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比IQ重要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個父母的期望。許多華人遠渡重洋,目的就是希望子女能在這塊自由的土地上,擁抱成功。我們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品性端正、有責任感,能發揮自己的才華、對社會有貢獻,懂得享受生命、尊重生命,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成功的婚姻,如果可能,也能夠成為優秀的父母親。
過去幾年,“人生的成就與EQ(情緒智數)的關係遠大於IQ(智力商數)”的觀念經過‘EQ-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的推廣已經深植人心。身為一個小兒科醫師,在臨床上看到許多小孩麵對相同的情境(例如打針)有著天壤之別的反應。我還深深記得我在當第一年住院醫師時,有一位母親與她五歲小孩的互動。她的小孩罹患氣喘,必須接受點滴注射。她很慈祥的向他解說打針的步驟,告訴他打針一定會有點痛,但是因為你生病了,醫生必須用這個辦法才能幫助你。他同意了。隻見那五歲的小孩眼中含著眼淚,但是很勇敢地接受我將注射筒戳入他的血管,沒有一絲掙紮,過程順利極了﹐令我吃驚異常,這麽小的孩子就有此等的自製力﹗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情緒教育的威力(當時我還不知道有情緒教育這回事)。此後,我見過無數個比那個孩子大的小孩,在打針時需要動用四、五個大人暴力式的約束,才肯就範的情境。現在我終於明白個中的道理,除了小孩自己天生的氣質之外,孩子的行為與父母的教養態度有著最直接的關係(別忘了孩子是我們的一麵鏡子﹗)。
懂得情緒教育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小孩會控製自己的情緒,他們的父母會用一些安慰的字眼與簡單的技巧,幫助小孩很快地轉化負麵的情緒(例如恐懼),平靜下來,正確的處理問題。沒有受過情緒教育的孩子,就任憑情緒泛濫,作出許多「使性子」的事,然後一旁生氣的父母大聲斥責,雙方都受盡折磨。其中的秘訣在於父母在孩子情緒激動時懂得如何與孩子互動,將關懷化為一些「情緒輔導」的技巧。雖然有些父母天生就是很好的情緒教練,但是絕大多數的父母都需要練習才能熟練這些技巧,不斷的學習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稱職的現代父母。
什麽是情緒輔導﹖
情緒輔導是以情感的交流為基礎,當父母以同理心來麵對小孩,尊重小孩的情緒,幫助他們認識、處理負麵的情緒(例如憤怒、悲傷、恐懼、焦慮、嫉妒等)時,父母與孩子間就可以建立起溝通的橋梁﹔當父母與孩子間有了真正的互動,孩子自然會與父母建立強烈的情感鏈接,他們會內化家庭規範、價值觀成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會明了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將它轉化為力爭上遊的動力。受過良好情緒輔導的小孩(即具有情緒智力的小孩),對情緒壓力有良好的自主力(即對於自主神經係統具有高度的調整能力﹐用較通俗的話說就是能有效地管理壓力荷爾蒙good adrenaline-management ability),並且能很快地走出負麵情緒的陰影。這些孩子善於安慰自己、集中注意力,必要時能克製自己的行為。透過情緒輔導,孩子們也能學會觀察他人的情緒,互相傾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以同理心思考,建立正確的社交技巧,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先認識自己的養育作風
