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腳書櫥遊倫敦
顧劍
“兩腳書櫥” 者,鄙人自嘲之謂也,從小學習老陶“好讀書,不求甚解” 的精神,長到今天30多歲了,好像亂七八糟的雜學,從詩詞歌賦到擊劍中醫,什麽也都懂一點,什麽也都不精。偏好呢,還是有的,歐洲曆史文化方麵比較有心得,蓋因從小看父母書架上的藏書,八成以上是翻譯過來的外國書籍。後來去年暑假拿到綠卡,總算出入美國國境無礙了,於是憋著一定要去歐洲看看,可是心裏又犯怵:德語是大學二外的水平,法語意大利語隻會說你好謝謝(就這,還是誇張:其實我隻會說法語的你好,和意大利語的謝謝,哈哈),所以第一次歐洲遊先選了倫敦,起碼語言通,等對衣食住行有個概念以後,今年暑假,再上歐陸折騰去者。
倫敦的冬天,應該說不是一個適於旅遊的季節,各個景點開放時間短,很多下午4點就關門,還有些地方冬季關門維修,更兼陰雨連綿難得晴天,拍出來照片效果不好。
其實對旅遊發燒友來說,隻有不會玩的人,沒有不適合玩的季節,你信不信?旅遊淡季出行的好處很多呢:旅館便宜(倫敦的旅館在平時可不是一般的貴) ;機票便宜(我從紐約飛倫敦往返票才300美元,包含全部稅費) ;景點開放時間短?正好下午5點以後可以去利茲飯店Ritz Hotel用午茶,去邦德街Bond Street逛名牌店,去西區看音樂劇,去科文花園Covent Garden泡吧,這些倫敦精華的文化活動,全都不必占用白天去景點的時間,不亦樂乎?陰天拍不出好照片?那倒正好給我糟糕的照相技術找個借口,否則我的遊記照片跟網上那些攝影大牛們貼在一處,相形見絀之下,豈不有損我光輝形象?
在倫敦呆了8-9天,基本上倫敦市內想去看的地方都看過來了,外圍則去了溫莎,漢普頓宮廷,格林尼治,牛津和劍橋。這麽多地方要記逐日流水帳會很雜亂,所以我把所有這些地方按照主題重新編排。另外,在歐洲這樣每一塊石頭都浸潤曆史的地方旅遊,懂得各國的曆史背景很重要,否則很難完全體會到那些教堂和宮殿的精妙之處,我另外寫了獨立成篇的英國王朝千年史話,和國際貨幣兌換技巧,一篇務虛,一篇實用,作為這篇遊記的附文。
第一章 “我不是一個人”----王室倫敦
(本章提要: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y,倫敦塔Tower of London,溫莎堡Windsor Castle,威斯敏斯特宮議會大廈Parliament,白廳宮White Hall Palace,聖詹姆斯宮St. James Palace,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肯辛頓宮Kensington Palace,漢普頓宮廷Hampton Court Palace。這章涉及很多曆史典故,對英國史不太熟的朋友,最好參照我那篇“英國王室千年史話” 的附錄) 。
第一節 威斯敏斯特教堂 Westminster Abby
我這次去倫敦是一個人獨行,好像又回到10年前大學時代,背包族獨行俠走遍天下的情境。想到“我不是一個人” 這句,最初的本意是因為一個朋友,很好的朋友,很私人的想法。
後來突然想起,黃健翔激情解說的那段,倒正好可以歪用來形容我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裏麵突如其來的一種曆史感:“我不是一個人在遊蕩,不是一個人。。。獅心王,愛德華一世,亨利第五,他們與我同在。。。在這一刹那,納爾遜,威靈頓,靈魂附體。。。偉大的英格蘭的偉大的君主和名將。。。我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人----不列顛萬歲” 。搞笑吧?其實我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時候,的確是有種曆史的感動。個人覺得,倫敦兩處最給人曆史感慨的地方,一是威斯敏斯特教堂,一是倫敦塔。
