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紐約飛慕尼黑的航程7個多小時,顯得出乎意料地短,記憶中似乎夜裏睡上一覺,看個電影,吃兩次東西,就到了。這次去歐洲大陸之前,稍微有點擔心:一是第一次去非英語國家旅行,雖然自己懂點德語,猜標牌還可以,會話完全不行;二是我第一次嚐試不帶當地貨幣,完全依靠ATM機取款。這樣做在匯率和手續費上有很大好處,我年初在倫敦已經試過,可是當時畢竟身邊還有200英鎊以備萬一,這次真的是連一歐元零錢都不帶。結果這一切後來證明都不成問題,我很幸運,選擇慕尼黑作為歐洲大陸旅行的第一站:這座城市在6月中歐洲一家旅行雜誌和美聯社合辦的某次評比中,排位全球最適於居住城市第一名。我對慕尼黑的印象非常好,飛機還沒降落之前,從空中俯瞰西歐春天的田野,一塊塊方方正正的彩色田疇,連綴成幕天席地的錦被,不但有綠色,還有成片的豔黃色油菜花,紅褐色的土地,都令人賞心悅目。慕尼黑機場無論地鐵S-bahn, 旅館通勤車,行李寄存,標識非常清楚,從機場中心廣場地下,就有地鐵站,S1和S8兩條線一個走城東,一個走城西,從機場到市中心和火車站的距離都差不多是45分鍾,同一個站台間隔發車,所以坐任何一線都可以。上站台之前有自動售票機,全城的自動售票機都可以顯示英文,所以不必擔心。不過有一點要注意:要準備好現金,慕尼黑的自動售票機不能用信用卡(可以用一種類似Mastercard的卡,但是我試過用自己的Mastercard,不行,我猜它允許的是一種當地的銀行卡) ,這一點跟美國大多數城市不同。
這是地鐵沿線路過的一大片油菜花田。
跟歐洲多數城市一樣,慕尼黑地鐵票價也以城市為圓心,按距離遠近分區,總共4個區,所有的舊城旅遊景點和火車站,都在中心1區,奧林匹克公園和寧芬堡宮在2區,而機場在最遠的4區,一張從機場到市中心單程票就要8。5歐元,象我這次是上午到達,白天總還要在城裏轉轉,索性買全部4區的一天通票,才9。6歐元,劃算得多。如果是兩人或者居家旅行,還可以買全4區的partner全天通票,17歐元一張票可以管2到5個人。如果不去飛機場的話,那麽市內中心一區的全天公交通票,一個人是4。8歐元,2-5人partner票是8。5歐元。如果呆的時間稍長的話,也可以買3天的一人或partner市內公交通票。當然有那種10次票strip ticket,不過我出門玩,一般都不願意買這種打卡的票,不管是否便宜,因為不知道能否正好用完,還是用全天通票省心。德國的城市地鐵係統分S-bahn和U-bahn,基本上S-bahn相當於城郊火車,象巴黎的PER,但在城裏兩者沒什麽區別。我對慕尼黑的公共汽車感覺最好:車廂內的液晶屏幕不斷顯示以後幾站的站名,而且有大致多少分鍾到達,英德雙語,對旅遊者非常方便。美國的公共汽車沒有這麽好的設備,而上海公共汽車裏的液晶顯示屏用於播放廣告,起不到指示路線的作用。慕尼黑公共汽車車站上,也有顯示下一班汽車還有幾分鍾到達的雙語電子顯示屏,這在上海隻有地鐵站台才有,而在美國各大城市,連地鐵都沒有。
(1) 舊城中心區
慕尼黑的景點集中於市中心的舊城,以新市政廳為中心,門前一條東西向的步行商業街,向西數百米是聖母教堂 Frauenkirche,德文Frau 是Madam,Kirch就是Church,它的兩個洋蔥頭圓頂背襯遙遠的阿爾卑斯群峰,是慕尼黑舊城天際線的標誌。
