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32)
2014 (53)
2016 (53)
2017 (55)
2018 (98)
2019 (88)
2020 (67)
2021 (80)
2022 (133)
2023 (156)
人類的一切理性文明都是建立在好壞二字之上,從這兩個字出發演繹出無限的善惡美醜的情節來。今天人們所談論的所謂的相對主義主要包括兩個意義:一是真理的相對性,另一是倫理的相對性。這兩者之間又是密切相關的,因為不論是真理的相對性還是倫理的相對性,都是建立在好與壞的概念之上的。對於真理的相對性來說,好與壞的詮釋就是對與錯,而對於倫理的相對性來說,好與壞的詮釋就是善惡與美醜。而倫理的相對性又可稱為相對價值觀。
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開門見山地闡明了他的真理相對主義思想的基本點:人們隻能不斷逼近真理,而無法準確把握真理。緊接著在《道德經》第二章中,老子便提出了他的相對價值觀的基本點:善惡與美醜是相對的。我們先來看一下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
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
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下麵我來逐句地對這一段文字進行解譯: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解讀:
人們之所以能夠認識到什麽是美好的,是因為有醜惡的在做對比;人們之所以知道什麽是善良的,是因為有不善良的在作對比。
原文: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解讀:
所以有可以成為無,無也可以變為有,難與易,長與短也是相對而言,高與下因為是相對位置的不同而可以互相補充,人們之所以能夠感覺到有高亮的聲音也是因為有低沉的聲音,而前與後是永遠相隨相伴的,因為有前必有後。
原文: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解讀:
所以聖人不隨己意刻意作為,重在通過對比讓人明白世間的道理,而不是強調用有限的語言來表達無法把握的道理;
原文:
萬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讀:
做事不標新立異,生產而不占有;作為但不依恃自己的作為,有功之後並不居功;正因為不貪圖占有,所以不會失去所占有的。
。。。。。。
從上麵的解讀我們可以看出,《道德經》第二章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子的相對價值觀的基本闡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第二章的第二部分其實並非僅僅是接著第二章的第一部分而言的,而是接著第一章所闡述的真理相對主義與第二章所闡述的倫理相對主義,即相對價值觀這兩部分合起來而言的。因為老子在第一章中已經指出人們不可能用語言來把握絕對真理,第二章的第一部分又指出了人類的倫理或價值也是相對的,因此,老子接著論述說聖人處事不會根據人們所掌握的道理去任意作為,而是讓事情自己去按照人們既無法用語言明確表示,又根本找不出絕對的價值判斷的自然規律去運行;聖人在教導人們的時候也更重視通過實際例子而不是抽象的定義來讓人們認識客觀存在的特性;更重要的是,聖人不要有貪欲,因為有和無都是相對的,你越想得到很多,你就越怕失去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