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顧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折戟沉沙鐵未銷—博物館裏的哈布斯堡帝國戰爭史 (2/5)帝國的鼎盛:從歐根親王到泰蕾莎女王

(2019-04-18 20:36:14) 下一個

第二篇 帝國的鼎盛:從歐根親王到瑪利亞-泰蕾莎女王

前文講到,哈布斯堡家族在15世紀後半期通過聯姻的手段,從奧地利起家,逐漸把西班牙、意大利南部、低地國家、波希米亞、匈牙利連綴成一個幅員遼闊卻不相連接的家族帝國,但卻沒有相應的軍事和財政手段把它變成一個真正的帝國。雖然皇帝在1618-1648年德意誌三十年戰爭中戰敗,但瓦倫斯坦卻在戰爭當中為皇室建立了一支真正的常備軍,戰後蒙特庫科利又仿效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的方式,把這支常備軍改造成從裝備到戰術和後勤組織都完全近代化的軍隊。這是哈布斯堡帝國日後達到鼎盛的基礎。

三十年戰爭以後,哈布斯堡的大本營奧地利所遭受的破壞相對沒有德意誌其他諸侯那麽嚴重,但喪失了真正統一神聖羅馬帝國的最後希望。《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了德意誌諸侯的強勢獨立地位,在整個歐洲,西班牙那一支的哈布斯堡國王在和法國曠日持久的消耗戰裏被拖垮,荷蘭完全獨立。整個17世紀後半期,是太陽王路易十四主宰歐洲政治局麵的時代。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1643年即位,當時將近三十年戰爭的尾聲,他隻有5歲。戰後首相馬薩林輔佐路易逐步完成中央集權,鎮壓了國內主張貴族共和的“投石黨運動”,路易親政以後更建立起一整套高效的財政稅收體係,有了錢,也就擁有了一支歐洲裝備最先進,實力最強大的軍隊。在那個時代的歐洲,中央集權是代表著曆史進步方向的,相反,建立在貴族共和基礎上的民主製是中世紀封建製度的殘餘,凡是貴族自治勢力強大的國家,比如波蘭和匈牙利,國家都衰落下去了,隻有完成中央集權才能強國強兵。因為法國在歐洲率先完成了集權過程,而且做得最徹底,太陽王才能擁有歐洲最強大的軍隊,屢次入侵德意誌西部。

同樣的中央集權趨勢也在哈布斯堡的帝國內部緩慢展開,但因為輸掉了三十年戰爭,皇帝已經不可能在德意誌諸邦範圍內進行集權,所以他的努力重點在奧地利這一支哈布斯堡家族所掌握的世襲領地範圍以內。在軍事領域,三十年戰爭之前的戰略形勢,是西班牙跟帝國兩支哈布斯堡家族對法國構成戰略包圍,三十年戰爭以後反過來了,西班牙已經衰落,奧地利皇室要麵對東方業已複興的土耳其帝國,跟西方路易十四的法國兩線作戰的戰略合圍形勢。不過1658年即位的利奧波德皇帝在戰略上也有些有利因素—他可以依賴兩種勢力的大力襄助,一是德意誌諸侯懼怕路易十四在萊茵河流域的步步緊逼,現在反而比三十年戰爭之前更願意向皇帝靠攏了,二是整個歐洲新興的反抗土耳其異教徒侵略的宗教情緒。

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在中世紀的時候就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國,皇帝權威很小,經過三十年戰爭走入近代以後,皇帝就更沒有對德意誌諸侯發號施令的權力了,但根據傳統,皇帝畢竟在形式上還是德意誌諸侯裏的首席,他有保護帝國諸侯免受外來侵略的義務。當時路易十四的法國軍事力量太強大,一步一步蠶食德國在萊茵河流域的領土,普法爾茨侯爵、巴伐利亞公爵這些西德南德的選帝侯們首當其衝,甚至北德的新教諸侯比如勃蘭登堡-普魯士選帝侯,也感受到法國的威脅,而皇帝經過三十年戰爭以後,已經不可能對他們各自的獨立地位構成威脅,所以現在,德意誌的諸侯們反而比以前更願意擁戴皇帝,反對太陽王的入侵了。

