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慕容青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解密《道德經》第四十八章----老子論為道的實踐觀

(2010-01-24 15:14:48) 下一個

在整本《道德經》八十一章中,老子一共在兩個地方用了“。。。之又。。。”的句型結構,第一次是在上一篇“解密《道德經》第一章”中提到的“玄之又玄”,而第二次則是在《道德經》第四十八章中的“損之又損”。我在解密第一章中提到《道德經》第一章是老子的真理觀的一個集中表述,而在這裏要討論的《道德經》的第四十八章中老子則對於應該如何“為道”的實踐觀進行了一個概述。遺憾的是,過去2500來年裏,雖然不像對於作為老子的真理觀的集中表述的《道德經》第一章的解讀那樣地離譜,人們對於作為老子的為道實踐觀的第四十八章的解讀也存在著很多誤解。

接下來我們先來看一下《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的原文,然後我做一些解譯和討論,最後我將在網上隨便選幾篇譯文來作為對本文所作的解譯的對照,有興趣的讀者也可自己去書店圖書館或網上查找相關的解譯來進行對照,以便對《道德經》第四十八章有更全麵的了解。下麵就是《道德經》第四十八章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經》第一章講的是應該如何認識道,老子在那裏指出:要認識道沒有什麽一蹴而就的捷徑,唯一的竅門是不斷反複地去深入認識客觀的本質,即“玄之又玄”。很顯然,那個玄之又玄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在這四十八章的一開始,老子對第一章中所闡述的認識道需要反複積累的道理進行了一個簡單的總結:為學日益。

在這個簡短的總結之後,老子接下來便闡述應該如何來“為道”的途徑。老子指出“為道”的途徑是要每日損去自己原有的愚昧和痼習,而且要象“玄之又玄”地認識道一樣地來“損之又損”地改掉原有的舊的自我。由此可見,老子之所以在《道德經》第四十八章中使用了與第一章中用過的“。。。之又。。。”一樣的句型結構應該說並非純屬偶然,而是特意地與第一章的內容形成一種結構形式上的呼應。

這裏對於什麽叫“為道”作一簡單的注解,通觀《道德經》全書我們可以看出老子這裏所說的為道有兩層意思:一是按照道去行,二是培養出順應道的個體素質。很顯然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因為不斷努力按照道去行就會習慣成自然地提高自己順應道的個體素質,而一旦自己順應道的個體素質得到了提高就會自然而然地更好地按照道去行。

與第一章中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不同之處是,認識道是永無止境的,而為道雖然理論上也是永無止境,但對於具體的個人來說到了一定火候,個人的素質就具有較高的水平了,而高水平地按照道來行為就是放棄原有的“逆道”的作為。我在上一篇“解密《道德經》第一章”中曾提到過,老子在《道德經》的總結篇第八十一章中曾對貫穿《道德經》全文的無為思想進行了總結:為而不爭。而在《道德經》的第四十八章中老子則從達到無為的途徑這個角度對無為的“不爭”的含義進行了詮釋:損之又損,以於無為。即把自己原有的“逆道”的作為大大地損掉之後,其實就是要基本不再與天道來爭了,老子認為這就達到了無為的境界。可見老子在第四十八章和第八十一章中對於無為的詮釋是完全一致的。

在指出了“損之又損,以於無為”之後,老子緊接著就說“無為而無不為”,也就是說一個人做到了“不爭”的無為之後,就什麽都可以為了!可見老子所說的無為決不是有些道學士所誤解的“什麽都不要幹”,而是要在不與天道爭的前提下大有作為。

接下來老子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說的是人們不要無事生非,或者說不要為了有事做或為了做給別人看而去做事,不這樣行為的人常可以得天下的民心,而為做事或成就功業去刻意製造出事端的人不足以取天下。這句話其實是對老子前麵所論述的無為的思想的具體應用或發揮。在老子看來,既然一個人的行為應該順應天道,就不要按照自己的人為的意誌來刻意地製造出一些並無實際的積極效果的純粹是為了找事做的事端來。他的言下之意是那樣的人取了天下,對於大家來說不是什麽好事。。。。。。

 

