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維生素D
品一
假設,世間有這麽一種藥,它不但可以保持骨骼健康,還可以預防多種癌症的發生,如腸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它不但可以預防冠心病、降低高血壓和減輕心衰的症狀,而且還可以預防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流感。特別是這種藥還可能不花錢。你信嗎?世間還沒有這種靈丹妙藥吧!?但是,就近來人們對維生素D研究的熱衷程度看,它似乎快成這種藥了。
十七世紀,歐洲的上空煙雲密布,人們從開闊的農場相繼走進了工棚和廠房,居住在擁擠的大城市。佝僂病(當時叫又做“English disease”)悄悄地蔓延開來,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它幾乎席卷了整個歐洲和北美。直到1920年,人們才了解到這種疾病是由於食物中缺乏某種油性“必要成分”所致。並且發現魚肝油是治療佝僂病的良藥。人們把這種油性“必要成分”叫做維生素D。後來發現,這種“必要成分”和陽光/紫外線關係密切。有這樣一個實驗:把動物的皮膚在紫外線下照射後,喂給患有佝僂病的大鼠,結果是患鼠得到了有效的治療。原來,皮膚內存在著維生素D的前體,在紫外線B的作用下,可以轉變成維生素D3。直到1936年,人們才搞清維生素D3的化學結構,並且證實了魚肝油中的有效成分就是維生素D。現在我們知道,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物質。它實際上一種甾類激素。但是,人們就將錯就錯,把維生素D的名字延續下來。
人們可以通過曬太陽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你隻要在加勒比海的海灘上曬上20分鍾,就可以獲得一周所需的維生素D。如果緯度合適,隻要每周有兩次以上、每次10到15分鍾的日曬,也同樣可以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
太陽輻射的紫外線按其波長可以分三種,即A、B、C。紫外線C 的波長最短,對地球生物影響很大。所幸的是,它可以被臭氧層吸收,不能透射到地球表麵。現在手術室、生物實驗室用該波長的紫外線燈來殺菌。紫外線A 的波長最長,輻射到地球表麵的強度穩定,可以穿透臭氧層和普通玻璃,它可以穿透皮膚的表層,達到更深一層的皮膚,是太陽曬黑皮膚的主要紫外線。它造成皮膚燒傷的幾率相對地低一些。過去認為它不會致癌,所以它被廣泛地應用在商用仿曬(Tanning )方麵。但是現在的資料顯示,長期使用仿曬床或仿曬燈,也同樣會導致皮膚癌。紫外線B的穿透力比紫外線A要低,可以部分地被臭氧層吸收,輻射到地球表麵的強度受到太陽相對於地球的入射角的影響。因此,人們所處的緯度和每天不同的時間所接受到的紫外線B強度差別懸殊。紫外線B的穿透力小,可以被普通玻璃所阻擋,當它能夠接觸到皮膚時,也隻能穿透皮膚的表層,它可以造成皮膚燒傷和致癌,但它是轉化維生素D的紫外線。為了最有效地利用太陽光獲取維生素D,曬太陽的最好時間是早上10點到下午2點之間。在此外的時間段曬太陽,隻會使皮膚變黑,增加患皮膚癌的可能性,而得不到我們想要的維生素D。這裏想提醒一下,曬太陽時,不要塗防曬霜並至少要暴露臉麵、手和臂或者是背部。但一定要注意不要發生燒傷。換句話說,就是不要把皮膚曬紅。因為出現燒傷的皮膚,日後易患皮膚癌。
現在的問題是,即便您能經常曬太陽,不一定您就可以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因為,第一,紫外線的吸收受很多因素的影響。皮膚的黑色素可以影響紫外線的吸收。黑人、黃種人從太陽獲取維生素D的能力要比白人低。同時,由於人們室外活動的減少、高緯度地理環境、漫長的冬季和大氣汙染,也大大減少了皮膚接觸紫外線B的機會。有文獻報道,在北緯35度以上的地區比如在Atlanta,從十一月份到二月份,人們幾乎不能從曬太陽而獲得維生素D。第二,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合成維生素D3的能力減弱,腎髒活化維生素D的能力也相應下降,發生維生素D缺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據抽樣調查,在美國有1/3的人口存在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