從市政廳向北步行幾百米,就是巴伐利亞王宮Residenz和紀念巴伐利亞曆史上軍事將領的統帥堂,20年代希特勒剛發跡的時候,組織“啤酒館政變” 想在巴伐利亞州奪權,結果遊行隊伍在統帥堂門前被警察驅散,希特勒坐了幾個月的牢,利用這段時間在獄中寫出那部臭名昭著的“我的奮鬥” 。當時在統帥堂前,跟希特勒一起走在遊行隊伍前排的,是一次大戰後期德軍總參謀部實際上的靈魂人物,軍需總監(副總參謀長) 魯登道夫上將。別看這個退休老頭是頑固的軍國主義分子,又同情納粹,可人家畢竟是堂堂正正的德國軍人,正牌的德軍統帥,關鍵時刻能迎著槍彈和警棍向前走,而聽見槍聲第一個向後轉逃跑的就是希特勒本人。啤酒館政變失敗之後,老將軍再也不理那個前陸軍下士。
這個金碧輝煌的長廊供奉王宮裏的曆代巴伐利亞選帝侯祖先畫像。
我很喜歡這個國王接見室的希臘式浮雕裝飾風格,簡潔,典雅,讓我想起古希臘那些黑紅色浮雕的瓶子,但這個房間的色調又變化成黃色,仿古而不泥古。
從市政廳廣場向東北步行百米,是慕尼黑最著名的啤酒屋Hofbrauhaus,brauhaus就是brew house。而從市政廳向正東可以走到依薩河邊Isar。以上這個區域,以市政廳為中心,步行下來有半天的時間足夠,就算要進Residenz王宮參觀,一天也綽綽有餘。網上介紹慕尼黑中心區景點的很多,我也不打算重複那些旅遊指南。我隻在上麵大致概括一下,貼幾張照片就行。我想重點說幾處我特別喜歡的地方,一般遊客不太注意的,因為我個性喜歡鬧中取靜,不喜嘈雜,這幾處都可以算顧劍的personal picks吧。
第一個,是在市政廳內庭休息。如果按照藝術史上的流派和風格來說,羅馬式之後在西歐中世紀流行的是哥特式,後來文藝複興式搞複古,模仿希臘羅馬時代的簡潔,再後來發展到18世紀的巴羅克式,富麗堂皇,晚期巴羅克又叫洛可可式。這些藝術風格,不僅是說建築藝術,其他象繪畫,音樂,甚至小說,大致也經過這幾個時期。古典哥特式建築的代表作,象巴黎聖母院,科隆大教堂。後來到19世紀,人們覺得晚期巴羅克太複雜太繁瑣了,於是又來一次複古,象美術上的新古典派,新浪漫主義,都是這個時期,我過段時間寫巴黎遊記的時候,寫盧浮宮肯定會提到象達維德,德拉克洛瓦,安格爾這些新古典或新浪漫派畫家。在建築上,19世紀很多工程都模仿中世紀哥特建築,而且當時歐洲的經濟科技水平早已遠超中世紀,建築物做得比那時更堂皇,這個風格因為是模仿真正的哥特式,所以叫“哥特複興式” 或者“新哥特” ,屬於當時歐洲新古典風格在建築上的一個表現形式,代表作比如倫敦塔橋,國會大廈,還有這個慕尼黑新市政廳,如果說白了,其實“哥特複興式” 也就是百多年前的“假古董” 。新市政廳確實宏偉,而且裝飾繁複,正麵有著名的大自鳴鍾,廣場上有噴泉和鍍金的聖母聖嬰像石柱 Mariesaule,saule大概是英文的column。據說在灰燼星期三節日,把你的空錢包放進噴泉裏,將來你的錢包會一直充盈。而廣場上的鍍金聖母像,1960年拆開清洗的時候,據說石柱下麵發現埋著“真十字架” 的殘片。真十字架是當年釘死基督的十字架。
