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什麽是真理這個問題,康德在他的名著《
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什麽是真理?”這個古老而著名的問題可以把邏輯學家們逼進死角,迫使他們要麽在借助糟糕的循環邏輯時暴露出自己整個功夫之空虛要麽承認自己的無知。對於問那個問題的人來說,關於真理的字麵定義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知識與它的對象之間的一致;而他們真正要問的是,什麽是普適的確定的判斷任何一個知識所含有的真理的標準。
The question, famed of old, by which logicians were supposed to be driven into a
corner, obliged either to have recourse to a pitiful sophism, or to confess
their ignorance and consequently the emptiness of their whole art, is the question:
What is truth? The nominal definition of truth,that it is the agreement of
knowledge with its object, is assumed as granted; the question asked is as to
what is the general and sure criterion of the truth of any and every knowledge.
康德這裏其實指出了真理特性的兩個基本點:1
)它需要與它所描述的客觀相符,這是它的定義;2
)人們有必要對什麽是真理進行判斷。
當然,除了康德指出的那兩個基本方麵之外,關於真理的特性我們也不應忽視真理在現實生活中傳播的方式與應用效果。曆史上人們也已經有過很多關於真理的傳播特點的論述,比如有人認為真理的傳播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有人認為真理是在與謬誤鬥爭中傳播,也有人認為真理的傳播常常需要付出代價,等等。而真理應用的效果就是人們常說的真理與實踐的關係,有人甚至把它上升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樣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卻也存在著問題。首先,從語義上說,如果把這句話中的“實踐”改為“實踐的效果”就更為妥當,因為實踐隻是一個手段,應該屬於檢驗或傳播的方式,而實踐的效果才是人們用來檢驗真理的標準。但即便如此,把實踐的結果說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還存在著問題,因為對於結果的好壞的判斷本身就受到人們自身能力的局限因而是非常地相對的。實踐的結果常常對於發現理論的錯誤比證實理論的合理性更有效。與一般的社會實踐相比,今天工業界的質量(控製)檢測更能體現實踐與真理性之間的關係。首先,質量檢測是需要有指標的,而且是要按照一定的程序來執行的,而這指標與程序的建立本身屬於是知識性的而不是用來檢驗真理的實踐過程。這表明實踐對於真理的檢驗在很多情況下還是真理彼此之間的交叉檢驗;但是,真理之間的交叉檢驗這一現實也不能否定實踐的必要,因為離開了實踐,就不存在檢驗,隻不過這裏的實踐包括了理論的推導本身。科學家們既可以用數值模擬與材料實驗的實踐來檢驗公式的正確,也可以用推導及運用公式的實踐來檢驗數值模擬與材料實驗的實踐。
實際上,所謂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最大的問題是它可以成為用無知來反真理或用功利來取代真理的一個借口。這首先是因為人類辨別真理與失誤甚至謬誤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現實生活中的很多成功及失敗或表麵上的成功及失敗是由很多複雜的包括偶然的因素促成的。而所謂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很容易被用來把表麵的浮華用來作為淺薄的,偶然的,不全麵的,或錯誤的甚至邪惡的作為成功的原因的而加以推廣。
因此,關於實踐與真理的關係,比較確切的提法應該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必要途徑,而實踐的結果是對任何一個理論或物質係統的正確(真理)性進行檢驗的重要標準。”如上這樣修改後的關於實踐與真理的關係的論述與所謂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說法對比起來的一個特點是,實踐不再是一個唯一的標準而成為了一種原則。
這裏我們遇到了真理的定義,標準,傳播方式,以及應用效果之外的一個基本特性,是自古以來一直被關於真理的係統理論所忽視的基本特性,也是本文所要特別強調指出的真理的一個基本特性,那就是真理的原則。
