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慕容青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在上帝與魔鬼之間掙紮---第七章 如何讀聖經

(2011-04-18 10:46:45) 下一個
本章目錄
第一節 問題的基本點
第二節 人類的語言
第三節 關於聖經故事與史實的初步思考
第四節 亞當夏娃與達爾文
第五節 上帝與人的交流的形式
第六節 如何看待考古學家們的異議
第七節 如何理解上帝的話

聖經是這個世界上最奇妙的一本書,“如何讀聖經”也就成為了世界上數億人所關心的一個話題。過去的一千多年裏,人們對這個問題已經從不同的層次上做出難以計數的回答。盡管如此,這仍然是一個有待進一步探討的最具挑戰性的哲學和神學的綜合話題。本書這一章的目的不在於要給出一個如何讀聖經的技術性的答案,而是要對這個古老的話題本身所涉及的哲 理進行行而上的分析和討論。

第一節 問題的基本點

一般地,對任何一本書來說,不同的讀者可能會有各自認為是最為有效的不同的閱讀技巧,當談到如何讀某本具體的書的時候,人們通常會針對該書的內容或一般性的讀書心得來討論這個問題,不會有人對“如何讀書”這個問題的本身花費過多的筆墨或口舌。但是,“如何讀聖經”這個問題卻不同,這個問題本身對於很多人來說就是一個問題,甚至是一個可以引起很多爭議的原則性的問題。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曆史上的宗教政治原因,也有聖經本身的特點所帶來的挑戰的原因,而諸多原因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也是一個原則性的原因,那就是凡相信聖經是真理的人都熟悉的一句話:聖經是上帝的話。

既然聖經是上帝的話,那麽我們人類或至少是信仰上帝的人們對待聖經就要非常嚴肅,而讓人聽起來最嚴肅的說法,便是“決不能對聖經進行任何改動”,這在曆史上可以說是一種教規,而這樣的一個“不能進行任何改動”的原則一旦確定了之後,人們就很容易為“如何讀聖經”找到一個簡單的回答,這就是至今在宗教界仍然相當流行的對於“如何讀聖經”這個問題的一種回答:“完全按照字麵意思去讀,不能有半點修改。”

在邏輯上追求“之最”的極端思維雖然在說法上常會讓人聽來感到很振奮,且能塑造一種根正苗紅的純正的形象,但卻往往會因其極端的特點而在實踐中難以實施,成為誤導。“完全按照字麵意思去讀”這個說法乍聽起來非常明確,好像也非常地簡單可行,但是一旦你要把這句話付諸實踐,而且是要在世界範圍內付諸實踐的話,馬上就會遇到問題了。首先,市麵上的聖經有很多不同的語言的譯本,對於那些能夠以不同的語言來閱讀聖經的人來說,常會發現那些不同的語言版本在一些具體的內容的翻譯上與按照自己的語言能力的理解來看的意思並不完全一樣。就算是同一種語言對原文的不同版本的翻譯也會存在差異,以英語為例,市麵上有很多版本的英文聖經,彼此之間在很多地方的用詞遣句都會有很大的不同。那麽到底應該根據那個版本來“完全按照字麵意思去讀”呢?再退一步講,就算我們大家都同意按照某種語言的某個版本來讀聖經,我們仍然會發現很難“完全按照字麵意思去讀”,因為所謂的讀書的意義並不在於“讀”那個動作所發出的聲音,而在於對於文字的理解及解釋,而不同時期不同文化環境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不同處境中對於同一段語言文字的理解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即便大家都努力地去“完全按照字麵意思去讀”,讀出來的結果還是會不一樣。

所以,依照“完全按照字麵意思去讀”這樣一個邏輯演繹下去,最後隻能是回到幾百年前的羅馬教廷那個時代的光景,由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作為解讀聖經的權威來告訴大家聖經的每一句話是什麽意思,然後所有其他的人就把他們的解釋作為嚴格的教條來遵守,這樣才能解決由“完全按照字麵意思去讀”所帶來的全球範圍內讀聖經的邏輯上的困惑。但是,曆史已經否認了這個答案,對於基督徒來說應該相信上帝已經否決了這個答案。

“完全按照字麵意思去讀”這一答案的被否決對於相信聖經的宗教界整體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如果不能要求人們“完全按照字麵意思去讀”,大家就沒有了一個對字麵意思的完全統一的標準,那麽按照一般的邏輯來說,就隻能是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解釋,但是全世界上億個具有不同的教育水平和文化背景的讀聖經的人的理解所產生的差別就可能會比較離譜。於是有些傳教人員就對大家說“應該以牧師的講解為準”。這樣的說法也仍然會產生很大的問題。首先,且不說目前基督教內部就有數千個流派,就是同一流派內部的不同牧師或其他傳道人士的水平之間也會有很大的差異;第二,如果在一個教會內部把牧師所講的作為絕對正確的,那麽就成了一個縮小了的“教皇”版本,把作為人的牧師過於抬高了,對於基督徒來說,這本身就是當年羅馬教廷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

其實,很多人不願放棄“完全按照字麵意思去讀聖經”這一說法除了上麵提到的那種邏輯上的順理成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為了找到一種自我正確的感覺。作為一個基督徒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在他人麵前都希望自己按照聖經的標準來說是正確的。但是,如何確認自己或他人是正確的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即便在基督徒的團體裏,雖然大家都是基督徒,也常會因為各種原因而彼此批評對方的錯誤或違背聖經的地方。尤其是教牧人員,如何讓大家相信自己所傳講的是來自上帝的信息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人類在複雜而難以把握的挑戰麵前的一種本能的社會性反應就是尋找不變的易於把握的且能使大家公認的規則,而“完全按照字麵意思去讀聖經”就提供了這樣一個簡單易行的規則。在這個前提下,按照簡單的邏輯推理,既然大家都按照同樣的字麵意思(這裏需要先假設大家所依據的字麵意思都是一樣的),那麽隻要對聖經的章節內容熟悉了,就比不熟悉的人離真理更近了,然後,既然大家所依據的都是同樣的字麵意思,那麽隻要在熟悉了聖經的章節內容之後再熟悉一些權威的神學家對聖經的解釋,就基本上可以算是真理的化身了。很顯然,這樣的邏輯的一個很大的缺陷是把原本應該是用心靈誠實來敬拜上帝且謙卑地改變自己的信仰生活變成了可以按照人的智慧和毅力去努力實現的技術性工作,與人們去完成某個曆史學博士學位的意思差不多了。雖然對於聖經內容的熟悉確實可以幫助基督徒更好地按照上帝的教導去做,但是我們顯然不能把熟悉聖經的字麵章節與一個人的正確性劃等號。

