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元霸權製度才是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ZT)

(2009-01-04 17:15:59) 下一個
美元霸權製度才是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已經一年多,全球都在討論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麽。

我也看到許多分析和評論,但多數都很膚淺,沒抓住事件的本質。上個月23-25日,我到紐約去參加了重建布雷頓森林協議的一個大型國際會議。全球幾乎所有研究國際貨幣體係的頂級學者都去了,蒙代爾、麥金農,以及美國財政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高管都在,但非常遺憾,大家對全球金融危機最根本的製度根源卻討論甚少。但我認為探討還都停留在技術層麵上。然而,對所有技術層麵的原因,我們必須繼續追問:為什麽這一切成為可能?

反思金融危機要追到製度層麵

南方都市報:麵對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機,目前大家都在反思問題出在哪,但您與大多數經濟學家的認識不同,你認為不受約束的美元本位體製和浮動匯率製才是罪魁禍首。

向鬆祚:金融危機爆發已經一年多,全球都在討論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麽。我也看到許多分析和評論,但多數都很膚淺,沒抓住事件的本質。上個月23-25日,我到紐約去參加了重建布雷頓森林協議的一個大型國際會議。全球幾乎所有研究國際貨幣體係的頂級學者都去了,蒙代爾、麥金農,以及美國財政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高管都在,但非常遺憾,大家對全球金融危機最根本的製度根源卻討論甚少。

南方都市報:對於危機的原因可能有不同的觀察視角。

向鬆祚:這個沒錯,但我認為探討還都停留在技術層麵上,比如:次級貸款的泛濫和貸款標準的惡意降低;衍生金融交易過度發展和缺乏監管;信用評級機構缺乏內在約束機製,將大量按揭貸款資產評為AAA級,誤導投資者;金融機構杠杆比例過高;金融機構資產和債務期嚴重錯配(以短期債務來發放長期貸款和購買長期資產);金融機構過度擴張,華爾街盈利模式存在問題;所謂拋空等金融創新加劇市場動蕩等。然而,對所有技術層麵的原因,我們必須繼續追問:為什麽這一切成為可能?

南方都市報:要追到更深層麵的製度層麵來?

向鬆祚:對,所有這些技術層麵的弊端,其實都是全球金融製度安排內在缺陷的結果。製度層麵的原因有四個:(1)所謂“華盛頓共識”導致許多國家不顧本國需要和監管能力,實施金融開放和資本流動自由化,導致短期債務急劇增加和國際投機資金到處衝擊各國金融體係,這就是金融全球化的巨大弊端;(2)美國首創的股權激勵機製導致企業高管片麵追求短期盈利和不惜一切手段推高股價;(3)美聯儲2002-2003年的錯誤貨幣政策(連續降息)直接導致信用泡沫和資產價格泡沫、埋下了禍根;(4)國際貨幣體係的美元本位製和浮動匯率體係導致全球流動性泛濫。

其中的核心是美元本位體製和浮動匯率體係,這個霸權貨幣體係的本質是讓全世界為美國的錯誤買單。

南方都市報:這種論斷的根據何在?

向鬆祚:所有的金融經濟危機,比如1929年華爾街的崩潰和隨後1930年代的大蕭條,上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著名的滯脹、1980年的拉美債務危機,1990年代初期的美國儲貸機構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機和拉美金融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的俄羅斯債務危機直到目前席卷全球的史無前例的空前金融危機,若仔細分析原因,無一例外都是貨幣體係、貨幣政策出了問題。

南方都市報:都是由於相同的原因導致的?

向鬆祚:對,分析每次金融危機,我們要看到它們的不同點,但作為科學研究,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不同現象之間的相同點。上述金融經濟危機的發生原因和傳導機製都有共性。從馬克思到熊彼特再到金德爾伯格,許多經濟學大師都發現,經濟金融危機的發生都經過兩個階段,首先是正循環過程:從繁榮、過度繁榮、瘋狂直至崩潰,然後轉入負循環過程:那就是資產價格崩潰、通貨緊縮、經濟衰退、蕭條、然後再緩慢複蘇。這兩個過程是怎麽產生的?起點是什麽?我們仔細研究每次金融危機,發現每一次金融危機在第一個階段即正循環出現之前,毫無例外都有一個信用寬鬆或貨幣供應量過度擴張的過程。崩潰是怎樣開始的?即負循環是如何開始的?