要養育具有情緒智力的小孩,必須先了解自己處理情緒的方式及對子女的影響。現代兒童發展心理學將父母的教養態度歸納為忽視型、反對型、放任型、及情緒輔導型等四型。特征如下﹕
一、 忽視型﹕
.忽視、否認、或淡化孩子的負麵情緒(“不要難過﹗”“沒什麽好怕的﹗”“有那麽嚴重嗎﹖”)
.想要孩子的負麵情緒很快消失(“不要哭了﹗沒什麽好哭的﹗”)
.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來製止小孩的負麵情緒(孩子傷心時用糖果、冰淇淋讓他高興)
.低估孩子的情緒,將導致孩子情緒的事件輕描淡寫(“她才不過四歲,沒什麽大不了的嗎” ﹐“妳需要為這種小事擔心嗎﹖”)
.認為孩子的負麵情緒隻是一種姿態而不去處理
.重視如何「渡過」情緒,忽略情緒本身的意義 (“那可愛的微笑哪裏去了﹖” ﹐“趕快笑一個﹗”)
.對孩子嚐試溝通的事情不表現興趣(“囝仔有耳沒嘴”)
.認為小孩的情緒是不理性的(“沒什麽好害怕的嗎﹗” ﹐“不要像個baby 一樣﹗”)
【對小孩的影響】﹕他們會認為自己的感覺是不對的、沒有根據的、有害的﹔他們會以為自己有毛病才會有這些負麵的感覺﹔將來在認識、調整自己的情緒上會有困難。
二、 反對型﹕
.類似上一型,但表現方式更為負麵
.批評、嘲笑、訓戒、懲罰、孩子的情緒表達
.隻處罰孩子發泄情緒的行為,而不去嚐試了解他們的情緒
.采取激烈的手段來應付鬧情緒的行為
.認為情緒表現使人軟弱,或浪費時間,禁止小孩表現情緒
.認為情緒的表達要有時間限製,超過時就給予處罰 (“再哭,我就不理你了”﹔“再哭,我就要打你了﹗”)
【對小孩的影響】﹕與忽視型相同
三、 放任型﹕
.全盤接受孩子所有的情緒表現
.認為隻要釋放情緒,就大功告成了,不需要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縱容孩子表達不適當或不受約束的情緒,不教導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提供行為的指引,或不嚴格執行設定的規矩
.認為錯誤的行為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改善,不必要在小的時候給予過多的糾正
【對小孩的影響】﹕無法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缺乏自主力,在結交朋友時會有困難。
四、 情緒輔導型﹕
.重視孩子的負麵情緒,善於利用這些情緒性的時刻作為灌輸孩子生活意義和與其建立更親密關係的機會。
.能耐心地對待憂傷、憤怒、害怕的小孩,不容易對小孩的情緒表現不耐煩。
.尊重並接受孩子的情緒,不嘲笑或否定孩子的負麵情緒。
.不會告訴孩子什麽感覺才是「應該的」或「對的」
.當自己出現情緒失控時,會勇於道歉,並利用此機會教育小孩處理情緒的技巧。
.在情緒性的時刻會﹕傾聽孩子的心聲、以關愛的態度表達同理心、幫助孩子標示正在發泄的情緒、規範不適當行為的限度、提供調整情緒的方法、尋找合適的發泄管道、教導解決問題的技巧。
【對小孩的影響】﹕他們學會相信自己的感覺,調整自己的情緒,解決問題。他們有自信、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能與他人相處融洽。
請記得,不是因為有愛就會有情緒輔導的能力,但是隻要肯學,每一個父母都能成為一位出色的情緒教練,幫助子女成長。也許你會發現自己無法歸類為上述的某一型,甚或大多數的家長會認為自己是混合型,多少采用了其中某一型的方式來教養小孩。不過,有了大概的分類,應該有助於厘清你的教養態度。清楚的認識自己的教養風格,才能采取正確的步驟讓我們進行情緒教育的過程。以下開始為各位介紹情緒輔導的方法。
同理心是情緒輔導的基礎
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就是了解他人的感受。一個有同理心的父母能設身處地感受孩子的各種情緒,看到孩子生氣地跺腳,能感受他們的憤怒與受挫﹔看到他們哭泣,能想象他們的處境、感受他們的悲傷。如果我們能讓孩子感受到這種親密的情緒了解,就可以讓孩子視父母為盟友,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願意與你分享他們的感覺,那麽即使在叛逆期,我們也能幫助孩子渡過重重障礙與危機,不至於迷失方向。
