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顧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原創]羅馬英雄傳係列之一 西庇阿:比拿破侖更偉大? (上)

(2007-07-26 13:51:04) 下一個
羅馬統帥西庇阿:比拿破侖更偉大?



顧劍



古羅馬統帥西庇阿,非洲的征服者,戰略之父漢尼拔的戰勝者,他的勝利奠定了羅馬在地中海的霸主地位,甚至可以說決定其後五百年西方世界的曆史走向。無論在羅馬史還是世界軍事史上,西庇阿自然有他崇高的地位。但是“西庇阿:比拿破侖更偉大” 這樣一個題目,還不是筆者敢信口開河說出來的。這是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一部專著的標題,原文就是“Scipio Africanus: A Greater Than Napoleon” 。可是利德爾-哈特因為這句話,被別人怒斥為“他把西庇阿說得比拿破侖還要偉大。這樣一個人決不可以稱作是軍事理論的傑出學者” 。利德爾-哈特的大名,相信即便是國內的一般軍事愛好者都如雷貫耳。而那位直斥利德爾-哈特胡說八道的,是現代的另一位軍事曆史和理論巨擘杜普伊,提起他的“武器和戰爭的演變” 一書,天下誰人不識君?除了這本已經翻譯成中文的戰爭通史著作,杜普伊研究德國總參謀部曆史,古典時代亞曆山大,漢尼拔等人軍事指揮藝術的專著,也是權威作品。兩位理論權威的觀點針鋒相對,甚至發展到人身攻擊,是不是很刺激?當初就是因為在“武器和戰爭的演變” 一書第32章的大段注釋裏,讀到杜普伊對利德爾-哈特治學的嚴厲貶斥,激起我研究西庇阿的興趣,想自己來給兩位巨匠作個裁判,看看傾向於哪一方。正因為“比拿破侖更偉大” 是有爭論的,所以我這篇文章的標題,在引用利德爾-哈特原書的標題之餘,用了一個問號。



寫西庇阿,當然不能不提到位列西方軍事曆史四大偉人之一的漢尼拔,這是西方曆史上“易水瀟瀟西風冷” 的悲劇英雄。如果單以拓土略地,百戰百勝,建立不世武功而論,四大偉人中,無疑亞曆山大大帝居首,凱撒副之,漢尼拔敬陪末座;可是如果單純比較軍事指揮上的技巧,毅力,和藝術,很多軍事史行家會把漢尼拔排在首位,拿破侖副之。漢尼拔統烏合之眾萬裏懸軍,數十年進行無後方作戰而未嚐一敗,偉大的羅馬在他麵前顫抖,“戰略之父” 的稱號,並非浪得虛名。可惜,時不利兮騅不逝,“將軍百戰聲名裂” ,也可以說非戰之罪也。那麽在一場兵力相當的堂堂正正會戰中,一舉擊敗“戰略之父”的西庇阿,又當是如何的偉大呢?難不成叫“戰略的祖父” ?或者還是象滑鐵盧的勝利者惠靈頓一樣,在被他所擊敗的偉人麵前相形見絀?(惠靈頓倒決非平庸,但是他在軍事史上的地位,跟拿破侖相比,無論從哪方麵說,相去都不可以道裏計) 。



讓我們來撥開曆史的迷霧,探尋一下西庇阿的廬山真麵目吧。



第1章 戰爭大舞台



普布裏烏斯。科涅利烏斯。西庇阿 Publius Cornelius Scipio,史書上一般稱“大西庇阿” ,或“非洲的征服者西庇阿”Scipio Africanus,以便跟他的父親“老西庇阿” ,他的弟弟小西庇阿,和他的繼孫西庇阿相區分,這個家族是古羅馬曆史上煊赫的世家,代出名將,老西庇阿是羅馬執政官,在第二次迦太基戰爭中指揮西班牙戰場,在戰爭中陣亡。大西庇阿是我們故事的主角,他的弟弟盧修斯。西庇阿,後來統兵擊敗了敘利亞的安條克三世,被稱為“亞洲的征服者”Scipio Asiaticus。大西庇阿的兒子體弱多病,並未從軍,也沒有兒子,但是從馬其頓戰爭中皮德納戰役的征服者保盧斯家裏,過繼了一個兒子。這位大西庇阿的繼孫,後來也大大有名,就是第三次迦太基戰爭中,指揮羅馬軍團最終將迦太基城夷為平地的統帥Scipio Aemilianus。



