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32)
2014 (53)
2016 (53)
2017 (55)
2018 (98)
2019 (88)
2020 (67)
2021 (80)
2022 (133)
2023 (156)
2024 (100)
2025 (8)
盡管《道德經》廣泛地被後世道教奉為經典,它與一般意義上的宗教經典卻有著基本的不同。宗教經典的一個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人與超自然之間的溝通,而《道德經》雖然有諸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等探求物質世界在自身之外的根本起源或物質世界之外的存在對物質世界的影響的經句,使人容易聯想到是老子對超自然的感覺,但那隻是站在自然的領域內來探求來自自然之外的影響,也就是站在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是“有”的世界來看待對我們人類來說可以看成是“徹底的無”或任何“有”之前或之外的境界對我們的世界的影響,並沒有論及人類與任何超自然之間的溝通。所以嚴格地說,《道德經》是一部探索自然人生的哲學著作,隻不過與今天的自然科學相比,《道德經》從哲學的角度盡量地把對自然的探討推向了與超自然的邊界而已,並不具備一般的宗教經典的基本特征。
《道德經》與一般宗教經典之間的明確劃界是《道德經》第五章開頭的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緊接在這句話之後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裏的芻狗指的是古時人們用草紮成的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兩句話連在一起很顯然是要表明自然與社會的客觀性是不帶感情色彩的而且是獨立於人的意誌之外的。前一句是說自然界是不同人類講情麵的,後一句是說治理社會的聖人也不能與百姓講交情。在《道德經》中萬物的根本是道,而天地一詞則用來表示今天我們所說的宇宙萬物,是道的物化的整體表現,因而“天地不仁”其實也間接地表明老子所認為的作為一切的根本的道與包括人在內的萬物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單向的由道來約束萬物的關係,而不存在雙向的思想與情感的溝通的,這與今天的自然科學的思想是完全吻合的。
所以說,《道德經》是一部探討自然與社會的深層哲理的著作,而不是一部宗教經典。它在後世的宗教活動中所具有的宗教經典的形象是後人根據自己的願望所加給《道德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