法國對付奧地利皇帝的傳統絕招,是聯合土耳其帝國對皇帝形成兩麵夾擊,讓帝國自顧不暇。德意誌三十年戰爭的時代,土耳其帝國陷入內亂,沒能再次對歐洲形成威脅,後來土耳其經過三代科普魯魯家族大宰相的改革,重振國威,1683年,第三代科普魯魯家族的大宰相卡拉·穆斯塔法率領30萬大軍穿越巴爾幹半島,橫掃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不到三分之一的匈牙利國土,直抵維也納城下,利奧波德皇帝倉皇走避奧地利西部,這就是著名的第二次維也納圍城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次危機卻成了哈布斯堡帝國走向輝煌的起點。

法國聯合土耳其夾攻哈布斯堡帝國的策略是一把雙刃劍,它的弱點在於宗教道義方麵,當時在羅馬教廷駐各國使節的努力煽動下,歐洲大部分國家掀起了針對土耳其異教入侵的強烈十字軍情緒,路易十四自稱“最虔誠的基督教國王”,不好公然出兵跟土耳其一起夾擊奧地利,隻能按兵不動坐失良機。同時德意誌諸侯組成聯軍接受皇帝任命的總司令指揮,羅馬教廷出錢,聯合起本已經在海上跟土耳其爭奪東地中海商路的威尼斯海軍,又說動了虔誠的波蘭國王索比斯基帶波蘭軍隊主力南下支援皇帝。此時的土耳其軍隊,已經不是當年勃興時期蘇萊曼大帝統治下的大軍了,而歐洲軍隊經過從古斯塔夫-阿道夫開始的軍事體製革命,戰鬥力早已登上了一個新的台階,軍隊的素質淩駕於土耳其之上。1683年維也納之圍,實已是土耳其最後的天鵝之歌,維也納城下一戰,德意誌和波蘭聯軍大破土耳其軍隊,宰相卡拉·穆斯塔法逃回貝爾格萊德(今天的塞爾維亞首都是當時土耳其在歐洲的主要據點),被蘇丹賜自盡。經此一戰,歐洲各國又一次激發起十字軍情緒,奧地利在道義上儼然是歐洲征討異教徒的先鋒,國際地位空前提高,各國貴族和平民紛紛投奔奧地利軍隊服役,連法國軍官也不例外,有一位名叫歐根的青年,是意大利北部薩伏伊國王的近親,法國宮廷中蘇瓦鬆伯爵的兒子,就在這次戰役前夕離開路易十四的宮廷,投入奧地利軍隊保衛維也納。這名意大利血統的中級軍官,就是日後的歐洲第一名將,薩伏伊的歐根親王。

1683年維也納圍城戰勝利及之後奧地利軍隊反攻匈牙利的行動,是兩百多年以來歐洲軍隊第一次對土耳其作戰大獲全勝的經驗,從此以後,哈布斯堡帝國就確定了向東而不是向西去建立多民族帝國的總戰略:哈布斯堡家族不再在意自己中世紀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身份,因為向西統一德意誌已經不可能了,而向東打擊土耳其帝國,收複匈牙利全境,打進巴爾幹半島,卻可以擴張自己家族在德意誌以外的世襲領地,把東歐大部分地區統一進多民族的哈布斯堡帝國。在這個過程裏,歐根親王從維也納圍城戰反攻階段的中級軍官,4年以後就晉升到將軍,維也納圍城戰十年以後,30歲的歐根親王在北意大利戰場對法軍作戰的時候獲得元帥軍銜,1697年出任東線匈牙利戰場的總司令,獨立指揮對土耳其作戰,在讚塔戰役(Zanta)中大獲全勝,殲滅土耳其主力,陣斬大宰相,甚至繳獲了蘇丹本人的大帳和金庫,聲名鵲起。