阿非利加的西庇阿,大約生於公元前236年,早年經曆未見於史冊,我們隻知道當時的時代背景:在東方,千古一帝亞曆山大早已逝世,偉人身後的馬其頓帝國分崩離析,繼承人戰爭塵埃落定之後,大致分為三塊:馬其頓本土,繼續坐鎮希臘世界的盟主;塞琉古帝國,雄霸於敘利亞和東方;托勒密帝國則占據埃及,偏安自在。(托勒密埃及的創建者,就是電影“亞曆山大” 裏麵安東尼。霍普金斯演的,向史家講述亞曆山大故事的埃及王。這個埃及托勒密王朝後來一直延續到兩百年後的凱撒時代,它的末代傳人,就是埃及豔後克利奧佩特拉) 。



“萬物皆有時” ,希臘的輝煌頂峰已過,下一個歐亞的霸主會是誰呢?在地中海中部,一南一北兩個新興強權正在崛起:亞平寧半島上的農業城邦羅馬,基本完成了對意大利各城邦的征服,正野心勃勃圖謀擴張,而北非突尼斯半島上,腓尼基人的迦太基共和國,也建立起了龐大的商業貿易網絡,並在整個地中海廣布殖民地。這兩個新興力量之一,將統治地中海世界的未來。兩雄不並立。在漢尼拔和西庇阿的時代之前,羅馬和迦太基之間,已經爆發過一場戰爭,史稱“第一次迦太基戰爭” ,主要結果是羅馬摧毀了迦太基的艦隊,奪得西西裏島,和地中海的製海權。但是這場戰爭的結果並未讓雙方傷筋動骨,反而激起迦太基軍隊統帥漢米爾卡。巴卡對羅馬的刻骨仇恨,臥薪嚐膽。巴卡有四個兒子,其中長子漢尼拔在乃父死後,接替姐夫哈斯德魯巴,出任迦太基軍隊統帥,統兵從西班牙出發,出其不意地翻越阿爾卑斯山脈,從羅馬人認為最不可能的方向,出現在羅馬的戰略後方,第二次迦太基戰爭爆發,羅馬人不得不在本土接受漢尼拔的挑戰。



公元前218年,騎在高高戰象上,矗立於阿爾卑斯之顛的漢尼拔,我們可以揣測一下他當時的心情:自小允文允武的漢尼拔,自然應該對自己的能力和意誌,充滿自信:十年一劍,迦太基將雪恥,羅馬人就要嚐到苦頭了。可是另一方麵,此去千裏無後方作戰,稍有差池,全軍將粉身碎骨。一旦翻過這座山,從此將永無退路。



向河梁,

回頭萬裏,故人長絕。

易水瀟瀟西風冷,

滿座衣冠勝雪。



這雪,是阿爾卑斯山上亙古不化之雪。



漢尼拔此刻的心境,也許隻有百五十年後,立馬於盧比康河邊的凱撒,和兩千年後經行同一路線的拿破侖,才能夠與之共通吧。反正我們知道,此時羅馬的統帥,是沒有一個與他心思相通的:羅馬的眼睛,盯在南方,盯在進攻上麵。按照既定方案,羅馬的兩位執政官,老西庇阿和森普羅尼烏斯,將分道出擊,用無敵的羅馬步兵軍團,鑄成兩隻鐵拳,砸向迦太基:森普羅尼烏斯的軍團是左直拳,將由西西裏島渡海,直取迦太基本土;老西庇阿是右鉤拳,從意大利北部向西,進入西班牙半島,征服正在那裏的漢尼拔主力軍團。換句話說,羅馬人麵向南方,沒有意識到漢尼拔的進攻將來自背後。老西庇阿和他的弟弟(大西庇阿的叔叔) 所率領的羅馬軍團,跟漢尼拔主力相向而進,卻錯肩而過。



老西庇阿剛到高盧,就得知漢尼拔主力已經逆向錯過,直奔意大利而去,因而大驚失色,他清楚羅馬對來自背後的突擊缺乏思想準備。但是老西庇阿也是一個處變不驚的人物,當機立斷:他讓弟弟統兵繼續向西班牙進發,自己帶輕騎晝夜兼程返回意大利,在波河流域組織防禦,截住漢尼拔。乍看起來,這是個魯莽的決定,因為老西庇阿輕騎而回,手中無兵。實際上,這個大膽的決定是當時最好的對策:如果羅馬的西班牙遠征軍團尾追漢尼拔,大軍無論如何不可能比對手快,漢尼拔反客為主之勢已成。倒不如順勢征服西班牙這個漢尼拔的後方基地,斷其後路。同時,老西庇阿輕騎趕在漢尼拔大軍前頭,可以在波河憑借天險,組織當地部落武裝來抵抗,而且羅馬在意大利北部也不是沒有軍隊:司法官曼利烏斯的兩萬軍隊正在此處,隻是還不知道漢尼拔的突襲而已。老西庇阿可以組織起足夠的抵抗兵力,同時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以後,也需要休整。隻要老西庇阿能夠遲滯漢尼拔,再八百裏飛檄南方的森普裏烏斯軍團,等南方主力軍團北上會師,就可以對漢尼拔構成絕對兵力優勢。以上,是我個人揣測的老西庇阿的決策基礎。



