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顧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憶往昔,話說長江

(2007-07-26 13:51:09) 下一個
這篇短文可以算遊記,也可以算懷舊文章。緣起於前兩天逍遙津在發布二十年前的經典風光係列片“話說長江”,這裏生於70年代中期之前的朋友,大概還沒有不知道這部片子的吧。那裏不但有已變得滄海桑田了的三峽風物,而且能看到不少二十多年前沿江兩岸城市生活的熟悉場景:那時的公共汽車,那時的街道,那時的衣著。昨天用電驢下載了前10集來看,不禁胸中一熱,蓋因此片和長江本身,都能引起我不少美好的憶舊情懷,這裏歪用巴金老兩句“往事依稀渾似夢,都隨風雨到心頭”,也還算貼切吧。

片子當初在中央台播出的時候,我在上小學,當時是每集不落看全了的,今天的記憶中最鮮明的,倒還不是長江風光本身,而是男主持人陳鐸的一頭白發蕭然,不疾不徐地侃侃而談,那份從容淡定的風度,兼有詩人和學者的氣質,簡直儒雅得無以複加。那時候特別崇拜。

另一個鮮明的印象,是那首主題歌,旋律舒緩而博大,很配得上長江這個主題。

關於長江的風光,我以為最好的遊覽方式,是坐江輪,而且是3天以上的真正長途客輪。因為家裏親戚的機緣,我小時候在上海和武漢、重慶之間曾來回過多次,那還是在看“話說長江”之前了,隻是可惜從沒有再進一步沿江上溯到重慶以上。小孩子的記憶和感想能有多少,隻是模模糊糊地留下一個坐江輪很好玩的印象,尤其喜歡下到最低一層甲板,伸出手去觸摸舷側滔滔湧過的江水。那時候的客輪,最早叫“東方紅”多少號,後來改成分段叫做“江渝”“江漢”“江申”多少號了。

還有一個很鮮明的記憶是在武漢黃鶴樓,當時黃鶴樓剛剛完成重建,現在想來,也是個鋼筋混凝土的人造古跡,尤其是失之太新。但是當時激動得了不得,因為剛剛念了些“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的古詩,也因為是小學生,沒見過什麽世麵,而黃鶴樓立於江邊山上,借“龜蛇鎖大江”的地利,極具氣勢,登臨之上,氣為之壯,所以印象深刻。還有,就是每層懸掛的匾額,“雲橫九派”“浪下三吳”之類,當時覺得寫得很好,並不知出處,中學以後知道有不少是出自毛的詩詞。由是,一直對毛的詩詞非常欣賞,確實一代英主帝王的氣象。雖然本人對毛建國以後內政的作為一直持否定態度。

後來大學裏有一年暑假,一個人背個小包從天津坐車到重慶,然後坐江輪下三峽,上黃山,直到南京。這次的感觸自然跟小時候不同。三峽立項已經通過,但是還沒有建壩蓄水,可以算是對三峽的告別遊。現在水位已經上漲,很多我當時看到的景觀是再也看不到了。“高峽出平湖”,畢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我不想爭論,也不感興趣,但是自此以後,感情上一直極為厭惡三峽工程。我想這輩子也不會對三峽大壩和發電站有一點好感的。

現在大家再看看當年拍的“話說長江”,有很多三峽的風物都已成絕版,你是再也看不到實景了。

當船從崇山峻嶺的三峽激流中奪路駛出荊楚平原的時候,天地頓闊,那天深夜,我一個人拎瓶啤酒搬把椅子坐在船頭當風,正是繁星滿天江風浩蕩的天氣,妙在月圓之夜,星月交輝(不是一般都是“月朗星稀”的說麽?星月交輝應該不太常見)。唯有此時此景,方能真正從心裏領會杜詩“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妙處。

從大學起喜歡旅遊,到了美國還是一樣。美國這邊的自然景觀見長,尤其環境保護得好,但是人文景觀的底蘊就差得遠了,畢竟曆史就這麽長,尤其是自然景觀而兼有深厚文化背景的很少,象大峽穀,尼亞加拉瀑布。而國內呢,那些純文化景觀不說(象故宮兵馬俑之類的),就自然景觀而言,真正賦予自然景物靈氣的,還是文化,尤其是曆史和傳說。長江是條文化的長河,也是古戰場。有時候是江邊很普通的一座小山,一片丘陵,看起來毫不起眼,但是當你知道這裏的名字叫作“采石磯”,叫作“赤壁”,或者叫作“北固山”的時候,你眼前浮現的,絕不僅僅是這普通的一山一亭,而是數當年風流人物,“誰道投鞭飛渡”的豪氣;和“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的思古之幽情;甚至也許會激起幾分“向星辰,拍袖整乾坤,難消歇”的狂妄呢。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的確,自然景物是死的,賦予它靈氣的,是文化,是詩詞,是曆史,是傳說。更確切地說,其實是你本人的聯想。“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西湖將不過是一潭死水,長江也不過是一條可供發電和灌溉的特別長的大河而已。

嗬嗬,東拉西扯了這一番長江,興之所至,四麵八方,沒個主題,當作癡人夢囈亦可,江上數峰青,本是個容易讓人作夢的場景麽。

隻是,

覺後不知天在水,

滿船清夢壓星河。

算了吧,

今夜有酒,江山如畫,

多情應笑我,一樽還酹江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