同理心所以能發揮這麽大的效用,是因為當我們很努力地了解孩子的感受時,他們會感到一股支持的力量,知道我們在他們的身旁。如果我們不去批評他們,不輕視他們的情緒,不嚐試轉移他們的意見,孩子就會讓我們進入他們的世界。當有一天他們遇到困難時,他們會願意信賴我們,讓我們知道他們真正的想法,甚至聽取我們的意見,一起動腦筋解決問題。這聽起來似乎是天方夜譚,但事實就是如此,當然這需要不斷地練習,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
情緒輔導的五個步驟
步驟一、 覺察情緒
正確的覺察情緒是情緒輔導的第一步。覺察情緒包括認識自己的情緒和解讀孩子的情緒。中國文化是一個不鼓勵人表現情緒的文化,長期壓抑的結果使得中國的父母容易有情緒失控的危險。我們傾向於不在孩子麵前表達情緒,即使有時因為過度發脾氣而做出或說出傷害小孩的事,也不習慣在小孩麵前承認自己的錯誤,以為如此就會失去做父母的尊嚴。中國的父母對家庭中常見的負麵情緒也很少給予重視,因此我們很少在「原生家庭」裏學到處理情緒的能力。但是這並不意味我們不能學習,終身都會受到這個不良的影響,也不意味我們永遠不能覺察自己的情緒與感知孩子的情感。
父母最好能明白,人都有情緒,當小孩的行為讓你氣的快要發瘋的時候,難免要發脾氣。但是我們必須覺察自己的情緒,如果自己還能克製得住,能夠繼續理性地與孩子說話,達到某種程度的溝通,那就繼續下去。告訴孩子你的想法,傾聽他的響應,並繼續交談。但是假使你發現自己在盛怒之中,無法冷靜下來,就應該暫時回避一下,避免做出傷害小孩的動作或言語。
父母也必須了解,發脾氣並不是你的缺點。重點是你發泄的方式不會破壞你們之間的關係,即使偶爾犯錯,我們也可以相信寬恕的力量。從三、四歲起,孩子們就明白「對不起」的概念,他們都渴望來自父母的親近與溫暖,他們永遠會給父母另一個的機會。在事件發生後馬上告訴他們事情前後我們的感受,承認自己的錯誤,更有助於在你們之間建立起情感的橋梁。如此,你可以送出兩個清楚的訊息,即強烈的情緒是可以表達的,而且是可以控製的﹔其次,你很在意他的行為。隻要你以尊敬的態度去溝通,專注於他的行為而不是他的個性,給予明確的評語並告訴他他的行為如何地影響你,你就可以運用你的憤怒來引發他的情感,而這個機會就成為你們之間一次深刻的情感交流。當然,要培養覺察情緒的能力不是一蹴可及的。但是隻要開始練習,馬上會看到正麵的效果。
如何解讀孩子行為背後隱藏的情緒訊息呢﹖由於孩子往往不會直接、正麵的表達他們的感受,大人常感到迷惑,不知道他們真正的本意。一個最基本的做法是設身處地的從他們的觀點來看事情,而不要從大人的觀點,妄下結論。比較小的孩子,則可以藉由伴家家酒的角色扮演或木偶遊戲中探知他們的情緒。
當孩子同意你對他的情緒描述時﹐你會感到自己的心與孩子的心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你就體驗了同理心,也就是情緒輔導的基礎。當你在這種情形下與孩子相處時,你就可以采取下一個步驟了。
步驟二、 認知情緒產生的時刻是親近及教導的一個機會
心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小孩傷心、生氣或害怕的時候,最需要他的父母。這些感性的時刻,是小孩的心靈尋求幫助的時機,也是父母親最能接近他們內心的機會,教育學者稱之為“teachable moment”。善於情緒輔導的家長會抓緊每一個這種片段,教導小孩學習安慰自己、掌握情緒變化的技巧,讓他們終身受用。
如果我們能讓小孩預先演練生活中可能發生的情境,引導小孩的可能情緒反應,往往可以避免臨時爆發的情緒。例如你四歲的孩子明天要去打預防針或要去看牙醫,你可以在前一天與小孩探討恐懼的感覺,不要等到孩子進入診所後才在那兒大發脾氣﹔你十二歲的兒子一直妒忌他的朋友進入了他一直渴望進入的棒球隊,你最好引導他討論他的感受,不要讓這兩個孩子往後在學校裏不斷地爭吵。
步驟三、 以同理心去傾聽並肯定孩子的感受