千年王國,古跡繁多,從哪裏說起呢?還是話說從頭吧:今天倫敦古跡裏麵,最早的應該就是倫敦塔和威斯敏斯特教堂了,都在1066年諾曼人征服前後。威斯敏斯特教堂始建的年代已經不可考,不過作為國王加冕的教堂,今天的格局是聖者愛德華國王奠定的,聖愛德華1066年病死,繼位的是內弟哈羅德國王,哈羅德在同一年的黑斯廷斯戰役中陣亡,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國,這就是諾曼征服,所以聖愛德華是第一個葬在這裏的國王,而從哈羅德以後,曆代英王都在這裏加冕,包括1953年的當今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從建築藝術史上,希臘羅馬時代的古典建築,現在在希臘和意大利本土之外保存特別完好的遺跡不是很多,象英國的巴斯,好像我僅從遺跡照片看不太出當年羅馬浴場的全貌。中世紀歐洲經典的建築樣式就是哥特式,最顯著的標誌是尖窄的塔樓和窗戶,還有券拱。之所以造成那樣,除了宗教方麵的原因,技術上是因為那時候人不會造大跨度的拱,把側向力變成向下的力,所以房子都是尖窄的,牆特別厚而且不能開寬窗戶,再加上牆外麵的側牆,都是為了支撐側麵受力。雖然聽起來笨,可這樣造出來的教堂,直窄的線條是真漂亮,巴黎聖母院,科隆大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就是哥特風格在法國,德國,英國的代表作。哥特之後是文藝複興式,特徵是簡潔的線條和柱廊,再往後是巴羅克和洛可可風格,倫敦和牛津有一大批克裏斯托弗-蘭恩爵士的建築Christopher Wren,象聖保羅教堂,牛津的New Theatre,都是巴羅克。巴羅克和洛克克在藝術史上的地位不高,尤其是國內的藝術史評論的書,不過我個人是特別喜歡巴羅克式。然後18世紀末19世紀風行過新古典,新哥特之類。你看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建築風格,跟街對過的議會大廈挺象的,其實年代差很多呢:威斯敏斯特教堂是正宗的哥特建築,議會大廈是19世紀維多利亞時期蓋的“哥特複興式” 建築,大致就是那個時代的仿古建築,假古董吧。
這是透過中庭長廊的花窗仰望威斯敏斯特塔樓。
可惜教堂內部禁止照相,我隻是趁周圍沒人,偷拍了一張教堂內部。真正教堂裏埋名人的重要地方,人太多,沒法偷拍。
看威斯敏斯特教堂,一定要懂英國史,否則看不出名堂來:進門左手走,第一個Chapel,葬的是愛德華一世,就是電影“勇敢的心” 裏麵的長腿老國王,曆史上是一代戰將,威爾士的征服者,蘇格蘭之錘。可他根本不是埋在chapel的空間裏,他的棺材是在分隔chapel和主過道的隔牆上,一般人不有意去找的話,根本不會注意。再向裏走,進聖母小教堂的時候,門口正中放的一把靠背三尖的木頭椅子,那是愛德華一世製造,名字叫聖愛德華椅(指的是更早的聖者國王) ,曆代英王坐在這把椅子上加冕。加冕椅旁邊就埋著愛德華三世,英國又一位戰士國王,英法百年戰爭克萊西戰役的勝利者,就是電影勇敢的心裏麵蘇菲瑪索肚子裏的孩子,不過不可能是華萊士的兒子,那是梅爾-吉布森瞎編的,愛德華三世出生的時候華萊士死了8年了。