直到這個階段,還沒有任何史料記載我們故事的主人公,17歲的大西庇阿身在何處。按照常理推測,也許應該是跟父親和叔叔出征,半路上星夜折回的時候也隨侍在老西庇阿身側的吧。反正當老西庇阿和漢尼拔在波河流域迎頭相遇的時候,雙方皆沒有料到對方的動作如此之快,而雙方都自信必勝,於是爆發了漢尼拔在意大利本土的第一戰,提西努斯河戰役Ticinus。這場戰役本身規模不大,具有前哨戰的性質,但卻是大西庇阿第一次見諸史書記載:當時是兩軍在波河北岸支流提西努斯河對峙,雙方統帥都帶領騎兵親自偵察,結果迎頭相遇,在一場激烈而短促的騎兵交鋒中,羅馬主帥老西庇阿陷入敵陣,身被刀傷,17歲的大西庇阿救父心切,不顧周圍羅馬騎兵畏縮不前的情況,幾乎是單騎突陣,結果,他的勇氣激勵起周圍的羅馬親兵,冒死救出了老西庇阿。漢尼拔贏得了遠征意大利的初戰勝利,而大西庇阿,也第一次出現於戰場上,盡管此時的他,還是一普通一兵,而非統帥的身份。



提西努斯河戰役之後,受傷的老西庇阿且戰且走,等到執政官森普裏烏斯率羅馬南方軍團主力北上會師。老西庇阿比較持重,主張繼續堅守待變,而森普裏烏斯銳氣方剛,執意出戰,結果特雷比亞河一戰大潰,4萬羅馬大軍,隻逃出1萬步兵。戰後,雙方各自紮營過冬,老西庇阿養好傷勢,到翌年交卸掉執政官職務,再次趕赴西班牙,跟他的弟弟一道經略西班牙半島,以期斷絕漢尼拔跟陸地大後方迦太基援軍的聯係。史書沒有記載從特雷比亞河戰役到公元前216年的坎尼之戰中間,大西庇阿在何處。從道理上推測,大西庇阿在特雷比亞河戰役時,應該還是隨侍在受傷的父親身邊。但是第2年老西庇阿出發去西班牙的時候,大西庇阿沒有隨行,而是留在意大利本土的羅馬軍主力當中。



大西庇阿再次出現在史書中,是在漢尼拔的不朽經典,坎尼之戰。此戰漢尼拔以幾乎1比2的兵力劣勢,對抗兩位執政官率領的8萬羅馬大軍,結果竟然以少圍多,幾乎全殲羅馬軍團。大西庇阿是能夠率部拚命突圍的軍官之一,他和其它3名軍團將校領著4千敗軍在維努西亞停下來固守,等到統帥執政官瓦羅趕來,總算是聚集起一支軍隊的核心。



坎尼之戰以後,大西庇阿又在史籍中銷聲匿跡了一段時間。漢尼拔無法攻破羅馬的堅城,而羅馬軍隊自此也不敢再與他作戰,意大利境內的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在西班牙,局勢出現了大起大伏的變化。起初羅馬在西班牙的主要基地,在半島東北部的埃布羅河穀地帶Ebro,這裏是比利牛斯半島通向亞平寧半島的必經之地。扼住這條路,西班牙的迦太基軍就不能重走漢尼拔的道路進軍意大利,也就斷了漢尼拔的後援。



迦太基軍隊在西班牙的主要基地,是半島東南部的新迦太基城,這是他們與北非本土聯絡的樞紐,也是主要補給基地。雙方的作戰,主要就是在半島的東部沿海一帶展開。這時由西班牙的地理決定的:西班牙半島內部多山而且貧瘠,被當地部落占領,這些部落在羅馬和迦太基之間朝秦暮楚,大部分則是獨立王國,誰的帳都不賣。這個半島,用19世紀拿破侖戰爭中英國惠靈頓公爵的話來說,叫作“一支大的軍隊會被餓死,而一支小的軍隊會被消滅。” 因此,雙方的補給要麽依靠掠奪,要麽由近海船隊從基地港口運輸。



