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顧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歐遊雜記:文藝複興和巴羅克藝術源流 (5/9) 北方文藝複興

(2021-08-18 07:30:28) 下一個

歐遊雜記:文藝複興和巴羅克藝術源流

5. 北方文藝複興

這一節的主要內容前一半是新寫的,丟勒那一段來自我即將出版的書稿《流動的文化盛宴 下卷 民族集萃多瑙河》(暫定名)第二章萊茵-美因-多瑙運河畔的三座古城第3節紐倫堡

我們知道,中世紀藝術之後,15世紀從意大利開始了文藝複興運動,17世紀初為了和新教改革爭奪群眾,又開始了巴羅克藝術風潮。這兩次藝術潮流,意大利半島都得風氣之先,然後新潮藝術才逐漸傳播到北方德意誌、法國、尼德蘭等地區,東歐和英倫三島接受得更晚一點。就文藝複興來說,1422年佛羅倫薩聖母百花教堂的洗禮堂大門浮雕(“天堂之門”)在吉貝爾蒂主持下完工,宣告文藝複興的開始,然後鼎盛時期三位大師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當中,最年長的達芬奇生於1452年,最後一位離世的是米開朗琪羅,死於1564年。文藝複興之風向北越過阿爾卑斯山傳播,引起德意誌和尼德蘭的文藝複興,曆史上叫做“北方文藝複興”,北方文藝複興最早一批大師,象德意誌的丟勒(Durer)、老克拉納赫(Cranach)、老霍爾拜因(Holbein),都生於1460-1470年代,和意大利文藝複興三大師同時代。隻有尼德蘭的老勃魯蓋爾(Bruegel)和凡艾克(Jan Van Eyck)比他們早上一代人。

北方文藝複興又分為兩個中心,德意誌本土和更靠北的尼德蘭,主要是安特衛普城。在德意誌,丟勒(Durer)和克拉納赫(Cranach)、老霍爾拜因(Holbein the Elder)這三位是同輩人,他們的藝術不僅限於繪畫,比意大利的文藝複興還多了一個版畫印刷。當時萊茵河畔的美因茨城裏,正好古登堡發明了機械印刷術,所以版畫大量發行,它是跟意大利不同的一種藝術形式。另外就是宗教改革,1517年馬丁·路德新教改革正趕上北方文藝複興最早一批德意誌大師的晚年,他們或多或少都和新教運動有點關係,象老克拉納赫本人就是馬丁·路德的摯友,直接出手幫他印刷宣傳品,製作版畫,還給馬丁·路德一家畫像。

所以宗教改革和版畫,這兩點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沒有的。不過丟勒和老克拉納赫的畫風,明顯看得出跟文藝複興三大師純熟的技法不同,他們或多或少都還帶有哥特風格的殘留。建築方麵,德意誌文藝複興的著名建築包括萊茵河流域的海德堡城堡,以及離開紐倫堡不遠的奧格斯堡市政廳和福格爾之屋。總的來說,尼德蘭和德意誌的文藝複興建築不多,幾乎可以說是中世紀哥特風緊接著就跳躍到巴羅克風格了。德意誌文藝複興主要是體現在繪畫和印刷版畫這兩種藝術形式上麵。

法國的文藝複興基本上源於一個人:弗朗索瓦一世國王在意大利戰爭期間,從米蘭請回了達芬奇和其他意大利藝術家,在楓丹白露、盧瓦爾河流域大造行宮。所以法國文藝複興反倒是繪畫不強,輝煌的建築很多。英國僻處海外,文藝複興開始得更晚,要等到16世紀後半期的伊麗莎白女王時代,代表人物是文學方麵的莎士比亞。

