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慕容青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電影的啟示

(2008-12-08 16:02:54) 下一個

這裏由電影而來的啟示是指由故事片而來的啟示。今天由各式各樣的故事片所構成的虛擬的世界已經成為了現實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教導孩子說話唱歌及各種基本智能為主題的簡單的動畫片,到用最先進的高科技影視技術製造出的讓大人看了都眼花繚亂的係列動畫,到花樣繁多的肥皂劇和層出不窮的連續劇,到青少年片,到老少皆宜以及各種類型的少兒不宜,不論是漫畫形式的還是真人扮演的各種虛擬的人物角色已經是今天的文明世界抹不掉的影子。

很多人可能都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很多年以前因為一場戲劇中的反麵角色過於逼真, 被現場的一位軍人觀眾開槍擊斃,當那位觀眾意識到自己做了什麽錯事之後,又一槍結束了自己的性命。後來人們在這二人的墓碑上寫上“最真實的演員”和“最真實的觀眾”。如今進化了的人類再也不會出現開槍射殺戲劇中的反麵角色的“最真實的觀眾”,而現實世界的電影演員更不用擔心屏幕上的虛擬的自己會作為“最真實的演員”被“最真實的觀眾”射殺。但是,在今天廣大觀眾的心目中電影的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界線仍然經常會變得非常地模糊,可以說每個電影觀眾都曾在某個時刻產生過把電影的虛擬當作真實的感覺,最明顯地表現出這種真假模糊的心境的便是觀眾在驚險鏡頭前睜大了的雙眼或張大了的嘴巴,在感人的鏡頭前濕潤的雙眼,在危險而緊張的鏡頭前為影片中的角色懸起的那顆心和捏緊的拳頭。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常會聽到人們為了電影中某個角色的行為而發生爭論。這個說電影中的那個人當時應該這麽做而那個說電影中的那個人當時應該那麽做,還有人會說電影中的那個人之所以會失敗就是因為在那個關鍵的時候太軟弱了。在家裏爭論得不過癮了,還會把這一類的爭論拿到網上來爭,甚至爭得不亦樂乎。

我看電影的時候常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那些電影演員在看別人演電影的時候是否也會產生普通觀眾看電影時的真實感?雖然對這個問題我不知道準確的答案,但是我可以肯定當他們看自己演的電影時絕不會產生和一般觀眾一樣的感覺,當他們看到鏡頭裏血乎刺啦的自己艱難地在地上爬向安全地帶的時候,他想到可能是當時自己是如何裝模作樣地表現出既無比痛苦又有頑強的毅力的樣子,他決不會象一般觀眾那樣為電影中的自己的安危而感到擔心。

其實,不論是看電影也罷,還是看小說也罷,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所犯的一個基本錯誤是把電影中先後發生的事件當作是因果關聯的事件,把角色A打了角色B一個嘴巴當作是角色B隨後要報複角色A的原因。這就是大多數觀眾在大多數時候犯的一個基本錯誤,他們忘記了一個基本事實:角色B報複角色A與角色A打角色B一樣都是編劇和導演的安排,是為了表現劇情 ;如果編劇或導演願意,他們完全可以把角色A給角色B的那個嘴巴變成是角色B更加喜歡角色A的原因。這裏的決定因素不是邏輯,而是表現的需要,這種需要是隨著編劇或導演的風格和劇情的演繹而變化的。常聽到一些喜歡看懸疑破案片的觀眾在片中的案子破了之後對片中的主人公的智慧讚歎不已,他們忘了片中的罪犯作案邏輯和主人公的破案思路都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一定是一模一樣的,不會有不同的,所以隻要作者願意,案子就一定能破。

電影(故事片)和小說的一切表麵的因果都是表現的需要而不是邏輯的必須,這是電影和小說的基本定律。而這一基本定律決定了任何一個電影或小說,不論它的基本思想是多麽的積極,都具有一定的毒害性,這種毒害性是由於作者把自己創作的需要作為邏輯的關係表現了出來,從而對讀者或觀眾尤其是諸如絕大多數青少年那樣的分辨能力不很強的讀者或觀眾造成誤導,使他們在日常思維中把電影或小說作者的表現作為一種正常的邏輯。所以很多年前當學校老師鼓勵孩子要多看好小說的時候,我就提醒孩子要警惕那些好小說中的毒害因素。

高超的作者就是善於通過自己的表現來把觀眾或讀者帶入情節之中,讓觀眾或讀者在觀看或閱讀的時候跟著故事中的人物來喜怒哀樂,而高超的演員也是善於通過自己的表演讓觀眾們感到屏幕上的人物好象就在自己生活中一樣。作者們和演員們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知道越是能讓觀眾或讀者有同身臨其境的作品和表演越受觀眾或讀者的喜愛。考慮到電影和小說都是表現而不是真實這一基本事實,我們可以把觀眾和讀者喜歡能讓自己覺得真實的電影或小說這種心理用另一種實際上更為嚴格的話語表達出來:觀眾和讀者喜歡能讓自己受騙的作者,越是把自己騙得徹底越是能讓自己感到爽!這種喜歡被欺騙的心理反映了我們人類的一種本性。

但是,就算我們帶著非常明確的欣賞表現而不是欣賞邏輯的意識來看電影或小說,我們會發現自己仍然會在感人的地方落下眼淚來,在氣人的地方憤憤不平,而膽小的人則會驚險的地方閉上眼睛。也就是說,就算我們在看電影或小說的時候切切地告誡自己“這是假的”,我們還是無法完全控製自己的情感絲毫 不受電影或小說的情節的影響。而了解這一大眾心理特征的作者可以根據 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的文化特點,來采取技術的措施在他認為需要的時候讓觀眾或讀者落淚或憤怒或緊張。這反映了我們人類的另一種本性:影響我們情感乃至思維的不是客觀的真實而是客觀的表象!

人類的上述兩種本性的存在是對絕對理性主義的一個基本否定。。。。。。

而後現代社會的一大特點便是高科技帶來的表現與真實之間高度分離,這使得認識上述的電影和小說的基本定律以及人類的那兩種本性具有了很大的現實意義。今天的世界上,通過五花八門的表現來吸引人們對自己的產品,設計,發明,創作,和成果的興趣是人們在社會上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的技能。而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很多人的成功是建立在藝術性地針對別人的上述兩種本性來推銷自己,也有很多人的悲劇則在於當別人在對付自己的那兩種本性時沒能進行很好的應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