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慕容青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老子的坦蕩與失落

(2012-02-03 09:56:01) 下一個

大約兩個半千禧年之前這個世界上出了兩個曠世偉人,他們的睿智在千百年後仍然得到世人的敬仰,一個是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另一個是中國的老子。而他們倆的坦蕩其實更超過他們的智慧。蘇格拉底的坦蕩已被他的門生(主要是柏拉圖)所清楚地記載於書而且為世人所樂道。而非常不幸地,老子的超常的坦蕩卻似乎一直為世人所漠視,更為甚者,不論是著書立說還是平常言談話語中,當提起老子時,人們每每地會把老子刻畫成圓滑權謀深藏不露的一個人;連現有的古漢語辭典都把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章所表達的對於現實的感歎與失落的至誠之言“被褐懷玉”誤解為深藏不露。其實,蘇格拉底也罷,老子也罷,他們的坦蕩與失落是密切相關的,既是對自己的失落更是對世人的失落。人們常把蘇格拉底在有充分的逃生的機會下選擇了死作為他捍衛真理的壯舉;其實生命何價,如果不是對世人懷有極大的失落,一位睿智的哲人何以會選擇死。而老子的失落與之坦蕩則都在他的傳世之作《道德經》之中表露無遺。實際上,人們對於老子的坦蕩與失落的漠視恰恰是導致人們對老子的人生乃至他的整體哲學誤解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現在來從《道德經》的內容來看一下老子那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及老子本人的坦蕩及他以非常坦蕩的方式對於自己的失落感的表述。

《道德經》第二十章說,“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儽儽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我們先來看“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眾人皆有餘。。。俗人昭昭。。。俗人察察。。。眾人皆有以。。。”這幾句。它們譯成白話文就是,“大家整天匆匆忙忙熙熙攘攘地走來走去,比如去宴會享受美食,比如春天到了去登台觀景玩耍。。。眾人都彼此結伴。。。俗人們在生活中總是有他們的各種目標及理由。。。俗人們在生活中對周圍的人和事都很關心,彼此打探消息。。。眾人都忙於聚會交往。。。”

我相信這樣的一部動畫對現代人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它也正是對今天世界各地的人們社會性生活的一個生動的寫照。今天不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去宴會享受美食,去登台觀景玩耍”是人生的一大快事與向往,而且對於在官場得意商場順風的人,或是生活雖不順暢但也苦心經營的人,或是需要親朋之間彼此關照的普通老百姓來說,“眾人彼此結伴。。。有各種目標及理由。。。在生活中對周圍的人和事很關心,彼此打探消息。。。忙於聚會交往。。。”都是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這一方麵說明兩千多年了,人們的社會性生活方式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另一方麵更是讓我們(尤其是在多國文化環境中生活過的人)吃驚地發現,老子很不起眼的寥寥幾句話居然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曆史背景下的人類的社會性生活描述得這樣地精準。

我們再來看“。。。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儽儽兮,若無所歸。 。。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 。。我獨昏昏。。。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這幾句。它們譯成白話文就是,“。。。我卻一個人淡泊獨處,還不知應該去哪裏。我渾渾沌沌的,如同還沒有長成孩童的嬰兒。我疲憊地行走,好像沒有歸宿一樣。。。而我卻像是被遺棄的一個人。 我的心象愚人一樣啊!。。。隻有我昏昏沉沉無欲無求。。。隻有我獨自對世事悶不作聲。 人生就像茫茫的大海,又象無止的疾風。。。而我卻不隨這個俗,顯得很愚鈍鄙陋。我與他人不一樣,隻珍惜生存的根本之道。”

這種對於自己在世俗之中的失落感的毫不掩飾的表白決不是什麽圓滑權謀和深藏不露的人所能做得到的,恰恰是老子這位曆史偉人的坦蕩胸襟的一個真實的表現。

而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七十章中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被褐懷玉 它們譯成白話文就是,“我的話很容易懂,很容易照著去做。但是天下人卻不懂我的話,也不照著我的話去做。言論有原則,做事有依據。隻是因為人們不懂這些,所以才不理解我。能夠理解我的人很少,能夠按我的話去做的更是難能可貴俄。所以聖人披著粗布卻懷裏揣著寶玉。”很顯然,這裏的“被褐懷玉”是對於世人無法理解自己的道的一種無奈的感歎,而不是後人所曲解的什麽“深藏不露”。如果說老子這裏要表明自己是在“深藏不露”,那麽他前麵所說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就是在虛偽的故弄玄虛;但是,我們如果不是刻意地為了迎合世俗文化而曲解老子的原意的話,我們從《道德經》第七十章看到的應該是老子的至誠坦蕩而不是虛偽圓滑。

我們再看《道德經》第八十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它們譯成白話文就是,“信得過的話常常不好聽,好聽的話常常不可信。善意的人不用爭辯,爭辯的人可能是不具善意。真懂的人不會是什麽都懂,什麽都懂的人不會是真懂。聖人不為自己保留,為別人做事自己就更滿足,給別人施與自己擁有的就越多。天之道,有利而無害;聖人的道,為但是不爭。”從這裏我所體會到的是一位世紀偉人的坦蕩與赤誠,我相信很多讀者朋友會與我對此有同感。


。。。。。。

盡管表麵上看蘇格拉底的結局比老子要悲慘得多,但是從他們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來看,蘇格拉底卻因為有了一群出色的學生及後人,尤其是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這兩位後繼的偉人而幸運得多;或者更確切地說,因為有了柏拉圖及亞裏士多德,尤其有了他們所創辦及領導的學院,西方文化及後人從蘇格拉底的哲學中的獲益要遠比中華民族和文化從老子的哲學中的獲益大得多。縱觀中西方文明的發展史,雙方在蘇格拉底與老子時期之後的哲學發展上的不同對後來的包括科學的產生在內的文明的發展的不同有著重要的影響(當然這裏我們應該看到比哲學更為重要的是基督教文明在西方的興起。但是,起源於蘇格拉底的哲學對於後來的基督教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是另一個重要的話題。)。從這個意義上說,西方人因蘇格拉底有了出色的學生而比因老子沒能有象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那樣出色的學生的中華民族幸運得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