所以,如果完全按照人類的一般邏輯來思考“如何讀聖經”這個問題,從宗教界的整體來說就會麵臨這樣一個困境:既無法要求大家都一樣,又不能讓大家想怎麽樣就怎麽樣,還無法按照人的邏輯來給出一個應該怎麽樣做的統一規範來。不過,從原則上來說,這個問題並不難解決,這是因為如果我們相信聖經是上帝的話,那麽“如何讀聖經”就不應該是一個單純的屬人的問題,我們就應該可以在人的能力以外找到答案,這就是基督徒們所普遍熟悉的另一個關於“如何讀聖經”的答案:依靠聖靈的帶領。對於基督徒來說,這就是如何讀聖經的基本點,也是聖經所教導的原則。

第二節 人類的語言

既然“依靠聖靈的帶領”是聖經所教導的,而教會已經用聖經教導了人們上千年了,那麽“如何讀聖經”這個問題應該早就不是問題了。為什麽直到今天“如何讀聖經”這個問題還常會讓普通基督徒感到困惑,讓教會感到不易回答,而且“完全按照字麵意思去讀”的答案還會在宗教界和一般基督徒當中仍然很有市場呢?這是因為雖然大家都知道“依靠聖靈的帶領”是一個原則,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卻很難確定什麽時候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是在聖靈的帶領之下的,尤其是當出現不同的都自稱是在聖靈的帶領之下的人對聖經給出非常不同的解釋的時候,人們就會對於到底應該如何在學習聖經的時候來遵守“依靠聖靈的帶領”這個原則產生困惑了。

在這種困惑的麵前,我們需要再回到“聖經是上帝的話”這個基本點。其實這句話本身的比較完整的表達應該是“聖經是用人的語言寫成的上帝的話”。順便提一下,我曾在不同的文章中讀到有人認為希伯來語和希臘語是上帝的語言,所以用希伯來語和希臘語寫成的聖經是上帝的話。我不想對這樣的看法多加評論,隻想說希伯來語及希臘語都是在人與人之間用來交流的語言,因此都是人的語言,而作為創造萬物的上帝當然能夠聽得懂任何人的語言。今天持這種看法的人畢竟是少數,多數的人們一般都能接受“聖經是用人的語言”寫成的這一點。既然聖經是用人的語言寫成的給人來讀的上帝的話,那麽聖經內容就既包含了屬靈的意義,也包含了屬人的意義,就會帶有人的語言所具備的很多特征,而且受到人的語言的局限。

曆史上人們曾以為人類可以完全自由地用語言來表達任何人類想要表達的意思,這其實是從兩個方麵把人類的語言能力完美化了:1)認為人類的語言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且包羅萬象的文字庫;2)人類,至少是人類中聰明又努力的人,可以隨心所欲地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來用語言把一切想要表達或需要表達的內容表達清楚。其實,人們對語言的這兩方麵的完美化都是錯誤的。為了更好地回答“如何讀聖經”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對人的語言特點有更好的了解。

如果要問四維物理時空中,除了時空本身以外的最最基本而且也最最重要的存在是什麽,多數人的回答可能就是光了。不但靜態光子連質量都是零,在真空中光速總是一個恒量,而且任何的能量不能以超光速 傳播,當然也隻有光能可以按照光速傳播,這就界定了一切需要由能量載體來傳播的信息的傳播速度的上限;愛因斯坦也正是根據光的傳播特性推導出了他的相對論。《創世紀》中記載的上帝在創造了天地之後最先創造的就是光,而按照現代科學得出的大爆炸理論也認為宇宙在產生的最初的極短的時間段內也是充滿了光和正反物質。在我們人類的現實生活中,即便是短暫地失去了光,我們都不但是寸步難行,而且世界將進入一片混亂。

如果要問在我們人類的社會生活中有什麽是象四維時空裏的光那樣地最最基本也最最重要的,那麽除了作為一切社會活動的基本載體的生命之外,應該說就是語言了。沒有語言我們就與其它動物沒有什麽太大的區別了。語言不但是我們彼此交往的最基本的工具,也是我們人類思維的最基本的工具。而語言是人類的思維工具這一點也決定了人類既是語言的創造者和使用者但也同時受到語言的反製,這是因為不同的語言水平不但可以影響個人的思維方式和智力水平而且對社會群體文化的塑造起著重要的作用。

語言既是人類與客觀存在之間的媒介,被人類用來表達思想感受和描述外部的世界,它也自成一個獨立的體係。人們可以完全脫離任何已知的客觀存在,僅根據語言自身邏輯規則來產生新的語言,人們甚至可以用語言來書寫完全不存在的虛幻世界,然後再用影視技術將虛幻的世界展現在屏幕上,而書本上和屏幕上的虛幻世界又可以改變真實的生活。

比如,人們可以用“紅色”,“三角形”,“雪片”來組合成“三角形的紅色雪片”,然後用它描繪出虛幻的情景:天上飄下了三角形的紅色雪片,並運用電腦數字技術把它用視頻表現出來放到屏幕上,當人們看了以後,在生活中或日後的文學作品中就多了一種叫做“三角形的紅色雪片”的物品,甚至廠商們可以用化工材料製造出這樣的物品放在兒童用品商店出售。可見一些傳統文化中關於語言隻是表達思想描述世界進行交流的工具的看法是過於狹隘了,事實上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依賴於現實存在的獨立性,而這種獨立性又可以通過人的創作來改變世界。

那麽人類的語言有哪些特性呢?我們可以從語言學的角度或符號學的角度或邏輯學的角度或心理學的角度來對語言進行深入的討論,不過在這裏,我隻針對語言的可翻譯性及其所表現出基本特點進行一些簡單的討論。

