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32)
2014 (53)
2016 (53)
2017 (55)
2018 (98)
2019 (88)
2020 (67)
2021 (80)
2022 (133)
2023 (156)
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表達的一個中心思想是要向人們指出世上的錯都是因為人們偏離了天道,因而解決問題的一個出路便是“損”, 即損去自身偏離天道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整本《道德經》是一部關於個人如何避免犯錯的經典,或者說是想要幫助社會改正錯誤的經典。
造成錯誤的原因大致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無意的,一種是由包括主觀目的在內的內在狀態造成的錯誤。改錯也大致有兩種不同意義上的改錯。一種是滿足社會要求的外在言行上的改錯,另一種是由內在願望驅動下的改錯。而內在的改錯也分出不同的層次,在諸多層次中有兩個層次可能是大家所熟悉的,一是要求自己不再有象之前那樣的言行,另一是掌握了一定的改錯的技巧之後的改錯。當然,這裏技巧又分為解決外在效果的技巧與改變自己的狀態的技巧。一般來說,雖然世俗的要求更重視外在的效果,對於個人來說,改變自己的狀態要更加困難。
盡管《道德經》從整體上來說是教導人們如何避免犯錯的經典,老子在《道德經》中並沒有直接提到如改錯或與之相關的比較直白的呈述,而是提供了一個更為深層的動力學技巧。這個技巧的論述在《道德經》的第十五章:“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很顯然,老子在這兩句話中所針對的是比形式上的錯誤更為深層的狀態。老子的這兩句話的基本意思是說,我們人生每時每刻都會偏離天道而處於這樣那樣的不好的狀態,當我們處於這樣的狀態之時就好像一盆濁水,如果我們能夠適時地靜下來,便可以使自己逐步地去濁返清;而當我們過於安逸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開始運動(行動)起來,便可以逐步地生機盎然。
因為這兩句話所涉及的是人的基本內心狀態的動力學過程,所以如同整本《道德經》中很多其它地方的哲理一樣,這裏的兩句話適用於不同環境和背景下的人們的內心境界和狀態的調整,包括與改正錯誤相關的內心狀態的調整。如果哪位朋友有興趣試一下這兩句看似簡單的技巧,很快就會發現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老子在每句話之前加了個前綴:孰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