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從小在這裏長大,我對五大道這片區域可以說了如指掌。最近這些年,五大道環境的變化,也能感覺出不少:上麵提到的很多圍牆改成透明的花飾欄杆是一例。另外,睦南公園的欄杆拆了,改成開放式公園。很多小洋樓門前,都掛上石刻銘牌,說明房子的來曆。這些改進都是我很喜歡的。
還有很多讓人看了會心一笑的地方:上個月我在河北路上,給顧維鈞舊宅拍照的時候,遠遠過來一輛四人自行車。這個在國內真不多見。車上一家四口,父母帶著兩個花季的女兒(也許有一個女孩是女兒的同學?)。笑著和他們揮手打個招呼,他們也知道路上行人都在看自己,但象我這樣主動揮手打招呼的不多,於是也興高采烈地回應。
看一家四口其樂融融的背影,你不覺得這樣的雙人,四人自行車,和這住宅區的家居氛圍很相配麽?
某天傍晚,一個人騎車在五大道拍照的時候,看見這幕情景
當地社區的消夏納涼晚會,就在馬路邊的一小片空地舉行,忍不住駐足觀看。節目沒有什麽高水平,多數是街道大媽們扭扭秧歌,大家唱唱歌,唱唱戲,可是氣氛很好,覺得這裏的生活很休閑,很放鬆。
還有很多新添置的城市街頭雕塑,不時會給人驚喜。這是天津外語學院對過,街心小花園裏的拔蘿卜雕塑。
這是重慶道河北路口的銅馬車雕塑,比真實的馬車還大,平時總有遊客爬到馬背上,或者鑽進車廂裏拍照,等到沒人的時候拍下來,還真不容易。
五大道這片,本就是二三十年代的英租界,這樣的懷舊雕塑,和這裏的文脈挺般配,可算是相得益彰。
很多小樓年久失修,原先作居民樓用,逐漸破敗,隨著近些年這片地區的曆史文化價值被炒熱,這些居民樓都被有錢的公司買進,整修粉飾,一般來說,還都能“整舊如舊”,大批私人公司進駐這些小洋樓,也有很多開了茶樓餐館。前文的貴賓樓,狗不理都是例子。這棟樓,是我們昆明路小學附近的一處新開的茶園,看起來很有文化的樣子。
這是大理道東端起點的舊宅,房子還是原先的房子,花式欄杆和“五大道”的牌子,是現在新加上的。
進駐五大道的公司多了,積極的一麵是很多曆史文化建築整修和保護的成本,都由這些私人企業來承擔。也有不利因素。一是有時候私營企業在整修舊樓的時候,不是忠實於原來的風貌,而是胡亂修改,比如粵唯鮮酒家在疙瘩樓北翼的立麵和圍牆上加裝陶瓷裝飾,就廣受詬病。二是這些公司也為幽靜的五大道中心這四條林蔭道,帶來了過多的私家車輛。
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慶道這個核心區域,加上中間縱貫的雲南路,桂林路,昆明路,全都不走公共汽車,我小學時候隻有26路公共汽車走過大理道,後來也改了路線。這裏平時車輛稀少,更少聽見汽車喇叭聲。現在,大量增加的私人汽車成為這個區域主要的交通困擾。另一些觀光車輛卻沒那麽討厭,比如雙人和四人自行車,人力三輪車,馬車,不但方便了了遊人代步,而且給林蔭道增添了幾許舊時風情。
搬離那片小區也有十來年了,最近三年回天津的時候,總會騎車回去看看,畢竟是從小長大的地方,也許喜歡懷舊,是開始衰老的標誌吧?我想,自己畢竟是幸運的:在這個大興土木,到處“開發”的年代,很多朋友兒時的家園,都已經不複存在,兒時的記憶,也已漸行漸遠。而我長大的地方,直到現在,三十年後,麵貌居然變化不大,還能看到那麽多熟悉的景物。
雕欄玉砌應猶在,
----隻是朱顏改。
去國日久,難免在“小樓昨夜又東風”的時候,會從記憶深處,翻出那些點點滴滴,宛如揮手間袖底的一縷清風拂過,若有若無散在深深舊夢中。憶舊了麽?還能每年回來看看,在這裏安靜地傾聽周圍的安靜。----風物依舊。
小樓一夜聽春雨,
深巷明朝賣杏花。
素衣莫起風塵歎,
猶及清明可到家。
(全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