擊退了土耳其人以後,哈布斯堡帝國又不得不轉身向西,投入一場和路易十四的法國的生死搏鬥,這就是又一場全歐洲大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西班牙王室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皇室是近親,分別是200年前查理五世皇帝和他弟弟斐迪南一世皇帝的子孫,到1700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死後無子女,西班牙的哈布斯堡長支至此就絕了嗣。當年太陽王路易十四娶過西班牙公主為法國王後,此時路易十四為自己的孫子出麵爭取繼承西班牙王位。但歐洲各國列強都不願看到已經是歐洲第一強國的法國再得到西班牙,於是以奧地利和英國為一方,以法國和巴伐利亞為另一方爆發了王位爭奪戰,歐洲其他國家紛紛被卷入。英國經過15世紀的英法百年戰爭和紅白玫瑰內戰,在16世紀淪為二流的弱國以後,伊麗莎白女王時代才開始恢複,17世紀在德意誌三十年戰爭和以後幾十年,忙於內戰和鞏固權力,直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之前不久的1688年“光榮革命”以後國力大增,國內局勢平穩,開始積極幹預歐洲大陸上的局勢。因為太陽王的法國太過強大,英國就和奧地利結盟,意圖削弱法國,向大陸派出了約翰·丘吉爾率領的遠征軍,跟歐根親王指揮的奧地利軍隊並肩作戰。這位約翰·丘吉爾後來因戰功被封為馬爾巴勒公爵,並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的九世祖先。

從1701年開始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打了13年,歐根親王和馬爾巴勒公爵聯手從1704年的布倫海姆會戰開始,到1708年的馬爾普拉奎特會戰,幾乎每年一個大勝仗,逐個戰勝了太陽王手下幾乎每一位重要的法軍統帥,當時路易十四擁有歐洲數量最多,裝備最好的陸軍,五十多年來從來隻有法國欺負周邊鄰國的份,而這次戰爭中的哈布斯堡帝國幾乎讓路易十四走投無路,事實上1704年的布倫海姆戰役之後,法國就已經注定無法在戰場上贏得這場戰爭了,但法國國力雄厚,頑強地堅持下去聯軍也沒辦法徹底壓服法國,於是1713年雙方談判,1714年戰爭結束,路易十四為法國獲得了西班牙王位,但把北美的殖民地輸給了英國,又把西班牙在尼德蘭(今天比利時)和意大利南北兩麵的那不勒斯和米蘭兩片割讓給奧地利。哈布斯堡帝國居然戰勝了不可一世的太陽王,國威大振,此後可以專心在東方從事收複匈牙利和巴爾幹半島的軍事行動。此後歐根親王再度揮師東向,1716和1717年兩次殲滅前後兩任土耳其大宰相指揮的土軍,並占領了土耳其帝國在巴爾幹地區的政治中心貝爾格萊德(後來的一百年裏貝爾格萊德在奧地利和土耳其之間又有三度易手),從此他“當代歐洲第一名將”的地位不可動搖,直到死都身兼戰時總司令、帝國戰爭會議主席和內閣首席的位置。歐根親王在後世德意誌諸邦的曆史上都被視為偉大的戰爭英雄,今天奧地利軍事曆史博物館二樓的第二展廳,以歐根親王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為主題布置陳列,這是歐根親王的佩劍和胸甲

這是讚塔戰役中繳獲的土耳其蘇丹本人的營帳,歐根頗以這套戰利品為豪,後來在各地戰場上總是帶著它自用。

博物館裏的這門臼炮(現代迫擊炮的雛形)很有意思,它叫“貝爾格萊德炮”,1717年歐根指揮奧軍圍攻土耳其死守的貝爾格萊德城堡,這是土耳其在東歐的政治軍事樞紐,又在薩瓦河跟多瑙河交匯處的高地上,三麵環水易守難攻,但是奧軍非常幸運,這門炮打出的一顆炮彈碰巧就擊中了城堡裏土軍的彈藥庫引起大爆炸,結果土軍死傷慘重,彈藥告罄隻好出城投降。

作為哈布斯堡帝國曆史上的第一名將,歐根親王的紀念碑和雕像在今天的維也納還有好幾處。軍事曆史博物館一樓門廳的統帥群像裏自然有他,在市中心霍夫堡皇宮,19世紀擴建的新宮呈半圓形,圍出宮前的英雄廣場,廣場上遙遙相對兩座著名統帥的騎馬像,其中麵對廣場的這座就是歐根親王,而他對麵的那座,是一百年後拿破侖戰爭時期的卡爾親王。

新宮裏有好幾座博物館,其中包括皇家盔甲和兵器博物館,那裏陳列了哈布斯堡曆代皇帝的盔甲,有早期哈布斯堡家族皇帝馬克西米利安、斐迪南一世、斐迪南二世的盔甲,和後來的皇帝比如1683年維也納圍城戰時候的利奧波德一世,19世紀茜茜公主的丈夫弗朗茨-約瑟夫皇帝等人的武器,此外還有很多製作得非常精巧的皇家兵器,以冷兵器為主,而槍械的重點在於鑲金嵌銀,用象牙珊瑚之類製作槍托的專供皇家使用的工藝品槍。這裏也是個值得參觀的軍事類博物館。