起初,老西庇阿兄弟經略西班牙,進行得一帆風順。老西庇阿並非庸將,他們兄弟在西班牙作戰6年,穩紮穩打,數次擊敗了漢尼拔的兩個弟弟,哈斯德魯巴和哈諾的圍攻,並生擒哈諾,然後一步步向南推進到半島東海岸中部的桑古圖姆Sangutum,同時聯絡西班牙當地土著部落,廣交朋友。可是公元前212年,老西庇阿一招不慎導致滿盤皆輸。



當時在西班牙半島,有三支迦太基軍隊,分別由漢尼拔的弟弟哈斯德魯巴、馬戈,和另一位哈斯德魯巴(吉斯戈之子) 指揮。老西庇阿一時疏忽,與弟弟分散了兵力,又得到情報說西班牙當地部落酋長Indibilis人要以7千5百部隊增援迦太基軍,老西庇阿就想率領輕騎出擊,在西班牙軍和迦太基主力會合之前,打它個措手不及,消滅這支倒向迦太基的部隊,也借此向當地各個部落示威。結果老西庇阿時運不濟,來晚一步,他的輕騎兵與迦太基主力遭遇,在一場混戰中,老西庇阿陣亡。他的弟弟格奈烏斯。西庇阿在戰鬥開始後不久得到消息,急忙趕來想搭救乃兄,半路上又遭遇迦太基的得勝之師,被迫退守一座小山,最終寡不敵眾,幾乎全軍盡沒。這樣,老西庇阿兄弟6年經略之功,毀於一次作戰失誤。羅馬在西班牙半島的部隊幾乎完全崩潰,土著部落亦紛紛倒戈,羅馬副將馬西烏斯Marcius帶殘部退回埃布羅河堅守。元老院派來大將尼祿Nero代理西班牙總督。(對羅馬史不熟的朋友一定分清楚,此尼祿並非三百年後那個荒淫得火燒羅馬城的皇帝尼祿。)



誰去正式接收西班牙戰場呢?在元老院的選舉中,滿朝名公巨卿一時喪膽,無一個敢於出頭。這是羅馬國運最黑暗的時刻,西班牙基本算是丟掉了,本土還在被常勝將軍漢尼拔蹂躪。結果,24歲的西庇阿挺身而出,以唯一候選人的身份當選西班牙總督,這是特殊時期的特殊待遇,按照慣例,大西庇阿還不到擔任這麽高公職的法定年齡呢。



以上“眾人喪膽,西庇阿挺身而出” 的說法,是出自李維的“羅馬史”。德國曆史學家蒙森對此有另一個解釋:這是元老院的故意安排,目的是讓一個次要的將軍去替換回尼祿,因為元老院認為西班牙戰場已經沒有指望了,最多就是保有東北一隅的基地。而尼祿是當時羅馬最稱知兵的大將之一,需要他和馬爾克盧斯,費邊等人在本土主戰場與漢尼拔周旋。而西庇阿的父親叔叔生前在西班牙又有人望。因此願意出任西班牙總督的年輕的西庇阿,才被元老院安排為唯一的候選人。



即便後一種說法正確,那也得大西庇阿有膽子去挑這副重擔才行。史實是,24歲的西庇阿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早於法定年齡當選總督,率1萬步兵和1千騎兵出發去西班牙接替尼祿的職務。



曆史就是這樣: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最危難的時刻,對英雄來說,也是最好的機遇--隻要你膽子夠大。



由此,我們的主角西庇阿閃亮登上了布匿戰爭的舞台,24歲的年輕人在今天也就是大學本科畢業不久的樣子,他卻出發去拯救羅馬,征服世界。也許,豪傑本來就是瘋子?





