子理解競爭的意義,從內心產生競爭的願望,培養良好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要教會孩子啟動發動機,而不是推著孩子走。
    在孩子學說話學走路時,父母在教育上很富有,後來父母逐漸遺忘了寶藏,因為父母心態失衡了,覺得孩子以前行,現在不行。家長認為孩子不行的原因之一是貪。小學課本裏有一篇《漁夫和金魚》的文章,講述一個貪得無厭的老太婆。讓她當貴夫人不行,她要當女皇;讓她當女皇不行,她又要當海上霸王,還要金魚做她的仆人。到頭來還是一個窮老太婆,還是那間破草屋,還是那個破木盆。而有的家長恰恰在孩子麵前扮演著老太婆的形象。
一家長“貪”的心態表現在對孩子的過高期望,尺杆架得過高,讓孩子怎麽跳也夠不著。孩子剛上學,就恨不得他全班第一。一門第一不行,還要門門第一;一次第一不行,還要次次第一;全班第一不行,要全校第一;全校第一不行,還要全區第—……孩子在家長不斷提升的目標中,越來越累,心力交瘁,最後不是在沉默中爆發,就是在沉默中滅亡。
    浙江金華中學生徐力重錘打死逼他考入前 10名的生母,不就是血淋淋的一例嗎?!

“人家的孩子這麽好,婷婷完了!"

    家長覺得孩子不行的原因之二是比。孩子小時候家長承認差異,以後就否認差異。往往拿別人孩子長處與自己孩子短處相比,比到最後,自己的孩
子一無是處,孩子怎麽努力,在家長眼裏都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盲目攀比造成失落,失落導致恨鐵不成鋼。心想別人行,你為什麽不行?家長的心態失衡了,由允許孩子失敗轉變為不允許失敗,結果孩子更害怕失敗。孩子誌氣一天天消沉下去,總覺得壓抑,自信和自尊也沒了,這對孩子的打擊是毀滅性的。
    女兒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年後,朋友給我寄了一本〈中國少年之星》,我原想看一看激勵自己,可才看了一半心就涼了一大截。
“人家的小孩那麽好,婷婷完了!”
腦子裏老想著別人的優點,眼睛裏總盯著婷婷的缺點。怎麽看都覺得她不夠好,開始懷疑自己的孩子。我好不容易把心態調整過來以後,問別的家長有沒有這種感覺時,他們說:“一點不錯。我們一看啞女都能成神童,更覺得自己的孩子完了。”比的結果破壞了孩子的感覺,孩子不相信自己有優點。其實孩子是大人的一麵鏡子,孩子的缺點都是大人造成的,大人要麵子,怕丟麵子,剝奪了孩子自由發展的權力。當孩子不如意時,從恨鐵不成鋼發展到拔苗助長,結果是摧毀了一棵棵良好的幼苗,破壞了一個個好孩子的感
覺。

啞女也能成神重,天才就在你身邊

    有一句順口溜:“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本意是諷刺官場的醜惡現象,但這句話用在教育上還是蠻有道理的。
一個“行”字,消除了孩子的恐懼感;
一個“行”字,激發了孩子的求知欲;
一個“行”字,喚起了對生命的熱愛;
一個“行”字,找到了學習的快樂感覺。
持之以恒地相信孩子行,是我教育女兒的心得,也是讓孩子心靈舒展、生命快樂成長的秘訣。因此,當健全孩子的家長還在懷疑孩子行不行,能否成材時,我的回答總是一句話:啞女也能成神童,天才就在你身邊。
    家長一定要回歸到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時的心態,相信你的孩子就是天才,永遠不要放棄對他的信任。

是鬆樹超常,還是盆鬆普通

    有個寓言:一批盆景鬆樹仰慕山上拔地而起的參天鬆樹,驚呼道:“多棒啊。我們要是也能這麽高大該多好啊! 其中一盆年過半百的老齡盆鬆垂頭歎息道:“孩子啊, 別異想天開了,那可是棵超常的鬆樹,而咱們隻是普
通的鬆樹,沒那個命啊卜’到底是山上的鬆樹超常,還是盆鬆由於人類的束縛變得普通了呢?
    國外的心理學家提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從人的潛力角度看,普通人是否等於正常人?”在許多人看來,普通人是天經地義的正常人,這難道還會有錯嗎?可專家研究的結果否定了這一說法。他們認為普通人並非正常人,而所謂超常的人才是正常人;因為普通人的才能被壓抑了,沒有開發出來,而所謂超常的人隻不過是得到了正常的發展。也就是說,不是溫室裏的莊稼超常,而是鹽堿地裏的莊稼沒有良好的環境。在大自然的新鮮空氣和肥沃土壤中,才能長出挺拔的大樹。