一旦你了解情緒產生的時刻是建立感情及教導解決問題的機會,就可以開始以同理心去傾聽,這是情緒輔導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當然你沒有必要也不一定每次都有空處理小孩的情緒,但是如果你決定要進行情緒輔導,就必須拋開手邊的事,專心、真誠地聆聽。如果你當時沒有時間,也必須坦白告訴孩子,不要存著應付的心態。
同理心的傾聽不單指用耳朵來聽,更要用心去感同身受孩子的情緒狀況。以安撫、非批評性的語言響應所聽到的和所留意到的事情,讓孩子感受到你在仔細傾聽、知道你所接收到的是正確的訊息。以下舉個例子﹕
十歲的亞當很興奮地騎著新腳踏車。他以前騎的那輛車還很新,隻是太小了,所以爸爸答應送他一部新的,舊的則可以給他七歲的弟弟諾亞繼續用。諾亞早就厭倦了另一輛更舊的腳踏車,也頗期待他可以從哥哥那裏接受一輛比較新的腳踏車,所以同意了這樣的安排。但是等到諾亞看到那輛全新的腳踏車,再加以比較後,「新愁舊恨」便擁上心頭,很生氣地提出抗議:「每次哥哥都可以用新的﹗不公平﹗」假使爸爸用典型的方式響應,他一定會說:「你生什麽氣,你不是早就答應了嗎﹖」雖然這樣的指責有根據,但它無法說明諾亞當時的感受。現在,除了對新腳踏車的妒忌之外,諾亞又多了一層不被了解的憤怒。現在想象他爸爸用一句簡單的話來作響應:「你覺得不公平﹐因為你每次都隻能用哥哥用過的東西﹗」諾亞就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他可能會想﹕「對呀﹗就是如此,雖然我曾經答應先前的安排,但是我還是感到不太公平,我也很嫉妒哥哥的新腳踏車。不過,爸爸了解我的感受。」如此,孩子就比較願意接受你進一步的解釋。
在輔導的過程中,當我們大概猜出孩子行為背後所隱藏的情緒時,不必急著發問,隻要反映你所留意到的事。「你為何感到傷心」就不如「今天你看起來不太開心」或「我留意到當我問你有關學校的事情時,你的臉怪怪的」,然後等他的反應,來得恰當。
另外,避免問一些你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如「作晚你幾點回到家的﹖」、「是誰摔破了這盞燈﹖」這些都有不信任和設圈套的語氣,好象你給他們撒謊的機會。最好用直接明確的觀察作為對話的起頭,如「你昨晚大約過了一點才回來,我不認為這是可以被接受的」、「我知道你摔破了這盞燈,而我感到失望」。
告訴孩子你親身的經曆也是說明你能了解他們感受的有效辦法。就以諾亞的例子來說,他的爸爸可以說:「我小的時候,也常用我哥哥姐姐用過的東西」。這可以讓諾亞確信他的感覺是有根據的,連他的爸爸也有同樣的感覺。由於他感到被人了解,也就能接受父親安撫的解釋:「我也可以現在就再買一輛新的給你,但是舊的那輛還很新,丟掉了很可惜。不如我們把這些錢存起來,等你長大時再給你買輛更大的﹗」
步驟四、 幫助孩子描述他們的情緒
情緒輔導裏一個簡單卻十分重要的步驟,就是當孩子有情緒反應時,幫助他們去描述這情緒。當我們提供一些字眼如緊張、擔心、害怕、生氣、難過、嫉妒來描述孩子的情緒時,可以幫助孩子將一種無形的、令人恐慌的、不舒適的感覺轉換成一些可以被定義的、有界限、而且是正常生活一部分的東西。孩子會明了,每個人都會經曆這些感覺,而且每個人都可以處理。
研究顯示,描述情緒的行為對神經係統有安撫的效果,能幫助孩子從不安的事件中較快恢複過來。那些在孩童期就熟練平複情緒的技巧者較能專心,有較好的平輩關係、較優的成績及較佳的生理狀況。
幫助孩子描述他們的情緒,不是嚐試告訴他們應該有的感覺,隻是單純的幫助他們發展一些表達他們情緒的字匯。我們應想辦法幫助他們說中要害。譬如當他生氣時,他可能也感到失意、憤怒、混亂、被叛離、或嫉妒﹔當他難過時,也可能感到傷害、被排斥、妒忌、空虛、沮喪。幫助孩子使用愈精確的語詞描繪他們的感受,他們愈不會感到被忽略或被誤解,也愈容易接受你的介入與輔導。
步驟五、 設立規範並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恭喜你,如果你從頭讀到這裏,你一定是個具有情緒智力的人,因為那是需要一點耐心與恒心的)