以上是北方文藝複興的一個綜述。我們先從中世紀哥特式繪畫向文藝複興過渡的,最早的一位大師說起,尼德蘭的揚·凡艾克 (Jan van Eyck)。他生於1390年隻比吉貝爾蒂和布魯內萊斯基小十幾歲,和多納泰羅差不多大。凡艾克的生年地點已不可考,隻知道他成年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今天比利時的布魯日(Bruges)。15世紀那個時代,還沒有今天的荷蘭跟比利時分立,這片地方叫做尼德蘭,有些書上也譯為“低地國家”,在中世紀早期查理曼大帝的法蘭克帝國剛建立的時候,尼德蘭屬於帝國,後來查理曼的三個孫子在843年簽訂《凡爾登條約》三分帝國。西邊這一部分“西法蘭克王國”後來演變成今天的法國,東邊這一部分“東法蘭克王國”就是後來的德國,中間的這塊叫做“中法蘭克王國”從尼德蘭經過萊茵河一直包括意大利,這南北一長條囊括了古代歐洲最富庶的兩個地區:尼德蘭和意大利,所以最重要。查理曼的長孫得到了中法蘭克王國,而且兼任帝國皇帝,地位高於東西兩個法蘭克王國。可也就是這塊中法蘭克王國分裂得最快,在幾十年之內就分崩離析了,其中的尼德蘭分成很多伯爵/公爵領地,在東西兩個強國之間來回爭奪,962年奧托一世的“神聖羅馬帝國”主要就是東法蘭克王國(也就是德意誌王國),加上分裂的中法蘭克王國大部分土地組成的。尼德蘭這一塊富庶地區,到14-15世紀英法百年戰爭時代,是屬於法國的勢力範圍,分封給了法國國王的弟弟,法國勃艮第公爵這一支。勃艮第公爵家族算是法國瓦羅亞王室的幼支,可是因為攝政權的爭執,跟王室反目成仇,所以百年戰爭後期很長一段時間幫助英國國王打法國。我們說的早期文藝複興,15世紀初,凡艾克這個時代,正好就是百年戰爭,聖女貞德的時代。當時勃艮第公爵是“好人菲利普”。

根據留存下來的勃艮第公國史料,凡艾克在1425年就已經當上了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的宮廷畫師,起初在裏爾工作(Lille,今天是法國東北部的著名要塞城市),1429年搬到布魯日住到1441年去世。他除了當宮廷畫師,也為公爵“好人菲利普”進行穿梭外交使命。“好人菲利普”跟表親法國王室有殺父之仇,就是他的軍隊在1430年抓住聖女貞德交給英軍,1431年聖女真的被燒死。凡艾克在1426-1429年間為勃艮第公爵在各國間進行過很多穿梭外交,不知道有沒有關於和英國聯盟的。

作為畫家,凡艾克留下來的代表作不多,他早期仍然是哥特式畫風,作為宮廷畫師,他實現了財務自由,不需要為生存過多招攬活計,既然擁有了創作自由,於是開始探索更多實驗性的畫法。當時的畫還不是油畫,而是用蛋清調和顏料,畫在木板和牆壁上的“蛋彩畫”。凡艾克就是最早開始畫油畫的畫家之一,後來瓦薩裏的《藝苑名人傳》裏甚至說是凡艾克發明了油畫。凡艾克在1430年代進入繪畫的成熟期,畢生最有名的作品是兩幅,一幅是《阿諾菲尼夫婦像》,傳世名作,用油彩畫在橡木板上,現在收藏在倫敦的國家畫廊。另一個代表作是根特聖壇畫,用油彩畫在橡木板上的三開折疊聖壇,在比利時根特大教堂。




