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慕容青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沒有了信仰的資本主義社會

(2012-04-03 10:16:56) 下一個
二十世紀自然科學的主要成就之一便是認識到了非線性動力係統的混沌特性。其基本特點是一個具有非線性動力學邏輯的係統在其內在邏輯的作用下的發展結果可以是難以預測的無序。其中最為人們廣為樂道的可能就是所謂洛侖茲的蝴蝶效應,即“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這也是中國漢語中的“失之毫厘差之千裏”之所謂。

人類社會是一個高度非線性的係統。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通常卻不必為了一個煽動翅膀的蝴蝶而擔憂。這倒不是因為我們的生活是高度有序的,人類社會其實在自身的非線性邏輯的驅動下是一個非常無序的混沌係統。但是,盡管我們每天出門都麵臨著各種各樣的無法預測的可能性,都會遇到不同的人和事,我們通常還總是都能到達我們的目的地;盡管世事難料,但是大家通常也是馬照跑舞照跳。這是因為除了在自身的非線性動力邏輯驅動下的洛侖茲的蝴蝶效應之外,社會這個非線性的動力係統還受到許多其它的律的作用的,其中一個律就是與自然選擇相類似的社會選擇的律,而對於社會選擇來說,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所謂的目的性:一個社會的目的性。

人類的目的性是人類社會抗衡在自身的非線性邏輯驅動下走向無序的混沌的重要因素。我們每天出門之所以通常都能到達目的地是因為我們在自己的目的的帶領下努力地向預定的地點移動;大家之所以能在亂世中馬照跑舞照跳是因為大家都按照自己的目的在跑馬和跳舞。相信大家對於這種個人的目的性都不會感到陌生,那麽社會的目的性又是什麽呢?一個社會的目的可以被理解為所有的人的目的的一種有機的組合。它既反映出個人的目的,但又不是每個人的目的的簡單疊加。它一般表現為一個社會的主導文化中所共同接受的公認的目的。一個社會的目的通常不是單一目的性的而是具有很多不同的目的。比如,國富民強就是一個大家都熟悉的社會目的,公平正義也是一個大家都不反對的社會目的。

那麽資本主義社會的目的是什麽呢?熟悉哲學的人都知道,哲學的一個特點就是對語言進行分析,這既是為什麽存在辯證法的原因也是為什麽會有詭辯術的原因;西方近代的邏輯實證主義的先驅甚至把哲學看成是語言的遊戲;而中國的先哲老子更是在他的傳世巨著《道德經》的開篇就談論語言。當然,哲學其實並非簡單的語言遊戲,不過有些時候對語言做些簡單的操作可以幫助我們進行哲學的分析。為了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目的,我們也來先做一個簡單的語言解析的遊戲,我們先把資本主義社會的目的這個詞組分解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資本主義社會,第二部分是目的,而中間的那個虛詞“的”就可以省略了。然後我們再來把資本主義社會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資本主義,第二部分是社會。然後,為了明確起見,我們將分解後的幾個詞組用小學生們所熟悉的乘法分配律來表達成:

資本主義社會的目的 =(資本主義+社會)X 目的 =資本主義目的 + 社會目的。

上麵這個等式告訴我們這樣一件事:資本主義社會的目的是資本主義的目的和社會的目的這樣兩個部分的組合。有人可能會說這隻不過是文字遊戲,沒有什麽實際意義。其實,任何一個理論也罷,公式也罷,如何推出來的是一回事,是否有實際意義又是另一回事。我們現在來看一下上麵這個表達式到底有什麽實際意義。

首先,我們來思考一下資本主義的目的是什麽。這個問題聽起來可能挺大,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它的答案也並不複雜。在公司打過工的人知道老板最關心的是利潤,有過發明創造的人知道社會最關心的是那個新的發明如何能創造出新的產值,做過。。。的知道。。。大家唯一感興趣的是產值和利潤。總之一句話,資本主義的目的就是為資本家創造最大的利潤。

那麽,社會的目的是什麽呢?我前麵已經提到了國富民強,公平正義,我們還可以再加上它幾百條,諸如,社會和平,物價合理穩定,老有所依少有所教,學子學有所用,藝人可以自由抒發情感,賞罰分明,男女平等老叟無欺,等等等等。

那麽資本主義的目的與社會的目的能否和諧到一起呢?很多人說肯定能。如果問為什麽,他們的回答是資本主義通過追求產值而獲得利潤,這與國富民強的社會目的是一致的。其實,這個答案隻對了一半。最近台北出了一件事。台灣有一條所謂都更(都市更新)的法令,這個法令有一個漏洞,那就是如果某建築商看上了誰家的地而用都市更新的名義將這塊地劃進自己的建築藍圖,那麽這塊地的主人基本上就沒有拒絕的權利,如果他拒絕的話,政府就可以動用警力進行強行拆房。上個月底,在台北就上演了一幕數百警察不顧屋主與數百名學生的抗議及護屋行動,動用重型機械拆毀屋子的悲劇;而當拆屋行動開始時,還有人在屋內。這一事件引起了台灣社會的一片嘩然。但是,一位在兩岸都擁有大量物業的台灣大資本家在中國大陸接受采訪時為了表示支持台北政府的做法卻說出了這樣的比拆房本身更讓人受不了的話:“我們大家對弱勢的人是應該給點愛心啦,但是不能給得太多,愛心一過了頭就會出亂。”(如果那個在台北鬧市區有房產的弱勢者都不值得給“太多”的愛心的,那麽不知在這位大資本家的眼裏其他千萬個更為弱勢的草民還值得多少愛心就實在很難想象了。)這是一個資本主義的目的與社會的目的可以非常不一致的典型例子。

有些讀者讀到這裏可能會覺得有些不太舒服,因為在很多人心目中資本主義不但是人類曆史上最完美的社會而且也將是人類曆史上唯一合理當社會。持這種觀點的人往往忽略了資本主義產生的一個基本的曆史事實:資本主義沒有產生在古埃及,沒有發生在古中國,沒有發生在古希臘,而是發生在當初由基督教文化在主導地位的歐洲。過去幾個世紀裏,正是作為基督教文化的基石的宗教上的信仰對資本主義本身的目的中與社會目的向抵觸的因素給與了強有力的抑製,才使得資本主義的目的能夠和社會的目的之間出現了令人矚目的高度一致。遺憾的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人們在功利心的驅使下漸漸開始忘卻了當初資本主義發生時的宗教文化背景,而把目光聚集在資本主義內在的邏輯上,認為過去幾百年裏資本主義所表現出的社會優越性是由資本主義自身的邏輯所帶來的,在強調所謂的普世價值的同時逐漸放棄了宗教信仰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主導地位。

那麽沒有了信仰的資本主義社會將會是什麽樣的呢?資本主義的目的還是沒變:仍然是為資本家追求最大的利潤;但是社會的目的卻變了,社會的目的不再具有對資本主義目的的強有力的約束力,而是向著與社會的利益並不一致的資本主義的目的傾斜。而一旦這個社會失去了使它健康發展的目的的時候,在它自身內部的非線性邏輯的作用下,就會一步步地走向混沌。一個法律上的小漏洞可以把人從自己的家裏掃地出門;一個。。。的小漏洞,是否就可能會引發核子戰爭而把大量的人從這個地球上掃地出門呢?

聽,洛侖茲的蝴蝶開始煽動翅膀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