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家庭

大家好!歡迎瀏覽我的博客。
正文

幽默詼諧還是嚴厲斥責?

(2007-08-10 09:17:43) 下一個
縱觀中華傳統教育,隻一個“嚴”字當頭。在外有嚴師出高徒,在家有嚴父加慈母。孩子稍一犯事兒,大人們必不苟言笑,表情嚴肅,嚴加斥責,嚴格把關,盼著今後孩子能嚴於律己。為了把這“嚴”貫徹到每一個少年兒童的幼小心中,使它能開花結果,大人們把全身能利用上的部件都搭上了。

在“嚴”的執行過程中,常見以下幾種現象。
1。表情嚴肅。不是張飛,也似李逵。幾近嚇人,隻擔心小人不怕,難以奏效。
2。聲高八度。能與帕瓦羅蒂一爭高下。否則孩兒聽不清,白費力氣。
3。言辭激烈。輕則罵笨蛋,重則威脅打斷腿。就不信他小東西不服。

可是自古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大人們把以上三招千錘百煉,使得淋漓盡致,小東西們卻能見招拆招,戰績輝煌。 俺也屬於敗將,那個不服氣呀!於是乎從強攻轉為軟磨,並美其名曰“幽默詼諧療法“。此法現已救治”患者“無數,僅以下列二例為證。
 
1。女兒近11歲,偶爾給那荷爾蒙鬧得對我充耳不聞。一日,我跟她麵對麵,眼對眼地說話,她居然沒聽見!我本想施以家法,嚴正警告,可見她一臉茫然,遂改了主意說:”哎喲,兒呀,快來給娘看看。“女兒立即伸長脖子:”怎麽了?“俺關切而溫柔地拉著她看了左耳看右耳,一邊自言自語道:”沒看見什麽呀,你耳朵舒服嗎?“女兒答:”挺好呀。“”俺喃喃自語:“唉,急死娘了,那我說話你怎麽都聽不見呢?”女兒當場笑倒。
 
2。兒子學小提琴兩年了,認真時叫拉琴,馬虎時叫拉大鋸。一日,他又在練琴,那個琴拉得呀死人都能活回來。俺捧著倆腮幫子進了他屋,邊走邊“嘶嘶”地倒抽冷氣。兒子見狀立即過來摸著我的臉問:“媽媽,您怎麽了?”“媽牙疼。”“要我去拿冰塊嗎?”“不管用。”“那我去給牙醫打電話。”“牙醫治不了。”那。。。 “ 俺呲牙咧嘴地說:”媽這毛病隻有你一個人能治。“”兒子眼睛瞪得圓圓地問:“怎麽治?”俺痛苦萬狀地答:“你的琴拉得越好,娘好得越快。”兒子一拍胸脯:“媽媽,您別急,我一定給您治好!”

管教孩子該幽默詼諧還是嚴厲斥責,本人拙見為:既能解決問題,又能皆大歡喜為上策。當然對個別頑固分子偶爾實施“嚴打”也是必要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FW199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holiday0000的評論:這幾個孩子把我弄成了老頑童了。
holiday0000 回複 悄悄話 淘氣的媽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