在瑪麗廣場Marienplatz上,絕大多數遊客都滿足於拍拍照,然後就順著步行街去購物了,所以廣場上人山人海,到10月啤酒節更不得了。而我真正喜歡的,是走進市政廳大門,來到露天的內庭(有多少人即便來到市政廳前也仍然不知道這裏可以隨便走進去?) ,內庭與廣場簡直就是兩個世界,有個露天咖啡館,人很少,安安靜靜,可以坐下來從容地欣賞市政廳的複古建築,來杯啤酒,或者在這裏吃午飯。這個咖啡館比較高檔,不便宜,但就地點而論,確實不算貴,一道主菜大約也就16,7歐元的樣子。看這張照片上我身後的空座位,當時是周六下午,想象僅僅一門之隔的廣場上該是如何地嘈雜。我非常欣賞這種世外桃源似的環境。
這是我當時點的啤酒和豬蹄膀,蹄膀跟東坡肘子的做法差不多,也是煮得非常爛,跟中餐最大的不同在於皮經過油炸,趁熱吃很香很脆,但是冷了就硬得咬不動了。我在這裏告訴服務生pig feet他不懂,這應該叫Schweinshank,schwein好像在英文裏也有這個詞,也是豬的意思,起碼我前兩月重看80年代皮爾斯-布魯斯南(剛卸任的007)主演的電視喜劇偵探片“斯蒂爾傳奇” 的時候發現,有一集斯蒂爾偵探所買了一大群豬作投資,斯蒂爾就說schwein這個詞。而shank是腿應該也是英文,電影“勇敢的心” 裏麵老國王愛德華一世綽號“長腿” 不就是long shanks嗎?
第二個個人推薦還是吃,是去Hofbrauhaus的後院。Hofbrauhaus是慕尼黑最有名的啤酒館,室內又有巴伐利亞風格的音樂表演,自然顧客盈門。我卻喜歡穿過大堂,去它的後院,這裏與街道隔絕,有個清雅的院落,中心是石頭噴泉,整個院子被幾株菩提樹的濃蔭覆蓋,點綴著鮮花,跟室內相比,不但環境優雅而且涼爽得多,人也少很多。我自己平時不愛喝啤酒,嫌口味苦,但是德國的weiss bier卻很適合我,它的味道比較淡,那天傍晚我居然能夠在空腹狀態喝兩紮啤酒,然後步行去依薩河邊拍照,大概也算是自己喝啤酒的最高紀錄了,因為我平時不喝啤酒的。
(注:雖然這是慕尼黑最著名的啤酒館,但的確不是1923年希特勒啤酒館政變的那個地方,那個啤酒館叫做 Burgerbraukeller,二戰中被毀,後來再未重建)
第三處個人推薦是依薩河邊Isar 。慕尼黑的依薩河,自然不象倫敦泰晤士河或者巴黎塞納河那麽著名,可是如果與塞納河比較,個人更喜歡依薩河,因為塞納河邊的紀念性建築太多,河岸的石頭砌得太規整,過於人工,而依薩河邊花木扶疏,將岸邊掩映得自然而舒適,當枯水季節,河床一半的白色鵝卵石灘裸露出來,遊人甚至可以走上河灘,與河水來一次親密接觸。這是個十足休閑的所在,明媚,豔麗,卻不象塞納河那麽高貴,在這裏,你可以不必屏息去崇拜,不必提醒自己“啊,我來到了久已向往的聖母院,我來到了艾菲爾鐵塔前” ,你隻需走下河灘去玩水,坐在花園裏發呆,甚至躺在石頭岸邊,“楊柳岸,曉風殘月” 亦無不可。尤其是傍晚的依薩河, 走在通往河心島的橋上,看橋下,斜陽脈脈水悠悠 ,會有一點點“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 的悵然。依薩河邊盡管有德意誌博物館,科學博物館,但與市中心相比,不算著名的景點,這也是我喜歡這裏河邊的原因之一。
第四處個人推薦是城西南的Asam教堂。它離開中心廣場有點遠,沿著Sendlinger大道走路大約15分鍾,平時來這裏的遊客比較少,地鐵坐一站到塞德林格門Sendlinger Tor,中世紀舊城的西南門,門內沿街有座外觀不太起眼的教堂,也是臨街的房子,與旁邊民居相比,唯一打眼的地方,是波浪狀的門口正立麵。但是進到Asam 教堂裏麵再看,我驚訝得屏住呼吸:這個小教堂的內部裝飾,絕對是我所見過的,最富麗堂皇,最紛繁複雜的內部,不用說慕尼黑聖母教堂簡潔的內部無法與之相比,就連巴黎聖母院,科隆大教堂這些舉世聞名的傑作,其內部裝飾與之相比也要相形見絀。
