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慕容青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道德經》與清靜無為

(2018-12-29 19:15:54) 下一個

打標簽是自古以來中西方學者們研讀哲學經典的一個共同的方式,而中西方學者在打標簽的過程中也共享著同一特點,那就是:越是沒讀懂越是要打標簽,打上標簽後讓自己得到一個讀懂了安慰,同時也讓後人可以跟著自己來混。

不知何時老子的傳世名著《道德經》被打上了“清靜無為”這四個字的標簽,但肯定不會太晚,估摸著有小兩千年的曆史。兩千年可是一個很不短的時間呀。

給哲學文章打標簽的一個害處就是誤導後來的讀者。如果給《道德經》打上“清靜無為”這四個字的標簽對後人理解《道德經》無害,那麽當然就不必在乎是否有人來打這樣的標簽,畢竟從《道德經》裏麵確實可以讀出“清靜無為”的意思來。但是,如果這個標簽與對後人理解《道德經》造成誤導,那麽就不能把它看作一個完全無害的標簽了。

給《道德經》打上“清靜無為”的標簽的最大害處在於誤導了過去兩千來年裏的無數讀者把老子寫《道德經》的意圖曲解為撰寫一部修身養性的或者為人處世的勵誌書,近代以來甚至還有人因此琢磨著把《道德經》作為厚黑學的基礎課本來研讀出如何坑蒙拐騙的名堂來。其實,盡管《道德經》中包含了修身養性,社會倫理,以及自然百態的內容,它既不是一部專講修身養性的書,也不是一部特為討論社會倫理而寫的書,更不是一部所謂的自然哲學的書。

《道德經》是一部關於道與德的特性的書!

有人說《道德經》一詞不是老子給出的,而是後人給那本書起的名。如果真是那樣,那個為《道德經》起名的人顯然要比今天把《道德經》當作是所謂的以“清靜無為返璞歸真”為主題的修身養性論述社會自然的經典的那些所謂國學大師們對該書的理解要深刻的多。

今天市麵上流行的自韓非子河上公以來的所有解讀《道德經》的版本沒有一個(除了本人早先發表的解讀之外)正確解讀《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的根本原因在於所有那些成千上萬個用古漢語或白話文或英法德日俄西班牙等等語言解讀《道德經》的人都沒有把《道德經》當作是研討道與德的著作,而是硬要從中挖出或是修身養性,或是論述社會倫理,或是探究自然的秘技來。由這一點來看,至少市麵上流行版本的作者們肯定沒有一個是將該書起名為《道德經》的人,如果老子確實沒有給該書起名的話。

也正因為那些成千上萬個譯者在“清靜無為”這個標簽的誤導下沒有把《道德經》看作是研討道與德的特性的專著,才使得今天居然流行著一種說法:《道德經》沒有完整的結構,是彼此無關的散文的集合,甚至有人還用“警句的雜燴”這麽惡心的詞來形容《道德經》。

那麽《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到底說的是什麽呢?為什麽它對研讀《道德經》那麽重要呢?

其實,第二十八章與其它章一樣不過是討論道與德的特性而已。但是,二十八章的一個特點使得它對於正確解讀《道德經》有著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它不像其它章那樣地容易用社會倫理或修身養性或論及自然特性來唬弄過去。任何沒有從專門研討道與德的特點的角度來解讀二十八章的譯文都會顯得不倫不類,這就是為什麽市麵上流行的成千上萬個各種文字的解讀《道德經》的版本(除本人的解讀外,可惜本人解讀還沒有那麽流行)都顯得不倫不類的原因!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討論的是生命的延續(或循環)的唯一方式是通過繁殖與養育,在這個基礎上,文明社會的運作也可持續不斷,因此那就是道以常德的形式在人類社會循環的方式。老子更在二十八章中指出那是生命(及文明)循環的唯一方式,生命的任何載體都是暫時的,都在死後歸於完全的無(這與西方哲學的純無是一回事,並不像今天的一些所謂哲學大師們言之灼灼地說中國曆史上沒有西方的純無概念那樣)。

所以說,《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告訴我們盡管今天老子被很多人立牌膜拜,他生前是一個徹底的自然主義者,根本不相信死後還有生命之說。

所以說,凡是沒有讀懂《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的就沒有讀懂《道德經》,而如今我還沒有見到除本人之外任何一個人讀懂了《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的,所以也就不得不非常遺憾地宣布迄今為止市麵上的成千上萬個解讀《道德經》的人,從韓非子河上公往下數,沒看到一人讀懂了《道德經》。

今後如果有誰張口說《道德經》的主題就是清靜無為,那麽諸位讀者朋友們馬上就可以知道他/她根本不懂《道德經》。關於《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的詳細解讀過程可參考本人的《解密老子道德經(上)》(ISBN:9781456729325),以及本博客的相關文章(上網查慕容青草解密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即可)

至於《道德經》中含有的修身養性社會倫理自然百態的道理,那都是老子對道與德的具體表現的論述。所以,這裏可以套用一句華人圈裏熟悉的話,叫做要想讀懂《道德經》,就要知道:道德是個綱,綱舉目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慕容青草 回複 悄悄話 不好意思,原本是要修改我自己給水堆子2網友的評論的回複,結果刪錯了,將他的原評論刪掉了。好在我這裏有存底:

水碓子2:不明白為什麽您認為‘常德’即指‘生命’,好像有點武斷,用“生命”代“常德”,似乎解釋得通,但是也可以換成其它的東西,比如“知識”,“能力”,“規律”,都可以解釋通。

我的回複:
解讀哲學不能用定義式思維而要根據上下文。更確切地說解讀高水平的哲學不能用定義式思維因為定義式思維是普通百姓低水平的思維方式,比較適用於中小學教學。而解讀高水平的哲學之所以不能用定義式思維是因為高水平的作家的思維和普通百姓不同,與中學生的程度不一樣。

你那"知識","能力","規律“能得出與道德經整體相關的什麽結論呢?

而另一方麵,還有什麽比在世界上永恒不息的生命更符合常德的意義呢?換句話說,如果生命的延續在地球上停止了。還會有什麽德嗎?

如果說武斷,我這裏唯一的武斷是假設老子是高水平的作家。。。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