歐根親王並不是奧地利皇室,他是意大利薩伏伊王室的近親,所以歐根的遺物不在霍夫堡皇宮,而在軍事曆史博物館。此外,維也納城南的美景宮(Bevedere)是歐根的王府,是一座非常精美宏大的巴羅克風格建築。歐根和他的英國戰友馬爾巴勒公爵約翰·丘吉爾年輕的時候在貴族軍官裏都算很窮的,經常入不敷出,後來累建軍功,無論是國家賞金還是獲得的戰利品,都足以使他們富可敵國。那個時代華麗的巴羅克風格在歐洲宮殿建築中風行一時,以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為巔峰,馬爾巴勒和歐根各自在英國和奧地利也建造了堪稱典範的巴羅克式宮殿。馬爾巴勒的公爵府在英國牛津郊外10來公裏,叫做布倫海姆宮,就以1704年史詩性的布倫海姆大捷命名,設計師是路易十四凡爾賽宮的三位主建築師之一範布倫,後來二戰時期的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就出生於布倫海姆宮。歐根親王的府邸在維也納老城東南,占地麵積很大,因為在一個緩坡上,分為上宮和下宮兩座主要建築,中間隔著一座長形的大花園。美景宮上宮的入口靠近老城的卡爾教堂廣場,而下宮出口已在老城範圍以外,街對麵就是維也納的主火車站,再往前步行十分鍾就到軍事曆史博物館。美景宮現在是奧地利國家巴羅克藝術博物館,建築形式和內部的家具陳設基本保持著歐根親王那個時代的風貌,此外美景宮裏還有好幾個不同的博物館,其中有20世紀初著名現代主義畫家克裏姆特博物館(Klimt),是全世界最大的克裏姆特畫作收藏,包括那幅用金粉作畫的著名的《吻》。

歐根親王1683年從軍參加維也納圍城戰的時候,正值哈布斯堡皇室逐步完成中央集權,國力軍力冉冉上升的利奧波德皇帝時代,經過18世紀初跟法國和土耳其的數次戰爭,確立了奧地利軍事強國的地位,此後二十多年沒有大的戰爭,暮年再次出征指揮了波蘭王位繼承戰,這是一場規模較小的王朝戰爭,對歐洲局勢影響不大,奧地利和路易十五的法國妥協講和。他死於1736年,終年74歲,這期間經過了利奧波德皇帝的兩個兒子,約瑟夫一世和卡爾六世兄弟兩位皇帝,是奧地利軍事力量的強盛時期。但此時哈布斯堡王朝麵臨一次危機,這一次最大的挑戰來自德意誌諸侯內部的普魯士。

約瑟夫一世和卡爾六世兩兄弟都沒有兒子,我們知道古代神聖羅馬帝國和法國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查理曼大帝的帝國,這是日耳曼民族之一,法蘭克人建立的國家,按照法蘭克人古老的薩利安法,女性不能繼承王位,所以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從來都沒有女王和女皇。而英國、西班牙、俄羅斯這些非法蘭克人的國家就不受薩利安法的限製,所以有女王和女沙皇。卡爾六世想把權力傳給長女瑪利亞-泰蕾莎,1740年瑪利亞-泰蕾莎繼位,她兼任匈牙利、克羅地亞、波希米亞的女王,意大利帕爾馬、曼圖亞、米蘭等地的女公爵,這些領地都不受薩利安法的限製,但在名義上她的丈夫弗朗西斯一世才是神聖羅馬皇帝,瑪利亞-泰蕾莎是皇後,不是女皇(但英語裏皇後和女皇是同一個詞Empress)。在實際上,無論是弗朗西斯一世還是他們的兒子約瑟夫二世皇帝,都對她言聽計從,瑪利亞-泰蕾莎是擁有實權的的哈布斯堡統治者,也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絕對君主。她在位長達四十年,在帝國內部實行一係列內政改革措施,在她統治的年代,哈布斯堡帝國延續了盛世,而且是國力最強盛的時代。