教堂內部不準拍照,我找了張當今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坐在這張椅子上加冕的資料圖片,她手裏拿的權杖頂上,鑲著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鑽石。
進了聖母小教堂以後,還沒到頂端,左手埋著伊麗莎白一世和瑪麗一世姐妹女王,這對姐妹生前她們的母親是仇敵,宗教不同,政見又是對頭,瑪麗還把妹妹關進倫敦塔3年,死後,倒是葬在一起,也有點讓人感慨。走廊對麵,埋著蘇格蘭女王瑪麗,這真的是個苦命人:在蘇格蘭被臣民推翻,流亡到英格蘭投靠表姐伊麗莎白,可是因為對王位形成威脅,給表姐囚禁了18年,最後被表姐砍頭。我想唯一能讓這位苦命女王安慰的,大概是她的親生兒子,後來在伊麗莎白死後繼承了英格蘭王位,統一了英格蘭和蘇格蘭兩頂王冠,這就是斯圖亞特王朝的開端。
威斯敏斯特教堂還有詩人角,英語文學之父,“坎特伯雷故事集” 的作者喬叟埋在這裏,迪更斯,基普林,托馬斯-哈代,德國音樂家亨德爾,科學家牛頓,以詮釋莎翁作品聞名的演員勞倫斯-奧立弗,都埋在這裏。
跟威斯敏斯特教堂一街之隔的議會大廈,又叫威斯敏斯特宮,最早不是議會,而是英國王室第一座正式住址的王宮(當然有其他離宮) ,從諾曼征服之前,一直到亨利八世,都是住這兒,可是後來被大火所毀,維多利亞女王時代重建的議會大廈,哥特複興風格美輪美奐,大本鍾已經成了倫敦的象征。不過說實話,我覺得它要遠看才好看,近看議會大廈挺失望的:黃色的外牆在雨淋之後陰天看起來髒兮兮的,質感比較粗糙,要遠處從整體上看,才覺得壯觀。如果你有時間的話,可以進議會去免費聽辯論,如果時間緊,可以在對過的Jewel Tower看看議會曆史的展覽。
照片上近景的塔樓,是古代威斯敏斯特宮失火之前唯一留下來的一部分。
第二節 聖詹姆斯公園三角
從威斯敏斯特宮和議會大廈,順著白廳街向特拉法爾加廣場走,這一路有幾個地方可看:白廳街為什麽叫白廳White Hall?因為這條街上有英國王室第2座正式住址的王宮,白廳宮White Hall Palace,亨利八世從威斯敏斯特宮搬出來,就住在這兒(不過他更喜歡鄉下的漢普頓宮廷 Hampton Court Palace) ,一直到1688年光榮革命以後的威廉和瑪麗夫妻共治時代。不過今天看不到白廳宮了,白廳宮毀於大火,今天留下來的,是其中一座宴會廳Banquet Hall,本來我的London Pass通票可以免費進這裏參觀,我也確實想去看看,但宴會廳冬天修繕,不開門,於是作罷。
白廳宮對麵是騎兵近衛軍司令部,Horse Guard Parade,門口有威武雄壯的近衛軍騎哨步哨,是跟近衛軍合影的好地方,因為其他宮殿門口哨兵離開公眾太遠了,沒法合影。
說到近衛軍,正好順便提一下看換崗儀式:白金漢宮門口隔天早晨11點的換崗儀式,在旅遊旺季經常會人山人海,要提前去占位子,既費時間又擁擠,其實有點徒有虛名:近衛軍換崗是英國王室儀仗的重要部分,看是一定要看的,可是不一定非得要在白金漢宮門口湊熱鬧。溫莎城堡的換崗儀式也是11點鍾,或者騎兵近衛軍的馬隊從聖詹姆斯公園的威靈頓兵營出發來Horse Guard Parade換崗一樣好看,而且可以避免擁擠。如果實在運氣特別好的話,碰到女王舉行國事活動,全套儀仗出行,就更完美了。說近衛軍本身:騎兵近衛軍當然好認,步兵近衛軍現在有5個團:擲彈兵團,寒溪團,蘇格蘭,愛爾蘭,威爾士近衛團,各個團有它自己驕傲的曆史,我在英國王室史話的附文裏有簡單介紹,如果有人有興趣,想認一認這些哨兵屬於哪個團的話,他們的領章和鈕扣上有各自團的徽章,我把5個步兵近衛團徽章列在這裏,以後大家去倫敦可以比對一下。
擲彈兵近衛團
寒溪近衛團
蘇格蘭近衛團
愛爾蘭近衛團
威爾士近衛團