圍繞這幅《阿諾菲尼夫婦像》曆來有很多猜測和傳說,饒有興味。當時的尼德蘭是歐洲最富裕的兩個地區之一(另一個是意大利諸城邦),所以中產階級也有閑錢雇傭畫家畫像了。以前隻有貴族才有這種閑情逸致。畫上的主人公是住在布魯日的意大利商人夫婦。凡艾克畫的絕大多數人像,都和今天的手機自拍秘籍一樣,人臉左側四分之三麵向光源。從畫上可以看出來,早在1430年代,繪畫的透視立體效果已經很好,不過人物姿勢還很僵硬。你能看到窗外的櫻桃結了果,所以季節是初夏,可是畫上夫婦兩個人穿的大衣是貂皮鑲邊的冬裝,這是“穿貂炫富”嗎?此畫另有很多隱喻,究竟什麽意思眾說紛紜。比如牆上的凸鏡裏畫了四個人的鏡像,除了主人公夫婦的背影以外,另外兩人可能是婚禮見證人,也可能其中一個是畫家本人,不過從鏡像來看,畫家其實不在作畫。畫上有小狗,小狗象征忠實,牆上掛的掃帚象征勤勞,桌上有桔子,桔子在當時的尼德蘭是昂貴的進口水果,象征財富。關於此畫還有更大膽的解釋,竟然說畫上的妻子已死,這是一幅悼亡的紀念畫:你看人物頭頂上的吊燈,男的頭上的吊燈有一支蠟燭大白天燃著,這有違常理,猜測是用蠟燭象征活著,而女的那邊蠟燭全滅,象征死亡。拿放大鏡仔細再看,牆上的凸鏡周圍有一輪外延裝飾,畫的是耶穌事跡,女的那邊全都是死亡和複活的主題----這是巧合嗎?

我感覺這幅《阿諾菲尼夫婦像》不能看得太細,聯想太多,就像中小學課本裏魯迅雜文的中心思想,連魯迅自己都從未想到過的思想,都被後來者分析了出來,要是魯迅活過來,他會說“我沒有這個思想”,而分析家會說:“不,你必須有!”----是不是想太多了?

另一位弗蘭德斯的北方文藝複興先驅者是老勃魯蓋爾(Bruegel),我想留待後麵說到收藏他作品最多的維也納藝術曆史博物館再講。

比凡艾克和老勃魯蓋爾晚一輩的是丟勒、克拉納赫等幾位德意誌文藝複興畫家。德意誌文藝複興繪畫的中心在紐倫堡,這是因為丟勒的家鄉在這裏。紐倫堡是座很美的古城,我甚至認為它是整個德國最美的大城市,超過了慕尼黑。這是紐倫堡城堡。



紐倫堡舊城中心河畔夜景。



在紐倫堡,文藝複興就意味著一個人:阿爾布雷希特·丟勒。他1471年生於紐倫堡,其實比米開朗琪羅還大一歲,比拉斐爾大12歲,丟勒出名很早,跟達芬奇、拉斐爾、威尼斯畫派的開山鼻祖貝裏尼都有書信聯係。丟勒的父親是個金匠,1455年才從匈牙利移居紐倫堡。那個時代的金匠可以說是全能手藝人,比如開創文藝複興的佛羅倫薩聖母百花教堂洗禮堂“天堂之門”係列浮雕的作者吉貝爾蒂、大穹頂的設計師布魯內萊斯基、雕塑家多納泰羅,這幾位意大利文藝複興的開派祖師,全都是金匠。丟勒有個教父是印刷工匠,後來成了德意誌最成功的印刷商人,開了24家連鎖印刷工坊。丟勒從小跟父親學金匠手藝和素描,跟教父學版畫和印刷。他出名很早,20來歲就以版畫出名了,當時來說,版畫比油畫容易出名,因為可以大量印刷複製。木版畫和金屬蝕刻畫他都做。丟勒一生畫過不少自畫像,第一幅就是1493年在他22歲時候的自畫像,現在收藏在巴黎盧浮宮。



一般來說,北方文藝複興的那些大師們跟意大利大師不同,意大利人喜歡研究透視、比例、光線等等各種科學道理,研究風氣比較濃,最極端的例子就是達芬奇了,其實與其說達芬奇是畫家,還不如說他是科學家發明家。北方的畫家們窮究原理的少,大多數都是隻顧畫畫,匠人作風更重些。這裏麵隻有丟勒是個例外,他喜歡鑽研的個性,頗有幾分達芬奇做派,曾經研究過光線追蹤的科學原理,研究繪畫中的透視、比例,甚至延伸到研究數學,還寫過光學專著。丟勒有些行為在當時的人來看頗為怪誕,比如他會在自己的畫作上簽名,當時的畫家自認為隻是匠人,從不留名的。又比如他會畫一些沒有人出錢請他畫的東西,比如丟勒故居門口的那隻大銅兔子,就是因為丟勒著名的兔子繪畫。

