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偶爾在一本中文兒童讀物中讀到對孔子論語介紹和解讀。其中有這麽一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書中解釋說,“這裏的三不一定就是三次,而是多次的意思,因此‘吾日三省吾身’應該解釋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
這是一種典型的讀書偷懶的現象。人家原文明明在“吾日三省吾身”之後對馬上對“吾日三省吾身”進行了解釋:“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也就是說這裏的三省是指在“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三方麵自省,而不是自省三次,更不是多次,我估計一個人一天省一次就不錯了。
當然,這個例子相對簡單,所以我到網上百度一下看到它的解釋還說得過去。但是,對稍微複雜一點的,比如《道德經》,人們讀書的偷懶現象就令人瞠目。過去2500年裏,不是過去一年裏,或十年裏,或一百年裏,而是2500年裏,人們把一個邏輯上連貫的《道德經》給解釋成了支離破碎的單句的組合,以致於有人在網上提出《道德經》是警句的雜燴。有幸的是炒雜燴的不是老子,而是後世解老子的人,隻不過令人感歎的是不是一個人偷懶,不是兩個人偷懶,而是大家一起偷了2500年的懶。
其實,這也不是中國人的專利,西方人解讀包括聖經在內的古典時也常出現這種偷懶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