在真理的所有特性中,我們可以說首先是真理原則。所謂真理原則就是真理至上,遵從真理,堅持真理,熱愛真理。如自古以來人們已經從反複的挫折中認識到的,人類獲取及判斷真理的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哪怕睿智如康德那樣的人,他自以為非常嚴謹的關於真理的各種論述同樣會被後人找出問題來。但是,千百年來一個隱形的原則一直支撐人類文明的發展,那就是真理的原則;雖然非常遺憾地,主流哲學一直沒有將這一原則明確地作為係統理論的一部分而加以闡述,但是這一原則作為造物主注入於人們文明的一個基因而一直惹隱惹現地作為一個決定性的推動力量而存在於人類文明的進程之中。
但是,人類顯然一直在為對於真理原則的缺乏顯性的係統的理論論述付出著巨大的代價。進入後現代之後,這個代價尤為嚴重。之所以會這樣的主要原因是後現代的科技與經濟的發展所導致的社會政治經濟越來越向兩極分化。雖然這種分化的本身表現為少數權貴與多數在政治與經濟上處於弱勢群體的民眾之間的對比,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種分化的實際表現將是個人在社會麵前顯得越來越渺小。如果把社會比喻成一座大山,那麽當作為普通民眾的個人仰望這座大山時會感到它越來越沉重,越來越高不可攀。
這種對比的一個可怕的現實效果就是各種權勢的力量越來越占據真理的地位,作為文明的整體,人類越來越偏離真理的原則。權勢的力量,金錢的力量,輿論的力量,固定模式的力量,市場的力量,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物質性的標準或真理的物質性的表現在各種場合下取代了真理自身的地位,成為了人們判斷真理的標準。今天主流哲學之衰弱就是主流哲學界背離真理原則的一個直接結果,一個具體的表現就是文章的形式以及作者的背景對於主流哲學界來說比文章內容的真理性更為重要;而哲學的衰弱無疑地更加速了人類文明對於真理原則的偏離,因而作為社會的整體將不斷地為此而付出更大的代價直至社會精英與大眾開始覺醒之日。。。
隻有當人們堅持真理的原則時,真理的定義與標準才具有實際的意義。而真理的原則性又會衍生出文明中的其它各種原則來,比如前麵提到的實踐的原則便是其中之一。
另外,為了避免誤解,有必要再一次指出雖然熱愛真理是真理原則的一個基本意義,作為一門追求真理的學科的哲學之基本意義卻是對於智慧的熱愛而不是如某些唯物論者們強調的那樣是對真理的熱愛。這是因為對真理的熱愛本身強調的是對於真理內容的熱愛,而對智慧的熱愛強調的是對於獲得真理及判斷真理的潛力的熱愛,而哲學是一門教導如何獲取及判斷真理的學科,那麽它的基本意義當然是熱愛智慧,但這不等於說哲學不熱愛真理,隻不過作為一門特定的學科它自身的靈魂是智慧,而真理則是它熱愛與追求的目標。所以,如果把哲學比喻為智慧,那麽真理就是它的熱戀對象。所以,一個健康的哲學活動一定是要堅持真理原則的。。。
除了真理的定義,真理的標準,真理的原則,真理的傳播及效果之外,真理的另一個重要的基本特性是真理的層次性。回到前麵提到的工業界的質量檢測問題,即便作為質量控製的必要手段所進行的檢驗證實了產品100%地符合設計標準,並不等於產品能有好的社會應用效果,不等於產品投入市場一段時間後不會出現意向不到的事故,更不等於產品所帶來的短期與長期的社會政治經濟影響一定是正麵的,甚至不等於這個產品一定會給企業帶來正麵的經濟效益。而那些都是有待實踐的效果來驗證的。但是,即便在這裏所提到的任何一個層次上,也都不能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或“實踐的效果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首先因為社會是一個開放的係統,任何社會效果所涉及的因素很多,因此一個負麵的效果所標明的可能僅僅是在特定的社會曆史條件下相應的做法與原以為的真理不符,而一個正麵的效果也並不等於相應的社會實踐一定可以在其它社會曆史條件下成功;另外,由於社會實踐是開放性的非線性係統,一些暫時的現象並不表明是必然的結果,局部的現象不代表整體的效果,因此,即便在表麵上看來是直接涉及到人們的生息福祉相關的效果,仍然存在著與其它的相關理論相互印證的問題,因此嚴格地說在真理效果的所有層次上都存在著不同形式的真理彼此之間交叉檢驗的需要。因此,在檢驗真理的意義上,實踐仍然是一個原則。。。
當然,最後還有必要提到真理的另一個基本特性,那就是產生的主觀條件以及產生的主觀過程的特點,那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和黑格爾的《現象學》主要關心的內容。。。
[i]Critique of Pure
Reason, Immanuel Kant, trans. Norman Kemp Smith, 1929,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Ltd. URL: http://strangebeautiful.com/other-texts/kant-first-critique-kemp-smith.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