人類有很多不同種的語言,在不同的語言之間可以進行翻譯。語言之間的可翻譯性的基礎主要有兩點:1)語言反映客觀存在的功能。比如我們可以在蘋果與Apple之間建立對應的關係。2)語言記錄思維及發音的符號功能。比如我們可以在Avatar和阿凡達之間建立對應的關係,不論是先有Avatar的還是先有阿凡達的,這兩者之間的對應都是語言對於人們的想象思維的記錄和對發音的記錄的功能的綜合作用結果。當然,“客觀存在”一詞的含義本身也是有伸縮性的,它可以表示在自然界實際存在的,在這個層次上“客觀存在”一詞可以用來與“虛擬的,想象的”進行對比;但是,我們也可以把人類的想象本身包括到“客觀存在”當中去,這樣的話,我在上麵列出的作為翻譯的兩個基礎點就合並為一個點了。

不過語言的翻譯是一種整體上的對應,並不總是能細致到象蘋果=Apple這樣的在語言的最基本的元素之間的對應,也就是說並不能總是在詞與詞之間建立準確的一對一的翻譯。這是因為從整體上說,語言表達客觀存在的功能是通過語言的詞匯根據常用語法組成的結構來實現的。

這裏的結構的意思有兩層:1)由常用語法決定的上下文的結構。這是說一個詞匯的意思取決於它出現在什麽樣的上下文環境。比如“張三和李四在聊天,王五在一旁和麵”這句話裏麵的“和”的第一次出現是作為一個連接詞,第二次出現是作為動詞,且兩次的發音還可以不同,這是因為“和”的這兩次出現所在的上下文環境是不同的。而這種上下文環境的形成是受到常用語法的製約的。如果我們把上麵那個句子改成“張李三四天聊在,五王麵在旁一和”,雖然還是原來的那幾個字,但卻無法表達原來的意思,而且人們也猜不出其中到底有什麽奧妙了,因為它不符合我們所熟悉的語法規則。

2)文化曆史的結構。這個意思是說一個詞匯的用法的形成既具有邏輯上的關聯性,也具有文化曆史的偶然性,並不是天然必定的。比如,在我小時候,隻知道“東西”一詞是用來表示物件存在的,而今天人們常用“東東”一詞來表示我們以前用“東西”來表示的內容。還有在前麵那個張三李四王五的例子中,“和”字被用在那兩個地方代表那兩個意思且發那兩個音也是在文字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而最初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當初人們用“加”字來表示“和”字,那麽今天在上麵的例子中我們就會用“加”而不是“和”了。當然,文字的形成雖說不是天然的必定,也有它與客觀之間的一定對應及後來演繹過程中的邏輯關聯。以漢字來說,它是由象形字簡化而來,而所謂的象形字的形成就帶有與客觀外界的實物之間的一定的對應意思。但是,我們也不能過分誇大這種對應,因為就是對於同一實物,人們完全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來進行描繪,而且日後的簡化及演繹組合更是在很多選擇中的某種偶然性的實現。

上述的語言結構的第一層意思,也就是由常用語法決定的上下文結構這一層意思本身就是由上述的第二層結構決定的。就以漢語來說,今天的港台的漢語語法就與中國大陸內地的不完全相同,這是因為曆史的原因使得各自的文化發展過程並不完全一樣。世界上不同地區的英語之間也存在著類似的現象。既然語言對意思的表達並不是簡單的詞匯表達的幾何堆積,而是通過各自的語句結構來實現的,那麽語言之間的翻譯就不可能完全是詞匯之間的一一對應。

人類語言的結構特征本身就表明了人類語言的兩個基本的局限性:1)語義的表達依賴語言結構的完整性。用中國的一句成語來說,就是不能隨便斷章取義;2)語義表達的粗糙性。就象語言之間的翻譯不可能是在微觀語言元素上的一一對應一樣,語言對意思的表達往往是一定的模糊程度上實現的,無法做到完全精準。

既然聖經是用人的語言來寫的,那麽對人類語言的基本特點尤其是局限性的了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聖經所表達的真理。

第三節 關於聖經故事與史實的初步思考

前麵提到了“完全按照字麵意思去讀聖經”可能導致的邏輯上困境,其實,自近代科學產生的那天起,“完全按照字麵意思去讀聖經”還會導致的另外一大困境便是與科學理論之間的衝突,達爾文進化論使得這一衝突變得更為激烈,這是因為達爾文關於人類的起源的論述與《創世紀》中關於上帝造人的故事的具體細節相抵觸的原因。

前麵提到了聖經是用人的語言寫成的。其實,人們對聖經曆史的記載和研究表明,聖經不但是用人的語言寫成的上帝的話,而且是由人寫成的。我們之所以說聖經是上帝的話,是因為人們相信在聖經各書的成書過程中有上帝的超自然的作為,或是作者得到來自上帝的直接啟示,或是作者看到異象,或是作者得到上帝的默示,或是作者對自己或自己所信任的人在生活中所見證的上帝的作為以及自己屬靈生活經曆進行記錄,而且在寫作的過程中上帝通過作者的筆傳達了屬靈的信息。前麵提到因為聖經是用人的語言寫成的上帝的話,所以聖經內容既具有屬靈的特點,也具有屬人的特點。既然聖經是由人寫成的傳遞上帝的信息的經書,那麽就是說聖經的寫作過程中也是既具有屬靈的特點,也具有屬人的特點。

用人的語言寫成的書就會受到人的語言的局限性的影響,而由人寫成的經書,也會帶有人的寫作所具有的各種特點,也就是會帶有一些人類文化的特色,而講故事就是人類文化中的一種非常基本而且普遍的形式。故事的基本特點是帶有過程和情節,這些情節可以是對於真實發生的曆史過程的描述,但也不一定完全都是對真實的曆史過程的描述。聖經裏的很多地方都是用故事的形式向我們傳講屬靈的信息,所以我們麵臨著與“完全按照字麵意思去讀聖經”基本上是一樣的另一個挑戰,那就是我們是否應該把聖經裏所有的故事中所描述的細節都作為史實來看待。

當我們相信應該完全按照字麵意思去讀聖經的時候,我們自然也就相信應該把聖經裏所有的故事中所描述的細節都作為史實來看待,但是當我們不堅持要完全按照字麵意思去讀聖經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單獨地來麵對“是否應該把聖經裏所有的故事中所描述的細節都作為史實來看待”這樣的問題了,而對這個問題的最簡單容易的答案就是“把聖經裏所有的故事中所描述的細節都作為史實來看待。”