毫無例外都是從資產價格泡沫破滅開始的。資產泡沫可能是股市、房地產市場泡沫,也可能是其它資產出現泡沫。

經濟體係一旦進入正循環和負循環過程,即使政府采取各種政策行動來試圖阻止資產價格泡沫的惡化和泡沫的破滅,實際上卻往往無能為力。比如美國政府尤其是美聯儲在2005年開始發現資產出現泡沫之後,連續17次加息,從1%一路加到5.25%,中國同樣如此,2005年下半年尤其是2006年開始,中國股市房市開始瘋狂上漲,政府也采取了許多措施試圖降溫。能控製住嗎?不行。資產價格泡沫最終是自己衝到一個無法維持的高度,隨著人們預期的改變而轟然崩潰。政府能夠阻止資產價格持續下降嗎?同樣不能。美聯儲過去一年多來所采取的所有措施,就是希望挽狂瀾於既倒,防止房地產價格和金融資產價格持續崩潰,至今也沒有做到。資產價格一定要下滑到一個底部才能企穩。底部在哪裏?以今天人們的智慧,還不足以預測。不是說政府幹預沒有作用,但作用真的有限。

所以,要尋求金融危機的根源,要先弄清楚貨幣政策、貨幣體係出了什麽問題。沒有一個經濟學家否認,貨幣製度的安排是人類最重要的製度安排之一,它雖是無形的,但時刻影響人們的生活。古典經濟學大師李嘉圖說過:“貨幣政策就像路燈一樣,隻有壞了時人們才明白其重要性。”為了論證上述重要結論,我可以舉很多曆史上的重要例子。當然最經典的就是1929年華爾街的股市瘋狂和最後的崩盤。華爾街股市的瘋狂大約是從1926年6月開始,到1929年10月,40個月的時間內華爾街的股市從110點漲到了380點,漲了兩倍多。以時間區間計算的這個漲幅,到目前為止,在美國股市曆史上依然是空前絕後的。這個瘋狂是怎麽開始的?學者們提出了很多解釋,比如說上個世紀20年代美國的實體經濟發展好,GDP增長快,通脹率很低,公司利潤和收入增長都很快,當時美國企業界出現大規模公司的兼並整合,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大公司,譬如斯隆管理的通用汽車。這些原因可能都是股市瘋漲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美國1926-1929年股市瘋漲的根本原因是當時的美聯儲刻意降低和維持低利率,尤其是當時占主導地位的紐約聯儲刻意長期維持較低利率。曆史往往驚人的相似,目前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就是2002-2003年格林斯潘的美聯儲長期維持低利率(維持1%長達14個月)。

美元本位的國際貨幣體係是如何形成的南方都市報:紐約聯儲當時為何刻意降低利率和維持低利率?

向鬆祚:這是20世紀國際貨幣曆史上一個重大的曆史事件。我們知道,19世紀全球金融體係的主導權,實際上主要操控在大英帝國手上(其代言人是英格蘭銀行)。英鎊是19世紀世界主要的儲備貨幣,是國際貿易和金融結算的主要貨幣,是國際資產交易、對外投資、證券買賣的計價單位,是隨時可以與黃金兌換的硬通貨(盡管幾次戰爭時期,英國暫時中止了英鎊與黃金的額兌換)。與此相伴隨,英國公司主宰了國際金融業(銀行、保險公司、投資銀行、外匯交易商)。無論從哪個角度衡量,19世紀是英鎊世紀,是某種程度的英鎊本位製。

一戰摧毀了金本位製,自然就摧毀了英鎊本位製。為了挽救英鎊,恢複大英帝國的榮耀,恢複英鎊的國際地位,挽救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英國統治階級一致認為首要任務就是要恢複英鎊與黃金的兌換,即恢複金本位製。然而,當時世界的黃金儲備份額美國已大大超過英國,經過了一戰的英國,財政赤字急劇增加,通貨膨脹相當嚴重,回複金本位製雖有可能,卻需要大幅度下調英鎊和黃金的比價。