但在外交和軍事上,泰蕾莎女皇所麵臨的形勢並不像前代那麽樂觀:路易十五的法國不象太陽王時代那麽咄咄逼人了,西班牙的王位雖然到了波旁家族手裏,但西班牙國力已經衰落,現在算不上強國。但18世紀上半葉歐洲新興起兩大強權,改變了以後兩百年的權力格局:俄羅斯完成了彼得大帝的改革並且擊敗北歐霸主瑞典以後,躋身歐洲列強之一,並向土耳其發動戰爭,有跟奧地利帝國爭奪東方領土之勢。另一個強權是德意誌諸侯範圍內的普魯士。說起來普魯士王國脫胎於勃蘭登堡選帝侯,算是德意誌諸邦裏皇帝的屬臣,但德意誌三十年戰爭確立了諸侯強勢獨立地位,此時恐怕連哈布斯堡家族自己,都不對這個皇帝名義的實際權力有任何幻想。在歐根親王的時代,哈布斯堡帝國的國力其實不如後來的泰蕾莎女皇時代,但因為歐根一個人的軍事天才,讓國力尚弱的奧地利在軍事上獲取了跟國力不相稱的成功。到了泰蕾莎女皇時代,哈布斯堡帝國的國力空前強盛,文化也空前發達,但這一代歐洲最耀眼的將才,卻不在奧地利,而是奧地利的對手,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

1740年,23歲的泰蕾莎女皇和28歲的腓特烈二世分別在奧地利和普魯士即位,前代皇帝卡爾六世在位時歐洲列強滿口承諾會承認泰蕾莎的君主地位,現在欺負弱女子,又全都反悔了,奧地利必須同時對德意誌諸侯內的普魯士、薩克森、巴伐利亞,還有世仇法國作戰,而泰蕾莎本人既沒有軍事經驗,手下也沒有得力的將領,她的對手不僅有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還有路易十五朝前期最能幹的法國元帥薩克斯,所幸,英國為了平衡法國的勢力,這次站在奧地利一邊。這場戰爭打了8年,奧地利在法國和普魯士的兩位名將手裏吃敗戰無數,但泰蕾莎女皇硬是憑著不屈的精神和政治手腕,充分動員匈牙利、波希米亞這些領地的資源,堅持了下來。而腓特烈的普魯士目標有限,隻想拿下奧地利的西裏西亞省,如願以償之後就退出了戰爭。泰蕾莎女皇這個深宮長大的弱女子以割讓一個行省換取普魯士退出,苦鬥8年坐穩寶座,她作為女人,雖然不是戰場上的名將,但是在國家政治事務中的堅強和智慧,實際遠超任何一代奧地利皇帝。在頑強和固執方麵,她與腓特烈可算棋逢對手。這場戰爭,腓特烈贏得了西裏西亞,四戰四勝,在國內贏得“大帝”的稱號,而特蕾莎則保住了皇位,可以從此臥薪嚐膽,以圖複仇。這兩位同在1740年登基的君主,可以說都是這場戰爭的勝利者。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以後,瑪利亞-泰蕾莎用8年時間站穩腳跟,再回頭跟普魯士清算奪去西裏西亞之仇,這次她施展外交手段,聯合了法國、俄國,三強圍毆普魯士。不過這次英國還是為了平衡歐洲勢力,選擇站在腓特烈那一邊。在此期間,泰蕾莎女皇在國內也選拔出了政治軍事上的能幹班底:首相考尼茨伯爵,軍隊總司令道恩(Daun)元帥,獨當一麵的青年將領勞頓(Laudon)和萊西(Lacy)都算是傑出的人才。奧地利向普魯士複仇的戰爭從1756年打到1762年,史稱七年戰爭,英國這次不向歐洲大陸出兵,集中精力從法國手裏搶走了整個印度和北美,賺個盆滿缽滿。大陸上,一代天才名將腓特烈大帝獨自抵抗奧、法、俄三大強國,戰場上勝多敗少,但國力畢竟太弱小,每個戰略方向隻要腓特烈一抽身離開就失敗,軍隊越打越少,連首都柏林都被占領,可他就是不低頭,寧可不要柏林,也不放手西裏西亞省,到1761年普魯士軍隊陷入絕境,虛弱到隻能借助要塞死守,連上戰場的實力都沒有了,但堅持到1762年出現了奇跡:俄國女沙皇伊麗莎白病逝,繼任的彼得三世沙皇崇拜腓特烈,退出戰爭。法國在這場戰爭裏沒有切身利益,在北美和印度又被英國痛擊,也退出了戰爭。瑪利亞-泰蕾莎女皇意識到單憑奧地利自身的軍事實力,無法擊敗腓特烈奪回西裏西亞,於是雙方和談結束了七年戰爭。普魯士保住了西裏西亞省,但是本土急需休養生息,奧地利則穩定了西線的戰略局勢,得以進一步發展國內經濟,並向東南歐擴張。