第2章 西庇阿借東風:一個神話的誕生



1.妙計



豪傑也許就是瘋子,可是瘋子未必都能成為偉人。除了大膽,你還得有那份才華,那個機遇。年輕的西庇阿出山第一戰就不同凡響。這一戰,最典型地體現出他以後一貫的作戰風格:構想大膽,執行細密,總是謀定而後動,好比象棋好手“下棋看五步”,有種與其年齡不相稱的老謀深算。



首先是選擇作戰對象的問題。當時在西班牙半島,羅馬軍隊偏處東北一角,堅守西班牙通向高盧和意大利半島的要道。迦太基軍以為羅馬人已經不足為患,三支軍隊分散開來。漢尼拔的兩個弟弟各帶一支軍隊,哈斯德魯巴在西班牙中部,今馬德裏附近地區,馬戈在南部海邊的直布羅陀,另一軍哈斯德魯巴-吉斯戈在西海岸的塔古斯河口Tagus。分兵的原因,除了輕敵以外,主要是三名將領互相不服氣,而西班牙的給養水平又負擔不起一支太大的軍隊,而且西班牙內地的土著部落非常善戰,需要彈壓。



這樣,西庇阿就處於內線的地位,他的兵力強於分散的三支迦太基軍中的任何一支,但是弱於任意兩支的合力。在他的地位上,最自然的選擇,就是利用內線地位,搶先攻擊最近的一支敵軍,各個擊破。西庇阿卻選擇了看似最冒險的方案。他不去攻擊任何一支敵軍,卻徑直沿東海岸南下,奇襲半島東南角迦太基軍隊的總補給基地,新迦太基城。說這個方案冒險,是因為西庇阿勞師襲遠,新迦太基又城防堅固,易守難攻,那個時代攻城是不容易的,漢尼拔橫行意大利垂十五年,也沒敢去碰羅馬的金城湯池。萬一初戰不能一鼓而下,敵人援軍趕到,馬上就是頓兵堅城,受內外夾擊的局麵。



但是細看這個方案,其實構思很巧妙。首先是時間差:西庇阿奔襲新迦太基城,是7天的行軍距離,而任何一支迦太基野戰軍,趕到這裏至少都要10天的行軍。這樣,隻要西庇阿3天之內拿下要塞,就能反客為主。其次,羅馬擁有海軍優勢,就算至不濟,攻城失敗,被援軍包圍於堅城之下,還可以退上戰艦,從海路撤出來。所以,這個行動並不象看上去那麽冒險。第三是新迦太基城防雖然堅固,卻隻有1千精兵防守。第四,拿下此城還隻是西庇阿算計中的第一步,他從內線變為外線奇襲新迦太基城,成功之後還要從外線再變內線,引誘三支迦太基軍來攻,再各個擊破。



這個計劃,顯然在西庇阿心裏盤算了許久,他到任的時候是冬季休戰期間,對新迦太基地形兵力的刺探,整個冬季都在秘密進行。新迦太基的地形是處在一個半島上,座西朝東,南邊是大海,北邊是一大片鹹水湖,這個湖與大海有一條運河相通,而運河就在城的西麵背後。因此,新迦太基城南北西三麵環水,隻有城東是半島根部的狹窄正麵。守軍幾乎所有兵力都在這裏,城牆也最高最厚。而西庇阿卻從當地人口裏,知道了一個連守軍都不知道的秘密。



那是什麽呢?



2。奇跡



西庇阿的整個作戰計劃製定得相當精細。他帶大軍出發的時候,對所有人隱瞞了此行的目的地,隻告訴副將,指揮艦隊的萊利烏斯一個人Laelius,要求他務必在陸軍到達的同一天,趕到新迦太基城。既不能早也不能晚。7天之後,羅馬水陸兩軍會師新迦太基城外,大戰爆發。西庇阿遵循常規,從東部正麵攻城。早上攻擊城牆的羅馬步兵故意示弱,引誘守城精兵開城出擊,然後西庇阿兩翼伏兵突起,殺傷了大部分出擊的守軍,差一點就能尾追敵軍奪下城門。可惜守軍的運氣終究比較好,動作也比較快,城門封閉,羅馬軍隊不得不從正麵強攻。



羅馬軍團從上午攻到傍晚,死傷枕籍,看起來要無功而返了。此時,奇跡突然出現:城北麵,也就是羅馬軍的右翼,守軍的左翼,那個大湖的水開始退潮,水淺到可以徒涉。西庇阿早已等待這個機會,他親自率領集結待命的五百精兵,從湖麵涉水繞過城北,從沒有一個人防守的西北角登城,然後指揮士兵從城牆上殺回正麵,側擊守軍,打開城門,一舉攻占了這座堅固的要塞。



