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慕容青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知識和信息

(2011-04-06 22:25:55) 下一個

今天看到一個哲學課程的題目叫做“Knowledge vs information(知識與信息)”。雖然沒有實際聽到課程內容也沒有看到課程教材,大概可以猜出這門課所要強調的是知識和信息與作為使用知識和信息的主體的人之間的關係之間的這樣一個差異:信息是主體從外部所接觸到的刺激內容,而知識則是外在信息被消化了以後再加上主體自己的思考所得到的認識的總合。當然我相信在實際教材中會對這一核心內容進行一些展開論述,但是其基本點不會與我這裏猜測的相差太大,不用親臨其課也可知道。我之所以會這麽自信有兩個原因,一是那個課程題目裏用的是“vs”而沒有用“and”(“vs”與“and”的不同是,“vs”主要是對比的意思,而“and”所含有的變數就比較大了),二是根據我對傳統哲學教學的了解,估計這樣的課程不會超出上述的水平範圍了。

其實,對於知識與信息之間的關係的上述認識(或更確切地說是我猜他們可能有的認識)提供了一個相對主義的很好的例子(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相對主義的極力鼓吹者,我喜歡《道德經》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老子是相對主義的大師J)。從傳統的意義上來說,上述對於知識與信息之間的關係的論述是沒有什麽問題的。但是,在信息工業(尤其是電子網絡工業)高度發達的今天,情況就有些不同了。

在傳統的社會裏,人們比較注重對於具體知識的記憶,人們對學者的尊敬或者說學者在學術領域或社會上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頭腦裏所容納的知識量的大小。這是因為在信息技術不發達的時候,不論是在學術研究還是生活實踐中,一旦遇到情況,誰腦子裏存儲的知識多,誰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能就會高出許多。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公共網絡上可獲取的信息量的高度發達,及個人自由聯網的方便度(通過智能電話,便攜式電腦無線上網等)的極大提高,一個對於網絡知識結構熟悉的人在需要的時候就可能會很快得到比對網絡知識缺乏了解但是記憶好的人更多更有效的信息。而對於網絡知識結構的了解本身就包含了許多複雜的智能因素,並非簡單的對操作程序的記憶,而是包含了對於人類知識結構及語言特征的各個層次的哲學性的綜合了解加上對具體學科知識的熟悉。

因此,由於網絡信息工業的發展,如果一個人對於網絡知識結構有高水平的熟悉了解,那麽對於這個人來說,很多還沒有被作為知識主體的他/她所消化的信息本身其實已經成為了他的可用知識(其中有很多是他人思考的結果)的一部分了。因此,我們對於知識與信息的區別的理論就出現的一種新的相對意義:如果從一個人所能運用來應付生活實際問題的知識量的角度來說,由於信息工業的發展,很多從傳統的觀點來看屬於外在信息而不屬於知識的內容其實應該說已經屬於主體的知識範圍之內了,因此傳統意義上知識與信息之間的界限就變得比較地模糊了,我們可以認為這種界限的模糊其實是把具有主體意義的係統尺度擴大了。

雖然相對主義已經存在數千年,但是今天的後現代的文化才真正為相對主義被社會認同提供曆史上最好的環境。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人類文明已經進入了後現代幾十年後的今天,相對主義及解構的思想對很多(或許應該說多數)哲學工作者來說仍然不是非常熟悉的東西。可見盡管相對主義及解構的思想從定義上說起來簡單,真要理解還不是那麽容易。再次感歎老子在2500來年前,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已具有那麽高深的相對主義思想確實不容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