與“完全按照字麵意思去讀聖經”的答案一樣,“把聖經裏所有的故事中所描述的細節都作為史實來看待”的答案雖然簡單,但是也容易帶來邏輯上的困惑。我們以《創世紀》中關於亞當夏娃的故事為例來對這一點稍作討論。根據《創世紀》,亞當與夏娃是人類的第一對夫妻,《創世紀》第4章的前16節記載了亞當與夏娃生下了他們的頭兩個孩子該隱與亞伯,該隱因為嫉妒亞伯而將亞伯殺了,上帝便把該隱放逐了。當上帝要放逐該隱的時候,該隱在對上帝的哭述中是這樣說的:“我的刑罰太重,過於我所能擔當。 看哪,今日你趕逐我離開這地,以致我要躲避你的麵;我必在地上流離失所,遇見我的,都要殺我。”所以上帝就給該隱立了一個記號,免得遇見他的人擊殺他。下麵是《創世紀》第4章的第17節的內容:

     該隱和妻子同房,她就懷孕,生了以諾。該隱建造了一座城,就按著他兒子的名,給那城叫作以諾。 (創4:17)

從上麵的內容可以明顯看出,在該隱被放逐的時候,這個世界上已經有了其他的人,而且不隻一個,應該是有男有女,男的使該隱害怕(該隱並沒有說害怕他父親殺他,而根據《創世紀》第4章第25節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亞當和夏娃的下一個兒子塞特應該是在該隱被放逐以後出生的,如果在該隱被放逐的時候亞當隻有一個兒子的話,他也不會輕易殺他。如果上帝要亞當不殺該隱也隻需吩咐亞當一聲便可,不需要給該隱立記號),女的可以與該隱結為夫妻且為該隱生育後代。如果我們要把《創世紀》中關於亞當夏娃的故事完全按字麵意思來當作史實的記載的話,這裏的關於有其他人存在的背景描述就需要有人來發揮想象力進行解釋了。但是,如果我們允許人們發揮想象力來對聖經的故事的細節進行解釋的話,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就是我們到底可以把想象力發揮到什麽範圍,而我們又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把由想象力得出的結果也當作是史實。

第四節 亞當夏娃與達爾文

根據聖經的教導,上帝創造並主宰宇宙萬物,上帝是智慧的源泉。既然如此,人類的科學所認識的就是上帝的創造,科學中所蘊含的智慧就是來自上帝,而人類曆史的整體發展也應該是在上帝的帶領和掌控之下的。雖然科學發展的每一個具體步驟都不是完美的,是有瑕疵的,是有可能存在因為人類的觀察能力邏輯能力以及品德素養等各方麵的缺陷所導致的錯誤的,但是從原則上說,能夠揭示出自然的內在數學規律使衛星上天潛艇入海的科學的理論所依據的邏輯的體係應該不但是對上帝所創造的自然邏輯的反映,而且其本身就應該是來自上帝的。而達爾文的進化論就是在這樣一個體係內產生的,雖然它並不完美,如果我們要否認它,也應該是能夠從這個體係內部的邏輯上來找到它的缺陷,而不是簡單地因為它與聖經的故事在某些細節上的不同。

其實,一百多年前當達爾文提出進化論的時候,他的理論所產生的教會與科學界之間的強烈對撞,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對於世人的信仰的影響都是可以理解的。當時的科學界除了有達爾文的理論與《創世紀》所描寫的上帝創造人類的故事相抵觸之外,並沒有能夠為人們提供什麽可以調解兩者之間的衝突的知識。因此,按照簡單的邏輯,當時的人們似乎隻有在這樣的兩者之間做一選擇:1)相信聖經是對的,認為達爾文要麽是個騙子,要麽就是在他的理論的推導過程出現了嚴重的瑕疵以至於得出了與聖經所講的不一樣的內容;2)相信達爾文是對的,那麽就要放棄相信聖經。對於那些沒有受過什麽教育或者沒有機會接觸科學的人來說,兩者之間的選擇不會太難。隻要教牧人員告訴他們達爾文在胡說八道或者說達爾文是邪惡的,那麽他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做出上麵的第一個選擇;對於那些受過較好的教育並了解達爾文的理論而且也認同他的論理邏輯的人,如果其自身對上帝的信仰不很堅定的話,很可能就會做出上述的第二個選擇;而那些既了解且無法否認達爾文的理論,但是又在自己的人生中經曆了上帝的作為,無法否認聖經的真理性的人,可能就一方麵既要同時接受聖經和達爾文,另一方麵又無法對兩者之間的矛盾感到安心;也有的人很可能會是在教會裏麵承認聖經是對的,出了教會承認達爾文是對的。不管怎麽說,那樣的情形對於原本相信聖經的人們的信仰的影響是無法低估的。

但是,一百多年過去了,在這一百多年裏麵科學的高速發展不但大大地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我們對於宇宙的生成與進化發展的認識。今天人們對於進化的認識已經從達爾文那個時候的對於生物進化的認識發展到對於整個宇宙的進化的研究。根據今天的宇宙進化論知識,我們所生活於其中的四維時空宇宙是在一百四十億年以前在一次大爆炸中產生,產生初的極短瞬間裏所有的能量都集中在極其微小的一個時空點裏,大概在爆炸後的10−36秒的時候,宇宙開始急劇膨脹,至到今天宇宙仍然在繼續著這個膨脹的過程,急劇的膨脹導致急劇的冷卻。光是宇宙中最早產生的物質之一,而隨著宇宙的急劇膨脹和冷卻其它的基本粒子不斷產生,而宇宙的星際便在隨後的膨脹和冷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在距今大約五十億年左右的時候,包括太陽與地球在內的太陽係形成了,不久以後我們的月亮就形成了,不過據說最初的時候地球與月亮之間的距離比現在要近得多。

地球形成之初,其表麵是紅熱的岩漿的海洋。關於地球上的水是哪裏來的,以及海洋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們還沒有達成統一的看法。有一種理論認為,地球內部蒸發出來的水分和其它一些輕量的流態物質形成了最早的大氣層,然後隨著地球的冷卻,水蒸氣開始凝聚形成雲而且暴雨開始降臨到地麵,越來越多的降雨便形成了地麵上的海洋。然後大約5億5千萬年到4億5千萬年以前,海裏的魚類及陸地的植物在差不多的時間裏形成。然後,由魚進化到兩棲動物,由兩棲動物進化到爬行動物,最後由爬行動物進化到哺乳動物。然後,作為生物進化的最高級階段,人類出現在地球。

