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32)
2014 (53)
2016 (53)
2017 (55)
2018 (98)
2019 (88)
2020 (67)
2021 (80)
2022 (133)
2023 (156)
戴榕菁
本文不是要問一個問題,而是要討論“為什麽”本身,所以在標題中沒有通常跟在“為什麽”後麵的問號。
“為什麽”通常被認為是探索邏輯原因的語言形式。問為什麽就是要得到關於事物原因的答案。亞裏士多德將問為什麽作為人的本性,在這個本性的驅動下人們探索存在的根本原因;康德將問為什麽作為理性的基本屬性,是人們通過不斷回歸(regress)尋找最根本的答案的動力;黑格爾認為通過不斷地問為什麽人們可以將哲學的起源歸結為從無到有的跳躍。
但實際上,在現實世界裏,不論對於權威的專業學者還是普通的公民來說,問為什麽更重要的是要得到一個心理的滿足,而非單純地找到邏輯上的答案。
關於真空中的光速不隨坐標係變化的認識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嚴格地說,在上世紀初,隻要你承認麥克斯韋關於真空中的光速公式是正確的,運動的相對性原理(即物理定律不隨坐標係的選擇而變化)是正確的,由Michelson-Morley實驗得出的不存在以太因而真空就是什麽也沒有的空間的結論是正確的,那麽你就應該接受“真空中的光速不隨坐標係變化”,因為你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得出在真空中的光速還能隨坐標係的選擇不同而變化的結論。
但問題是,當時從學術界到普通公民對於接受麥克斯韋關於真空中的光速公式沒有問題,對於接受運動的相對性原理沒問題,對於接受由Michelson-Morley實驗得出的不存在以太因而真空就是什麽也沒有的空間的結論也沒問題,可就是難以接受“真空中的光速不隨坐標係變化”的結論,總覺得如果一個人相對於發光體運動,那麽光相對於他的速度就應該是真空中的光速與人的相對速度的疊加才行。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問你“為什麽真空中的光速不隨坐標係變化?”時,你將上述的三個理由一個個地解釋給他聽,他都能接受,而且也找不出任何認為在上述這三個前提下光速還需要疊加的理由,但即便他精通物理,仍然會在心理覺得別扭。這恐怕就是當初愛因斯坦不得不將“真空中的光速不隨坐標係變化”作為一個假設而不是邏輯結論來介紹給世界的原因------人們更容易接受假設而不是邏輯結論,這樣一來可以省去愛翁不少解釋的麻煩 J。。。。。。
問為什麽不僅是一個邏輯上的需要,更是心理的需要。即便人們能接受邏輯上答案,也未必就能在心理上釋懷;同理,在邏輯上講不通並不等於人們在心理上就無法接受------這就是為什麽世人經常會樂於接受謊言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