維生素D缺乏可以沒有主觀症狀,主要靠測定血液25羥化維生素D3的水平來診斷。過去的教科書 把維生素D的正常值定在9至38ng/ml之間。現在的維生素D專家們認為,維生素D的正常值應為30至60ng/ml。如果維生素D在20至30ng/ml之間,稱之為不足Insufficiency,在10-20ng/ml稱為維生素D缺乏(Deficiency),如果在10ng/ml以下則稱為嚴重缺乏。前些年,人們還普遍認為維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維持血鈣和血磷的水平和骨的代謝。維生素D缺乏,可以造成佝僂病,成人骨軟化,骨質疏鬆。到了1980年,兩名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流行病學家發現,在自然日照減少的大城市和高緯度的地區,大腸癌的死亡率比較高,從而推想,維生素D可能在預防大腸癌方麵有著重要的意義。此後,對維生素D的研究報告越來越多。人們發現,冠心病和癌症這兩個當今人類的最大殺手,也和維生素D缺乏有關聯。
心血管疾病與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D缺乏和很多心血管疾病有關。據觀察,維生素D水平低的人,其患高血壓的幾率明顯增加。當患者的維生素D水平達到40 ng/ml時,高血壓出現緩解。現在臨床上使用心血管C反映蛋白(CCRP)來預測冠心病的危險性。簡單地說就是CCRP水平與患冠心病的可能性成正相關。觀察表明,如果提高維生素D水平,可以使CCRP下降40%。人們還注意到,維生素D水平低者,會出現血管鈣化(這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表現之一)。維生素D與充血性心衰也有密切相連。有人發現,給心衰病人服用維生素D,可以改善左心室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維生素D水平低於15ng/ml的人,在5年內患冠心病、中風和心力衰竭的幾率是正常維生素D水平者的兩倍。
癌症與維生素D缺乏:有研究表明,維生素D缺乏可以影響正常的細胞增生和分裂,從而增加癌症的危險。觀察性研究證明,缺乏日照的人,患乳癌、結腸癌和前列腺癌的危險性增加。許多流行病學家認為,維生素D的補充與合理的日曬在癌症預防方麵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已經有文獻顯示補充維生素D對癌症的預防效果。比如, Creighton 大學的報告指出,55歲以上的婦女如果每日服用1,100 IU的維生素D並同時補充鈣劑,四年後,這些婦女患乳癌的可能性降低了75%。
流感與維生素D缺乏:大家都知道,冬季到來,流感猖獗。冬季也是人群維生素D水平最低的時候。有人猜想維生素D缺乏可能和流感有關。這種聯係不免令人感到有些牽強附會,但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很多值得注意的現象。機體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不斷受到各種病原體的攻擊。機體逐漸產生了兩套免疫係統,即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和獲得性免疫(acquired or adaptive immunity)。天然免疫或稱非特異免疫,與生俱來,包括多種效應細胞和分子,如各種粒細胞、單核/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 (DC)、NK細胞和體液殺菌成分如補體、抗微生物肽、溶菌酶等。對從來沒見過的病原體,機體主要靠它來防禦。獲得性免疫即特異性免疫,專門用來對付已經來犯過的病原體。一般來說,由於流感病毒變異快,它可以象新病原體一樣,以嶄新的麵貌攻擊人體。當它侵入機體後,天然免疫係統會首先立即作出應急反應,試圖摧毀流感病毒。如果病毒逃過了非特異性天然性免疫係統,就隻能指望獲得性免疫係統加以清除流感病毒。這種獲得性免疫主要從流感疫苗而來。這也是為什麽每年都要接種流感疫苗。Cannell等人認為,活化的維生素D起著免疫係統調節劑的功能,可以避免免疫係統的過分炎性反應。維生素D還可以激發天然免疫係統中的重要成員---巨噬細胞產生一種抗微生物肽,它可以摧毀流感病毒。同樣的道理,這一作用同樣適用於普通感冒病毒。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什麽患有佝僂病的兒童更易患上呼吸道感染了。維生素D是否可以摧毀流感病毒還有待證明。是否大眾在冬季到來之時就開始服用維生素D來預防流感和感冒還有待於驗證。
