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慕容青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海德格爾的混亂邏輯之例二: 混亂的評論

(2015-02-02 16:03:53) 下一個
海德格爾的哲學對於世界哲學的危害是明顯的,其危害之大到了他自己都認為可以宣布哲學死了的地步。但是,揭露海德格爾的哲學錯在什麽地方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要原因當然就是吹捧海德格爾的人給海德格爾貼的一個搶眼的標簽:很難。而稍微讀過海德格爾的文章的人很容易發現,海德格爾的文章的難點主要在於中學老師批評學生作文時常會說的那個“重點不突出”或“重點太分散”。對於一個簡單問題他要用上千字甚至上萬字的來討論,而且通常最後還不會給你一個明確的結論,這樣的特點是同樣被認為是難懂的亞裏士多德,康德和黑格爾所不具有的。
當然,既然海德格爾是一位大師,那麽就沒有誰敢於象中學老師批評學生作文那樣地說海德格爾是“重點不突出”,而是要竭盡力量從他那沒有突出重點的文字找出應該好好揣摩的重點來。當然,不論海德格爾運用什麽樣特殊的寫作手法,如果他所有的邏輯和經驗數據運用都正確無誤,那麽我們也隻好認人家作為大師的手法而接受他的結論。但是問題就出在他運用特殊手法的論述過程中並沒有嚴格地運用正確的邏輯和經驗數據,因而常得出錯誤的結論來。而他得出錯誤結論的一個途徑是在總體看來正確的邏輯演繹過程中加入幾個關鍵的錯誤點,從而最終在讀者不知不覺之間將文章引向錯誤的結論。基於這樣一個特點,揭露海德格爾的哲學中的問題的一個有效手段就是將他的文章中的局部錯誤點(不論對最後的結論是否有影響或有什麽樣的影響)一個個地找出來,以便讀者能擺脫海的長篇大論而造成的困惑,從而認清海德格爾的哲學所存在的問題。
 
但是,海德格爾的“重點分散”的手法使得要想找出他文章局部的問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有些情況下,由於他違背了今天的大多數讀者所熟知的常識,因而比較容易識別。比如本係列的上一篇《海德格爾的混亂邏輯之例一:論證時間是四維的》中所揭示的海德格爾的邏輯錯誤雖然如要細究也可以長篇大論地討論他錯在哪裏,對於稍微具有一些基本的現代科學常識的普通人來說(隻要不是“皇帝新衣”症已病入膏肓者),卻也是不用多加解釋便一眼就能看出的問題。但是海德格爾的文章中並非所有的錯誤都是這樣簡單易識的,本文所要揭示的海德格爾在引借前人的理論作為自己的論據時所出現的問題就沒有那麽明顯易辨,而需要對相關哲學大師們的理論進行謹慎的考察。
 
在題為《論時間和存在》講座文稿[1]中,海德格爾首先表明他將要討論的存在(Being)不是一般的存在(being),也就是說不是一個具體存在或物件(Being
is not a thing。。。。not a being), 然後他通過存在(Being)-->表現(Presence)-->顯現(Unconcealment)(或”那裏有There
is”)-->給與(It
gives)(我這裏用-->這個符號來表示“就是”的意思)這樣一個語言邏輯鏈得出存在(Being)就是給與(It
gives)這樣一個結論。他又特別解釋說,這裏的“給與(It
gives)”是給出禮物卻留住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說在給的過程中沒有連自己一塊給出去。他這種對於存在(Being)用的文學抒情式的語言所作的解釋本身的合理性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內容,本文所要討論的是他接下來的一段中對於前人的哲學的評論,從那段評論中我們可以看到明顯的他為了自己的需要而對前人進行曲解的痕跡。
我們先來看這段話(根據英譯版進行)的中文翻譯:
 
當柏拉圖將存在(Being)表達為理念和理念的聯合體(idea and the koinonia of
the Ideas
)時,當亞裏士多德將它表達為活躍的現實(energeia),康德將之表達為類別(position),黑格爾將之表達為絕對概念(absolute concept),尼采將之表達為權力意誌(will to power),所有這些都不是偶然產生的學說,而是作為對於一種宣稱的回應,這種宣稱就是在“那裏有(there
is
),給與(It gives),存在(Being)”這樣的表達中所送出的隱藏(concealing)自身。
 
上麵的中文翻譯所依據的英文翻譯[1]:
 
When Plato represents Being as idea and as the koinonia of
the Ideas, when Aristotle represents it as energeia, Kant as position, Hegel as
the absolute concept, Nietzsche as the will to power, these are not doctrines
advanced by chance, but rather words of Being as answers to a claim which speaks
in the sending concealing itself, in the "there is, It gives, Being."