當小孩已經允許你自己進入他們的情緒之中,你自然會發現你已經被引入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這個過程也大約包含了五個步驟﹕(1) 設立規範﹔ (2) 確定問題的所在﹔ (3) 思考可能的解答﹔ (4) 根據你們家庭的價值觀,評估可能的解答﹔ (5) 幫助孩子選擇一個解答
# 設立規範
孩子常以不適當的行為來表達負麵的情緒,如吼叫、罵髒話、摔東西、打人等。父母在了解行為背後代表的情緒並幫助他們描述感覺後,就可以讓孩子明白我們尊重他們所有的情緒,但不是所有的行為都是恰當的,更有許多行為是不能被容忍的。然後,父母可以指導孩子想出一些較適當的方法來處理負麵的情緒。
父母必須明白,我們要規範的是不當的行為,而不是他們的情緒。孩子對傷心、害怕、憤怒的情緒,不會因為父母說:「不要哭啦﹗」或者﹕「你不應該有這樣的感覺」而消散。指導孩子應該有什麽樣的感覺,隻會讓他們不信賴自己真正的感受,而產生對自我的懷疑,喪失自尊心。相反的,如果我們告訴孩子有權利擁有自己的感覺,但可以用更好的方法來表達,孩子的性格、自信和自尊就不會受到扭曲或傷害。
什麽樣的行為應該規範呢﹖父母必須根據自己的價值判斷來規範孩子的行為,沒有一定的答案。一個普遍的原則就是破壞性、危險性、侵犯到他人權益的行為絕對不能予以寬容。孩子氣的行為,如蹦蹦跳跳、弄髒衣服、爬樹,則應該視孩子的年齡給予尊重,因為這些行為會帶給小孩信心並增強他們表達情緒和思考的能力。
對不適當的行為設立規範時,家長應該讓小孩知道遵從或違反了這些規定的後果。好的行為可以獲得正麵的鼓勵、讚揚、獎賞或某些權利;不當的行為則會被剝奪權利或處罰。當父母能前後一致(consistent)、公平地執行這些規定,讓孩子清楚地知道界限。前後一致是個很重要的原則,孩子不會因為你的反複無常而不知所措、甚至察言觀色地遵守你的規則﹔讓孩子知道這些規則不會因為你的情緒而變化,他們才會視父母為公平、可靠的盟友,孩子也比較能與父母共同解決問題。
三歲到八歲間的小孩,「暫停」(time-out)是一個很常用的處罰方法。正確的方式是孩子被短暫地隔離,被剝奪平時可以享受的權利。這個方法通常可以有效地幫助小孩停止不良的行為。但是許多父母在使用這個方法時,除了將孩子隔離外,還加上粗暴的言行,讓孩子感到被排斥和被侮辱。所以在使用這個方法時要十分小心,應盡力避免損傷小孩的人格。
許多父母仍采用「打」的方式來管教小孩,它不必經由討論,立刻就製止了不當的行為。這似乎十分有效,立竿而見影,但是它卻剝奪了孩子學習自我控製和解決問題的機會。長期而言,孩子會感到憤憤不平並怨恨父母。被打之後,孩子多半比較會想到報複而非自我改進,被羞辱的感覺也可能使他們學會說謊、否認作錯事,或找出各種方法避免被逮到,而不是停止錯誤的行為本身。打小孩也成為一種錯誤示範,給孩子錯誤印象,認為暴力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因此,現代的兒童教育學家早已放棄這種教育方式,聰明的現代父母也應該學習使用其它的方式來教養小孩。
#確定問題的所在
當父母以同理心去傾聽,對情緒作描述,並對不適宜的行為設限後,下一步通常是確定引發此情緒的問題所在。有時候孩子仍需要一些時間來表達他們的情感,就應繼續抱持著同理心,描述感覺,並不時反映你的所見所聞。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可以幫助孩子找出原因,例如:「你覺得什麽事情讓你傷心(或生氣、焦慮)﹖」、「今天發生了什麽事﹖」
要確定問題的所在,必須詢問孩子他想解決這個問題的那一個麵向。通常答案是很簡單的,他想把積木堆好,他想解答一題複雜的數學題。其它狀況可能需要解說。譬如,在跟妹妹吵架後,他需要決定是報複好還是尋找避免以後爭吵的辦法;有時候是無解的問題,如寵物死了、好朋友搬家了、沒能被選入校隊等,這時候孩子鬧情緒的目的可能隻是單純地發泄情緒或尋求安慰。
#思考可能的解答
與孩子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應該鼓勵他們自己想出對策,避免越俎代庖。
