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帝都係列之三
莫斯科遊記
第五節.新處女公墓
在紅場克裏姆林宮這片之外,莫斯科最著名的景點,無疑是新處女公墓Novodevichy,地鐵Sportivnaya站出來之後右拐走5分鍾,到路口左轉,看見修道院就對了。這裏每天早9點開到晚6點。我第一天在莫斯科效率非常高,把克裏姆林宮紅場附近的景點一網打盡,夜裏還去看了芭蕾舞演出。第二天清早,再去新處女公墓。
新處女公墓屬於修道院,這片墓地裏埋葬著俄國曆史上文學,藝術,科學,曆史,等等各個領域的精英。在前蘇聯的政治生活中,最高級別的領導人埋在克裏姆林宮紅牆下,這裏埋葬那些有爭議的人物。個人認為歐洲最值得看的三處墳地:巴黎的拉雪茲神甫公墓,莫斯科的新處女公墓,維也納的中央公墓。
去新處女公墓之前必須做作業,否則,你懂得俄文也可以:公墓大門口有很大的說明牌,告訴你所有名人埋葬的地方,你拍張照按圖索驥就行了。說明牌隻有俄文沒有英文,我不懂俄文,事先做了一些作業,但是不夠詳細,還是漏了很多名人。裏麵的曆史文化名人太多,這裏隻能選取其中最有名氣,墓碑也比較好看的放在這裏。
這是馬雅可夫斯基墓
果戈理墓
契訶夫墓
芭蕾舞演員烏蘭諾娃
轟炸機設計師圖波列夫
赫魯曉夫墓,黑白兩色象征著毀譽參半的爭議人生
俄羅斯第一任總統葉利欽也埋在這裏,他的墓碑是俄國的三色旗
斯大林的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和夫人
這個墓園裏可挖掘的東西很多,我把俄文說明牌拍照之後,回到學校給我的俄國裔同事看,讓他給我翻譯一下,這才知道自己真的是掛一漏萬,難免遺珠之憾。
第六節.蘇聯時代的紀念碑建築:七姐妹,莫斯科地鐵,全俄展覽中心
在斯大林時代,蘇聯發展出了一種混合了哥特,art deco,文藝複興等幾種樣式的建築形式,所謂“斯大林式,因為強調高樓的垂直線條,哥特複興的味道比較重,也許稱為“蘇聯新哥特式更為合適。當時蘇聯人不但自己喜歡蓋這種建築,還“輸出革命,影響了不少社會主義國家。比如波蘭華沙,今年1月份我一出華沙火車站,就看到全波蘭最高的建築,仍然是1950年代蘇聯贈送給波蘭的“科學文化宮,在整個城市裏鶴立雞群,一柱擎天。波蘭雖然是社會主義國家,可是波蘭人在民族情感上憎恨俄國人啊,這座建築在華沙有個綽號,叫作“斯大林的雞 雞。在中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上海中蘇友好大廈(展覽館),北京展覽館,軍事博物館也受斯大林式影響。這種建築式樣,莊嚴肅穆,宏偉壯觀,可是造價太高。19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蘇聯戰後經濟實力恢複期,莫斯科建造了幾座斯大林式建築的傑出代表,合稱“七姐妹,散布於莫斯科環城線的四周,如今已經成為旅遊景觀。
這“七姐妹目前做什麽用途的都有。最容易去的地方,是阿爾巴特街盡頭的27層外交部大廈。
另外,在雅羅斯拉夫爾火車站(莫斯科環城地鐵線東北,去西伯利亞的火車停靠此站)附近,有七姐妹中的兩座,比較近的那座,現在是26層的希爾頓飯店,稍遠那座是Red Gate紅門辦公樓,11層外加一個非常高的尖頂,原來是前蘇聯重工業部。兩座樓都可以從火車站遠遠拍到。
在城市東南部,莫斯科河與支流Yauza河交匯處,有座22層高級公寓住宅樓Kotelnicheskaya河邊大樓。在城西,除去外交部大廈外,還有34層的烏克蘭旅館大廈,現在是Radisson旅館,和22層的Kudrinskaya廣場大廈,是蘇聯文藝界名人的高級公寓。