政治家通常不聽從學者的勸告。凱恩斯當時反對英國回歸金本位製,主張當時英國的首要目標是維持就業,這樣利率就不能太高,但凱恩斯的建議並未被當權者采納。還有人建議英國先提高黃金的價格再回複金本位製。然而,以英格蘭銀行行長諾曼和財政大臣丘吉爾為代表的英國政府堅決主張恢複金本位製,而且強烈主張按照戰前的匯率平價恢複。1925年4月28日,丘吉爾在議會鄭重宣布,英國依照戰前匯率平價1英鎊4.86美元恢複金本位製。為了支持英國返回金本位製,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向英格蘭銀行提供2億美元貸款,摩根財團向英國財政部提供1億美元貸款,目的是為了幫助英國政府對付可能發生的對英鎊的投機性衝擊。當時英鎊兌美元的市場均衡匯率大約是1英鎊4.40美元左右(依照兩國價格水平計算,即按照某種購買力平價估算),依照1英鎊4.86美元的戰前平價恢複金本位製,意味著英鎊匯率至少高估10%。英、美貨幣當局為了防止英鎊貶值預期導致對英鎊的巨大投機壓力,大幅度提高倫敦和紐約兩大資本市場之利差,以防止資本從英國外逃,或努力促進資本流入英國,以此支持英鎊的高匯價。

采取如此極端的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幹預政策,實際上是公然與真實經濟和市場力量直接唱對台戲,尤其是人為地壓低美國資本市場之利率,提高倫敦資本市場之利率,終於造成極其嚴重的後果。首先,英國的高匯率、高利率極大地損害了英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導致了英國經濟嚴重衰退和通貨緊縮,英倫各地罷工頻頻,怨聲載道。其次,紐約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低利率,大大刺激人們肆意借錢投資或投機,直接催生了華爾街股市的驚天泡沫,埋下了華爾街股市最終崩潰和經濟大蕭條的種子。而大英帝國最終也沒能守住金本位製。1931年9月21日,國內通貨收縮和失業壓力迫使英國逃離金本位製,英鎊隨之大幅貶值,從而觸發一浪高過一浪的國際貨幣貶值浪潮。世界各國競相逃離金本位製和通貨收縮的桎梏,匯率貶值此伏彼起,所謂“以鄰為壑競相貶值之匯率政策”應運而生。美國總統胡佛簽署一項著名的貿易法案,即臭名昭著的斯穆特-霍利貿易法案,宣布一次性提高進口關稅30%,其它國家隨即競相報複,國際貿易急劇萎縮50%。全球經濟大蕭條的後果異常,它直接催生了慘絕人寰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南方都市報:難道當時各國沒有認識到這種匯率政策的危害,沒有進行過一些協調?

向鬆祚:認識到了。1933年,主要大國齊聚倫敦召開國際貨幣和經濟會議,主題是穩定世界貨幣和削減關稅。關鍵是美國的態度。當時英鎊已經貶值,幣值高估且依然維持金本位製的大國就是美國和法國。英國和法國的希望是美國不要貶值,以此為基礎穩定國際貨幣。羅斯福總統不同意,他拒絕出席倫敦會議。他不願意美國為此付出通貨收縮之代價。結果倫敦會議破產。羅斯福將美元貶值15%,將黃金兌美元的價格上調。美元貶值讓法國法郎處於風口浪尖,隨時麵臨貶值。果然,法國拚命維持金本位製到1936年夏天,不得不拋棄金本位製並將法郎大幅度貶值。緊接著,英國、法國、美國簽訂《三國協議》,主要條款由美國提出,實質是完全拋棄金本位製,允許各國調節匯率,不過變動匯率之前要通告其它國家並獲得同意或默許,目的是避免競相貶值。美國總統羅斯福、財長摩根索和他們的經濟顧問已經非常清楚:現在國際貨幣體係的主角已經不是黃金了,而是美元。