這就是後來西庇阿神話的最主要來源:你想,在一場激戰正酣的時候,掩護敵人側翼的湖水突然退了,而西庇阿統率羅馬突擊隊徒涉湖麵,就象能在水麵上行走一樣,能不讓當時的人驚為神跡嗎?更妙的是,戰前西庇阿的動員演說裏,就公然預言“今天會有奇跡幫助我們取得勝利” 。所以,這個奇跡絕對不是瞎貓碰上死耗子的歪打正著,而是統帥西庇阿能夠通神,請來了朱辟特,馬爾斯,阿波羅,孫悟空等等諸神大仙幫助作戰的結果。那個時候的人都迷信,經此一戰,西庇阿不但樹立了統帥的威望,而且建立了一個神話,大家不僅把西庇阿看作一位統帥,而且簡直就是一個半仙。



3。解謎



對我們後世的人幸運的是,西庇阿這個神話的謎底,還是有史料揭穿了。其實沒有什麽神力,而是我們前文提到,西庇阿偵察出了一個連當地守軍都不知道的秘密:湖水會退潮,而且退潮的時候水深可以徒涉。西庇阿本人放縱這個神話不予澄清,則是因為當時的人迷信,正好可以利用迷信來建立國民和士兵對統帥的絕對信心,也是個鼓舞士氣的辦法。我們後世寫這段曆史,無論是蒙森,利德爾-哈特,還是杜普伊,富勒,再大腕的名家,所依據的原始資料,主要都是希臘曆史學家波利比烏斯和羅馬曆史學家李維,而李維的主要資料,也是轉述波利比烏斯。正好波利比烏斯是個當時最不信邪的主兒,他的資料來源,就是西庇阿的副將,那個唯一事先獲悉西庇阿全盤計劃的萊利烏斯。西庇阿的大部份戰役計劃,都是萊利烏斯親口告訴波利比烏斯記述下來的。再者,西庇阿本人二十年後給馬其頓王腓力五世寫過一封親筆信,信中詳細論述了新迦太基之戰的決策過程,這封信得以流傳後世。西庇阿跟腓力五世,是亦敵亦友的關係,這封信的主題很有意思,就是要論證:“我是人,我本平凡,千萬別把我當半神看”。



但是退潮之說,用來解釋“神跡”其實也不圓滿,聰明人會提出這麽幾個疑問:第1,內陸的瀉湖與海相通,漲潮退潮也沒有什麽奇怪,可是退潮是有規律的,天天都有,如果每天都有那麽一個時間水淺可以徒涉,即便當地的守軍不知道,老百姓也會下水,抄個近道,會個情人,釣個魚蝦螃蟹什麽的。長此以往,守軍會不知道?打起仗來,會不加以防備?第2,如果西庇阿知道會有退潮的話,他等退潮前總攻,把敵人正麵主力吸引住就行了,為什麽事先精心設計誘敵,誘敵不成又花一整天時間強攻,增加很多傷亡,好像他事先不知道似的?犧牲士兵的生命就為一個戲劇效果,這個戲,也做得太矯情了吧?



後來到了十七、十八世紀,又有曆史學家兼地理學家實地考察,發現真正退水的原因,既不是奇跡,也不是退潮,而是風。當地的這個季節,常會刮一種從內陸來的大風,因為湖的肚子大出口小,大風一起,會把大量的湖水從運河吹到大海,這樣水麵就變淺了。更妙的是,無論平時的退潮,還是內陸的大風,單獨一項都不能把湖水變得淺到可以徒涉,必須兩者疊加才行。所以,平時大部分時間,湖麵是不能走過去的,當地守軍也不知道這個秘密,隻有老住戶才知道。



這也可以說明西庇阿作戰一整天的原因。他隻知道會有風,可是不知道什麽時候會起風,甚至不知道在這三天當中會不會起風。所以,西庇阿所設計的作戰方案,是做好準備以待天時。天時到了固然好,萬一借不成風,他還想憑實力試試強攻的手段,結果呢,天遂人願。這就是所謂“機遇隻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和“天助自助者” 的道理。



三國演義裏,有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那是小說。不過西庇阿在公元前209年自己的初戰新迦太基戰役,確確實實玩過這個“借東風” 的把戲。我當年在大學裏看凱撒的內戰記,亞曆山大遠征記這兩部書的時候,常常能看到跟“三國演義” 十分類似的情節,記得凱撒就幹過類似空城計的事情,當時就常常感歎,其實古今中外人類的戰爭智慧,還是共通的。西庇阿呢,除了這次“借東風”,後來還有過“龐統連環計” ,“火燒連營” ,“圍魏救趙” 的事跡,尼祿在梅托汝斯河戰役也有過近似於孫臏的“增兵減灶” ,我們將在後文中一一提到。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