。。。。。。

最後,我隨便從網上查幾篇關於《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的注解,可以讓大家感受一下過去2500年裏,這本被幾乎中國曆史上所有朝代所有的精英智者們都涉足過而且廣傳於世的《道德經》的第四十八章是如何被解譯的。讀者自己也可以從書店裏,圖書館裏,和網上去查找過去2500年裏人們是如何解譯《道德經》的這一章的,從而可以得到一個比較全麵的感覺。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例一

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解:

做學問每天要(注重)積累,探求道則是(得到)越少越好;當一個人覺得“道”越來越少,到最後甚至感覺仿佛沒有時,(他已經真正得道了)。(君主)呆著就足以處理天下一切事物,國民都相安無事是治理天下的常態。如果一個國家的國民經常有事情發生,這樣的君主當的實在是偶然!(怎麽會長久呢?)

旁注:

生物學上對物種有科、目、綱等分類,生活中也講以點帶麵。事實上,它們都是在闡述“大小多少”的問題。我們怎樣才能做到使生活中的一切盡可能簡潔,隻有發現、掌握、運用“道”。否則,隻會一味的增加“學”隻會令你我的大腦膨脹。舉一反三、綱舉目張很重要,化整為零、化繁為簡更重要。高明的君主(包括你我等民眾)看上去無所事事卻一切運行的井井有條。如果引申到企業上便是形成了你我心中公認默守的“製度”而不需要管理者了!每個人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麽,管理者在與不在有什麽區別嗎?“無所事事”卻又事事得以圓滿解決,這是因為得道的結果。

例二

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譯文

 

求學的人,其情欲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到最後以至於“無為”的境地。如果能夠做到無為,即不妄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為。治理國家的人,要經常以不騷擾人民為治國之本,如果經常以繁苛之政擾害民眾,那就不配治理國家了。

注釋

1、為學日益:為學,是反映探求外物的知識。此處的“學”當指政教禮樂。日益:指增加人的知見智巧。

2、為道日損:為道,是通過冥想或體驗的途徑,領悟事物未分化狀態的“道”。此處的“道”,指自然之道,無為之道。損,指情欲文飾日漸泯損。

3、無為而無不為:不妄為,就沒有什麽事情做不成。

4、取:治、攝化之意。

5、無事:即無擾攘之事。

6、有事:繁苛政舉在騷擾民生。

引語

本章講“為學”和“為道”的問題。他先講“為學”,是求外在的經驗知識,經驗知識愈積累愈多。老子輕視外在的經驗知識,認為這種知識掌握得越多,私欲妄見也就層出不窮。“為道”和“為學”就不同一。它是透過直觀體悟以把握事物未分化的狀態或內索自身虛靜的心境,它不斷地除去私欲妄見,使人日漸返樸歸真,最終可以達到“無為”的境地。這一章所講的“為學”是反映“政教禮樂之學”,老子認為它足以產生機智巧變。隻有“清靜無為”,沒有私欲妄見的人才可以治理國家。因而,老子希望人們走“為道”的路子。

 

例三

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為學日益,

求學者,其學問一天天會增加,其追求也一天天會增加。

為道日損。

求道者,隨著道行的增加,會越來越感到不足、欠缺,因而雜念也會隨之減少。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越覺得不足、欠缺就越要探索、學習,雜念就會越減越少,久而久之就達到無為的境界了。無為而無不為。

達到無為的境界就無所不為了。

 取天下常以無事; 

治理國家的人,要以不騷擾人民、不給人民增加負擔為治國之本。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如果經常以繁苛之政擾害民眾,那就不會治理好國家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慕容青草 回複 悄悄話 這裏補充說明一點:認識道與為道其實是有重合之處的:認識道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為道的過程。。。這一點對於在校勤奮學習的學生來說體會一定較深。。。。。。為學日益是指知識的積累而言的。。。。而學習能力的提高,思維方式的改進則屬於為道日損的範圍。。。。。。很多時候人們之所以在學習上有困難就是因為不能放棄自己原有的錯誤的思維方式或舊的觀念和方法。。。。過去2500年裏人們對《道德經》的解譯上的很多偏差其實就是由於一味地按照自己原有的思維方式來解讀《道德經》而忽視了對《道德經》的內在邏輯的領悟而造成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