丟勒的大兔子,維也納阿伯丁美術館



在當時的人來看,這簡直就是怪癖:畫畫是為了掙錢,你給隻兔子畫肖像,誰付你錢呀?沒有錢你浪費顏料浪費時間做什麽?其實丟勒畫動物、畫人體局部、畫自己都是為了鑽研比例。1502年他畫的一幅兔子水彩畫在細節上極為精準,甚至每一根毫毛的位置方向都對,讓人歎為觀止之餘,還會生出疑問:他究竟是怎麽做到的?後人猜測說他可能真的抓了一隻兔子在畫室裏畫,不過動物不像人,不可能靜止不動。所以也有人猜測他先在野外畫一幅寫生草圖,然後拿一隻死兔子在室內添加細節。因為丟勒很注意觀察動物的細節,所以靠憑空想象作畫的本事也很厲害:1515年他聽說葡萄牙王室從海外殖民地運來一隻歐洲人從沒見過的動物,叫做犀牛,他僅僅看了一個在場者的文字描述,就憑空想象畫出一隻犀牛,而且居然很準確。這幅犀牛圖在德國反複印刷,以後好幾百年德國的幼兒識字讀本上,都印著丟勒畫的大犀牛。



1512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請他出任皇室畫家,給自己畫像,還負責監督生產大型版畫。1520年皇帝駕崩,皇帝的孫子查理五世繼位,身兼西班牙國王,宮廷在布魯塞爾。丟勒為了爭取新皇帝的訂貨,確保自己宮廷畫家的年金,從紐倫堡沿萊茵河去布魯塞爾,順便遊曆尼德蘭。那個時候尼德蘭北部是新教地區,就是日後的荷蘭,丟勒在那個時候開始接觸新教思想,後來並不清楚他有沒有改宗新教,不過丟勒確實在1520年曾經想過給馬丁·路德畫像來著。1504年他的一組版畫《亞當夏娃》後來在1507年畫成了油畫,是丟勒的名作之一,現在收藏在馬德裏的普拉多博物館。



丟勒還有些版畫宗教色彩很濃,但是有很多神秘的寓意,後人很難猜透。比如1512年的《騎士、死亡與魔鬼》、1514年的《聖熱羅姆》和《憂鬱》。

丟勒木刻畫《憂鬱》



他畫《憂鬱》的那年正好母親去世,畫上用了大量象征主義手法,情緒表達很明確,但細節卻很難看懂。丟勒在1509年在紐倫堡買下一棟房子,即便今天也是一座非常寬敞的豪宅,可見他20來歲成名以後始終過著優裕的生活,這座房子今天是紐倫堡著名景點,丟勒故居。今天在故居裏,你可以看到幾乎所有丟勒的代表作,不過這些畫沒有一幅是原作,都是複製品。紐倫堡唯一的一幅原作在本城的德國曆史博物館裏麵。他的油畫本來就不多,大部分畫作都收藏在歐洲各大博物館。

1528年丟勒57歲在紐倫堡去世,不算高壽。

既然說到北方文藝複興,不妨在這裏提一下其他幾位繪畫大師。老盧卡斯·克拉納赫(Cranach the Elder)隻比丟勒小1歲,但是很長壽,1553年去世的時候超過了80歲。他是當時德意誌最成功的藝術家,甚至超過丟勒,他也是少年成名,22歲已經憑借版畫印刷出名,應邀成為薩克森選帝侯,明智者腓特烈的宮廷畫家,此後一生都是薩克森的宮廷畫家,為好幾代選帝侯服務,畫行獵圖,也畫教堂祭壇畫。1509年他還給馬克西米利安皇帝,和未來的查理五世皇帝(當時還是少年)畫像,比丟勒還要早3年。