十歲以下的小孩不善於抽象思考,父母的意見可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他們的世界通常是黑白分明的,因此可以假設兩種對立的解決辦法﹐一個代表「好的」,另一個代表「壞的」。例如,兩個布偶為了一個玩具而爭吵。在第一幕裏,一個布偶未經同意就從另一個布偶手裏搶走玩具﹔在第二幕裏,一個布偶提議輪流玩玩具。
較大的孩子,可以采用「腦力激蕩」的方式,和孩子一起想盡各種辦法。可以告訴孩子,隻要想得出來的辦法都不算愚蠢,都可以列在辦法清單中。到最後才從所有的辦法中去除一些不適宜的。讓孩子感覺自己對這個過程的認真。
#根據你們家庭的價值觀,評估可能的解答
當你們列出了可能的方案後,就是檢查每一解答的時候了。鼓勵孩子針對每個解答提出一些問題如:「這個解答公平嗎﹖」「這個解答有效嗎﹖」「我會感覺怎樣﹖其它人又會感覺如何」。這是必經的訓練,可以和孩子共同探討為何要對某些行為設立規範,這類對話也提供家長增強家庭價值觀的機會
#幫助孩子選擇一個解答
一旦你和孩子討論完各種意見,可以鼓勵他選擇一種或數種方法進行嚐試。你可以在此時提出你的看法,不必避諱告訴孩子你年輕時如何處理類似的問題、你從經驗中學到什麽、你犯了什麽錯誤、什麽決定讓你自豪。在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當中灌輸他們你的價值觀,比單純地講解與孩子日常生活無關的抽象概念要來得有效。
雖然你想幫孩子作最好的決定,但切記他們從錯誤中也能學習。假如你的孩子選擇一個你知道行不通但是無害的方法時,你不妨讓他嚐試一下。假使真的失敗了,再鼓勵他朝另一個方向發展。
一旦孩子做了一個選擇,幫助他以具體計劃達成目標。在實施的過程中也可以根據實施的成效,隔一段時間進行修正。
當孩子選擇了一個行不通的辦法時,幫助他們分析失敗的原因。之後,你可以重新討論解決的辦法。這樣可以讓孩子了解一個方案的取消並不表示這番努力是白費的,讓他們明白這隻是學習過程的一部份,每一次的調整隻會讓他們更接近成功。
更多的技巧
#避免過度吹毛求疵、侮辱或嘲弄
使用嘲笑、侮辱性的字眼,或吹毛求疵會嚴重破壞親子關係及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例如,語氣輕蔑地重複孩子的解釋。孩子﹕「我不記得那件事。」。父母輕蔑地回答﹕「你不記得﹖」
孩子在玩電動玩具,一些父母會對孩子犯的錯誤過度反應,用批評的話嘲笑孩子,使他們難堪,甚至把孩子推開,接管遊戲。這些行為表達了他們對孩子的不信任,讓孩子覺得自己好象很無能。這樣的情景是隨處可見的,好心的家長不自覺地、不斷地矯正孩子的行為,嘲弄他們的錯誤。在孩子執行最簡單的任務時,不必要地介入,這樣隻會削減他們的自信。
糾正孩子時,應針對當時的特定事件,避免全麵的批評。例如﹕「你的房間很髒亂」,而非:「你怎麽這麽髒,房間老是這麽亂」;「你如果說大聲些,別人會聽得更清楚」而非﹕「講大聲點,你太膽小了﹗」
父母們應該隨時注意自己的話語中是否潛藏著的無心的批評或諷刺。要留意不要尋孩子開心(「凱文是我們家的小瓜呆」),避免在人格上貼卷標(「佳佳很頑皮、像個過動兒」、「凱莉太內向」、「比爾是個懶惰蟲」)。孩子都希望從父母身上得到認同及肯定,他們很容易相信父母給他們的評語。過度批評、戲謔、侮辱會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與親密感,也使傾聽失去意義,無法進一步解決問題。
#使用「鷹架」技巧來讚許及輔導
當我們要給孩子指導時,父母應該先以一種平緩的態度給予足夠的信息,然後針對他們的行為給予特定而非全麵的稱讚(如﹕你做的樂高飛機好棒呀﹗而非﹕你真的太聰明了﹗)﹔在讚揚之後,可以給予一些指導,重複這些步驟,直到問題解決。這種技巧稱為「鷹架」(scaffolding),即利用每一次的小成功來增進孩子的信心,幫助他推進到下個階段。利用這些架構,可以幫助孩子解決生活中複雜的問題。
#避免「支持敵人」
當孩子受到挫折時,他們渴望從父母處得到同情與支持,那是實施情緒教育的良機。但是父母很容易傾向於與孩子對立的一方,例如老師、教練等。想象一個體重過重的女孩不安的回到家中,因為舞蹈老師對她的體型作了輕率的批評。如果母親也曾建議她減肥,她很可能告訴那女孩老師是對的,但是這隻會火上加油,使女孩更感到難過。但母親使用「同理心」的技巧,對女兒說:「我對這件事感到難過,妳是不是也覺得困窘、傷心﹖」如此也許就拉近了母女的關係。這位母親維持對女孩的支持與同理心,過一段時間後,女孩也許就會接受母親的建議了。
