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顧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歐洲近古軍事人物外一篇:瓦德西

(2007-07-26 13:51:04) 下一個
德軍總參謀長、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小傳



---顧劍



大多數曆史愛好者都知道瓦德西(waldersee)是上個世紀初侵華的八國聯軍的統帥,可能還知道傳說中瓦德西和清末名妓賽金花有一段交往。不過知道瓦德西擔任八國聯軍統帥之前生平事跡的可能就少一些。其實這個人物在德意誌軍事史上都是有份量的。我想從外國軍事史的角度作些介紹和評價。



本文的主要資料來源是三個:首先是瓦德西本人的日記,1923年德文版。 我 查 到 這 本 書 有中文 版 , 名字 叫瓦德西 觀 亂 手 記 , 是上海 書店 發行 的 , 先後 在 1929 年 和 2000 年 出 過兩 版 。 但是 一方麵 我回國 時 沒有 看到 , 另一 方麵 從 書 名 看 ,應該 不是 全 本 , 僅僅是 節 選 了 和 義和團- 八國聯軍 之 亂 有關 的章節 , 所以 我 還是 找的 德文 原版 。 同時 我還參考了Gorlitz 的德意誌總參謀部史(history of the German General Staff),原文也是德文,我看的是1953 年英譯本,因為德文畢竟隻是二外水平,比較費勁, 而且 這 本 書 上 本科時 就 在 南開 大學 的圖書館 裏 讀 過 。另外就是美國軍事學家杜普伊(Dupuy)的德國 總 參謀部 史 A genius for War 1977年版。



瓦德西早在當八國聯軍統帥之前就在歐洲軍界有很高的地位了。他是德國總參謀部的第二任參謀長。自從1871年普法戰爭勝利以後,普魯士國王建立德意誌帝國成為德皇威廉一世,到1945年二戰結束,德軍總參謀部一共隻有過13位總參謀長。第一次世界大戰前3位:毛奇(Moltke),瓦德西(1888年接任),施利芬(Schlieffen, 1891年起),這3位都是伯爵元帥。其中毛奇是歐洲名將,1857年以少將軍銜出任普魯士總參謀長,對丹麥、奧地利、法國戰爭的勝利者,在普魯士統一德意誌的過程當中和鐵血首相俾斯麥一文一武,堪稱珠聯璧合的黃金搭檔。施利芬就是後來非常著名的施利芬作戰計劃的製訂者,是位很有份量的軍事思想家。



然後就是一戰中的5位:小毛奇上將是老毛奇的侄子,一戰前(1906年起)和開始時的總參謀長。但是因為他對前任的施利芬計劃理解不夠,執行不力,削弱了本應無限加強的右翼(據說施利芬死前最後時刻還在念叨加強右翼),導致馬恩河戰役失敗,因而辭職。接任的是法爾肯海因(Falkenhayn) 將軍,他後來也因為戰事不利辭職,到土耳其當軍事顧問,還和後來的土耳其國父基馬爾一起指揮擊敗英軍加裏波利登陸的作戰。接替總長職務的是興登堡(Hindenburg)元帥,他和副手魯登道夫一起,是一戰後期德國的中流砥柱。一戰失敗,興登堡向德皇提出退位建議,自任武裝部隊總司令兼總參謀長,格隆納中將任代總長,後來興登堡在1919年辭職,在失敗的混亂中,1919年7月格隆 納 (Groener) 中將當過4天總參謀長,然後是西克特(Seekt) 少將繼任。一戰以後,盟國不允許德國擁有總參謀部,因此也就沒有了總長。西克特的頭銜改為“武裝部隊辦公室”主任(Chief of Troop Office),仍是陸軍首腦。西克特是德國十萬人小型陸軍的設計者,為後來軍備重整創造了條件。西克特退休以後來中國作蔣介石的總顧問,整編裝備國軍,不僅僅是打紅軍,更重要的是也為後來與日本的戰爭準備了實力基礎。



