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到網上有哲學專業人士或哲學愛好者用一種玄秘的口吻來談到康德的“物自體”,不但把那“物自體”說成是一種幽靈式的人們難以認識的存在。而且還把這個概念本身渲染成很難理解的對象。
其實,對於康德的“物自體”的誤解有著悠久的曆史,當初黑格爾就曾莫名其妙把康德的“物自體”猛批了一通,他不但把當時社會上形而上學的衰敗歸罪於康德,甚至認為康德對於感性經驗的強調以及康德的“物自體”的概念的通俗性使得人們隻重視感覺,隻追求社會流行的事務,和表麵上淵博的曆史知識,以及各種享受而忽略對抽象的,永恒的,和深沉的對象的追求。
但是,如果我們把黑格爾所批的內容與康德的哲學內容對比一下可以發現,黑格爾其實既冤枉了康德又沒有冤枉康德。說他冤枉了康德是因為他所批的根本不是康德的哲學!康德雖然強調經驗在思維中的重要性但是他從未否認抽象思維存在的必要性,就好比物理學家在告訴我們說蘋果是由原子組成的同時並沒有否認蘋果的存在一樣,而康德的“物自體”概念本身也不是他的全新的發明,而是笛卡爾,休謨對於人類的認識隻局限於現象的說法的理論升華而已,而這種思維更可以追溯到亞裏士多德甚至遠古的希臘哲學。
它的意思其實很簡單:我們所了解的都是我們的感官告訴我們的,而不是對象的真實本體。
但另一方麵,黑格爾也沒有完全冤枉康德,因為根據黑格爾的描述,在他那個年代,出現了前麵提到的“跟著感覺走,追求社會流行的事務和表麵上淵博的曆史知識,以及各種享受而忽略對抽象的,永恒的,和深沉的對象的追求”,我相信黑格爾的這種說法是有根據的。
今天還不是一樣嗎?今天人們之所捧海德格爾的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說他曆史知識淵博,今天用曆史知識淵博來衡量一個人的深度已經成為了社會的正統模式。這不正是黑格爾所說的“given up this science in exchange for feelings, for what was popularly
matter−of−fact, and for historical erudition”嗎?
當然,隻有在這些現象與康德的理論之間有關係的時候才能說黑格爾沒有冤枉康德。那麽這種社會性的淺薄與康德的理論有關嗎?
如我前麵所述,這種社會性的淺薄根本不是康德所宣揚的,康德甚至因為強調抽象思維的重要性而宣稱哲學是學不來的,隻有通過不斷的思考才能建立起一個人自己的哲學,而且康德本人也絕不象那位諾別爾獎得主薩特爾一樣是一位追求世俗浮華的人。但是,單憑這一點就能說前述的社會膚淺與康德無關了嗎?還不能。因為一個理論形成後它的實際價值還在於讀者的解讀。
盡管康德的理論不但不是宣揚浮淺而是反對浮淺教導深刻的,但是很顯然,黑格爾認為他的理論導致了人們的膚淺,理由是康德強調經驗的重要,大家就都隻重視經驗而忽略了抽象,而康德宣稱有“物自體”所以大家就認為在我們看到的世界背後存在一個玄秘的世界,因而縱容了不可知論。
那麽黑格爾這種指責合理嗎?是否為張冠李戴,把和康德無關的現象硬套在康德的頭上呢?這就回到了本文一開始提到的話題:當今網上常有哲學專業人士或哲學愛好者對於康德的“物自體”的錯解。很顯然,他們把它看作是一種玄秘的存在,一種傳奇式的幽靈。而這種態度恰恰就是導致黑格爾當初批康德的原因。如果連一些哲學專業人士或哲學愛好者人都會出現這樣的誤解,一般隻聽說過康德的經驗論和“物自體”的人就不會了嗎?
由於黑格爾實際上是把康德的實際影響作為康德的理論來批,我們可以說這樣做是不對的,甚至可以因此而懷疑黑格爾是否真正仔細讀了康德的書。但是另一方麵,我們也可以說黑格爾是對的。如果連黑格爾都可以把當時社會上對於康德理論的偏見作為康德理論本身來批,那麽試想在現實社會中還有幾個人會真正地去全麵地理解康德的理論而不是簡單地就運用“既然經驗重要我們就不必追求抽象;既然那個物自體無法了解,我們就沒必要追求深刻”這樣的邏輯來指導人生呢?如果整個社會影響是這樣的,為了哲學上的撥亂反正,他黑格爾拿康德來批一通也不能說是完全的無理了。
這本身其實也突現了一位哲學理論工作者所肩負的社會責任。。。。。。
中文:
所以糯米饢(Noumenon即物自體)隻是一個邊界性的概念而已,它可以幫助我們來界定我們對於感知的潛力的假定;這表明它唯一的用處是負性的。但是,它並非人為的發明;它是人類感知的局限性的伴生品,盡管它無法幫助確定人的感知領域之外的任何東西。
所以:我們可以恰如其分地將各種概念分為感性的概念與知性的概念,但是我們卻不能按照現象,糯米饢,感覺,和理解這些概念的正麵的意思將客觀物體劃分為現象與糯米饢或將世界劃分為感覺的世界和理解的世界。這是因為我們無法從知性的概念中提出客觀物體來,相應地我們也無法假裝它們是客觀有效的。。。。
英文:
So the concept of a noumenon is only a boundary concept, whose role is to limit the
pretensions of sensibility; which means that its only use is the negative one.
But it’s not a sheer human invention; it is bound up with the limitation of
sensibility, though it can’t affirm anything positive beyond the domain of
sensibility.
Thus: we can properly divide concepts into •sensible
concepts and •intellectual ones,but we cannot properly divide objects into
•phenomena and •noumena, or divide the world into a •world of the senses and a
•world of the understanding, with these terms understood in a positive sense.
For no object can be picked out for the intellectual concepts, and consequently
we can’t pass them off as objectively valid. . . .
可是我們也隻有通過五個感官呀。。。當然,黑格爾對物自體的意義否認也自有他的道理,隻是他的理論隻能表明康德的理論的局限性,而不能否認康德的理論對於自然物質對象的合理性。。。更何況本文所提到的他所說的“given up this science in exchange for feelings, for what was popularly
matter?of?fact, and for historical erudition”雖然可能確實是康德理論的實際影響卻並非康德的原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