這是教堂內部。
再來一張局部的,注意這裏連柱子都沒有一根是直的,而是成螺旋形上升,象火焰一樣。洛可可。這是最經典的洛可可“火焰式”。如果這還不能稱為洛可可的話,我想世上沒有那個地方配稱為典型洛可可了。
就連進門處的鑄鐵欄杆,也搞成這樣複雜的裝飾花紋。
這個教堂很小,也不夠著名,而且洛可可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本身過於複雜,過於貴族化地纖巧,不夠簡潔有力,這是史有定評。但是如果要直觀地了解什麽叫做華麗,什麽叫做洛可可,什麽叫貴族式的腐敗,Asam教堂絕對會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實際上在整個慕尼黑的三天之內,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個並不著名的小教堂。
(2) 外圍寧芬堡,奧林匹克公園,達豪集中營
我總共在慕尼黑住3天,一天去新天鵝宮,一天舊城,一天外圍景點,慕尼黑城基本可以算沒有遺漏了。早上坐S2線地鐵再轉專線公共汽車,去位於城西北20公裏的達豪集中營Dahau。這裏在納粹時期是德國境內最著名的兩個集中營之一,現在辟為大屠殺紀念館,(另一個是法蘭克福附近的薩克森豪森集中營) 。坦率地說,除非你是象我一樣精通二戰曆史的愛好者,否則對於一般遊客來說,這裏沒什麽好看的,並不值得專程前往。大多數人看不出所以然來。這張照片上,我身後是集中營的營房,現在隻留了一排房子,後麵都是其他房子的地基。我側麵是鐵絲網和崗樓,鐵絲網邊還有護城河,照片上看不到。在集中營遠端,鐵絲網和護城河外有一片看守住宿的營房,醫務室和焚屍爐就在那裏。
從達豪回慕尼黑城,我從Laim站下車,轉51路公共汽車直接去了寧芬堡宮,這是巴伐利亞國王的夏宮,原本以為這裏會很大,可能沒有時間參觀,可是後來發現除了花園真的麵積很大之外,寧芬堡本身的建築比市中心Residenz王宮要小很多,參觀起來無論如何不超過一小時。這裏比較有意思的是美人畫廊,19世紀路德維希一世國王時代(建造新天鵝堡的瘋狂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祖父),最漂亮的宮廷美女們的肖像,那時人們比較天真,相信人的外貌是心靈的外化,所以PPMM一定是心靈高尚,品德出眾。試問今天還有誰相信外貌和心靈的美麗有絲毫的關係麽?其實我還真的起碼相信一半:40歲以前,人的外貌是天生的,跟人品固然沒什麽關係,但40歲以後,你起碼得對自己的外貌負大半責任:你快樂麽?你做事問心有愧麽?你經常笑麽?你有修養有氣質麽?你斤斤計較麽?等等等等,年深日久都會影響外貌的,所以中國人也講“腹有詩書氣自華” ,相書上講“相由心生,亦由心改” ,我想應該是有道理的 。寧芬堡宮前有個很大的天鵝湖,養了很多水禽,那裏的天鵝都不怕人,我拍這張照片的時候,人都已經離開天鵝兩三步的距離,兩隻天鵝不理不睬,自顧自地在那裏曬太陽呢,趴在岸邊看起來真的很慵懶,是在午睡麽?