 美國專家挑神童

    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到一所普通的學校調研,一位老師問:“先生,您能不能挑出班上智力超常的學生?”‘當然可以。”專家爽快地答應了。然後自信地用手在學生中指點起來:‘你,你,你……”被點到的孩子眼睛一亮,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飛奔回家。“爸爸,媽媽,好消息,心理學家說我是神童啊!”母親聽完孩子的話後,欣喜若狂。怎麽看孩子怎麽順眼,仿佛兒子一下子變成了天才。從此,這些孩子受到了同學的羨慕,老師的關懷,家長的誇獎。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覺,回到了“行”的世界,一個個飛速地向前發展。一年後,專家再次訪問該校,問:“那幾個孩子的情況怎麽樣。老師回答:“好極了!”接著她請教道:“先生,我感到很驚訝,你來之前他們都隻是普普通通的學生,可經你一指點,一個個都變了。請問您有什麽訣竅,能夠判斷得如此準確?”專家微笑著說:“沒有任何訣竅,隨便指指而已。”老師露出一臉驚訝的表情。這個小故事給人的啟示是深刻的:信任、期望的力量是巨大的。當人們堅信一個人“行”的時候,他就真的“行。

他贏了周婷婷

    記得女兒小時候,有一次我帶她到朋友家玩,正好電視裏在講述了一個四歲孩子就能背 100首唐詩的故事。朋友的孩子跟婷婷同歲,她當時能背很多唐詩,朋友以此為榮,逢人就講:“說不定我的女兒也是神童呢?!”當這些父母在做神童夢的時候,我隻夢想女兒能喊我一聲“爸爸”。
    十年之後,我女兒從啞女變成了神童,而朋友的孩子在抱怨教育中長大,表現日趨平庸。是我的女兒超常呢,還是朋友的孩子沒有達到應有的
高度?朋友是怎樣對待孩子的呢?孩子因作文寫不好,媽媽就把作文本撕得粉碎,弄得孩子又哭又鬧。她撕碎的不僅僅是孩子的作文本,而是孩子那顆幼小的心啊!在一次次打 擊下,孩子的自尊一點點地沉淪下去,開始厭學了。‘我提議把孩子送到我家,讓我來試一試。孩子在我那兒每天都學得不肯回家。我還是用當年教婷婷的方法教她,不斷地欣賞她,鼓勵她。不可思議的是,這個厭學的孩子後來對學習如癡如醉。比如有件事,婷婷有個“絕招”——快速記憶,即看一遍毫不相幹的幾十個詞組,然後就把它默背下來,其關鍵是充分調動孩子的想像力。我把方法告訴朋友的女兒之後,簡單地訓練了幾遍就讓她和婷婷比賽。按說婷婷“久經沙場”,比她強是必然的,可結果卻出乎意料,她贏了周婷婷。這件事給了我極大的震動。朋友女兒的潛力是巨大的,每個孩子的潛力都是巨大的;不是所謂超常的孩子超出了正常的範圍,而是所謂正常的孩子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
 

天賦差異有限,生命潛能無限

    很多家長一味強調孩子的天賦,我強調的是天賦的差異有限,生命的潛能無限。麵對已經降臨的生命,僅談天資,意義似乎不大,因為天資是客觀的,怨天尤人隻能帶來悲觀情緒。應把教育的著眼點放在潛能開發上,讓孩子心靈舒展,盡展潛能。大腦潛力究竟有多大?許多資料表明,絕大多數人隻用了大腦的3%左右,據說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巨人也隻用了5%,說明潛能之巨大。還有一些家長在為孩子的生理殘障憂慮。事實上,孩子的生理殘障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世俗的偏見。周圍的親人不是把眼光放在孩子的無限潛能上,而是緊緊地盯著他的生理缺陷,最終使他們難以逃脫心理殘疾的陰影,在雙重殘障下苦熬人生。再比如愛因斯坦四歲才會說話,上學後也是“呆頭呆腦”的,教導主任曾斷言他將來肯定不會有出息。然而,身為機電工程師的父親,在大家都看不起他的孩子、孩子也懷疑自己笨的時候,不但沒有指責和抱怨,而是想方設法地鼓勵他。他為愛因斯坦買了一盒積木,然後讓全家人圍坐在他的身邊,每搭一層大家就給他一陣熱烈而真誠的掌聲。他的自信一點點地複蘇了,最終造就了一代科學巨匠。婷婷背誦圓周率小數點一千位後,許多人都說她是天才,我也相信她的智商應該比同齡人高得多。可是,幾次智商測量的結果都在100- 110之間,屬於正常範圍。這下,婷婷覺得自己天資平平,有點灰心喪氣。這時我開導婷婷,說:“女兒啊,老爸認為目前的智商測試是低水平的,它隻能測出記憶力、注意力、觀察力等一般智商,根本無法測出人的創造力、悟性、想像力等高級智商。看來你的大腦太靈了,聰明到連智商測試都測不出來。”停停頓時心花怒放,又找到了天才的感覺。所以說,人的精神能量一旦爆發,天賦的火花一旦點燃,孩子的潛能就會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

    教育孩子的奧秘到底是一個字——打,還是另一個字一一行,相信家長會作出明智的選擇。
    請記住這個字——行,!這曾是你擁有的寶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