科學發展為我們提供的對於宇宙進化的認識為我們重新看待亞當夏娃的故事與達爾文的進化論之間的衝突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突破口。人類繪畫藝術的發展給了我們這樣啟示:看待自然並非總是離得越近看的效果越好,很多時候在一定的距離之外欣賞一幅圖景,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中國有句古話叫作“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人們過去把《創世紀》裏麵所描述的上帝用泥土造亞當的過程細節來與達爾文的進化論所論述的人的起源過程來進行對比,就好象是用放大鏡來照著一張人麵照片的局部來和那個人的真實麵孔的相應局部進行比較,結果是越比越覺得兩者相差太大。如果我們把《創世紀》所記載的上帝創造天地萬物的過程與今天科學家所描繪的宇宙進化的過程進行一下比較我們會非常驚異地發現兩者之間居然有極大的雷同:

《創世紀》與宇宙進化論都告訴我們這個四維宇宙是從無產生的;《創世紀》和宇宙進化論也都告訴我們光是宇宙間最早存在的物質;《創世紀》告訴我們上帝用空間把物質分離開,宇宙進化論告訴我們今天宇宙中的空間的增長伴隨著星際物體的相對離去(不過科學同時認為空間本身是一種正在增長的存在);《創世紀》和宇宙進化論都告訴我們海洋的形成發生在地球生命的產生之前;《創世紀》告訴我們地球表麵先是充滿了水,然後水聚集到一些地方所以陸地出現了,而宇宙進化論對於海洋的形成機理還沒有一致的理論,考慮到流體的分布通常比固體要來得均勻,而地球早期的表麵是紅熱的岩漿流體,因此其分布應該比後來因冷卻而產生高山低穀之後均勻得多,如果最初地球表麵形狀的分布是比較均勻平緩的,那麽表麵的水就會到處都是,然後如果由於地殼變形而出現高低不平,那麽旱地和海洋就會分離出來;《創世紀》告訴我們陸地植物比海洋生物更早被創造出來,而宇宙進化論告訴我們魚和陸地植物大概都是在距今5億5千萬年到4億5千萬年之前出現的;《創世紀》和宇宙進化論都告訴我們魚類出現在鳥類之前,而鳥類出現在我們今天能夠見到所有家畜和野獸之前;《創世紀》和宇宙進化論還都非常一致地告訴我們,人是在所有生物中是最後出現的,而不是反過來說先有人然後再為人造些動物作玩具。

我們再來看亞當的被造過程中的兩個基本要素:地上的塵土和上帝吹進亞當鼻子裏的那口生氣。從我們現在所掌握的化學知識來看,形而上學地說,我們是由地上的塵土製成的這一點是完全正確的,因為我們人體所有組織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是由各種元素構成的,而構成我們人體的所有的元素都存在於地球之中,因而一般而論,地球上的塵土可以包含了我們人體所含有的所有元素,也就是說構成我們人體的元素是地球塵土所含有的所有元素的子集!至於說生命的本源,即便是最現代的科學也無法用無機物合成出人類的生命來,所以科學根本無法來否認有靈魂的存在,而《創世紀》所記載的上帝吹進亞當鼻子裏的那口氣正是把人的生命與構成人體的元素的組合區分了開來。

當我們站在稍微遠一點的距離來對比《創世紀》與現代的宇宙進化論,我們居然可以看到如此令人驚異的一致,考慮到今天的大量的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中把60%的一致性就看成令人滿意的成功了,那麽在幾千年前,沒有任何現代科學的知識和手段的情況下《創世紀》對於宇宙間的物體及生命的形成過程及生命體的構成物質的描述能夠與現代宇宙進化論有如此一致的雷同,難道還不足以讓我們看到關於上帝創造並主宰宇宙的教導與宇宙在物理規律的作用下進化的理論在原則上是不矛盾的嗎?難道還不足以引導人們去深思在我們所生活的物理的世界與聖經所告訴我們的超自然的境界之間可能存在的關聯嗎?難道還不足以喚起相信聖經是真理的人們去認真地思考一下我們到底應該如何來讀聖經,如何看待聖經與聖經以外的人類文明的進展之間的關係嗎?

如果相信聖經是真理的人同時也接受現代的宇宙進化論是正確,不再是按照人的語言的字麵意思來理解《創世紀》中關於上帝創造天地和亞當的故事,而是站在形而上的角度來看待《創世紀》中關於上帝創造天地和亞當的故事與現代的宇宙進化論之間的一致性,那麽就意味著當我們讀亞當和夏娃的故事的時候就不能把每一個細節都作為史實來看待。如果我們不按照字麵意思來把亞當夏娃的故事的每一個細節都當成史實來看待的話,我們就可以把人類的祖先亞當這個人當作是在他那個時代的一批人當中的一個,隻不過由於某種原因(比如洪水),隻有他與夏娃的後代才流傳至今。這樣的話,我們就很容易解釋前麵對於《創世紀》第4章關於該隱的故事所產生的困惑了。

但是,這樣一來我們其實就麵臨了一個更為嚴肅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判斷到底哪些聖經故事的情節應該作為史實而哪些可以不作為史實。很顯然,對於所有的基督徒來說,耶穌在十字架受難,然後複活,然後升天的故事一定是史實,而且相信舊約聖經的屬靈真理性的人也都相信摩西從上帝那裏得到的十戒一定是真實的。那麽我們到底應該如何來選擇判斷史實的依據呢?

第五節 上帝與人的交流的形式

聖經是關於上帝與人的關係的教導,是一本具有強烈的超自然色彩的經典。雖然聖經是滿有超自然的奧秘的經書,卻不象民間迷信或神奇傳說或其它有些宗教中的經文或密典咒語那樣隻要開口念就行根本不需要了解其中的意思。因為聖經是對人們的心意和行為的教導,所以學習運用聖經的人一定要理解聖經的內在的含義。

根據聖經的教導,基督徒們相信每個基督徒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是個人的關係,這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麵:1)基督徒可以直接向上帝禱告,上帝會聆聽基督徒的禱告,而且會以上帝所選擇的方式回應基督徒的禱告;2)上帝會帶領基督徒從聖經中得到屬靈的信息;3)上帝會在基督徒的個人生活中直接塑造基督徒的靈命,帶領基督徒的人生,並給基督徒以屬靈的啟示。

