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巴黎的藝術博物館
(本章提要:盧浮宮,奧塞博物館,畢加索博物館,羅丹博物館,蓬皮杜中心)
巴黎是曆史的巴黎,更是文化的巴黎。巴黎文化裏,有左岸,蒙馬特爾高地這樣比較草根的文化,也有盧浮宮為代表的高不可攀的曆代藝術精華之所在。我曾經在大學本科的時候熟讀藝術史,近些年雖然藝術史有點荒疏了,但是勤跑博物館,直觀的欣賞卻越來越多。這些年來,盧浮宮是我夢寐以求要來參觀的地方,確切地說,是來朝聖。
盧浮宮在亨利四世那個時代還是法國王宮,後來路易十八聽到拿破侖百日政變的消息時,是在旁邊的土伊勒裏宮,再後來,王朝沒了,王宮也沒了,雖說是“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可畢竟還沒有“宮闕萬間都作了土” ,盧森堡宮現在是法國參議院所在地,除了盧森堡花園之外,不對外開放。土依勒裏宮一把大火燒了,以後再沒有修複,現在隻剩下花園,和土依勒裏這個地鐵站名。盧浮宮則很早就轉作藝術博物館,對百姓開放。我參觀盧浮宮的經曆,得益於事先做了最周密的準備工作,居然能夠在迷宮般的盧浮宮裏,搶在人潮湧入之前20分鍾之內參觀完“三寶” ,總共三個半小時可以看完我這次想看的所有名作,而我對藝術史所知並非淺薄,想看的絕對不少。那天效率之高,直到今天寫這段的時候,還禁不住笑出聲來。竅門是這樣的:首先,要頂門去,早上9點半開門,我9點10分到達,在庭院中拍些貝聿銘玻璃金字塔與古典王宮建築交相輝映的照片,之後馬上進宮。(這個玻璃金字塔,當年也跟艾菲爾鐵塔,蓬皮杜中心一樣,建成的時候挨罵,後來變成了天才的傳世傑作。突發奇想,北京那個國家大劇院,現在挨了不少罵,將來會不會也這樣呢?) 。其次,要選對入口。玻璃金字塔正門人太多,即便頂門去,你也是跟在上千人屁股後麵亦步亦趨,哪裏還有先機呢?我的博物館通票,在許多景點視為團體票待遇,可以走團體入口,不必排隊,所以我從黎塞留入口進宮,這樣又超越了至少幾百人。還可以直接從地鐵入口憑通票進入,但是因為我從中庭拍照之後退出來,地鐵出口反而不如黎塞留入口近便。第三,最最要緊,一定事先把盧浮宮地形圖熟讀,甚至背出來,到入口再拿幅盧浮宮示意圖作參照,尤其是所謂“三寶” 的位置,這三樣一定會聚集最多的人群,因此,即便要繞些冤枉路,也要首先拜望過這三位女神,再從容去看別人。下麵兩張照片大概拍攝於進宮後10分鍾,我可以在周圍幾乎無人的情況下,與帶翼勝利女神和維納斯合影。
第三位“女神” ,好像去過盧浮宮的大多數朋友回來都說失望至極,蒙娜麗莎畫幅既小,又嚴禁拍照,人流眾多還不能停下來仔細欣賞。說實話,我也挺失望的,我以為這幅傳世名作即便不象“拿破侖加冕” 的尺寸那麽大,至少跟真人也該差不多同比吧,沒想到這麽小,藏在防彈玻璃後麵連眉眼都看不清,不懂為什麽弗朗索瓦一世會把她掛在浴室裏,天天欣賞。不過我來的時候早,至少沒有很多人,還可以在畫前麵想停留多久停留多久,即便被隊列推著走過,也能馬上轉身再從隊尾排一次。
據說很多遊客都是慕名來看過這“三寶” 就轉身出去了,那絕對是入寶山而空回,其實你不用太懂藝術史,盧浮宮有些藏品的名氣,絲毫不亞於那三位女神。比如這塊黑色刻字碑,就算你忘記了中學曆史課本上怎麽說的,也應該聽過周傑倫那首“愛在西元前” 的歌吧?對了,那就是漢謨拉比法典,人類條文法的老祖宗,比摩西十誡還早四百年。
