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32)
2014 (53)
2016 (53)
2017 (55)
2018 (98)
2019 (88)
2020 (67)
2021 (80)
2022 (133)
2023 (156)
所謂人性首先表現為人類的各種基本需求,比如吃飯的需求,休息的需求,保暖的需求,生理的需求,等等,其中最為悲哀的一個需求就是被騙的需求,而這個需求又助長了人性中其它一些最為醜陋的方麵,比如詭詐。
被騙的需求作為人性的一個陰暗麵千百年來一直廣為世人所利用,既有出於肖小猥瑣或大奸大惡之目的也有出於良善或同情之動機。但似乎之前從未有人在冠冕堂皇的文字中正正規規地將被騙列為人類的一種需求,但是之前似乎從未有人提到這一點,至少不是一個大眾熟悉的概念。由此可見人類的正統文化,不論是在世界的哪一方,對作為人性基本特征之一的被騙這一需求都是諱莫如深的。更令文明人汗顏的是,連這麽一個在很多人群中一旦說出來根本是耳熟能詳的基本人性都還未被正式地在文明的典籍上指認出來之前,居然就有西方哲學界的權威宣布哲學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因而可以壽終正寢了。
雖然任何人隻要稍微用心去隨便翻閱一下世界各文化中的曆史大小紀事,民間傳說,通俗故事,流行小說就不難看到作為基本人性之一的被騙的需求是如何被人類駕輕就熟地在各種場合下利用於彈指之間的例子,它卻是一個不願被人類正視的私密之處,而如今有人堂而皇之地將掩蔽它的那塊遮羞布扯掉而用嚴肅的語言在嚴肅的文章裏談論它,相信會引起不少敏感的讀者感到不適,他們甚至可能會因為一時不適應而想象不出人類居然還會有這樣一種不可思議的需求,更記不起人類曆史上或現實社會裏還曾經有人利用這樣一個可以被稱為人性的東西做過些什麽光彩或不光彩的事來。
這裏舉兩個簡單的例子以幫助那些羞於看到或聽到人類還有這樣古怪的需求的人們恢複一下記憶。此刻在讀此文的讀者中肯定有很多是喜歡讀小說或看電影的,盡管在理智上多數人在讀一本關於虛構的故事的小說或看一部虛構的故事的電影之前或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後會清楚地知道小說及電影裏的情節不是真的,但很多人,很多很多人,在讀小說或看電影的當下,甚至在剛讀完小說或剛看完電影之後不久都會非常認真地把那些虛構的情節當真。這一點通常從人們在讀小說看電影的過程中或讀完看完之後對於故事情節的不同觀點的激烈爭論中明白不誤地表現了出來。現在時興在網絡上看電影,而很多網絡電影播放方提供注冊會員即時討論的功能,從那些討論中你可以切實地體會到那些觀眾已經是多麽地投入到戲中。第二個例子是文學作品或現實生活中我們有時會聽到類似這樣的說法,“如果你有什麽背叛了我的事情請不要說出來,你不說我可以假裝不知道,你說出來我必須要製裁你”。
這兩個例子裏的基本邏輯是:明知是假的,卻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它當成真的。把假的當成真的便滿足“被騙”的基本定義,隻不過這裏的被騙是自覺自願的而已。當然上麵這兩個例子之間一點微妙的區別在於第一個例子得到的是心理的滿足因而可以稱為是人性的表現,而第二個例子是社會利益或者感情的需要,因此不能算是基本人性的例子,但兩者在邏輯上的共同點是被騙的前提可以是主動地接受,盡管在被騙的過程中被騙者可能忘卻了自己是在被騙的事實或並沒有時刻意識到自己是在被騙。
在上麵那個看電影的例子中,並不是那些發表了自己對於故事情節的高見的人是自覺自願地被騙,那些沒有發表意見,甚至是在整個閱讀與觀看過程中都明白無誤地知道那是假的,都是在自覺自願地被騙,因為人們要的就是那種被騙過程中的享受,而且不但知道被騙,還希望對方欺騙的手段越高越好,越能讓自己對那些根本不存在的情景感覺到是真實的存在就越能讓自己感到滿足,才越會得到自己對對方之水平的讚賞,平麵的不過癮最好來三維的,怎麽把自己騙舒服了,怎麽就得到自己的誇獎。應該說越是在過程中清醒地知道情節的不真實卻仍然欣賞的人越是更加主動地在被騙。