從寧芬堡宮門口有51或143路公共汽車直接去奧林匹克公園。1972年奧運會在這裏舉行,那屆奧運會後來以阿拉伯恐怖份子黑九月綁架以色列籃球運動員的悲劇而載入史冊,去年斯皮爾伯格的影片“慕尼黑” ,就是正麵描寫那次恐怖事件以後,以色列特工的複仇行動。奧運會後,奧林匹克公園的設施現在都開放給市民活動。那片地方非常大,有湖泊,小山,大片的綠地,最高點火炬塔可以坐電梯升到頂端,我很喜歡這個高塔,因為它頂上三層是露天的,所有的電視塔和很多著名高樓,都隻能讓人在室內觀景。這是從塔上拍的奧林匹克公園一角,下麵那個體育場的玻璃屋頂,可以走上去的,每天下午2點半有一次tour,你可以跟隨導遊在玻璃屋頂上走。當然,女生千萬別穿裙子,否則走光是百分之百的哦。
除了體育場館,寶馬汽車總部也緊鄰奧林匹克公園,僅僅一條高速公路之隔,而寶馬總部旁邊新的寶馬博物館建成之前,臨時的寶馬博物館,就座落在奧林匹克公園裏。作為曾經的寶馬車擁有者和粉絲,我自然不會錯過。顯然寶馬在國人中擁有眾多仰慕者,我發現寶馬博物館的參觀者中,國人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景點的國人比例。
這輛車很有意思,你恐怕很難想象,它是三十年代的產品,那個時候的汽車外形居然設計得如此前衛。據說今年還是去年在中國舉辦的一次國際車展上,寶馬公司運來一輛這種車,不過沒有公開展出,而是藏在樓上,隻有特別邀請的嘉賓才能看到。我聽網上新聞說的,不知是真是假。
(3) 新天鵝宮
新天鵝宮Neuschwanstein (Neu是new,schwan是swan,stein是stone) ,德國城堡中最著名者,迪斯尼標誌性的睡美人城堡,就以新天鵝宮為藍本。它產生於一個瘋狂國王的藝術夢想,與國王本人一樣,生不逢時:新天鵝宮看起來是座美麗的中世紀城堡,可是卻建造於工業革命時期,在它落成後兩年,巴黎連艾菲爾鐵塔都已經豎立起來了。有評論說路德維希二世不務正業,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也有人說路德維希建築宮殿城堡耗盡的是王室私人金庫,沒有動用國庫,而且他平易近人,與貴族大臣沒有共同語言,卻跟平民打成一片。毀譽參半,其實都有道理。我總覺得路德維希二世象中國曆史上的李後主,作為一個藝術家,夢想家,即便精神不太正常也沒什麽,反而容易激發藝術靈感;可是作為一國之主,又在那樣一個風雲激蕩的大時代中,要履行一國之君的政務責任,就不堪重負,屍位素餐了。事實上就在路德維希二世在位期間,歐洲經過了普奧戰爭,普法戰爭,由普魯士領銜,將德意誌各邦統一在普魯士-德意誌帝國的旗幟下,巴伐利亞從此失去獨立地位,成了德意誌帝國的一個邦。路德維希二世有個表姐,也是一生的好友,就是著名的茜茜公主。
還是十來年前,我在南開學習德語二外時,我的教授就在課堂上放映過他去慕尼黑和新天鵝城堡的照片幻燈,當時我已經是背包族旅遊者,再加上作為軍事愛好者,從小就崇拜德國的一切,當時我特別羨慕,也向往能有這樣的機會來看看,過了十年這個願望才得以實現。新天鵝城堡座落在阿爾卑斯山麓,除非自己開車,依靠公交不太容易去,而且無論如何也需要一整天的時間。我這次是幹脆在火車站附近跟Greyline的一日遊,這樣省心得多:有導遊講解,不用擔心交通問題,而且這些一日遊不會象國內旅遊團那樣帶遊客去購物點。