你知道嗎?“以眼還眼” “以牙還牙” 就是從這裏來的,法典第196條和第200條。
其實說句實話,盧浮宮收藏的文藝複興傑作,雖然有達芬奇“蒙娜麗莎” “岩間聖母” 米開朗琪羅雕塑“奴隸”這樣的扛鼎之作,但畢竟就整體水平而言,未必就比得過文藝複興的本土意大利。盧浮宮收藏質量最精,天下無匹的,應該是19世紀前期新浪漫主義,新古典主義大師的傑作。這是達維德的“拿破侖加冕” ,其實不是畫的皇帝從教皇手中搶過皇冠,自己加冕那個有趣的細節,而是畫的拿破侖給皇後約瑟芬加冕。
達維德另一新古典主義名作“賀拉提三兄弟之誓” 。
(達維德另一幅名作“馬拉之死” 不在盧浮宮,而在布魯塞爾的皇家藝術博物館) 。
“墨杜薩之筏” 。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 ,有傳說德拉克洛瓦是拿破侖的外交大臣,老狐狸塔列朗的私生子。
米開朗琪羅“垂死的奴隸” “反抗的奴隸” 兩尊雕塑。
法國文藝複興到巴羅克時期波辛的名畫“強奸薩賓女人”,取材於古羅馬建城初期的故事。
“美麗的加布裏埃爾”,加布裏埃爾是法王亨利四世的情婦,後來因難產而死。我記得今年showtime頻道播出的“波旁王朝”第一季裏麵,有一個鏡頭是抄襲這個畫麵的造型。
如果評說全世界三個最頂尖的藝術博物館,那應該是巴黎盧浮宮,倫敦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另外兩個我都去過,與它們相比,盧浮宮的強項在繪畫,而文物類收藏則遜色。但這裏畢竟也有不少珍貴古董,這是查理曼大帝劍,曆代法王加冕的禮儀用劍。
查理曼大帝王冠,其實作於1804年,為了拿破侖加冕而造,達維德“拿破侖加冕” 畫上皇帝戴的,應該就是這頂。
說到王冠,盧浮宮有王室珍寶展覽,但是嚴禁拍照,所以我沒有照片。說起來有點搞笑:展出的法國王室珍寶中,最珍貴的應該是路易十五王冠,和拿破侖三世皇後冠。但路易十五王冠上鑲嵌的珠寶在大革命時,被革命群眾破四舊了,換句話說就是沒收私吞了。現在展出的王冠,寶石都用玻璃仿造。這比倫敦塔城堡的英國王冠珠寶,畢竟差了不止一個檔次。
漫步在盧浮宮裏,經常會有意外驚喜。這幅巴比宗畫派代表人物柯羅的“蒙特芳丹的回憶” ,是藝術史上非常著名的風景畫,我大學本科時代就聞名已久,在盧浮宮的各種介紹指南中居然名不見經傳。今天是偶爾走過,無意間發現這幅尺寸很小的畫作。
安格爾的“土耳其浴室” ,中央的裸女,是重複他另一名作“浴女”。
安格爾是法國新古典派最後一位大師,比他稍微年輕一些的同時代畫家已經是早期印象派了。安格爾的畫風非常唯美,作為時代承上啟下的人物,他的另一幅作品“泉” 在中國曾經引起轟動,現在不在盧浮宮,而在奧塞博物館。
巴黎除了盧浮宮之外,奧塞無論就規模還是影響力,絕對排名第二,如果你喜歡印象派,那麽即便不去盧浮宮,也要去奧塞。奧塞博物館當年是一處火車站,1970年代改成博物館,專門展出1848到1914年的近現代繪畫,而這個時代,恰巧是印象派的鼎盛時期。奧塞很大一部分藏品,來自盧浮宮的印象派收藏。就展出的作品數量而言,奧塞當然比不上盧浮宮,但是我覺得這裏的編排非常好,每位印象派大師,按照年代早晚都有專門的展室。