就我這次的觀察:白金漢宮門口的哨兵離開太遠,換崗時走得又太快,我看不清鈕扣上的徽記;倫敦塔,溫莎城堡換崗的哨兵我看清了,都是寒溪近衛團的。另外,在地鐵聖詹姆斯站下來,離開白金漢宮不遠,就在聖詹姆斯公園邊上,有威靈頓兵營Wellington Barrack,英國陸軍司令部所在地,這兒有近衛軍博物館向公眾開放,也包括在London Pass的景點中,不過我這次去的時候不開,沒有看到。
從騎兵近衛軍總部順白廳街向北一點,右手是舊蘇格蘭場,大名鼎鼎的倫敦警察廳,福爾摩斯探案集裏麵常提到的,不過跟唐寧街10號首相官邸一樣,不能進去,隻能在門口拍張照片。
白廳街走到頭,特拉法爾加廣場,國家畫廊,國家肖像畫廊都在這兒,廣場背後離開劇院區,萊斯特廣場Leicester Square,科文花園Covent Garden都不遠,可以步行走到。這些地方,我在下一章“文化倫敦” 裏麵再講。
從特拉法爾加廣場折轉,沿著The Mall大道向白金漢宮走回去,首先經過海軍拱門,旁邊紅色的是舊海軍部大樓。雖然這裏不是開放景點,但我自己比較喜歡這樣的紀念性建築,宏偉壯觀,想當年英帝國鼎盛時代,海軍部掌控全球的海洋經濟,交通,軍事命脈,聖文森特,納爾遜,坎寧安,一代代海軍名將出入這裏,何等強大而榮耀的過往。
在到達白金漢宮之前,右手邊有兩棟小房子,一是馬爾巴勒宅邸Malborough House,當年馬爾巴勒公爵約翰-丘吉爾在倫敦的住所,不過經常住在這兒的是公爵夫人薩拉-詹寧斯(馬爾巴勒公爵的故事詳細可以看我寫的歐洲近古名將傳裏麵的馬爾巴勒和歐根親王傳) 。現在這棟房子一年大概有三四天對公眾開放。我這次沒有趕上。馬爾巴勒住所旁邊是聖詹姆斯宮,當年白廳宮毀於大火之後,英國國王的第3座正式王宮,一直用到維多利亞女王搬進白金漢宮為止,這一百多年,英國國王和女王們就擠在這麽小的宮殿裏,跟同時代的奧地利美景宮,法國凡爾塞相比,的確寒酸了一點,(當然國王們還有作為離宮的漢普頓庭園宮和溫莎城堡) 。現在聖詹姆斯宮仍然是王室住所,住在這兒的是查爾斯王子,所以這裏不對外開放。
白金漢宮是從維多利亞女王到今天王室的正式住址,除了看門口的衛兵換崗儀式之外,夏天女王不在的時候,會有短時間對公眾開放,不過我去的時候是冬天,白金漢宮隻能從外麵看看。但我去了白金漢宮後麵的女王畫廊。英國王室收藏了很多藝術珍品,這些屬於王室的藝術品和珠寶,會在女王畫廊輪流展出,地方不大,可以用London Pass,每次去都可以看到輪展和特展的不同物品。我這次看到一個王室扇子展覽,女王和曆代王親們用過的各種圖案,款式和材質的扇子。但最吸引人眼球的,還是珠寶和王冠。這兒的珠寶和王冠不象倫敦塔展出的皇冠珠寶那麽珍貴,但製做精美,在靜心設計的燈光效果下非常誘人,再加上參觀的人少,可以仔細欣賞。可惜這裏也禁止照相。白金漢宮後院除了女王畫廊以外,夏天還可以參觀皇家馬廄,這兒有女王的金馬車,不過冬天不開放。從皇家馬廄走一點,就到維多利亞車站。
這一條三角形的“王室路線” ,從地鐵威斯敏斯特站開始,到維多利亞地鐵站結束,如果不進白金漢宮的話,隻有國家畫廊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要仔細看,其他多數都是走過拍照即可,少數是小的景點,總共一個白天正好,或許還更快。不過如果以為倫敦的王室景點都看全了,那就大錯特錯:最精彩的,其實根本不在這個區域。我的評價,倫敦與王室有關的景點,三處最好,絕不可錯過:倫敦塔,溫莎城堡,威斯敏斯特教堂。這三處都是諾曼征服時代就存在的古跡,大概相當於我們的北宋初年。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