我在2016年去德國東部的維滕堡,那裏是馬丁路德和克拉納赫長期居住的地方,馬丁路德在那裏當一座教堂的本堂神甫,1517年他在維滕堡大教堂的門上貼出著名的《95條抗辯》,抨擊教廷售賣赦罪符等腐敗行為,從此開始了影響歐洲曆史的新教改革運動。我去的第二年就是新教改革的500周年大慶,維滕堡全城的主要景點都在大興土木進行修繕,準備隆重迎接新教改革500周年,馬丁路德和克拉納赫的紀念故居、他工作的教堂、主教座堂這幾處關鍵景點盡管還開,但全都搭了腳手架,拍起照來縛手縛腳。德意誌在16-17世紀是新教各派和羅馬天主教雙方爭奪最激烈的戰場,基本上,北德和西德諸侯改宗新教,南德的巴伐利亞、奧地利信奉天主教,16世紀查理五世皇帝還試圖壓製新教諸侯,沒有成功,雙方的矛盾一直發展到釀成了1618-1648年慘烈的德意誌三十年戰爭,全歐洲列強都來參戰。

馬丁路德在克拉納赫的幫助下開始宗教改革的時候,薩克森選帝侯明智者腓特烈本人信奉馬丁·路德開創的新教,查理五世皇帝在萊茵河畔的沃姆斯(Worms)召開帝國議會,召馬丁·路德赴會自辯,正是薩克森選帝侯保護了路德不至於受到一百年前1415年康斯坦斯大公會議上,宗教改革家揚·胡斯一樣被火刑處死的下場。會後路德逃到選帝侯一處偏僻山裏的城堡——瓦特堡(Wartburg)躲起來,潛心把拉丁文聖經翻譯成普通人能讀懂的德文。

今天的德國至少有一半是基督教新教各派的信徒,當年馬丁路德一生行跡的故地,很多都保存下來作為紀念地。筆者去過原東德古城埃爾富特(Erfurt),那裏有馬丁路德受教育的修道院,從這所神學院畢業之後,他去維滕堡主持一座教堂,在那裏發動了宗教改革運動。然後奉皇帝詔命赴沃姆斯的帝國議會,在各路諸侯麵前為自己辯護,在本地區的薩克森選帝侯保護下全身而退。今天在沃姆斯市中心有一座以馬丁路德為中心的大型青銅群雕紀念這件事。最後在山間的瓦特堡城堡,今天也很完整第保留了馬丁路德躲起來翻譯聖經的小屋。以上這四處新教的朝聖地,我也一一造訪過。

在整個宗教改革過程中,老克拉納赫都是路德的摯友。他們都住在德國東部的維滕堡(Wittenberg),克拉納赫為路德畫過很多肖像,還為路德翻譯的德文聖經做木版插畫。這版畫可不得了,當時印刷術剛剛發明不久,無論是木版畫還是金屬雕版畫,都可以大量印刷發行,在一般群眾裏麵的傳播速度比一兩幅教堂裏的聖壇畫快得多了。所以那個時代意大利以外的畫家們,尤其是北方的畫家,很多都靠版畫而不是油畫快速成名。

克拉納赫的馬丁路德像



克拉納赫是路德夫婦的證婚人,和他們第一個孩子的教父。即便明智者腓特烈去世之後,克拉納赫仍舊受到後代薩克森選帝侯的器重,兩度擔任維滕堡市長。他對後來的選帝侯也是忠心耿耿。1547年新教諸侯的施馬爾卡爾登同盟被查理五世皇帝在繆爾貝格戰役擊敗,(提香為那次戰役中的皇帝畫過一幅著名的披甲執矛騎像,在馬德拉的普拉多博物館),薩克森選帝侯約翰-腓特烈被俘。戰後皇帝和新教諸侯和解,80高齡的克拉納赫還跑去親自請求皇帝釋放選帝侯,甚至願意自己陪選帝侯坐牢。1553年81歲的克拉納赫親自接選帝侯出獄,同年病死於魏瑪城。老克拉納赫的兩個兒子都是畫家,女兒還是德國文豪歌德的祖先。不過克拉納赫畫了太多版畫,受版畫影響,他的油畫特別善於勾勒形體,但不是特別擅長於處理畫麵的光影和色彩。