這裏且不用在乎上麵這段話的後半部關於存在(Being)和隱藏(Concealing)之間的關係的別別扭扭的表達,關鍵是在前麵半段中海德格爾對於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康德,黑格爾和尼采他們對於存在(Being)的表達的介紹這一部分裏海德格爾用了一個既明目張膽又狡黠的手法曲解前人的理論。由於善用語言遊戲的海德格爾這裏所采用的手法比較狡黠,所以在指出他這裏的問題時也需比較謹慎。我們先把他所列舉的幾位哲學大師的相關理論一個個地來檢視一遍。由於海德格爾的這段話是以前麵已經進行了鋪陳的不是一般的存在(being)的特殊存在(Being)作為引子的,我們需要將他所提到的幾位古人的哲學中用到的概念與那個特殊的存在(Being)進行對比。
 
首先,柏拉圖從未把他所宣揚的理想(idea)與存在(Being)混為一談。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柏拉圖的名著《巴門尼德》[2],在那裏我們可以看到存在(Being)與理想(Idea)是作為兩個不同的概念來對待的。亞裏士多德專門對抽象存在進行過討論,將之稱為單純的存在(being
qua being)[3],與他所說的活躍的現實(Energeia)根本就是兩回事[4],[5]。康德除了他的諾美納(noumena,也被譯為本體)[6]與存在有些沾邊之外,基本上對抽象的存在沒有表現出很大的興趣.
 
海德格爾把黑格爾的絕對概念和他的抽象存在(Being)連起來還真有些唬人,這是因為黑格爾的哲學的兩大基本特點就是他的絕對概念和他的抽象存在。對於黑格爾來說不論是自然還是人的文化意識活動都是絕對概念的表現,因而他的哲學就是對於絕對概念的各種表現的認識[7];而另一方麵,黑格爾把他的邏輯學(也是他的哲學的最高點)的出發點定為純存在[8]。對於絕對概念與存在之間的關係,黑格爾說過這樣一句話[9],“惟有絕對概念是存在的,不朽的生命,自覺的真理,和全部真理(the absolute Idea alone is being, imperishable life, self−knowing truth, and is all truth)”。但是,如果我們了解黑格爾所說的作為無(nothing)的孿生物的純存在的意義的話,我們就可以知道,黑格爾心目中的絕對概念顯然不是他所說的那個抽象的純存在。黑格爾所說的純存在是不具備任何內在生命力或實際內容的抽象存在,按照黑格爾自己的話說,就是“純存在隻意味著一般性的存在:僅僅是存在,別無它物,沒有任何更進一步的規範和內容(pure being is to mean nothing but being in general: being, and nothing else, without any further specification and filling)[10]”。所以,很顯然黑格爾所說的純存在並非他心目中的絕對概念。
 
在海德格爾前麵所舉的幾個例子中,把尼采的“權力意誌(will to power)”與抽象的存在(Being)相提並論是最荒唐的,完全是為了他自己在後麵對抽象存在(Being)的概念進行偷梁換柱要在讀者不知不覺之間轉換為他的那個所謂的海德格爾的Dasein(把黑格爾或德文中原有的Dasein引進自柯克加爾德以來的存在主義色彩而改裝成的)。尼采的權力意誌與抽象的存在(Being)基本上可以說是不沾邊,用尼采自己的話說,“權力意誌既不是存在也不是形成,而是熱情(或呼召性的情感)The
will to power is not a being, not a becoming, but a pathos”[11],也就是一種內在的動力,而不是抽象的存在本身。
 
當我們說一個人邏輯混亂通常是指他的言論所表現出來的邏輯的混亂,而這種表現的背後有兩種可能的原因:1)支配當事人言論的基本邏輯混亂;2)當事人用他自己內心並不認同的的混亂邏輯來糊弄他人。但是不管當事人內心如何思想的,人們隻能從他的言論來論斷他是否表現出混亂的邏輯。。。。。。
 

[1] On
Time and Being, Heidegger, trans. Joan Stambaugh, url: http://blogs.sussex.ac.uk/sussexphenomenology/files/2013/05/Martin-Heidegger-Joan-Stambaugh-Translator-On-Time-and-Being-1977.pdf

 
[2]
Parmenides, Plato, trans. Benjamin Jowett, url:
http://classics.mit.edu/Plato/parmenides.html

 
[3]
Metaphysics, Aristotle, trans. W. D. Ross, url:
http://classics.mit.edu/Aristotle/metaphysics.html

 
[4]
Aristotle: Motion and its Place in Nature, Joe Sachs, url:
http://www.iep.utm.edu/aris-mot/

 
[5] Aristotle's
Metaphysics, S. Marc Cohen, url: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aristotle-metaphysics/#ActPot

 
[6] Critique
of Pure Reason,Immanuel Kant, trans. Jonathan Bennett, url: http://www.earlymoderntexts.com/pdfs/kant1781part1.pdf

 
[7] Science
of Logic §
1782,
Hegel, url: http://ir.nmu.org.ua/bitstream/handle/123456789/119596/775416ffb6281bddd4e6cec4f2d83c24.pdf

 
[8]
Science of Logic § 107, Hegel, url: http://ir.nmu.org.ua/bitstream/handle/123456789/119596/775416ffb6281bddd4e6cec4f2d83c24.pdf

 
[9] Science
of Logic §
1781,
Hegel, url: http://ir.nmu.org.ua/bitstream/handle/123456789/119596/775416ffb6281bddd4e6cec4f2d83c24.pdf

 
[11]
The Will to Power, Nietzsche, trans. Walter Kaufmann, url:
http://evankozierachi.com/uploads/Nietzsche_-_The_Will_To_Power_Trans_Kaufmann.pdf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