當然,讀小說看電影絕不是人類唯一主動尋找被騙的心理滿足的情形,用它們做例子隻不過因為人們對於這樣的例子比較熟悉因而比較容易幫助人們克服因為害羞而造成的健忘而已。
作為人性也就是人的本能之一的被騙的需要並不總是如看電影那樣是有意識地找上去的,也經常如一句諺語所說“人們通常隻看到他們想看到的,聽到他們想聽到的”。這種下意識地回避自己不願麵對的或有選擇地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本身其實也是在滿足被騙的願望。
這裏有必要指出一點:人們有被騙的需要並等於說人們會心甘情願地接受所有的欺騙。就是吃飯人們也不是什麽都吃更何況有些欺騙擺明了是要傷害自己的,怎麽可能會接受呢!但這不等於人類沒有被騙的需要這一基本人性。
被騙的需求這一基本人性對於人類文明的影響是不容低估的,而且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這種影響越來越強而不是越來越弱。千百年前的哲人們就意識到追求智慧與真理對於人類文明之重要,柏拉圖為此甚至明確指出應該由哲學家們來治理國家。千百年來人類文明所遭受的無數挫折災難的背後都往往可以看到人們追求用非真理的因素來替代真理的影子,而人類的被騙的需求這一基本人性是導致人們熱衷於用非真理的虛幻或非理性的選擇來主導社會與個人的選擇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不論是被騙的人還是騙人的人都在不斷地追求著讓自己被騙的需求得到滿足。而隨著現代科技製造虛擬世界的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進行欺騙的能力越來越強,而期待被騙的欲望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更加旺盛,正所謂“五色令人色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是也。
當然,對於被騙的需求的利用並非總是有著陰險的目的,有時可以是出於善意,也有時可以是出於互利。前麵提到的人們讀小說和看電影中尋找被騙的滿足的狀況一直鼓勵著小說的作者電影的編劇和導演們在作品中運用各種能夠更加讓讀者和觀眾在閱讀欣賞的過程中忘記現實而心入其境的技巧,以期達到最佳的讓讀者和觀眾受騙的效果。這裏有兩點是明確的:1)小說作者和電影編劇導演們不但明確知道他們的做法能夠更好地讓讀者觀眾對虛構的假象信以為真的,而且也非常清楚他們這麽做是讀者觀眾們所期待的,盡管他們這麽做的最高境界是讓很多觀眾不但在欣賞的過程中而且在事後也無法從被騙的狀態中醒悟過來,他們也完全不必擔心被讀者觀眾看破手腳的後果,因為他們知道隻要他們做的高明,即便讀者觀眾事後回過味來,也隻有誇讚他們有本事而不會責怪他們因為這本來就是讀者觀眾所期待的。所以說,作者及編劇導演們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利用人們被騙的需要的;2)從寫小說到編劇到導演以及讀者閱讀觀眾觀賞的過程中的極盡欺騙之能事和心甘情願地被騙是互利的,作者編劇及導演獲得了經濟名譽上的收獲,讀者觀眾得到了被騙的心理滿足。
曆史上人們曾試圖通過節欲戒欲來幫助克服社會性過度的食色欲望,但是人類卻未曾做出過社會性控製被騙的欲望的措施,最主要的可能還是因為曆史上從未有人如本文這樣地明確的將被騙作為人性的需求來加以討論。即便現在將這種人們羞於啟齒的需求見了光,也未必能找到什麽可以對之進行社會性地克服的有效手段,至少無法通過很人所熱衷的社會體製的改變來加以克服。不論是集權的政體還是民主的政體都無法通過政治性的手段來抵消被騙的需求對於文明的負麵影響,而民主政體下人們相對地更熱衷於在政治生活中滿足被騙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