但七姐妹裏的大姐大,毫無疑問當屬莫斯科國立大學主樓,它座落在莫斯科河邊的山頂上,俯瞰城市,更顯得壯觀。這座大廈240米高,從1953年落成,直到1990年,都是全歐洲最高建築,直到今天,還是全世界最高的大學建築。
我在莫斯科的第二天中午,看完新處女公墓之後,就乘坐地鐵,滿莫斯科去拍那些蘇聯時代的紀念碑式建築。第一個就是這座莫斯科大學主樓
然後去拍攝全俄展覽中心,這裏落成於戰前的1939年,實質上是博覽會性質,但跟上海世博會不同,它是永久性的,裏麵有各個加盟共和國的展館,有各個主題館。這是中央展覽館。
這是航天館的紀念碑。
現如今,大門口已經是一片遊樂場,有一座很高的摩天輪。
莫斯科的地鐵,也是蘇聯時代真正的建築精品。世人都說莫斯科的地鐵站豪華,精美,本身就是旅遊景點。好在哪兒?我覺得,如果論嶄新,潔淨,莫斯科的地鐵站,絕對比不過上海,更不用說顯得破舊的車廂了。可是我的觀點,莫斯科的地鐵站和上海相比,就像拿歐洲的宮殿和現代的寫字樓相比。論現代化的設計,論舒適的空調,古代宮殿肯定和寫字樓沒法比,可是,宮殿的豪華,表現在精雕細刻,表現在藝術性,這是商業化的寫字樓,無論如何比不了的,因為寫字樓得講究成本控製,而宮殿,就不用精打細算。莫斯科的地鐵站,就像宮殿,那些馬賽克拚貼畫,那些柱子和屋頂的雕刻裝飾,那些大理石的貼麵,甚至燈頭上的王冠形雕刻裝飾,在在都是宮殿氣派,不用說現在顯得舊了仍然豪華,就算再過一百年,隻要維護得好,仍然是精美的藝術品。
這是莫斯科的Komsomolskaya 共青團站,最漂亮的地鐵站,看看穹頂和柱子上的裝飾。
基輔站
這是勝利公園地鐵站的馬賽克拚貼畫。
第七節。莫斯科的軍事博物館
在莫斯科的第二天,參觀新處女公墓,莫斯科七姐妹之首國立大學主樓,全俄展覽中心,都是很耗費體力的事情:從地鐵站出來要步行很遠,就算到了地方,建築尺度太大,圍繞建築物一圈就需要很長時間。但這些地方,和第三天我所去的三個軍事博物館相比,還真是小兒科。
第三天一早,我去了莫斯科郊外的庫賓卡坦克博物館。和美國阿伯丁的陸軍武器試驗場一樣,庫賓卡也是蘇軍裝甲坦克兵的試驗基地,繳獲來的世界各國坦克裝甲車,還有蘇軍自己的裝備,集合成博物館,對外開放。這個地方目前仍是軍事基地,位於莫斯科郊外60公裏,我當時是雇用了專門做軍事主題旅遊的俄羅斯當地旅行社,給我一個人開的private tour。因為二戰東線是裝甲兵的主戰場,蘇軍繳獲過很多珍貴的德軍裝備,許多收藏品,現在都是全世界獨此一家,就珍貴程度而言,庫賓卡絕對是兵器迷眼中神聖的地方。
對庫賓卡坦克博物館,我去年已經用專文和一百多幅照片,做了專門描述。考慮到讀我遊記的大多數都不是軍事迷,而我自己雖是軍迷卻不是兵器迷,所以,就不在這裏贅述。
從庫賓卡回來才剛剛中午,我讓導遊把我放到莫斯科城北的中央陸軍博物館。這個博物館有武器廣場,但我比較注意看陳列室裏的文物。看過庫賓卡,一般的坦克大炮已經提不起我的興趣了。
這張照片,是1935年斯大林授予第一批5位蘇聯元帥軍銜時的合影。
中國1955年授銜十大元帥是有排名先後順序的:朱彭林劉賀陳羅徐聶葉。同樣,蘇聯1935年五大元帥也有排名順序,依次是: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前排中間),副人民委員屠哈切夫斯基(前排左),副人民委員兼總參謀長葉戈羅夫(前排右),騎兵總監布瓊尼(後排左),遠東紅旗特別集團軍司令布柳赫爾(後排右)。拍了這張照片以後4年,五大元帥被斯大林槍斃了三個(屠哈切夫斯基,葉戈羅夫,和布柳赫爾)。1940年斯大林又授予第二批三人元帥軍銜: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副人民委員總軍械部長炮兵總監庫利克,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再之後,就是蘇德戰爭中晉升的元帥了。