南方都市報:美元本位製正式形成,實際上是在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協議。

向鬆祚: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在1914年開門營業的第一天,實際上就是世界最強大的中央銀行了,隻不過她那時還沒有充分意識和運用這一點。原因很簡單,當時美國經濟之規模,已經超過英、德、法(分列後三位)三國之總和。一戰的炮火昭示著美元本位製已浮出水麵了。戰爭的炮火將歐洲大量黃金儲備資產送到美國這個“安全的天堂”。麵對滾滾而來的巨量黃金,年輕的美聯儲不知所措。她有時任由黃金儲備流入相應增加國內貨幣供應量(美元供應量),有時卻又拒絕將黃金資產貨幣化,由此造成美國國內價格水平大幅波動。正是處於對美聯儲貨幣管理能力的不信任,經濟學家凱恩斯才強烈反對英國恢複金本位製,采取與美元的固定匯率體係。

布雷頓森林協議不過是美元本位製的正式加冕禮,就是人們熟知的“美元與黃金掛?、其它貨幣與美元掛?”,而在這之前美元已是國王了。

不受約束的美元體製+浮動匯率製成了世界的枷鎖南方都市報:美元成為國際主導貨幣意味著什麽?

向鬆祚:美元取得“準黃金”的地位,成為全球最主要的儲備貨幣、支付手段、結算工具、價值儲藏手段、計價單位、資本市場交易工具、外匯市場幹預貨幣,美國可以靠發行美元,獲取鑄幣稅和通貨膨脹稅。任何一個掌管貨幣發行權的政府,在一定的限度內,都可以通過增發貨幣來獲取真實財富。當然,一般的主權國家政府,其貨幣不是國際流通貨幣,流通量有限,濫發貨幣的能力有限,征收通貨膨脹稅的能力有限。美國不一樣,它是全球霸權,美元全球流通,全世界都接受。所以在相當的限度內,美國可以通過濫發美元向全世界人民征稅。也就是說美國可以轉嫁危機,讓全球人為其財政赤字買單。但在布雷頓森林體係下,美元的發行還是受到約束的。因為按照條款,其它國家手頭的美元可以按照固定的價格(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兌換成黃金。若美國亂搞,發行美元太多,其它國家就可能失去對美元的信用,將美元拿到美國財政部兌換黃金。黃金儲備的下降會約束美元的發行。

但遺憾的是,美元與黃金掛?的布雷頓森林體係被美國總統尼克鬆顛覆了。

1971年8月15日,尼克鬆宣布不再將美元與黃金掛?,公開單方麵踐踏國際協議。他以指責“投機者也已發動對美元的全麵戰爭”為名,命令美國財政部長:“暫時終止美元與黃金或其它儲備資產之兌換,除非要求兌換的數量和條件符合貨幣穩定和美國的最高利益......”

南方都市報:當時尼克鬆做出這種決定的原因是?

向鬆祚:源於美國對自己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約束不夠。先是朝鮮戰爭,接著是14年的越南戰爭,約翰遜總統大搞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導致美國財政赤字連年擴大,被迫開始大量發行美元來彌補赤字。到1968年,美國官方的黃金儲備已經大幅減少,由1945年的7億盎司(21770噸)下降到2.96億盎司(約合9200噸)。到1970年,美國的黃金儲備下降到僅占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的15.5%。當美國的黃金儲備大量減少,發行的美元大量增多,市場上就出現美元大幅貶值、金價上升的預期。1971年7月,美元危機再次來臨,盡管美國嚐試用黃金價格的雙軌製來解決危機,但8月初金融市場上盛傳法國等西歐國家要以大量美元兌換美國政府儲備黃金的消息,讓美國深刻感受到:必須要盡快為美元尋找到更適合發展的出路,避免類似的危機嚴重威脅美元的生命和美國的金融安全。

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布雷頓森林體係的解體,標明純粹美元霸權的正式形成,開?了不受約束的美元本位製度,美元的發行再也不受任何約束,美國依靠其強大的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實力,來保證美元在全球的“價值”。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一個重大的曆史事實,那就是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係建立到1971年,全球沒有出現過什麽金融危機,隻有幾次小規模的匯率危機,歐洲、美國、日本的真實經濟增長速度非常快。然而,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之後,全球範圍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機平均每三年就要爆發一次。許多學者做過統計分析,自1971年至今,全球出現過110次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機。相應地,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真實經濟增長卻遠遠低於1944-1971年。麥金龍稱這個異常鮮明的對比是“最值得經濟學深入研究的重大曆史之謎”。我認為答案的核心就是不受約束的美元本位製和浮動匯率體係。