這幅,就算從來沒見過,我也能猜出絕對是莫奈的作品,除了他,沒人能把倫敦議會大廈畫成這樣。
凡高一生窮困潦倒,這是他生前唯一賣出去的一幅畫。
馬奈名作“奧林匹婭”,注意到跟同時代的唯美古典派大師安格爾所畫裸女的區別了嗎?漂亮是一樣漂亮,可是人物直視著你,美得直白而富有侵略性。
米列名畫“拾麥穗者”
據博物館圈內的懂行人士說,因為近些年印象派在藝術品市場上時髦,而美國人日本人購買力強大,現今北美比法國擁更多更好的印象派名畫。此言好像不假,我自己在美國的各大博物館,都看見象凡高“向日葵” 莫奈 “睡蓮池塘” 這樣的名作,就在一個半月之前,還在芝加哥藝術學院博物館,欣賞了修拉的“大碗島星期天” 。不過就單個博物館而言,我不相信美國有哪個博物館的印象派收藏象奧塞這麽豐富,這麽係統,起碼我去過芝加哥藝術學院,紐約大都會,華盛頓國家畫廊,洛杉磯的蓋蒂,費城藝術博物館,這幾家單論印象派,應該還比不上奧塞。
奧塞博物館二樓的露天大陽台,是個我喜歡的地方,這裏麵臨塞納河,可以俯視盧浮宮,並遠眺對麵蒙馬特爾高地上,聖心教堂的白色拱頂。豔陽高照的明媚日子,這裏絕對是曬太陽,看風景的好地方。
在奧塞博物館的二樓有羅丹雕塑,還有羅丹的情人和學生克勞黛爾的作品“成熟” 。我上個月剛看完依莎貝拉-阿佳妮的電影“羅丹的情人” ,她演這位美麗,才華橫溢而又不幸的克勞黛爾。這尊作品是克勞黛爾最成功的名作,一個悲劇:她成為羅丹的情人,但羅丹最終選擇了自己的原配妻子,棄她而去。她在被監禁了三十年之後,死於精神病院。因為知道這個故事,很容易將這個雕塑看作她生活的真實寫照。我最初就是這麽理解的。但為什麽叫做“成熟” 呢?雕塑本身如果就是寫一場戀愛悲劇的話,難道失戀跟成熟有什麽必然的關係麽?(天下盡有失戀一回又一回,還長不大的傻瓜,例如我自己)。後來看了那個電影,阿佳妮有句台詞,“那三個人都是我,三位一體” ,給我一個啟發:其實這三個人物都是一個人的三個化身,中間的男子是本尊,他在自己的天真(跪著的少女)和成熟(年長的婦人)之間掙紮,雖然戀戀不舍於天真,但最終無可避免地選擇了成熟。其實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在天真和城府,童稚與成熟之間掙紮的經曆,這就是我理解的這個作品取名“成熟” 的真意。真正好的藝術,可以直擊人性,而超越具體的時代和階級,這是我喜歡這個雕塑的原因。
奧塞博物館的二樓是個看羅丹作品的好地方:在小空間裏麵集中了最著名的傑作,可是如果你是羅丹雕塑的粉絲,值得去巴黎殘廢軍人院附近的羅丹博物館,專程造訪。那裏不太大,曾經是他的故居,現在花園裏布滿了羅丹的大型作品和石膏草稿,包括地獄之門,加萊義民。大家都知道加萊義民是取材於英法百年戰爭,英王愛德華三世圍困加萊,城市投降,送出這幾位士紳獻上城市鑰匙,任由英軍宰割的故事。可是大多數人不知道故事的結局:曆史上愛德華三世不但沒有屠城,連這六位義民也赦免了,這六人沒有一個死於英軍刀下。可能因為我看過費城的羅丹博物館,這次我對巴黎羅丹博物館的室內小型作品,更感興趣。例如這座“吻” ,羅丹的成名之作,第一個贏得公眾追捧的作品,不過羅丹自己並不滿意,他覺得力度不夠,太過於溫情脈脈。
注意到沒有,這幅“手” ,是兩隻右手互握?