自身免疫性疾病與維生素D缺乏:根據現有資料,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炎性腸道疾患,如潰瘍性結腸炎和階段性腸炎等都與維生素D缺乏有關。
既然維生素D對健康如此之重要,發生維生素D缺乏的可能性又如此之高,適量補充維生素D看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每日補充多少才合理哪?這要看補充維生素D的目的是什麽。當維生素D的血濃度為11ng/ml時,可以出現幼兒的佝僂病和成年人骨軟化。維生素D的濃度高於20 ng/ml時,才能使甲狀旁腺素分泌正常化。血液維生素D濃度大於34ng/ml時,腸道吸收鈣的能力才能達到最佳點。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維生素D水平高於50ng/ml時,神經肌肉的功能表現出穩步提高。現在專家們認為,為保持人體的健康,維生素D的最佳值是在50-99ng/ml之間。如何能達到這種水平呢?在沒有日曬的前提下,需要每日攝入5000IU的維生素D才能達到50ng/ml的水平。這個劑量現在被一些學者認作維生素D的生理劑量。實際上,很多年前美國醫學研究所所轄的食物和營養委員會(The U.S. Food and Nutrition Board in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已經提出了維生素D的日需量建議。但它是根據維持骨骼健康而製定的。比如,幼兒和50歲以下成人每日隻需200 IU維生素D。 50至70歲的成人每日需要400 IU。70歲以上的成人每日需要600 IU。該委員會把最高安全限定為每日2000 IU。隨著日益增多的研究報告和大眾的熱情,美國醫學協會(AMA)建議NIH提高維生素D攝入量。然而NIH 遲遲沒有提出相應的建議。NIH在2007年9月召集了專家圓桌會議,審議了當前的各種有關維生素D的研究結果。其題為"Vitamin D and Health in the 21st Century: An Update"的總結報告發表於今年8月份的美國臨床營養雜誌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Vol. 88, No. 2, 483S-490S, August 2008。其中心意思是,給維生素D對健康的影響下結論還為時過早。對於維生素D的日需量建議沒有提出任何更改。(http://www.nih.gov/news/health/aug2008/ods-12.htm)
從過去的教科書上看,維生素D中毒可以造成惡心、嘔吐、食欲下降、便秘、體弱無力和體重下降等。血鈣濃度過高會造成心律失常、意識模糊等症狀。持續高血鈣,有可能造成異常組織鈣化。但是出現如此症狀需要很高的維生素D血濃度。如果維生素D的水平達超過100ng/ml 被認為是過高,大於200ng/ml則是中毒水平。有文獻表明,維生素D的半數致死量為每公斤體重3,520,000IU。一個人可以每天服用10,000 IU的維生素D而不出現任何副作用。如果每天服用50,000 IU維生素,幾個月之後才能出現維生素D中毒的初期反映:高鈣血症。大劑量,長期服用維生素D是否會造成其他的副作用還很難說。這一點確實需要進一步觀察。
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您已經人過中年,常年不在戶外活動,又居住於高緯度地區,最好查一下血維生素D濃度。如果25(OH) Vitamin D低於30ng/ml, 要考慮開始服用維生素D。服藥後一到兩個月後複查一下維生素D的濃度。在NIH沒有最後提出新的標準維生素D日需量建議之前,最好把維生素D的日攝入量控製在2000IU之內。如果已經證明血液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大劑量的維生素D。並在醫生的指導下,定期複查維生素D水平。
維生素D會不會成為靈丹妙藥還很難說,但我們不難看出維生素D不足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而產生的。適量補充維生素D有可能彌補這一現代生活給我們帶來的“副作用”。但是,我們決不能忽視最基本的一條:運動、飲食和陽光也許就是我們保持健康的根本。
免責聲明:該文的目的在於為讀者提供盡可能準確的醫療參考信息,不能以此代替正規醫療。
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