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蘭博客

靠你有力量,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這人便為有福! 他們經過流淚穀,叫這穀變為泉源 之地;並有秋雨之福蓋滿了全穀 。
個人資料
正文

魯迅:死地

(2009-06-04 17:19:27) 下一個

從一般人,尤其是久受異族及其奴仆鷹犬的蹂躪的中國人看來,殺人者常是勝利者,被殺者常是劣敗者。而眼前的事實也確是這樣。

 
  三月十八日段政府慘殺徒手請願的市民和學生的事,本已言語道斷,隻使我們覺得所住的並非人間。但北京的所謂言論界,總算還有評論,雖然紙筆喉舌,不能使灑滿府前的青年的熱血逆流入體,仍複蘇生轉來。無非空口的呼號,和被殺的事實一同逐漸冷落。


  但各種評論中,我覺得有一些比刀槍更可以驚心動魄者在。這就是幾個論客,以為學生們本不應當自蹈死地,前去送死的。倘以為徒手請願是送死,本國的政府門前是死地,那就中國人真將死無葬身之所,除非是心悅誠服地充當奴子,“沒齒而無怨言"。不過我還不知道中國人的大多數人的意見究竟如何。假使也這樣,則豈但執政府前,便是全中國,也無一處不是死地了。

 
  人們的苦痛是不容易相通的。因為不易相通,殺人者便以殺人為唯一要道,甚至於還當作快樂。然而也因為不容易相通,所以殺人者所顯示的“死之恐怖”,仍然不能夠儆戒後來,使人民永遠變作牛馬。曆史上所記的關於改革的事,總是先仆後繼者,大部分自然是由於公義,但人們的未經“死之恐怖”,即不容易為“死之恐怖”所懾,我以為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但我卻懇切地希望:“請願”的事,從此可以停止了。倘用了這許多血,竟換得一個這樣的覺悟和決心,而且永遠紀念著,則似乎還不算是很大的折本。


  世界的進步,當然大抵是從流血得來。但這和血的數量,是沒有關係的,因為世上也盡有流血很多,而民族反而漸就滅亡的先例。即如這一回,以這許多生命的損失,僅博得“自蹈死地”的批判,便已將一部分人心的機微示給我們,知道在中國的死地是極其廣博。


  現在恰有一本羅曼羅蘭的《Le Jeu de L’Amour et de La Mort》在我麵前,其中說:加爾是主張人類為進步計,即不妨有少許汙點,萬不得已,也不妨有一點罪惡的;但他們卻不願意殺庫爾跋齊,因為共和國不喜歡在臂膊上抱著他的死屍,因為這過於沉重。


  會覺得死屍的沉重,不願抱持的民族裏,先烈的“死”是後人的“生”的唯一的靈藥,但倘在不再覺得沉重的民族裏,卻不過是壓得一同淪滅的東西。


  中國的有誌於改革的青年,是知道死屍的沉重的,所以總是“請願”。殊不知別有不覺得死屍的沉重的人們在,而且一並屠殺了“知道死屍的沉重”的心。
  死地確乎已在前麵。為中國計,覺悟的青年應該不肯輕死了罷。
  三月二十五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三月三十日《國民新報副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