克拉納赫油畫《維納斯和丘比特》



老漢斯·霍爾拜因(Hans Holbein the Elder)比老克拉納赫跟丟勒都大十來歲,生於1460年的奧格斯堡,離開紐倫堡倒不算太遠。他的父親和叔叔都是著名畫家。他畫宗教畫,明顯有晚期哥特式拉長的痕跡,直到後來才轉向文藝複興風格。其實他的兒子小漢斯·霍爾拜因比父親更有名,是16世紀最偉大的肖像畫家之一,跟老霍爾拜因學畫,出師以後在瑞士巴塞爾畫教堂的宗教壁畫。可是當時新教改革了,本來路德派的新教允許畫神像,可是在瑞士的新教屬於更加激進的加爾文派,不允許教堂出現任何人像。總體來說,新教改革的確在全歐洲的新教國家範圍內,砸了很多畫家的飯碗。小漢斯·霍爾拜因就被逼離開巴塞爾,去英格蘭,受到宮廷大臣和亨利八世王後安妮·博琳的歡迎,成為英王亨利八世的禦用畫家。亨利八世就是那位娶過6位妻子,砍了其中兩位王後的頭,為了和原配離婚,不惜和教廷決裂發動宗教改革的國王。安妮·博琳就是他的第二任王後,後來被砍頭了。小漢斯·霍爾拜因畫的亨利八世、權臣托馬斯·摩爾、托馬斯·克倫威爾肖像流傳到今天,都是曆史教科書采用的標準像。

小霍爾拜因《英王亨利八世》



小霍爾拜因《托馬斯摩爾像》



小霍爾拜因《托馬斯克倫威爾像》



此外,北方文藝複興還有一位老彼得·勃魯蓋爾(Bruegel the Elder),不是德國人,是佛萊芒文藝複興的主要畫家,以安特衛普城為中心。他特別擅長畫比利時農村的民間題材,一般都是雪景或者農民的舞蹈、婚禮,讓人們看到16世紀市井生活的真實場景,可以說是歐洲版的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按說他那種風格和題材,當時很難受到上流社會的青睞,意大利畫家,寫《藝苑名人傳》的瓦薩裏對他評價就不高。可是藝術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話一點不假。可能就因為他畫的民間題材很樸實很生動,後世的收藏家特別喜歡,尤其是魯道夫二世皇帝到處搜集他的畫作。所以老勃魯蓋爾的畫作,今天全世界收藏最多的就是維也納藝術曆史博物館了。關於老勃魯蓋爾的畫,我們留待維也納再詳談。

這一批北方文藝複興畫家到了16世紀後半葉,要麽去世,要麽因為新教改革砸了飯碗,因為當時教堂是畫家的一大主顧,而新教反對在教堂裏畫聖像。到17世紀,羅馬又興起了巴羅克藝術風格,最先是從建築上由波洛米尼(Borromini)和貝尼尼等幾位大師開創的,繪畫方麵,是卡拉瓦喬(Caravaggio)。這股巴羅克之風吹過阿爾卑斯山,傳到歐洲其他地方開枝散葉:在西班牙,就是委拉斯貴支;在尼德蘭分成了荷蘭跟比利時兩派。荷蘭是新教,隻能畫人物肖像,就是倫勃朗(Rembrandt)、維米爾(Vermeer)、哈爾斯(Hals)這些人的荷蘭黃金時期繪畫,全世界的博物館中,數阿姆斯特丹的荷蘭國家博物館的收藏最集中,最豐富。在南部的西班牙領地尼德蘭,就是宮廷畫家魯本斯(Rubens)、凡戴克(Van Dyke)、老勃魯蓋爾(Bruegel)的兒子小彼得·勃魯蓋爾和次子老揚·勃魯蓋爾,還有孫子小揚·勃魯蓋爾這個家族。因為維也納是那個時代的皇廷,魯本斯、委拉斯貴支這些巴羅克時代的大師都有很多作品是為了哈布斯堡家族畫的,我們等到後麵寫維也納藝術曆史博物館的時候,再來詳細講述巴羅克繪畫的大師和作品。

現在,讓我們從頭說起,看看巴羅克藝術是怎樣在羅馬開始的。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丁副官 回複 悄悄話 俺這外行,看得眼花繚亂。但好帖要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