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顧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邪惡係列'之四 緬甸:多少佛塔煙雨中 (2/5)

(2012-10-24 08:03:36) 下一個

“邪惡國家”任我行 之四

緬甸:多少佛塔煙雨中


2。曼德勒

從 昆明飛緬甸北部重鎮,古都曼德勒Mandalay,東方航空公司有直達航班,約9點鍾左右到達,天色已黑,曼德勒國際機場入境區的免稅店,名牌化妝品,名 煙名酒這些奢侈品不多,很多賣家用電器的,什麽冰箱洗衣機之類,我突然想起80年代,我們的父母那輩人出國,回來有“指標”允許,總要帶免稅的“大件”, 大概,今天的緬甸,也和我們那個時候一樣吧?不禁心裏笑笑:去緬甸,去北朝鮮這樣的旅途,其實,真是很好的“熱愛中國政府,感謝小平正確路線”的政治教育 呢。哪用什麽說教,哪用什麽政治口號?你不是發牢騷嗎,那好,看看你願意定居今天的北朝鮮嗎?

雖然入境的邊檢索賄,但緬甸海關的女關員們 都很友好,英語也不錯,我沒有托運行李,通關比其他旅客早很多,還和她們攀談了一會兒。出得機場,外麵一片漆黑,沒有任何公交(這個我從旅行指南裏早就知 道了),等候在外的出租車司機競相來攬生意。坐中巴進城,每個人5千Kyat,大約相當於7美元。我後來知道,機場離市區40公裏,司機還真挺誠實的,無 論是開價還是他們告訴我的匯率,其實都挺公道。但我對於任何地方機場和火車站的出租車,有種根深蒂固的不信任,生怕被騙----涉及的錢其實很少,但事後 發現受騙上當的感覺,非常不爽。

正在我滿腹狐疑,躊躇不定的當口,來自北京的蔣兄熱情地幫了我一把:剛才我和海關官員聊天的時候,蔣兄出 來的也挺早,我們是在海關前臨時填報表,我稍微幫他填了些英語欄目,所以剛剛認識。他比我晚出來幾分鍾,看我還站在那裏,古道熱腸地邀我搭他的車。蔣兄是 自己做石油器材生意,這次來緬甸玩,有當地夥伴派車來接,司機是受雇於夥伴公司的緬甸人,所以其實,他自己也是受人照顧,卻還邀我利益均沾,車子直接送到 我訂好的旅館,真是非常感激。我們現在還在msn上有聯係。

旅館不豪華,是我習慣的那種中檔旅館,Mandalay View Inn,單人間有自己的衛生間和空調,帶早飯。前廳和餐廳雖小,裝飾得挺有特色。這是餐廳整個牆麵上的木刻,複雜而精美。



曼 德勒是仰光之前的緬甸首都,曆史並不長,緬甸末代王朝貢榜王朝 Konbaung Dynasty的倒數第二個國王敏登Mindon,於1857年遷都於此,新建起這座城市。大約三十年後,緬甸成為英國殖民地,但是曼德勒仍然保持了在緬 北中心城市的地位至今。城裏大概來說,是兩片景區:城中心方方正正的一片內城,每邊大約1公裏半,由古城牆和塔樓圍繞,外有護城河。古城內,現在是軍區大 院,但是最中心的一片方場,每邊三百米吧,坐落著新近修複的王宮。這是一片。與內城正北緊鄰,海拔230米的曼德勒山,山腳下和山上,有許多廟宇。這是第 二片。我的旅館呢,就在正方形內城的東南角外。

我在曼德勒隻呆一個白天,第二天早上出門,因為天氣熱,我決定趁早上8點還沒有熱起來的時候,先沿內城護城河直接北上登山,到最遠的點,等中午天熱了,山也爬完了,再下山參觀王宮,下午從王宮步行回旅館取行李,要走的路就非常有限。

這是內城東北角,曼德勒山下的古刹。在上山道路的起始附近,至少有五處塔院廟宇,這座Kuthodaw Paya塔林最有特色,它始建於1857年。



它 的730座白色塔林方陣,整整齊齊,每座白塔,都是一座碑亭,碑亭裏立著一塊刻滿經文的石碑。這730塊石碑的碑文連續,號稱全世界最大的書,據英文介 紹,刻全了整部Tripitaka。我對這個說法有些疑惑:Tripitaka是英語“三藏”的意思,就是佛教的“經,律,論”三藏,也就是說,不僅包括 經文(“經”),還包括後代法師的闡發(“論”)。“三藏”泛指佛教的所有文獻,那是何等浩如煙海。這兒不可能刻全。如果隻說狹義,Tripitaka是 指“大藏經”,具體說,很可能是公元前1世紀,由斯裏蘭卡上座部僧侶(就是“大乘”“小乘”裏的“小乘”)發起第四次結集,匯集而成當時的佛教經典,也分 “經律論”三藏,那是今天流傳於世的最早佛教典籍,離開佛在世的時間僅五百年,最接近原始教義,在今天,應該算是最原汁原味的典籍。這次匯編的經文,用僧 迦羅語書寫於貝葉上,雖也卷帙浩繁,但在那個時代,總篇幅畢竟有限,730塊石碑,應該能寫下。而且,這部大藏經,流傳到今天,是史上最原始最經典的佛教 古文獻,也應該最有勒石以記的意義。

