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雜談

叫他“隨意”,是因為不願受任何“八股文”風式的約束,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喜怒哀樂,麻辣甜酸,都由它去。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成都傳統小吃係列] 鍾水餃

(2008-01-26 18:55:37) 下一個

 


[成都傳統小吃係列] 鍾水餃


“鍾燮森”十九世紀末在成都開始小本經營水餃生意時,肯定做夢都沒有想到,他那為養家糊口而苦心鑽營出來的做餃子的章法,居然能平地生輝,光宗耀祖。成都的萬千老食客們也是萬萬沒有料到,如此風味獨特,鼎鼎大名的“鍾水餃”,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才被正式封爵為“成都市名小吃“。

風吹雨打,改朝換代,百年已然!看來曆史確實是喜歡給人們開玩笑。

眾所周知,水餃是乎是北國專利,白菜的、韭菜的、芹菜的、蘿卜的、冬瓜的、南瓜的、茄子的,甚至薑豆、蒜苔也可以用來做水餃餡。記得當年聽丈母娘講北方水餃這眾多不同的餡時,我這個南方人簡直是聞所未聞,宛如“天方夜譚”。

成都“鍾水餃”,截然不同於北方水餃,其餡是由精瘦肉調成,不加一點菜蔬,因而比起那五花八門、粗獷大度的北方水餃,雖然顯得小氣一點,但實為精致。在蓉城這嫩軟抄手王國裏,更是一枝獨秀,梭角分明,陽剛十足。

“鍾水餃”,尤以其與眾不同的多汁調料,令食客品嚐後會有鹹香回甜、辣味溫和、鮮香爽滑、潤而不燥的口感,而回味無窮。

“鍾水餃”,曆來食客如潮,生意興隆。上一世紀三十年代,老店在成都荔枝巷重打鑼鼓又開張以來,雖然幾經搬遷,但名聲是越搬越大,若幹年以前就已經是成都名聞瑕耳的“著名小吃”了,常常是座無虛席。

路邊過客聞到那隨風飄來香甜帶辛辣的“鍾水餃”作料香味時,往往都很難抵禦這刺人感觀的誘惑,會情不自禁的跨進這店堂簡陋的大眾小吃店,來一碗價廉物美的“鍾水餃”。

借用一位忠心耿耿的“鍾水餃”老食客的原話,你就不難理會“鍾水餃”的魅力,

“每次回到成都,下了飛機,直奔鍾水餃店,吃完才回家。”

“鍾水餃”的用料極為講究。精瘦肉裏麵的一點點“筋絲”都需要把抽出來,這樣才能確保肉餡入口化渣、不拖泥帶水的品味效果,令食客爽快。當然,在高度追求經紀效益的今天,大眾小吃“鍾水餃”也不能脫俗,而很難保證這一點了。既或如此,但在老店,我近期的品味、口感還是不錯。所以除了專營“鍾水餃”的老店,我一般不沾任何其它川菜館提供的所謂“鍾水餃”名吃,以防敗了口味,抹殺數十年的快感,而痛失了雅興。

“鍾水餃”一上桌,食客很容易就能嗅出其獨到的、與眾不同回甜香辣味,這正是其精華之一,必須用特別製作的“複製甜醬油”調料,鹹甜配搭適度,鹹中回甜,進而恰到好處的柔和了作料中的“二筋條”紅辣椒油的辛辣。然後再配以蒜泥汁水、芝麻油、花椒麵、蔥花等多種調料,形成這獨特的“鹹、甜、鮮、香、辣”多滋多味的風格。

剛出鍋的滾燙的水餃,澆上這香味濃鬱的調料,那風味別致的鮮香立即就會滿灌店堂,飄落四鄰。小巧玲瓏的一碗十個水餃,與紅亮的作料相輔相成,配搭得當,賞心悅目,就次一舉,食客已是食欲倍增,而迫不及待。

不來一小碗這江湖揚名、風味特別、辣甜爽口的“鍾水餃”,更待何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