德軍第9至13位總參謀長都是希特勒重整軍備恢複總參謀部以後直到二戰時期的,大家比較熟悉。貝克上將是二戰之前的,後來參加反希特勒密謀集團在1944年720事變中被處決。貝克之後是二戰期間的哈爾德、蔡茨勒、古德裏安、和克萊勃斯。



瓦德西,全名阿爾弗雷德,海因裏希,卡爾,路德維希,馮,瓦德西,1832年生,他的家庭是德意誌一個小邦的親王,父親和外公都是將軍。瓦德西本人當然也秉承家庭傳統從軍,不過他加入普魯士總參謀部的時間卻比較晚,35歲才成為總參軍官。瓦德西在普法戰爭之前被派駐巴黎當大使館武官,在這個職務上搜集了非常詳盡的法國軍事、政治情報,正是因此而引起總參謀長毛奇的注意和欣賞。不過普法戰爭期間,瓦德西回到德國卻沒有上戰場,而是擔任國王的副官,雖然沒有戰功,但是給國王和宮廷留下很深的印象。



戰後,瓦德西當過精銳的第13烏爾蘭(Uhlan)團團長和第10軍參謀長。他娶了一個美國富孀,因此在貴族上層講究排場的交際圈很受歡迎。到1882年,毛奇物色自己的接班人,因為對瓦德西才華的欣賞和他的家世背景而選中了50歲的瓦德西,任命他當軍需總監(first quartermaster) ,實際就是副總長。而且因為毛奇當時已經八十多歲,又對瓦德西完全信任,所以瓦德西可以全權處理所有的總參謀部事務。因此,雖然瓦德西隻當過3年正職的總參謀長,但實際上掌握總參的時間卻要長得多。後來瓦德西於1888年正式接替毛奇出任陸軍總參謀長。



瓦德西掌握總參謀部的時期是和平時期,沒有仗打。瓦德西的工作作風和毛奇不同。毛奇基本上是個沒有什麽政治企圖的純軍人。帝國的政治事務一般由俾斯麥說了算,再加上當時老毛奇在皇帝麵前的威望已經是一言九鼎的人物,真想發表什麽意見一句話就足夠了,也沒有運用政治權術的必要。但瓦德西本質上是個政治將軍,對權術很有手腕,再加上他的個人魅力和毛奇的完全信任,因此總參謀部開始在國家內政外交中有了越來越大的發言權。



瓦德西的第一個任務是提高總參謀部的地位,尤其要擺脫陸軍部(war ministry)的管轄,爭取向皇帝直接負責。瓦德西當上副總長不久就實現了這一點,通過權力運作,使陸軍部長Kameke將軍去職,由承認總參獨立地位的Schellendorf將軍接任。從此總參謀部可以直接向皇帝匯報,並且再也不用向帝國議會報告了(此前毛奇以其崇高的個人地位是可以隨時見到皇帝的,但那不是製度,理論上總參謀長要通過陸軍部長向皇帝匯報)。後來瓦德西當上總長以後,又策劃由Vernois將軍擔任陸軍部長。這兩位陸軍部長本身都是總參謀部的將軍,立場一個比一個同情總參謀部。當時德國還有一個戰爭內閣(war cabinet),實際上是皇帝的私人軍事顧問機構,一般由一名少將領導。瓦德西也成功地讓Hahnke將軍接替Albedyll將軍當上戰爭內閣首腦。通過這一係列權力運作,瓦德西成功地提高了總參謀部的地位和影響力。進而在總參謀部的主導下,德國實現了3年義務兵役製。



此後瓦德西和總參謀部開始幹預帝國的外交政策,這次瓦德西的對手是鐵血首相俾斯麥。毛奇時代,毛奇和俾斯麥的分工很默契,毛奇基本不幹預外交政策。俾斯麥是一個熟練的外交高手,擅長的是在歐洲列強間製造不信任和利益衝突,德國則保持曖昧的立場,對誰也不太接近,從列強的猜疑中獲利。最著名的例子是普奧戰爭勝利以後卻不讓普軍乘勝追擊打下維也納,為的是給奧地利留一條後路。但是瓦德西則是一個相當強烈的軍國主義者,相信德國和俄國早晚有一戰,甚至鼓吹先發製人地攻擊俄國或者法國中的一個,因此著手和奧地利總參謀部進行合作。這樣一來對俾斯麥的等距離外交政策幹擾不小。這一次權力鬥爭獲勝的又是瓦德西,因為德國新皇上台,解除了俾斯麥的帝國首相職務。