南方都市報:接下來就是上世紀70年代的通脹和拉美債務危機。

向鬆祚:1972年美國選舉時,美聯儲主席是阿瑟伯恩斯(長期擔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是格林斯潘的老師,也是弗裏德曼的老師)。他當時大量放鬆貨幣,以支持尼克鬆當選。這是美聯儲曆史上的一個大汙點。正是當時的貨幣政策出了問題,加上當時的中東戰爭,導致石油價格猛漲,美國的石油公司賺了大錢。但當時美國經濟陷入衰退,通脹高企,沒人願意投資。於是石油美元經過美國、英國、日本和歐洲銀行(主要是美國銀行)轉手,借給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等拉美國家(被戲稱為MBA貸款,MBA分別代表Mexico,Brazil,Argentina)。大量低利率的貸款滾滾流入,衝昏了拉美國家政府官員和企業家的頭腦,他們真以為“天上掉下了餡餅”,隨意花錢、揮霍無度,許多項目完全沒有基本的可行性論證。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銀行家集團,則是另外一把算盤:貸款都由拉美國家政府擔保,投資項目皆是能源、基礎設施等等國家命脈產業。假若拉美國家最後無法償還貸款,美國銀行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接管那些國家所有的支柱產業和金融機構。正如花旗銀行前主席瑞斯頓(WalterWriston)所說:“國家不會破產!”在大量滾滾而來的國際資金誘惑下,拉美那些國家完全喪失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約束,國內信用極度擴張,資產價格泡沫異常嚴重,最終付出了全麵金融經濟危機的慘痛代價。我們又一次看到:金融危機的根源還是國際貨幣體係和本國貨幣政策(包括資本賬戶開放和對投機資金的管理)出了大問題。

南方都市報: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也是同樣如此?

向鬆祚:也是同樣的道理。首先亞洲的一些國家像韓國、泰國、馬來西亞等受美國和國際基金組織的“勸告”開放資本賬戶,搞所謂的金融自由化。接下來就是大量的國際投機資金進來,這些國家的工業和製造業根本沒有能力接受這麽多的資金,這些資金最後都進入了房地產和股市。當時四國出現問題,毫無例外都是在兩三年前出現房市和股市泡沫,最終資產價格泡沫崩潰,出口大量逆差,這些國家沒有能力歸還外債,然後就是貨幣貶值,印度尼西亞貶了80%,韓國、泰國都貶了60%。馬來西亞貶得比較少,40%。他們的總理馬哈蒂爾比較有魄力,馬上實行金融管製。

我們回頭再來看2005年到今天的中國金融危機,原因就在於人民幣升值,這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是同一個故事。中國的匯率機製改革導致嚴重的人民幣長期升值預期,同時又嚴重放鬆了對熱錢的監管。熱錢進來、貨幣量增長、信用寬鬆、股市泡沫、房市泡沫,這些都是何曾相似啊!中國股市從2005年到2007年的漲幅是人類曆史的記錄。但是,短期的興奮必然導致整個機體萎靡不振,最後就是崩潰。與全世界其它地方的金融危機故事沒有什麽兩樣。當然,人民幣升值的第二個危害就是傷害了中國的出口,2006年中國的人民幣已經升值7%,2007年已經超過10%。但很悲哀的是,到2008年我們還在加速人民幣升值。這是“雪上加霜”。“雪”是中國自己下的,中國自己的問題是“雪”,美國金融危機導致外需減弱僅僅是“霜”。

所以說,不受約束的美元本位體製和浮動匯率體係實際上造成了全球的“滔天洪水”。當前全球虛擬經濟的規模是真實財富規模的數十倍,兩者之間已經嚴重失衡。衍生金融產品是虛擬經濟的最典型表現,它們的惡性膨脹與人類真實財富沒有任何關係,卻極大地增加了人類整體經濟體係的風險。現在金融衍生品的總值已經超過了600萬億美元,最高達到680億美元,而全球的GDP也才58萬億美元。根本原因就是美元早已經不是根據黃金儲備和實物生產的數量來決定了,美元與黃金、真實財富生產已經脫鉤,美元可以生美元和各種眼花繚亂的金融衍生資產,產生過度的虛擬經濟。中國自己不適當的匯率升值政策和放鬆對投機資金的管製,讓國際投機資金的“滔天洪水”終於擾亂了中國的金融貨幣體係。

