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32)
2014 (53)
2016 (53)
2017 (55)
2018 (98)
2019 (88)
2020 (67)
2021 (80)
2022 (133)
2023 (156)
第 四 章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簡評:
這一章是老子在《道德經》中第一次對什麽是道進行文字上的探索。老子不象很多讀者以為的那樣在開篇第一章來討論什麽是道,而是在提出了他的相對真理觀,相對價值觀,相對自然觀,以及聖人應該如何教導他人及不貪欲,並如何可以不讓他人貪欲之後來進行他對道是什麽的第一次的探討是有深意的。第一,他自知他對道本身的描述是不可能全麵的;第二,他對讀者們迷信權威,喜歡定義式思維的懶惰很了解;第三,他不想誤導讀者。基於這三點,所以他想在他對道進行描述之前,先讓讀者有“道可道,非常道”的思想準備。可是他沒想到,讀者們比他設想的還要刻板,居然把他對於“道可道,非常道”的論述當作了對道本身的描述,而且一錯就是兩千多年。除了前麵這三點之外,還有第四點,那就是他對自己對道的抽象認識還是很欣賞很得意,不想因為讀者的誤解而破壞了自己的心得。
逐句解讀:
原文 :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解讀 :
道是無處不在,充滿世間的,但是當人們使用道的時候,它也會表現出象實物那樣地少許減少一點。道很深遠,萬物都好像是從它那裏來的,做任何事都離不開道,而且道也能夠解決一切問題。
原文: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解讀:
雖然道那麽厲害,人們卻感覺不到道的銳利,世間的複雜在道那裏都消失了,道也不發出令人目眩的光芒,就如同塵土那樣地平凡。
原文:
湛兮,似或存。
解讀:
道如清純的深水一樣清澈透明,人們既看不到它,但又能感覺到它的存在。
原文: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解讀:
我不知道由何而生,但是我相信道比我們所能看到的萬象中的最早的景象存在得還要早。
全章白話直譯:
道是無處不在,充滿世間的,但是當人們使用道的時候,它也會表現出象實物那樣地少許減少一點。道很深遠,萬物都好像是從它那裏來的,做任何事都離不開道,而且道也能夠解決一切問題。雖然道那麽厲害,人們卻感覺不到道的銳利,世間的複雜在道那裏都消失了,道也不發出令人目眩的光芒,就如同塵土那樣地平凡。道如清純的深水一樣清澈透明,人們既看不到它,但又能感覺到它的存在。我不知道由何而生,但是我相信道比我們所能看到的萬象中的最早的景象存在得還要早。
討論:
本章對道是什麽的討論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而用之或不盈”這句話。對這句話的解譯有很多版本,但都是帶有譯者自己先入為主的認為道應該是取之不絕的看法, 而不是細心地去揣摩老子當時的心境,不是想與作者的思路達到默契,而是簡單地用作者的文章來湊自己的論據。其實,這裏的“而用之或不盈”的意思應該是它的字麵直譯的意思,即“用了之後就會少一點”,這與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所說的“弱者道之用”的意思是一致的。那麽既然老子把道看作是天地之始,天地在他看來都不會死,道怎麽會用了就少了呢?老子在這點上自有他的邏輯解釋,雖然道用了就少,但是並不等於道會被用完,因為老子認為有無本來就可以相生的。其實,從自然主義的角度來看,既然老子心目中的道除了有規律的意思之外還有物質的特性,那麽“而用之或不盈”這句話的字麵直譯的“道用一點少一點”的說法更接近近代科學的認識,因為近代熱力學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有用的能量是用一點少一點。不過老子對自然界是不可能象了解現在的科學家那麽地深刻,隻不過形而上的思維有時會與科學有些巧合而已,在老子的心目中所想的應該是他的有無相生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