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爾同銷萬古愁:和丹草,也來亂談酒
(2008-11-18 11:32:13)
下一個
周末和星期一都忙,星期一還不在家,剛上來看到周一一下子幾篇傑作,象Drydrium MM的現代藝術米羅,象丹草的談酒,必有以報之,隻是剛剛來得及。
我的印象,似乎很多高度酒都是不好的葡萄酒“廢物利用”。據說最早的白蘭地,就是做葡萄酒覺得做不好,然後就二次蒸餾,索性做出高度的酒,於是就發明了白蘭地。當然,白蘭地也不全是拿葡萄酒二次蒸餾的。蘋果酒再蒸餾加工,就是蘋果白蘭地,還有櫻桃白蘭地。
Cognac,我記得小時候看國外翻譯過來的小說,一般都翻譯成“科涅克白蘭地”或者“科涅克葡萄酒”。
法國的茴香酒和西班牙的雪利酒也是,最初葡萄酒做不好,變通變通,加上香料,就成了名酒。這次暑假去西班牙,愛上了雪利酒。那邊似乎很少叫做sherry,盡管遊客用英語點雪利酒,服務員也明白。他們的菜單上都叫 wine from Jerez,因為Jerez那邊出的最有名。
我以前不喝雪利酒。回美國以後去附近大的liquor store買,還真發現有Jerez出產的。不過美國雪利酒一般是甜的,creame,和甜點一起喝。在美國要買wine from Jerez的話,不但要看到是sherry,還要注意一定是dry的。
蘇格蘭威士忌,我挺喜歡,Johnny Walker從最便宜的紅方,到最貴的藍方都喝過(藍方那次是有人請的,自己可買不起)。據說講究的人要喝 single malt,不加冰塊不兌水。我什麽也不懂,經常加冰塊喝。
我喜歡威士忌的原因,是入口醇和,不衝,不上頭。不知道的情況下,一氣喝下去一杯子也不覺得什麽。但是後勁極大。我自己第一次喝的時候,就上過當,幸好是自己在家喝。這種酒,用來在酒桌上灌不太懂酒的MM,應該比較具有欺騙性。在上海認識兩個在複旦上本科大三的小MM,聊起來酒的時候,居然兩個都有第一次喝威士忌被灌到吐的經曆。
我個人不懂伏特加,金酒Gin,和郎姆酒。在我有限的見識看來,這三種和龍舌蘭酒,都是兌雞尾酒的基酒,才會用到。似乎英國人很喜歡金酒,去英國旅行的時候,在酒吧裏聽說正宗的馬提尼雞尾酒Martini,基酒是用金酒,而不是伏特加的。金酒,伏特加,朗姆酒我倒是都單純喝過,覺得不好喝。尤其郎姆酒,甘蔗釀造的,小時候看魯濱遜漂流記一類的航海小說和海軍故事,總看到朗姆酒,挺向往的。買回來單純喝的話,味道太衝,覺得不愧是水手喝慣的東西。我是消受不起的,隻能兌雞尾酒。
而伏特加,我的俄國同事說,我總是用錯誤的喝法:我習慣象白酒一樣慢慢品,sip,伏特加的味道象純酒精,品不出什麽回味來。俄國人說,他們的正宗喝法是,一小盅一口悶。
至於香檳,上周四我剛參加了一個香檳講座,我們學校每學期都有品酒講座,主講的是wine quarterly review的編輯,是我們學校英語係的教授。上學期是講的加州的Pinot紅酒。因為今年去普羅旺斯的時候,還特別去了蘭斯Reims,香檳的首府,去參觀了酒窖,所以這次講座特別感興趣。我拿了他的香檳講義回來。據他說,vintage香檳(另外有香檳是各個年份的酒調的,不講年份,叫non vintage 香檳),近年的,1999 和2002年的都好。前兩年的講座,他說過91, 96年的香檳好,可是現在太久遠了,一般人買不起。另外,今年裝瓶的香檳,據說也非常值得期待。(當然,香檳都是在裝瓶前貯存過一些年頭的,所以2008的vintage year,絕對不是2008的葡萄釀的)。
我想,酒這方麵,饕哥應該很有心得。挺想聽聽行家的評論。饕哥饕嫂如果有空的話,寫個葡萄酒教程吧,象dryadium的現代藝術係列一樣,肯定特受歡迎,也讓大家長長見識。
其實最愛的還是好的紅酒與花雕,飲上一杯,總是讓人意猶未盡。
還有一種(意大利的)燒酒叫Grappa的,據說是用釀葡萄酒剩下的渣滓再加工製成的。雖然原材料不太好,但可以暖胃,助消化。口味也很純正,很象我小時候奶奶常零拷的“綠豆燒”--這種綠豆釀的燒酒現在基本上已經看不到了。 一個朋友的父親送了一瓶Grappa,淡淡的顏色,裝在水晶材料的酒瓶裏,顯得晶瑩剔透。
喜歡你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