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慢性宮頸炎的處理
(2008-10-10 06:45:33)
下一個
再談慢性宮頸炎的處理——回小李
作者:白衣鹹飯
記得以前寫過一篇關於慢性宮頸炎的文章,很有些嘲笑那些把慢性宮頸炎當
宮頸癌前病變甚至當惡性疾病治療的偽同行的味道。小李兄弟大概沒有看到過那
一篇,否則不會把很多治療方法羅列在這裏。不過,還是很高興把我知道的治療
宮頸炎的方法在這裏再普及一次。
宮頸是個很特別的器官,位於上、下生殖道之間,是連接上、下生殖道的門
戶。宮頸管的內膜由一層柱狀上皮組成。這層柱狀上皮很薄,形成皺褶,內麵有
很多分泌細胞,分泌粘液。這種子宮頸管的粘膜雖然不脫落,但分泌的粘液,會
隨著體內激素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當雌激素多時,分泌量會增大,粘液會變得稀
薄,有利於精子通過宮頸管,這種特性在女性排卵前後達高峰。當孕激素增加時,
細胞的分泌會受到抑製,分泌物呈凝膠狀,阻塞宮頸管,不僅使精子難以通過,
也使陰道內的病原微生物難以通過。妊娠時,宮頸管分泌的粘液也是高度粘稠,
其作用也在於阻止精子的運行和細菌的入侵。
在正常情況下,陰道內有很多細菌。如常見乳酸杆菌、類白喉樣菌、棒狀杆
菌和未分類的鏈球菌等,我們稱之為共生菌。另外,還有一些細菌如β-溶血性
鏈球菌、葡萄球菌、腸球菌、擬杆菌、梭形杆菌、陰道加德納菌和革蘭陰性兼性
厭氧菌等,這些細菌可以導致生生殖道產生炎症,我們稱之為內源性致病菌。致
病菌種類很多,這裏僅列舉這幾類(每類都有好幾種),並非說導致女性生殖道
炎症的隻有這幾種。由於篇幅的關係,外源性致病菌、腸道來的、口腔內來的,
就不介紹了。在很多情況下,健康人的陰道分泌物內,有時也可以培養出這些病
原菌。但對於一個健康人而言,隻要沒有什麽症狀和不適,並不需要治療。前麵
提到的共生菌不僅不致病,而且會抑製致病菌的生長,他們之間有個動態的平衡。
但如果我們給予了不恰當的治療,如廣告中的“難言之隱,一洗就靈”,“洗液”
本身就會破壞陰道內微生物之間的平衡。使本來沒有炎症的環境,產生新的炎症。
下生殖道內的細菌雖多,但一般不會導致上生殖道的感染。如果要發生上生
殖道感染,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感染了某些特殊的原微生物,這些微生物
具有穿透宮頸粘液栓的能力,會沿宮頸管感染上生殖道。如性病中的淋病、沙眼
衣原體,還有少數厭氧菌,可以引起上生殖道的感染如子宮內膜炎、輸卵管-卵
巢炎甚至盆腔腹膜炎,即所謂的急性盆腔炎(PID),即使治療得當,也有部分
患者將來的妊娠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二是機械性地破壞了宮頸粘液栓這個天然屏
障,如人流、診刮、輸卵管通液或造影、避孕環的尾絲等。這種機械破壞基本上
都是醫源性因素所致。所以醫生在這些操作前都要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
平時致病菌在感染人體時,最先感染的是下生殖道,引起外陰陰道的炎症,
幾乎同時也感染宮頸,引起宮頸的急性炎症。所以,外陰陰道和宮頸的急性炎症
在治療原則上是一致的。醫生在取材做細菌培養時,為了防止雜菌的幹擾,往往
取宮頸口的分泌物做培養。在急性期,這種分泌物多表現為膿性分泌物。在使用
抗生素之前取材做培養,對醫生使用藥物意義很大。但問題是很多醫生不大喜歡
取材做培養。等藥物無效之後再尋求培養結果時,由於先前使用的藥物對培養有
幹擾,醫生在分析結果時要特別小心。因為藥物本身有在殺滅致病菌的同時,也
殺滅了體內的正常菌群。
對於慢性宮頸炎的診斷與治療,國內非常混亂,不僅醫生腦袋中的概念混亂,
教科書上的描述也很混亂。誠然,有關慢性宮頸炎的發病機理還不是很清楚,多
數人認為急性炎症治療不當,會產生慢性炎症,但在病理分類上,目前尚未與國
際接軌。按目前教科書的分類方法,一般把慢性宮頸炎分為宮頸糜爛、宮頸息肉、
宮頸粘膜炎、宮頸腺囊腫和宮頸肥大。
我先從簡單的、分歧較少的說起。宮頸息肉的治療很簡單,切下來送病理檢
查,如果沒有什麽異常的話,治療結束,無需更進一步的治療。發展為惡性的幾
率很低,不到1%,但宮頸息肉容易複發。複發之後再切除就是了。
宮頸粘膜炎是個很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可能與多次宮頸管的操作有關。如果
在宮頸管的組織內培養出病原體,需要給予治療。如果沒有培養出病原體,而且
沒有症狀的話,無需治療。即使需要治療,也無需使用全身性的抗生素治療,全
身性抗生素治療無效。
宮頸肥大是慢性宮頸炎嗎?恐怕經不起考問。說得醜一點,這個診斷很可能
是前輩們想出來的一個病,並無堅實的組織學基礎。有人生孩子,損傷了子宮頸,