新天鵝堡內部參觀一定要預先定參觀時間,票上印著時間的,所以如果自己去的話,最好提前在網上訂票,省得到了地方卻因人多買不到票,但是如果事先定時間,路上又要趕點,不能自由安排行程。這也是我選擇跟團的原因。在慕尼黑火車站附近,有很多新天鵝堡一日遊,都是早上8點多出發,晚上6,7點鍾回來,一般是去兩個城堡,除了新天鵝堡,另一個要麽是林德霍夫堡Linderhof,要麽是霍亨施萬高堡Hohenschwangau。我這次跟的團去林德霍夫,那裏是路德維希二世在阿爾卑斯山中修建的獵宮,平時隻有打獵的時候去住,白色的房子背靠山坡,很小,但是有個非常漂亮依山而建的大花園。這是我站在花園高處,噴泉大台階頂端,看到的花園水池和宮殿。
林德霍夫堡雖然小但很精致,與未完成內部裝修的新天鵝宮相比,林德霍夫堡的內部完成,而且非常富麗,路德維希二世很崇拜兩百年前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林德霍夫堡在很多細節上都模仿凡爾賽宮,盡管規模要小得多。這是其中一個房間,注意房間四壁,都擺上許許多多小瓷瓶子作為裝飾,我對此非常好奇,這並不見於凡爾賽宮,倒是在慕尼黑城裏的王宮Residenz見到過。
白色的新天鵝城堡座落在半山坡,和對麵山坡的黃色霍亨施萬高堡夾山穀搖搖相對,霍亨施萬高堡是路德維希二世父親馬克西米利安二世Maximillian II 建造的城堡,也有人叫它“舊天鵝堡” 。中間這條山穀是個小鎮,可以在這裏吃飯,休息。從小鎮出發上山的最佳途徑,是從鎮上最大的Lisl旅館門口,坐1.8歐元的shuttle bus,越過新天鵝堡,直接到終點,城堡上方的瑪麗橋Marienbrucke,brucke就是bridge。這座狹窄的木橋飛架於萬丈深淵和一線瀑布之上,從橋上向下看,白色的城堡,紅色的小鎮屋頂,綠色的森林,青黑的遠山,藍色的湖水,組成一幅童話般的畫卷。這是看新天鵝堡的最佳視點,絕對不可以錯過。而因為山路陡峭,從城堡爬上來非常費力,所以最好的選擇,是從山下坐單程車直接來橋上,之後沿山路走下去,參觀城堡,再走回小鎮。當然,你可以買來回票,上下山都坐車,但我覺得下山沒有必要。另一個上城堡的方法是從鎮上的Muller旅館門口坐馬車上山,到城堡下方300米處。坐馬車自然浪漫得多,但從城堡到瑪麗橋,還要步行很陡很遠的一段山路,其實不如做汽車方便。至於鎮上的Lisl hotel 和Muller hotel,都是最大的旅館,隔街相對,而且那個鎮子隻有一條主街,絕對不會錯過的。
這是從橋上俯瞰新天鵝堡。
這是橋本身的照片。橋很高,風也很大,怕高不敢坐過山車的人,會有點膽戰心驚。不過勸說喜歡探險的朋友一句,在橋上拍照就可以了,用不著過橋,橋那邊有山間小路,但是沒有什麽值得一提的景點。
這是從新天鵝堡的窗戶向外看山上的瑪麗橋,注意橋下遠遠的還有一條瀑布。
新天鵝堡內部的遊覽,不但要提前訂好時間(所以最好提前網上訂票,但跟團走沒有這個問題),而且嚴格控製按照票上的時間放人。內部的房間大約隻有三分之一完成了室內裝飾,可以使用,今天可以參觀,但室內不讓拍照。
(全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