即使父母是孩子對立的目標,同理心也能發揮作用。譬如宣布禁止小孩看電視直到她功課有進步,而她因此發怒。你可以堅持你的原則,說:「我了解妳為何大發脾氣。假如我在妳的處境,我也會有同樣的感覺」。
發生衝突時,可以用誠實、坦率的態度鼓勵孩子表達她的感覺。可以使用一些誘導的方法,如:「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可能是錯誤的,我也不是永遠都是對的。我想聽聽妳的意見。」也許你不習慣這種低姿態,但是如此可以讓孩子覺得你是公平且願意傾聽的,不是很值得嗎﹖
對話可以增進了解與溝通,不見得每次都為了達成結論或協議。例如,孩子突然聲明﹕「九九表很愚蠢」,或「鼻環很好看」,你或許有衝動想長篇大論地對他囉唆,證明他的不對。可是你如果用對話的方式跟他溝通,效果也許更好。你可以如此開頭:「我也討厭背那些乘法表」,「我自己不喜歡鼻環,但為什麽你會喜歡﹖」
#先建立同理心,不要火上加油
一個破壞情緒輔導的方法是把你的解決辦法告訴還在傷心或憤怒的孩子。想想婚姻中常犯的錯誤。當太太從公司回來,對於她與同事間的爭執感到煩惱。她的丈夫運用理智,很快地分析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可是妻子不但不感激,情緒反而更低落。這是因為他沒有向她表示他明白她現在的心境是傷心、憤怒與沮喪,他隻是證明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對妻子而言,這或許意味他認為她不夠聰明,或者她認為自己也可以想到這些辦法。
如果作丈夫的不是立即提出忠告,而是安撫她的背部,讓她感到被保護,一邊傾聽她詳細述說這個問題的來龍去脈以及她對此事的感覺。完畢後,她可能開始構思一些解決的辦法。此刻,因為她對配偶有了信任,她很可能會征求他的意見。最後,丈夫就有機會提供他的意見,而妻子也能接受這些建議,不再覺得情緒低落,反而感到來自伴侶的支持與力量。
親子間的運作也是如此。父母常對無法與孩子分享他們人生的經驗與智能而感到失望,孩子不願意接受他們的忠告,甚至故意反向而行,更使人痛心。但這不是孩子學習的方式。在未有同理心前就提出建議就像是未打地基就要蓋房子一樣。
#分享孩子的願望和幻想
這是讓自己融入孩子的思路,產生同理心的好辦法。譬如,你十幾歲的孩子告訴你他想要一輛新的越野腳踏車,但你不確定你是否有這個預算。假如你跟許多沒有受過情緒教育的家長一樣,第一個衝動可能是感到發怒,你想告訴他﹕「嘿﹗我去年才剛買了一部新的腳踏車,你以為我是印鈔票的人嗎﹖」但是如果你利用幾分鍾時間想想他的願望,並陶醉在他的幻想中,結果又是如何呢﹖或許你會說﹕「對呀,我明白你為何想要一輛越野車,你可以騎在鄉野的小徑;甚至可以和朋友一起去露營、釣魚等等」。然後,你可以和他一起分析越野腳踏車的好處與壞處、討論家庭的預算,並引發他談論如何自己賺零用錢來買一輛的想法。這個過程最重要的意義就是你讓兒子知道你已經聽到他的訴求,而你也肯定他和他的願望了。
#以誠實對待孩子
大多數孩子對父母的話都有第六感,他們可以覺察你是否是真心的。因此,情緒輔導絕不隻是重複說「我明白」、「那也讓我氣瘋了」而已,如果你時常口是心非,反而會增加你們之間的裂痕。因此,確定你在說這些話前真的了解孩子,如果不確定,就單純地反映你的所見所聞。提出一些問題,保持溝通,總之,不要冒充明白。
#過程要有耐心
要成為有效的情緒教練,必須給孩子一些時間去表達情緒,不要不耐煩。孩子傷心時,就讓他哭,生氣了,可以跺腳。情緒輔導的目的是探究及了解情緒,而非壓抑它們。同理心要求我們分享孩子的情緒。當你感到共鳴時,可以說出心裏的話:「被朋友欺負也會讓我發怒」、「我能了解在我糾正你的時候,你很反感」。有時肢體語言更勝語言的作用,你願意靜靜地與孩子坐在一起體驗感情的點滴,其意義勝過千言萬語﹔一起分享情緒,擁抱或拍拍肩膀有時比談話更有效,尤其是孩子憂傷或害怕時。