這是國防部長伏羅希洛夫授銜時穿的元帥服。
這一組照片,應該是斯大林以後的曆任蘇聯國防部長:斯大林,布爾加寧,華西列夫斯基,朱可夫,馬利諾夫斯基,格列奇科,烏斯季諾夫,索科洛夫,亞佐夫。
朱可夫元帥的勳章,注意左上角連串四枚五角星,那是四次蘇聯英雄金星。蘇聯曆史上唯有朱可夫掙得四次蘇聯英雄,還有一個是勃列日涅夫,可勃列日涅夫的四次蘇聯英雄不是掙來的,都是自己授予自己的。不過,這些勳章裏麵,不包括蘇聯最高軍事勳章,珍貴的“勝利勳章。
這,就是傳說中的勝利勳章,用白金,紅寶石,174顆碎鑽(共16克拉)製造,總共隻授予過二十枚。
謙謙君子華西列夫斯基的元帥杖
美男子大情聖羅科索夫斯基的元帥禮服
偉大衛國戰爭勝利紀念館,這是唯一一個能有英文和俄文雙語說明牌的俄羅斯軍事博物館。這片“勝利公園尺度太大,除了紀念二戰勝利,還有拿破侖戰爭勝利的紀念碑。地鐵站勝利公園那站出口倒是就在這片地方,但是單單從地鐵出口,走到博物館入口,那個立著各方麵軍黃銅紀念碑的門道,就有半公裏多長。博物館背後的武器廣場,也是向後直線伸展的,結果,整個博物館的地界以地鐵口為起點,武器廣場的最遠端為終點,博物館建築為中心,呈1字縱向排開,遊客走到底還要原路再走回來,這一路完全沒有遮擋地在陽光下暴曬。看來,俄國的紀念建築設計,一味隻追求宏偉,根本沒有把人的需要考慮在內,以人為本這個概念,根本不存在於設計師的腦海中。
話說回來,牢騷歸牢騷,這個博物館裏的文物還真多,對於我這樣熟悉戰爭史的遊客,確實能看到許多珍貴而稀奇的收藏。
這是19世紀紀念拿破侖戰爭勝利的凱旋門。
紀念館門前的主紀念碑高141.8米,象征衛國戰爭的1418天。碑頂上有勝利女神像,碑前是聖喬治殺龍像。
這是“斯大林格勒之劍,戰時丘吉爾送給斯大林的國禮,紀念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
紅場勝利大閱兵,閱兵首長朱可夫元帥,閱兵總指揮羅科索夫斯基元帥。這是閱兵式那天羅科索夫斯基元帥佩戴的手套,腰帶,馬刀。
這一天的夜裏9點鍾,我從雅羅斯拉夫爾火車站登上東去的列車,離開莫斯科,開啟了橫貫西伯利亞的旅途。回想起來,莫斯科的三天,我的效率還是真高,第一天看遍所有普通旅遊者必到景點,第二天是蘇聯紀念建築,第三天則滿足我的業餘愛好,看了三個特大型的軍事博物館。來一次俄國不容易,主要是簽證太麻煩,既然來了,爭取一次把想看的地方,全都看一遍,這是我此次俄羅斯之行的原則。因此,彼得堡三天,莫斯科三天都搞得很累,求大求全,盡顯我暴走一族的本性。就算匆匆走馬看花,俄羅斯兩大城市典雅的建築,豐富的藝術收藏,還是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下一個星期,我至少有四天在火車上,由極動轉入極靜,也算勞逸結合了。
在西伯利亞的一路見聞,我會在另一篇遊記裏敘述。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兩篇,集中描述這兩座城市,而整個5月我由冰島到北歐五國,然後橫穿歐亞大陸,經過蒙古回到北京的全程路線,放在另一篇遊記,將更專注於線和麵的交代。
(全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