就算隻刻了最早的“大藏經”,篇幅也不得了,1900年緬甸出版這部石經的紙書版,總共38卷,每卷400頁。

緬 甸所有佛寺室內地麵都清掃得很幹淨,一般遊客可以隨意參觀,但是必須脫鞋入內。爬這座曼德勒山也是同樣:從山腳下有長廊石階蜿蜒上山,一路上經過許多寺 廟。整座山都有佛寺,從理論上說,這一路石階上山,都必須光腳,但事實上,山路太長,清掃得並不幹淨,還有小石子,也不可能真的全程光腳爬山。事實上,一 路沒有人管。隻是路上經過佛寺,走過大殿的平台,還是應該脫鞋。

爬山並不累,也不太熱,一路還有賣水賣吃的,可以走走停停,看看山景。山路很幽靜,遊人很少。這是接近山頂的一座廟。廟下麵,露出蜿蜒而上的山路長廊的木製屋頂。




接 近山頂的地方,有一處廟宇,佛像麵向山下,用手指著曼德勒古城。這也有個典故,傳說佛祖生前和弟子阿難菩薩Ananda曾登臨曼德勒山,預言道,此後 2400年,山下將會出現一座偉大的國都。2400年之後,正好是公元1857年,緬甸國王敏登Mindon,遷都曼德勒。我覺得,這事兒太巧,多半是敏 登國王為了遷都製造輿論,編出來的傳說。

在半山腰,有座比較大的寺院,供奉“白沙瓦舍利”,這是三塊佛祖遺留下來的舍利。相傳,佛祖火葬 以後,留下八萬四千顆舍利,由古印度的八位國王奉回,分十處建塔安葬。三百年以後,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崇佛,起出這十方舍利,重新分成八萬四千個小份, 分送四麵八方,建塔供奉,弘揚佛教。這是白沙瓦分到的佛骨舍利。白沙瓦那時是北印度,今天屬於巴基斯坦,到11世紀,北印度已經伊斯蘭化,佛塔倒塌,可是 8百年後,當地的博物館館長在發掘古跡過程中,意外在塔址發現了當年盛放舍利子的寶匣。20世紀初,英國統治大印度地區(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 拉),也統治緬甸。英國當局看到白沙瓦地區已經是伊斯蘭教的天下,於是“統籌”決定,把這些舍利送到佛國緬甸供奉。

下山之後,已經11點多,我沿著護城河向南返回,在內城東牆正中間的地方,有入口大門。護城河寬70米,水平如鏡。城牆高8米,周長3.5公裏。

這是從城外看護城河水,倒映著綠樹,城牆,和角樓。



太 平洋戰爭中,日本占領緬甸,1945年英軍大反攻,斯利姆Slim將軍指揮英國第14集團軍,奇襲敏鐵拉,直搗曼德勒。曼德勒剩下很少的日本守軍誓死頑抗 到底,戰鬥中,曼德勒王宮起火,整個內城建築被夷為平地。現在,隻有護城河,城牆塔樓還是19世紀的建築。(二戰中英軍和日軍在緬甸印度及整個東南亞戰場 的作戰,十年前拙作《陸軍元帥斯利姆和緬甸戰場對日作戰》中,有詳細介紹)。

從城牆東門可以進城,必須在門口買票領取通行證,城門有持槍哨兵,因為現如今整座內城,除了核心部分重建的王宮之外,都是部隊大院,遊客從城門到宮門,可以采取乘車,騎車,步行等任何方式,但是不允許離開這條大道,在大院裏到處亂轉。

內城核心的王宮,於90年代重建。



緬甸民族式樣的宮殿,紅木雕刻非常漂亮,屋頂很大,但是內部空間的采光不足。所以,和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一樣,從外麵看,比從裏麵看漂亮。宮殿內部幾乎沒有什麽陳設。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顧劍 回複 悄悄話 回複agoodday的評論:
願聞其詳,請多指教,請多指教。

據我有限的所知,這部石刻的經是巴裏文的大藏經,公元前29年在斯裏蘭卡的佛教大會結集而成。佛涅磐之後,很快就有一次僧眾的大會,到斯裏蘭卡這次之前,500多年間有三次集會,但是一直以來所整理出的成果,都是口口相傳。所以,這次的巴裏文經卷,是第一次見諸文字,也就是目前傳世最早的經了。
agoodday 回複 悄悄話 照片很美。感謝文中提供的很有價值的旅行信息。
"第四次結集"..."那是今天流傳於世的最早佛教典籍",這種說法不正確。
Fieps 回複 悄悄話 沒想到這個國家如此山清水秀,色彩豔麗,很漂亮,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