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慕容青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市場價格之公平性及其它

(2012-04-08 19:59:40) 下一個

價格機製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其基本含義是通過事先設定的價格來決定付什麽代價得到什麽樣的貨服。市場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價格,有些被認為是公平的,有些被認為是不公平的。所謂公平的價格包含了很多的含義。從賣方來說,首先它應該是物有所值,而這又包含了不應含有暴利及合理的使用價值與價格比。另外,它還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長期和大範圍的公平;比如,如果一個人所得到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社會及他人的付出和幫助,那麽當他與社會及他人進行交易的時候,就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將他所得到的幫助反映在他的價格上。從買方來說,它不應該是依仗勢力強壓價格,甚至違背對方意願進行強買。很顯然,對於具體價格的公平與否的判斷是具有相對性的而且是主觀的。


盡管市場上的價格有的公平有的不公平,作為一種社會機製,市場的價格機製本身通常被認為是公平的,而一切不公平的市場價格都會被認為要麽是無良商人的個別行為,要麽是社會的分配體製的缺陷所造成的。經濟學家們更是把商品市場的價格機製作為資本主義的公平性的主要依據。總之,價格機製被人們普遍認為是一種天然的公平。


實際上,被認為是天然公平的價格機製是本博客曾經討論過的公平前提下的不公平(公平悖論)的一個典型的表現。在物資豐富的時候,人們可能不易感受到這裏的不公平的實質,因為它被所謂的市場公平競爭的機製所掩蓋了。但是,在物資貧乏的時候,決定哪些人有權享受有限的物資而哪些沒有資格享受(更嚴重的時候就是哪些人有權繼續生存,而哪些人不再具備地球人的資格)的機製就是這個被認為是天然公平的價格。由於有了這個價格機製,人們的享受所反映的不是需要,不是對社會公益,社會發展,社會正義的貢獻,而是因財富而劃分出的社會等級。而這種由價格機製決定的因財富而劃分的對社會物資的享受權所帶來的一個問題便是一方麵社會及大量個人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另一方麵少數人在進行無止境的大量的揮霍浪費。


但是,因為價格機製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所以任何對於價格機製所帶來的不公平的挑戰都可能導致對於市場經濟的挑戰。曆史上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也曾試圖用所謂的按勞分配或按需分配來代替市場經濟,但結果也都失敗了。即便是在那些社會嚐試的過程中人們所放棄的也隻不過是模式意義上的市場經濟,並非完全擺脫了價格機製基礎之上的市場經濟,而是用一些受公權力操控的變相了的市場經濟來代替自然的市場經濟而已。比如,在中國,人們既非完全按照勞動所得獲取報酬,也非可以直接到商店裏拿走自己所需要的,而是在一些更加繁複多變的遊戲規則下,用比單一貨幣係統更為複雜的貨幣加輔助券(如糧票,布票等)的係統進行一種特殊形式的市場交易;除此之外,公權力的介入所帶來的特權階層使得那些非自然的市場經濟比自然的市場經濟可能更加不公平。


人類曆史上的這些嚐試的失敗不但為在價格機製上構建的市場經濟增添了一份不可戰勝的色彩,而且更增加了人們對於價格機製的表麵公平的錯覺。其實,不但價格機製並非完全是天然的公平,而且它的不公平性也並非完全不可克服。不過,對價格機製的不公平性的挑戰可能是對人類社會的一切不公平的一個最大的挑戰,絕非很多人想象的那麽簡單,也不是烏托邦式的空想可以實現的。要想對價格機製的不公平進行挑戰,人們首先需要對人性對人類社會的動力學特性比現在有深得多的認識,而這一點又需要有哲學上的突破;可是另一方麵社會大眾卻有對哲學缺少興趣。因此,人們就陷入了一個catch22的困境,這種困境使得人們很難對價格機製的潛在的不公平性進行任何挑戰。但是,即便人類在短時期內還不可能對價格機製的不公平性本身有任何有效的挑戰,能否認識到價格機製的不公平性也會對社會的經濟及公平帶來不同的影響。這主要是因為破除了對於價格機製的天然公平性的迷信之後,人們多少可以對價格機製可能帶來的不公平有所警覺因而有所節製。


關於價格機製的公平性就先談這麽多。而人們對於價格機製所產生的天然公平的誤解這一點本身又讓我想起一個更為廣泛的問題,那就是人類通常很容易對表麵的簡單答案感到滿足;對於價格體製的天然公平性的假設隻是其中一個例子而已。最近又有另一件事讓我對人類的這種滿足於簡單答案的通性感慨不已。這就是人們對於與我們這個地球文明息息相關的月亮的認識。


我們知道,月亮不但對於包括潮汐及節氣的變更,地球自轉軸的指向等關乎我們生存的自然條件至關重要,而且對於人類的心理和文化有著難以替代的作用。西方文化比較側重的是太陽的影響,而中國文化幾乎離不開月亮,不但我們的曆法是基於月亮,我們對自然的了解的很大一部分是基於對月亮的觀察,而且如果沒有了夜晚的明月光,整個中國古文化就不會是今天這個樣,這不但因為月亮是千百年來的中國的文人墨客的重要的創作源泉,而且因為如果月亮和太陽看上去大小相差很大,那麽整個中國的哲學恐怕也要有所變化,因為中國的陰陽平衡理論的陰的最基本出發點就是月亮,如果月亮看上去是太陽的十倍,那麽古人恐怕就會覺得陰盛陽衰了,反之則陰虛陽亢。


但是,人們對於月亮的認識,尤其是過去幾百年裏自有了現代的自然科學之後對於月亮的認識,卻表現出了一種很奇怪的淺嚐則止的狀況。古時人們把月亮與太陽看成是照耀地球的兩個光源,多數人在這點上僅此而已沒多想什麽。後來有了科學,人們知道太陽是太陽係的中心,而月亮隻是我們的衛星。這時人們開始提問:為什麽月亮這麽小卻看起來和太陽一樣大(即一個量級的大小)。答案是:月亮離得近,太陽離得遠。這個答案聽起來很得體,也很科學。人們很滿意,也就不多想什麽多問什麽了。


但是,隻要我們在稍微地多想一層我們會發現,其實兩個與我們有著不是一個量級的距離的物體如果要在我們這裏看上去一樣大,必須要滿足相當精準的幾何比例關係,即月亮的直徑與太陽的直徑的比需要與月亮到地球的距離與太陽到地球的距離的比相等。這個精準的比例關係其實不具備任何自然的意義,也就是說對於地球與月亮之間的運動和動力學關係來說,這個比例是不重要的,甚至對於對地球上的潮汐和季節的變更以及地球自轉軸的指向這樣的自然參數的變化都不是必須的。這個精準的比例關係的唯一的作用恐怕是對於人類的心理和文化的影響,是對於在沒有人造光的時期走夜路的人的生活便利的影響。試想如果月亮看上隻有太陽的十分之一大小,或月亮看上去是太陽的十倍的大小,今天人類的文化將會是什麽樣?


 

按照現代的自然科學的理論,月亮產生於幾十億年以前,是在地球產生後不久就產生了的。因此,從產生這種科學理論的自然科學的體係來看,月亮的大小對太陽的大小之比與月亮到地球的距離對太陽到地球的距離之比的一個精準的巧合對於億萬年之後出現的人類的心理及文化的影響絕對是一種很不自然的現象。這不禁讓我產生了這樣一個問題:人類在對於月亮的認識上是否又一次陷入了人們滿足於表麵和簡單答案的迷途之中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