必須強調一點的是:浮動匯率體係是一個國際貨幣供應量無限製增加的內在機製,它促使全世界的貨幣供應量無限製放大。從1971年美國宣布美元不再與黃金掛?到今天,全球基礎貨幣量是數百倍的增加,1971年隻有381億美元,而今天已經超過了6.2萬億美元。

南方都市報:這裏麵有一個關鍵,就是為何浮動匯率體係是一個國際貨幣供應量無限增加的內在機製?

向鬆祚:麥金龍在他的多部著作裏,深刻指出了浮動匯率的危害,並且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假說:19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真實經濟增長速度一致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就是浮動匯率體係大幅度提高了經濟體係的運行成本。我認為麥金龍假說是非常重要、非常具有啟發力的理論。但他也沒有詳細論證浮動匯率為什麽和怎樣增加了經濟體係的運行成本。我提出浮動匯率體係是一個國際貨幣供應量無限增加的內在機製,這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也是解決麥金龍假說的主要前提。

要論證浮動匯率體係是一個國際貨幣供應量無限增加的內在機製,我們先來看兩個事實。A,全球的貿易,匯率、金融交易的計價和結算都是美元;目前美元占全球貿易結算大約67%,金融結算大約75%,外匯市場幹預貨幣則主要是美元。B,全球沒有哪一個中央銀行和政府能夠允許本國的匯率完全不受控製,個人和企業的投資者也不能無視匯率的波動。從這兩個基本事實出發,根據簡單的經濟學邏輯甚至常識,我們很容易能夠推出幾個重要結論:首先,外匯買賣使全球美元需求急劇增加。全球對美元的需求量、也就是儲備量會急劇上升,美元儲備貨幣的發行也會跟著急劇上升。這是從事實A推斷出來的,既然全球的外匯買賣、債券買賣、貿易都主要以美元計價,各國政府、數之不盡的公司和個人都要參與到外匯市場,或者幹預匯價,或者套期保值,或者投機買賣。無論哪一項活動,都需要增加美元資金,這需要美聯儲增加美元發行量。

其次,匯率越動蕩,全世界需要的美元就越多。中央銀行要幹預匯率,要力求匯率穩定,必須手頭擁有大量的美元。這是從B事實推出的結論。“美元悖論”現象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自2002年以來,相對一籃子貨幣,美元貶值已超過25%。然而,縱然美元相對世界其它主要貨幣持續貶值,各國所累積的美元儲備資產卻幾乎直線攀升,不斷創出天文數字般記錄。僅2001年-2007年,日本和中國淨增加的外匯儲備就高達1.8萬億美元。中國外匯儲備累積速度尤其令人震驚:總量已經突破2萬億美元!相應地,美國國債數量屢創新高,已經超過10萬億美元。“弱勢美元”或“貶值美元”與美元儲備貨幣和美元資產的急劇增加,形成最強烈的對照。

正是這兩個原因,現在不受約束的美元體製+浮動匯率製成為了整個人類的枷鎖,像“西西弗斯神話”一樣。


本報評論記者陳建利

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一個重大的曆史事實,那就是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係建立到1971年,全球沒有出現過什麽金融危機,隻有幾次小規模的匯率危機。然而,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之後,全球範圍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機平均每三年就要爆發一次。麥金龍稱這個異常鮮明的對比是“最值得經濟學深入研究的重大曆史之謎”。

我認為答案的核心就是不受約束的美元本位製和浮動匯率體係。





向鬆祚著名經濟學家

早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先後留學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從“歐元之父”、國際宏觀經濟學奠基人、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蒙代爾。是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傑出校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華友世紀的創始人之一。

早期著作:《存亡之秋》、《市場經濟新觀念》、《市場經濟新體製》、《金融危機與國家利益》。作品曾獲吳玉章獎、中國圖書獎、全國十佳經濟讀物獎。2003年翻譯出版六卷本《蒙代爾經濟學文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