不過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並不都是這樣直接地與上帝的交流,還有橫向的通過與人際交流而得到的來自上帝的信息和恩典。而屬人的交流包括兩個方麵: 1)從他人那裏聽到的傳道,分享,見證,以及分享的到的恩膏,和以教會或主內弟兄姐妹的名義所給於的各方麵的幫助;2)從聖經或其他宣傳福音的書籍中得到的關於上帝的恩典與教導的知識。

上述的個人與上帝之間的直接的關係和通過橫向的人際關係得到的來自上帝的恩典和信息的一般性的普遍特點是:
1) 對於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情況下,個人與上帝之間的直接關係是要憑著信心,以心靈和誠實來感受的,當上帝的恩典在發生作用的時候,人們無法直接通過感官觀察到上帝的同在,是要憑著信心來感受的,而上帝的恩典在生活中的實際效果則是通過小概率的事件表現出來的;
2) 一般來說,隻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可以通過感官聽到上帝信息,或通過感官感受到上帝的同在。舊約時候如此,上帝通過摩西或其他的先知向以色列民傳遞人們可以通過聽覺或文字閱讀來理解的信息。當主耶穌來到這個世界拯救世人的時候,也是先向以色列民傳播福音;在以色列民當中也隻是很有限的數千或數萬人親自見過耶穌,真正成為耶穌的門徒的人就比較少了,而由耶穌挑選的使徒就更少了。在爾後的新約時期,也是通過少數的人在世界各地的宣教事工使福音由地球的一個部分傳遍整個世界。


相信聖經的真理性的人們都相信主宰這個世界的上帝是全能的,因此上帝完全有能力讓所有的人都見到上帝。所以,我們似乎可以從上帝與世人的交往之間的這樣的多數人的非感官經驗及由少數人向多數人傳播感官經驗所得到的信息的形式中得出這樣的結論,上帝要求我們憑信心而不是憑感官來相信上帝並與上帝交流,而通過這一點,在所有的人當中分別出了三大類:對上帝有比較明確且一貫的信心的人,對上帝完全沒有信心的人,對上帝的信心處於明確且一貫的與完全沒有的之間的人。

很多基督徒都持有這樣一種觀點:我們人類對上帝的美意的了解甚少,我們可以做到的是信仰上帝,並謙卑地從宇宙的存在變化,從人生的曆史經曆中觀察體會上帝的作為,同時也從聖經的教導及聖靈的直接帶領中領悟上帝向我們傳達的屬靈的信息。而作為基督徒的信仰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上帝愛我們,否則我們根本無法生存;而且上帝的愛給了我們永生的盼望。

第六節 如何看待考古學家們的異議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聖經的故事特色為世人了解聖經開辟了新的領域,那就是通過科學的考古方法來尋找聖經所描述的故事或那個時代所留下的遺跡。過去幾十年裏考古學家們據說在這方取得了很大成果,不過令很多相信聖經的真理性的人們感到遺憾的是,迄今為止考古學家們的發現似乎不但不能證實聖經故事的真實性,卻可能會表明聖經所記述的很多故事並沒有真正的發生,或者說並非史實。

作為基督徒或所有相信聖經的人們應該如何來看待考古學家們的研究結果呢?這又回到了前麵所提到的在什麽範圍內或什麽程度上我們可以從形而上的層次來看待聖經中的故事而不把其中的一些細節作為史實這個問題。與這個問題密切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我們對於聖經的真理性的相信在多少程度上依賴於聖經故事的曆史實在性,又在多少程度上依賴於我們從聖經的故事中所得到的屬靈的信息對我們的現實生活以及信仰的影響。其實這是一個在邏輯上非常複雜的問題,為了減少討論過程中的邏輯上的難點,在討論之前,我們先來根據前麵已經討論過的內容明確兩個基本點,然後再在這兩個基本點之上進一步來探討如何看待考古學家們所帶來的關於聖經故事是否為史實的問題。

第一,人類對上帝的信仰具有現實的真實基礎。前麵我已經提到,在過去的千百年裏之所以有這麽多的人會信仰聖經中所告訴我們的上帝的原因不完全是因為有人告訴他們聖經是對的,也不完全是因為他們讀了聖經的故事之後,覺得聖經的故事很有說服力且很感人,而是因為在很多人的人生中,當他們選擇相信聖經所告訴人們的上帝之後,他們的人生發生了變化,而且在這變化中他們切身感受到了上帝的同在。

第二,聖經是由人用人的語言寫成的上帝的話。相信聖經是真理的人相信上帝通過聖經向我們傳遞了屬靈的信息,對這一點的一種簡單的表達就是說“聖經是上帝的話”。當然,在相信聖經是上帝的話的人裏麵不是所有的人對這句的意思的理解都一樣的,甚至不是所有的人都如同前麵的第一點中所提到的是因為在人生中經曆了上帝的超自然的作為才信仰上帝的。有些人確實是因為聽了他人的講道之後,從字麵意思上相信聖經的故事全都是史實之後才相信上帝的,至少他們自己是這麽認為的。但是,不論是由於什麽原因而相信聖經是上帝的話,也不論是如何理解“聖經是上帝的話”的意思的,人們一般都能接受“聖經是用人的語言”寫成的這一點,而且根據人們對聖經的成書過程的基本了解,人們也都承認聖經是由人寫成的。既然上帝讓傳遞上帝的信息的聖經由人用人的語言寫成,那麽意味著上帝就有可能會允許聖經在寫作特點及內容上帶有人的特點且受到人的局限性的限製,包括對實際發生的史實的記錄中或傳述中與史實之間的偏差。

根據上麵的第二個基本點,如果我們承認聖經是由人用人的語言寫成的上帝的話,我們就可以從屬世與屬靈這兩個不同的層次來探討與聖經有關的各方麵的議題。接下來我們從屬世的(即與科學的研究直接相關的,在科學所能解釋的範圍之內的)和屬靈的(即超出了科學所能解釋的範圍之外的)這兩個層麵來討論一下由考古學家們帶來的對聖經的史實性的疑問可能對人們的信仰產生的影響。

1) 屬世的思考

在屬世的層麵上,我們現在麵臨著以科學為依據的一些考古學家們認為他們有足夠的理由對一些聖經故事的曆史真實性表示懷疑的現實。盡管如此,至今為止除了前麵討論過的進化論與亞當夏娃的故事在細節上的差異之外,似乎也還沒有人能夠拿出非常確定的證據來否認其他的聖經故事的史實性,所以至少我們現在還不用去完全接受關於一些聖經故事缺乏曆史真實性的說法。