有時候孩子可能還沒準備好好討論這個問題。你必須尊重他的感覺,你可以嚐試與他訂一個時間盡早討論。放入你的行程表內,履行諾言並繼續追蹤這件事。
一旦你努力麵對孩子的情緒,你每天都會找到機會以有意義的方式跟他們溝通。經由這些聯係,你會建造一個持久、堅固的向心力,那真是你所能給孩子的最佳禮物。
結語
每一個人都愛他們的子女,但是如果隻有愛而沒有相應的技巧,愛往往會成為孩子們成長的絆腳石。如何去愛,是現代父母必須學習的課題。情緒教育的五個步驟真的能幫助你建立親子間良性的情感互動,是每一個父母必須學習的技巧。當然,對初學者而言,這些技巧看似很難學習而且煩複,但是隻要開始練習,它會變得很自動並且通常很快就可以完成。隨著經驗的累積,你的孩子也會逐漸學會以這種方式處理問題,解決困難,成為一個情緒成熟的個體。
有興趣進一步研讀的人,請參考“怎樣教養高EQ小孩”(How to Raise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一書,作者是Joan DeClaire & John Gottman。
作者:誠之, 轉於 http://bbs1.creaders.net/rainbow/messages/486226.html
1. 謝謝妳的認真負責,我正在寫一些文章,"情智"是其中的一篇,整理之中,弄好後,一定刊出與大家分享.
2. 從前中國傳統注重修身養性,這就是與情智有關的培養.所以,情智不全是"泊來品".
3. 各位有興趣的話,可到 google.com, search: Emotional Intelligence,就會看到很多相關資料.上網易(163.com)也可以看到下麵網址裏麵一篇文章有對情智的介紹:
http://www.12manage.com/methods_goleman_emotional_intelligence_zh.html
4. 白蘭說原作者是台灣人,好極了,大陸和台灣應該趕快全麵交流,兩岸的統一對台灣隻有好處,一點壞處都沒有,中國統一是曆史的必然規律.大家繼續努力嘍.
我已經通知了作者本文受到了一些批評建議,如果作者有時間,會來這裏看到你的批評建議的.謝謝
謝謝Wiserman, 你的一些批評很中肯.
從本文的點擊率來看,很多父母對兒童的情商教育很感興趣. 如果你有這方麵的研究,何不也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另,本文作者是台灣人,所以,可能有些翻譯和用語與我們不大相同.
1. 本篇有些好意見.但是,中國人的文化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所以在應用"情緒教育"時,需要考慮到自己本身的背景,可能不宜全盤接受,所以要斟著從事;父母應該把中華文化介紹給小孩子們,以適應雙重認徵.(這出自我自己的EQ經驗和一些社會科學的理論)
2. 活學活用
那就謝謝你的善意了!
4.請寫作力求精簡!這篇文章太長了,大概隻需要800個字就夠了!
5. 請先把中文弄好一點,也許可以減低你的崇洋媚外思維.為了孩子將來能成功而出國,是個完全失敗的觀念!
6. 你盡力把這寫出,與大家分享,也值得稱讚.中國人在這方麵需要普偏加強.
謝謝Wiserman的評論,
我隻是轉貼,但相信成之會感謝你的批評的.
"cognitive" 是認知,領悟.
cognitive empathy 就是"體會力"可也! 不要亂用個什麽"同理 心"- 搞不好,別人還以為是: same reason 呢!
2. EQ 常常被稱為"情商",沒見人用過那(情緒智數)的.
3. 翻譯非常重要.些出來是要負責任的!
胡言亂語!
妖言惑眾的開場白!
你的觀念太落伍了!
請自我改正!
Thank you, Yangtsz.
Indeed it is a good article, not only for child raising, but also for us as adults as well. That's why I want to share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