瑪利亞-泰蕾莎是哈布斯堡家族奧地利這一支最後的統治者,因為她嫁給了來自洛林的弗蘭西斯一世皇帝,所以自弗蘭西斯一世以後,這個皇朝的父係血統應該姓洛林,也稱為哈布斯堡-洛林皇朝。她在位四十年,是帝國經濟文化最強盛的時代,所以今天維也納留下很多和泰蕾莎女皇有關的名勝,最大最著名的莫過於美泉宮(Schonbrunn)。

歐洲巴羅克藝術時代最大最華麗的王宮是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此後歐洲各國宮廷都在仿效,美泉宮在維也納舊城以西,古代是一片沼澤森林,哈布斯堡皇帝買下這片地作為皇家獵苑。到了瑪利亞-泰蕾莎手裏,她在這裏大興土木,把美泉宮建成了歐洲占地麵積和豪華程度上僅次於凡爾賽的宮殿。今天美泉宮作為皇宮博物館,是遊客在維也納的必到之處,博物館裏的陳列有一部分按照十九世紀弗蘭茨-約瑟夫皇帝和伊麗莎白皇後(茜茜公主)時期布置,更多是按照瑪利亞-泰蕾莎女皇時代的原樣,比如這個富麗堂皇的休息廳,是1762年不到7歲的神童莫紮特被召進宮為皇家演出的房間。

當時泰蕾莎女皇給小莫紮特出了道考題,讓他不看琴鍵盲彈,莫紮特完成得毫無壓力。但他太小了,從琴凳上往下滑,掉到地板上,皇家公主瑪利亞-安托瓦內特隻比莫紮特大2個月,當時也才7歲,過去把莫紮特扶起來,牽回琴凳,小莫紮特竟然當場向小公主求婚,傳為一段佳話。小公主長大以後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在法國大革命中上了斷頭台。

回到維也納市中心霍夫堡皇宮新宮英雄廣場,過環城大馬路,對麵是博物館廣場,以瑪利亞-泰蕾莎的名字命名。廣場兩邊分別坐落著奧地利藝術史博物館和自然曆史博物館,廣場正中有一座巨大的紀念碑紀念泰蕾莎女皇和她的時代:碑頂是瑪利亞-泰蕾莎女皇的坐像,在女皇座下,碑座正麵中間站立著帝國首相考尼茨伯爵,四角分別有四座騎像,在雕像下的碑座上,能看到他們分別是道恩、勞頓、萊西等泰蕾莎朝七年戰爭當中的著名統帥。

這三位奧地利統帥的個人物品也保存在城南的軍事曆史博物館二樓展廳中。這是道恩元帥的簽名印章

勞頓元帥的勳章、佩劍和綬帶

勞頓元帥佩戴的瑪利亞-泰蕾莎騎士團大十字勳章

?泰蕾莎女皇從1740年統治到1780年,和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俄羅斯的葉卡捷琳娜大帝同時代,她留給後世更多的是文治而非武功,她改革了哈布斯堡帝國的憲法和法律體係,大大加強了財政稅收係統,她是第一位能夠贏得匈牙利臣民愛戴的哈布斯堡君主。1765年她的丈夫弗朗西斯一世皇帝逝世,兒子約瑟夫二世繼位與她共治。在泰蕾莎女皇時期俄普奧三國第一次瓜分波蘭,奧地利獲得波蘭的兩個省份,此外還從土耳其手中奪得多瑙河下遊摩爾多瓦的一部分,此外奧地利還統治著除了教皇國以外幾乎整個意大利。泰蕾莎女皇和她的兩個兒子,約瑟夫二世和利奧波德二世統治的半個世紀,是整個哈布斯堡帝國曆史上國力最強大,文明最鼎盛的一段時期,但法國大革命已經臨近,這個帝國將麵臨最嚴峻的轉折點。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