不過,根據聖經是由人用人的語言寫成的這一點,如果聖經中的一些故事或某故事的一些情節不是史實也不是什麽非常意外的事情,因為由人用人的語言寫成的書就可能會受到人的能力的限製,因此出現與曆史的實際不同的情況在理論上應該是可能的事。我們甚至可以對聖經在成書過程中在保證史實性這一點上可能會遇到的不同程度的困難做些基本的估計。

現在的一些考古學家們對聖經故事的質疑點之一是關於故事的寫作時間及故事作者的質疑,根據他們的考古發現,他們認為舊約聖經的一些故事的寫作時間及故事作者並非之前人們所傳說的是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時候由某位特定的作者所寫,而應該是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500年之間由若幹位不同的作者所著。 如果考古學家們的這一判斷是正確的,而且舊約聖經的作者們當時所依據的素材是世代相傳的故事的話,那麽在距今2500到3000年前的各方麵技術條件都很落後的那個年代,要想描寫在他們之前的2000多年前的故事,不要說在細節上就是在故事概況上出現一些非史實的虛擬也是不奇怪的。

與舊約聖經所講述的故事不同,新約聖經的故事不但發生的時間距離現在更近,而且故事的作者也都比較明確,尤其四福音是多個作者對於在他們來說是不久前發生於時間跨度不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的事情的記錄,雖然在細節上有一些出入,但是也有很多是彼此印證的重複內容(比如,都記錄了耶穌的受難與複活)。而且新約聖經中的各書信被正式策立為聖經經書的時候與各書信的寫作時間之間的間隔也相對來說也不算很長。所以新約聖經與史實發生偏差的可能性就相對較小。

不管怎麽說,相信聖經的人們都需麵對萬一考古學家們某一天確實可以用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表明某些聖經故事或其中某些情節不是史實這種可能,因為在這種可能性麵前的不同心態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信仰的根基的不同。對於那些把信仰建立在前麵的第一點所說的生活的切身經曆的基礎之上的人來說,不論考古學家們怎麽說,他們既不會因為考古學的結果而動搖自己的信仰,也不一定會因此而反感科學,因為對他們來說,按照聖經的教導而行使他們感受到了上帝超自然的同在,因此,他們對聖經的相信主要是相信聖經在傳遞引導人們成義並給人以永生的盼望的超自然的屬靈信息。

但是或許也有很多人會說,他們之所以相信上帝就是因為相信聖經的故事是史實,也就是說他們的信仰完全是建立在聖經的故事是史實這一點之上的。在他們看來,如果我們說一個人的某句話是真的,那麽那句話所描述的事情一定應該是史實,既然聖經是上帝的話,而上帝的話又一定是真實的,那麽聖經裏的故事就必須是史實。這樣用衡量人的標準來對上帝進行衡量顯然是缺少基本的依據的。對這些人來說,如果上帝沒有實際上在幾千年前進行用塵土捏出亞當的這一操作的話,他們就不能相信有上帝;盡管在《創世紀》與現代的宇宙論之間有著我們前麵談到的那麽多的一致性,隻要《創世紀》的任何一個故事不是實際發生的他們就不能相信有上帝。因此他們常會對科學持有抵觸甚至敵對的態度。

2) 屬靈的理解

以聖經為信仰依據的人們相信上帝可以通過人類的個體的作為來對人類世界進行幹預,這是人們相信由人用人的語言寫成的聖經具有的超自然信息的基本依據。人們之所以認為聖經是上帝的話,是因為人們相信在聖經各書的成書過程中有上帝的超自然的作為。在這樣的前提之下,真正有意義的是聖經所傳遞的屬靈的信息在過去的幾千年裏不但為信仰上帝的人們的心靈及人生帶來有生命力的變化,而且為世界範圍內的人類文明注入了正義博愛和積極向上的文化特質。任何考古方麵的質疑都不重要了,因為既然我們相信在聖經的成書和流傳過程中有上帝的介入,那麽即便有一天考古學家們確實可以用比較確定的科學證據表明某些聖經故事或其中某些情節不是史實,我們也完全可以從兩種可能性上來加以回應。

第一種可能性就是盡管作者在寫聖經故事的時候所依據的素材並不是史實,但是來自上帝的超自然的引導使得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在經書裏加入了屬靈的超自然的信息。而這種可能性本身也包含了雖然有些故事情節不具有史實性,但是故事的某些內容確實是來自上帝對人類的教導,比如不論考古學家們如何質疑聖經裏記載的上帝在舊約時期通過摩西傳給人類律法的故事是否完全有史實根據,我們仍然可以相信聖經裏所記載的律法的是上帝通過聖經傳給人們的,而且聖經通過對上帝傳給摩西律法的過程的描述所表達的信息也是上帝通過聖經要傳給人類的屬靈的信息。

第二種可能性就是聖經裏的故事確實發生了,但是後來上帝通過超自然的方法讓人們無法通過考古的方式來證實曆史曾經是那樣地發生的。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正如我在前麵第五節裏所提到的,過去幾千年裏人類與超自然交流的曆史表明,上帝要求人類對上帝的信仰主要是憑信心而不是憑感官經驗。

第七節 如何理解上帝的話

聖經是由人用人的語言寫成的傳遞屬靈信息的上帝的話, 這既是聖經的一個基本特點,也是人們讀聖經時的最大難點。因為聖經是用人的語言寫成,人們很容易簡單地從聖經章節的基本的字麵意思上來理解聖經。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琢磨聖經裏的話語,常會發現簡單的字麵意思沒有表達出來的意思。這裏舉兩個新約聖經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例一