以後幾瓣殘餘的宮頸可以長得很大,或者宮頸增粗等,臨床上都診斷為宮頸肥大。
但治療上無需特別治療。當然,有種宮頸癌是從宮頸管的內麵長的,早期沒有特
異性症狀的時候,就僅僅表現為宮頸肥大。另外一種類型是所謂的宮頸囊腫(主
要是Naboth囊腫,也稱為納氏囊腫),個人見解是無需治療。也沒有什麽好方法
治療。
最後談談宮頸糜爛。宮頸糜爛也是所謂的“宮頸管炎的最常見的病理改變”。
其實,宮頸管的管內外表覆蓋的是柱狀上皮,因為是很薄的一層,鮮紅鮮紅的,
看起來挺嚇人。但這層柱狀細胞受卵巢激素的影響很大,隨激素的變化而變化。
雌激素會使細胞外移,現在國內與國際接軌,叫做宮頸柱狀上皮異位(columnar
ectopy)。以前一直叫宮頸糜爛,其實不準確,應該糾正。而子宮頸下端由於突
出在陰道內,稱為子宮頸陰道部。這部分的粘膜很光滑,表明覆蓋的是多層扁平
上皮。除了雌激素外,孕激素也會作用於宮頸管的柱狀上皮。在孕激素作用下,
柱狀上皮會向後退。這一進一退,就在宮頸管外口邊緣的鱗狀上皮與柱狀上皮之
間出現了一個所謂的移行區(帶)。這個位置的貯備細胞很容易在人類乳頭狀瘤
病毒(HPV)的作用下產生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
以前搞不清楚,以為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是炎症,把它歸於宮頸慢性炎的一種,
稱為宮頸糜爛。而且按照“糜爛”的麵積分為輕度(麵積很小,約占1/3以下)、
中度(大於1/3小於2/3)和重度(大於2/3,幾乎整個宮頸外麵都很像)。其實,
這與炎症根本無關,無需治療。
話已至此,本應結束,但有個問題還得提一下。由於早期子宮頸癌沒有什麽
臨床表現,而且這個癌症的早期診斷對預後有非常大的影響,加上宮頸癌發病率
高、取材很方便,所以Papanicolaou醫生發明了脫落細胞檢測技術,用來普查宮
頸癌,俗稱巴氏染色。巴氏染色對降低宮頸癌的確起了很大作用,這個技術在50
年代進入中國。但國內很少有單位對閱片人員進行正規訓練,所以通過巴氏染色
查出來的早期宮頸癌症病人及癌前病變患者很少。也就是說,這個技術的漏診率
很多。後來美國一批細胞學家改進了這項技術,使用液基細胞學技術,其實也就
是把以前塗在片子上的方法,改成“取材+固定+離心+再製備”片子,提高了
檢測的效率和水平,使得早期宮頸癌和癌前病變的檢測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至少
在我所在的單位是如此。按照國際細胞學會的建議,對已婚婦女應該每年進行一
次宮頸癌普查,所以李太太的醫生中,有人建議她做了這個檢查。如果檢查結果
正常,沒有必要進行任何處理,明年再檢查一次就行了。
由於液基細胞學不僅可以檢測細胞學的形態,也可以檢測出部分病原微生物,
所以在陰道脫落細胞學檢查中查出念珠菌感染,也是常有的事。但是,這個念珠
菌在陰道內的存在,並非一定表明陰道產生了炎症。隻有當念珠菌引起了患者的
不適(有了症狀如癢、白帶過多),或者產生了局部的炎症如陰道粘膜充血(體
征),才可以診斷為外陰陰道念珠菌病,才需要處理。使用達克寧栓應該是一種
適當的處置。但這個病容易複發,有關其機理和治療比較複雜,這裏就不多說了。
對於陰道內的感染,無論是前述的厭氧菌感染,還是陰道滴蟲引起的滴蟲性
陰道炎,都可以使用甲硝唑(滅滴靈)治療。滴蟲的檢查一般查白帶常規就夠了,
但厭氧菌的培養卻非常麻煩,國內絕大多數醫院都沒有開展厭氧菌的培養和藥敏
試驗,幾乎所有的醫生(包括我)都在根據經驗用藥。好在這個藥不僅價廉物美,
而且抗菌譜窄(主要針對厭氧菌和滴蟲),還不至於產生如很多廣譜抗生素那樣
的毒副作用。至於李文中提及的抗宮炎片、婦科止血靈、苦參栓、禦女丹等,估
計都是中成藥,我沒有使用的經驗。除抗宮炎片我聽說過,其它的幾種藥我也是
第一次聽說。聚維酮碘栓是一種消毒劑,是用來洗手、消毒的,用來治病,大概
是中國人的發明。也有藥商曾經向我推薦過,但我沒有讓這個藥進入我院的藥房。
在我的印象中,衝洗是破壞陰道內菌群失調的不恰當治療方法,患者沒有使用這
種消毒劑治療的指征。
達克寧栓僅用於外陰陰道念珠菌病感染,甲硝唑僅用於滴蟲性陰道炎和細菌
性陰道病。對了,所謂的細菌性陰道病,多數人認為是因為厭氧菌大量增生的結
果,除甲硝唑栓外,還可以使用克林黴素栓治療。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預防。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沒有一種情況需要打吊針治療,更沒有要一連打三
個月的情況。打算要小孩嗎?要好了。但今年可能來不及做爸爸了,明年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