我這次專門造訪的另一處中小型藝術博物館,是畢加索博物館。這裏也是畢加索當年的住宅和畫室。在他的故鄉巴塞羅那也有畢加索博物館,我自己沒有去過巴塞羅那,看書上說巴塞羅那那裏主要是他青年時期,或者“藍色時期” 的作品;巴黎是畢加索後來工作生活的主要據點,以收藏畢加索中晚期作品為主。坦率地說,我個人對中晚期畢加索的立體主義,抽象主義,完全無法欣賞,用博物館通票,在兩層小樓裏匆匆打個轉,就出來了。看看這幅畫,這是畢加索的情婦朵拉-瑪爾的肖像,我在博物館看到過她的照片,是個很漂亮的女人,可是畫成這個樣子,好看嗎?
我不懂現代藝術的審美觀發生了什麽,我隻知道,如果有人把我畫成這副樣子還拿出去展覽,我一定會老實不客氣地在他腦袋上拍一板磚,而且一定要見血,這叫“行為藝術” ,是吧?
我喜歡跑藝術博物館,在看了一些經典藝術的博物館,象大都會,國家畫廊之後,自以為“懂得藝術” 了,可是等跑上一兩處現代藝術的博物館,象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又暈了,不但不懂什麽叫“藝術” ,連什麽是美醜,我都分不清了。看來我能欣賞的藝術,大概隻能以印象派為時間下限。因此,我對蓬皮杜中心,沒有抱太大期望。我覺得蓬皮杜中心廣場和周圍的那些雜耍賣藝,零食小吃,都很有魅力,有點蒙馬特爾高地上那種波希米亞的味道,也有點嬉皮的味道。蓬皮杜中心建築本身,被尊為後現代建築的典範,我還真沒看出好來:所有管線都露在外麵,能好看嗎?讓人聯想起女孩子的“內衣外穿” ,可內衣外穿畢竟能讓人有性感的聯想,建築物也來內衣外穿,這跟性感有關係嗎?
蓬皮杜中心裏麵其實很漂亮很舒適的,一是室外自動扶梯直上六層,遠看巴黎市容,視野非常舒適。二是中心內部公共圖書館,閱覽室,電影院,餐廳,樣樣俱全。當然主體部分還是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憑博物館通票可以參觀,但是各個展廳的內容和主題經常變化,沒有永久性展出。據說欣賞現代藝術,不在於你讀懂它,隻在於你的直覺喜歡不喜歡。我挑了這兩樣,直覺上還是很喜歡的作品,起碼比較具象。這頭犀牛,我喜歡它鮮紅純正,光彩流溢的通透感。
這座雕塑也有點意思,兩個人擁抱,其中一人卻在與另一人接吻,我喜歡這種刻板嚴肅裏透出來的冷幽默。
另外,巴黎的莫奈博物館,本來也想去看看,主要是衝著那幅令印象派得名的“日出印象” 名畫,可是一來它的地點太偏,地鐵不容易到達,二來我的博物館通票不能在這裏使用,這次沒有時間前往了,下次有機會一定會來。
順便再侃幾句藝術評論:我從來就不相信所謂“藝術是有階級性的” ,這種荒謬的論斷。但我非常讚成“我們的藝術應該為人民群眾服務” 這句話,問題在於,“人民群眾” 是誰?我認為就是“人” ,所有的人,普遍的人性,最廣大的受眾。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之一,是階級分析法,把“人民群眾” 定義為無產階級,將階級分析法與“藝術為人民群眾服務” 結合起來,從邏輯上,勢必導向“藝術有階級性,無產階級的藝術” 這個怪胎。真正偉大的藝術,感動的是所有的人,你去看安格爾,你去看敦煌壁畫,你去讀雨果,你去讀李白,千載而下,仍然能讓你感動。退一步,咱們就說杜甫,杜詩人稱“詩史” ,夠寫實了吧?可是“三吏三別”為什麽能感動和平年代的我們?感動我們的不是“安史之亂”中的悲劇,而是人類的生命在“所有戰爭”中的悲劇,而隻要有人類,就有戰爭,隻要有戰亂,人的生命就是如此渺小,如此無奈。這個主題,完全不因時代和階級而改變,這個主題,跟“飄” 之所以成為偉大的小說,道理是一樣的。所以,偉大的藝術,超越時空,超越階級;屬於全人類,感動全人類。也就因此,藝術的巴黎才是不朽的城市。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