《約翰福音》第四章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耶穌路經撒瑪利亞的一座名叫敘加的城市附近的一口井,有位撒瑪利亞的婦女前來打水,耶穌向她要水喝,她起初不願給,因為那時候撒瑪利亞人與猶太人不來往,後來她相信耶穌是彌賽亞,且到城裏為耶穌作見證,使許多人信耶穌。故事中有這樣一段話記錄了那位婦女的轉變過程:
9 撒瑪利亞的婦人對他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麽向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呢?原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
10 耶穌回答說,你若知道神的恩賜,和對你說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給了你活水。11 婦人說,先生沒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從哪裏得活水呢?
12 我們的祖宗雅各,將這井留給我們。他自己和兒子並牲畜,也都喝這井裏的水,難道你比他還大嗎?
13 耶穌回答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
14 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
15 婦人說,先生,請把這水賜給我,叫我不渴,也不用來這麽遠打水。
16 耶穌說,你去叫你丈夫也到這裏來。
17 婦人說,我沒有丈夫。耶穌說,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
18 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這話是真的。
19 婦人說,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
20 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
21 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
22 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
23 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
24 神是個靈(或無個字)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25 婦人說,我知道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要來。他來了,必將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
26 耶穌說,這和你說話的就是他。
27 當下門徒回來,就希奇耶穌和一個婦人說話。隻是沒有人說,你是要什麽?或說,你為什麽和她說話?
28 那婦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裏去,對眾人說,
---(約4:9-28)

基督徒對這段故事都很熟悉。如果我們粗略地讀了這個故事會有這麽一個問題,在這章的第14節,耶穌向那位婦人說耶穌可以給人們永生的水,第15節那位婦人便向耶穌要永生的水,在第16節裏耶穌卻讓她把她的丈夫叫來,似乎有些答非所問的感覺。其實,如果我們仔細回味這段故事可以發現,耶穌在第16節裏的回答正是在給那婦人永生的水,因為那個回答引出了後麵關於那婦人的過去的對話使得那婦人信了耶穌從而得到了永生。所以整個故事的銜接非常緊湊並沒有出現答非所問的情況,而且15節與16節裏的一要一答所表現出來的寓意正符合教會裏一貫說的“我們向耶穌要永生的水,耶穌會給我們永生的水”這樣的教導。

例二.

《約翰福音》第八章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文士與法利賽人為了試探耶穌,拉了一個正在行淫時被抓的婦人來到耶穌麵前,看耶穌怎麽辦,結果耶穌赦免了那位婦人的罪。原文如下:

3 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來,叫他站在當中。
4 就對耶穌說,夫子,這婦人是正行淫之時被拿的。
5 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你說該把她怎麽樣呢?
6 他們說這話,乃試探耶穌,要得著告他的把柄。耶穌卻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
7 他們還是不住地問他,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
8 於是又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
9 他們聽見這話,就從老到少一個一個地都出去了。隻剩下耶穌一人。還有那婦人仍然站在當中。
10 耶穌就直起腰來,對她說,婦人,那些人在哪裏呢?沒有人定你的罪嗎?
11 她說,主阿,沒有。耶穌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
---(約8:3-11)

這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一段聖經故事,人們常用這個故事作為人人都有罪的例子,也常用它作為耶穌赦免人的罪的例子。其實,這段聖經故事也是一個很好的粗讀與細讀以及在不同的時期讀聖經的結果會有所不同的例子。如果我們細想一下會發現,人類的本性其實並不是說知道自己有罪就不去指責他人的罪了,人類的本性是明知自己有罪還要去責備別人的罪,甚至可以把責備或懲罰別人的罪作為自己犯更大的罪的借口。那些文士和法利賽人在故事發生之前應該就知道自己犯過什麽罪,他們不是還照樣把那位婦人帶來想要處死她嗎?如果當時他們要試探的不是耶穌,而是一位普通的人,即便那人說了耶穌所說的同樣的話,按照人性,恐怕那位婦女還是要被砸死,至少為了向周圍的人表明自己是潔淨無罪的,大家也要爭相奮勇地拿起石頭來砸死那位婦女。但是,在這個故事中那些文士和法利賽人結果卻沒有那樣做。這是因為當時問他們話的是耶穌。與普通人不同,首先耶穌可以超自然地知道在場的每一位都犯過哪些罪,而且耶穌可以超自然地讓在場的那些人從內心感到自己的罪,使得他們因自己的罪過感而離開現場。

由上麵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粗讀聖經與細讀聖經的不同。其實,對於基督徒來說,隨著靈命的成長,在不同階段對聖經裏的內容的理解也會不同。比如,聖經常教導基督徒們要忍耐,這一點是很多初信基督的人們所不理解的,因為很多人錯誤地以為信了全能的上帝之後自己也就萬事通順了。但是隨著靈命的成長,一個基督徒會越來越意識到忍耐的重要性。

首先,我們自身的靈命成長需要時間,尤其為了減除我們身心靈中的不聖潔的成分,我們的人生需要有所改變,而改變的途徑往往是超出了我們自身的理解範圍的,因此我們需要忍耐。一位資深的牧師在講道時曾說過這麽一段話:如果一個5歲的孩童,他要什麽你給他什麽,那麽他可能最多隻能再活一天;如果一個15歲的青年,他要什麽你給他什麽,那麽他很可能活不過一個月去。這位牧師的這段話其實很有深意,我們人類自以為我們知道什麽是對我們最有利的,總希望一切按照我們的願望去發展,其實人類常做一些自我損害的事情。一個靈命在成長中的基督徒就象一個小孩,如果事事都如己意地發生,那麽他的靈命恐怕很難得到成長。

第二,環境的改變需要時間,尤其是當環境中出現了自己認為是別人不對或錯誤的時候,更需要忍耐。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是“樂意饒恕人,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慈愛的上帝(尼9:17)”。我們每個人犯了錯誤都希望上帝會再給自己機會,那麽我們同樣應該知道上帝也會給別人機會,所以對待不利的環境我們需要忍耐。總之,基督徒應該等待上帝的時間表而不是自己的時間表。

在本章結束之前,我們再回過頭來思考一下本章的主題:如何讀聖經。通過本章的討論,雖然我們並沒能得出一個關於如何讀聖經的一般技巧,但是我們應該能夠得到關於讀聖經的這樣一些認識:首先,作為原則,要在聖靈的帶領之下讀聖經。在具體的內容理解上,字麵意思是重要的,離開了字麵的意思我們無法理解人的語言,也就無法去理解由人用人的語言寫成的上帝的話,但是我們卻不能把“完全按照字麵意思去讀”作為一個原則。和大家一起讀聖經,分享心得,且參考在聖經解讀方麵的資深人士的文章書籍,聽牧師講解都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聖經所傳遞的來自上帝的屬靈的信息,但是我們卻不能把某個人的解讀作為絕對的權威,因為讀聖經的原則是在聖靈的帶領下,聖靈是唯一的權威,而我們隻有用心靈和誠實去讀聖經才能真正地在聖靈的帶領下讀好聖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