但是隨後瓦德西和新皇帝威廉二世也發生了歧見:威廉二世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瓦德西對此強烈反對。一方麵,建立海軍花費太大,第二,海軍建立以後陸軍總參謀部的地位和權力勢必要向聯合軍種的參謀部移交,第三,海軍和海外殖民地的擴張勢必和英國發生衝突。本來瓦德西視俄國為最大的敵人,英俄世相矛盾,德國還可以指望英國的支持。和英國衝突使德國在大陸傳統的對手俄法之外又樹一個敵人。但是渴望海外擴張和大海軍帶來的榮耀的威廉二世不聽,因此1891年就解除了瓦德西的總參謀長職務。但瓦德西沒有完全失寵,被任命為第九軍軍長。



將近十年以後,1900年中國發生義和團運動,在北京的騷亂中德國公使被打死。列強組織聯軍,德皇提出由瓦德西擔任聯軍總司令,被各國接受,於是瓦德西被德皇授予元帥軍銜。關於各國接受德國人出任總司令的原因,瓦德西自己的日記中有記載:奧地利和意大利出動的軍力很少,不可能擔任總司令,英國和俄國誰也不會同意讓對方當總司令,況且當時英國在布爾戰爭中出醜,讓各國對英國人的軍事水平不敢相信。由美國或日本人出任總司令則是不可想象的,美國在中國的利益不象歐洲列強受的損害那麽大,從一開始就不怎麽積極,而日本人畢竟在歐洲老牌帝國眼裏還是被瞧不起的。很奇怪的,法國並不反對瓦德西的任命,而且法國人本身也從來沒有積極尋求過這個職位。



就這樣,瓦德西於1900年8月被任命為八國聯軍總司令。但是對這位軍國主義者來說,比較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畢竟還是撈不到仗打,還在他從歐洲出發之前,北京就已經被占領,隻有中國東北還有和俄軍的零星戰鬥,而占領北京的,僅僅是列強在華本來不大的駐軍兵力。瓦德西從歐洲坐郵輪出發,經過兩個月的航行才到達天津,與此同時,列強也在增兵鞏固在華占領區的形勢。瓦德西日記中對在華的活動,並沒有提到賽金花,比較有意思的是是兩個部分,一是作為聯軍總司令對簽和約賠款的敘述,二是對八國聯軍在華搶劫行為的記述。



瓦德西在日記中表達了對李鴻章的不信任,他認為列強應該一起對華交涉,不能單獨談判,以取得最大的利益,而李鴻章則盡量想與各國單獨接觸,以利用列強互不信任的心理,減少中國的賠償,事實上李鴻章已經成功地和俄國開始了談判。由此看來,李鴻章並不是象後來被指責的那樣是個賣國賊。



但是後來事態的發展還是沒能如李鴻章所願,談判是在以慶親王和李鴻章為首的中國使團和列強聯合使團之間進行的。據瓦德西的日記講,清廷最初提出賠款最高的承受能力是1billiard帝國馬克,而瓦德西的態度相當強硬,要價在1。5到2 billiard 馬克 之間 。 我 不知道billiard 是 多 大 的 單位, 也 不 清楚 馬克 和銀子 當時 怎麽 換算 ,但是 瓦德西 後來 的記載 , 最終 達成 的賠款 額4 億5 千萬 兩 白銀是1 。2 billiard 馬克 。



關於八國聯軍 在 華 的 搶劫掠奪 行為 , 瓦德西 在日記 裏 有 毫不 隱 晦 的 記敘。 部分 原因 是 搶劫 是 在北京 剛 被 占領 ,瓦德西 還 沒有 到 的時候 進行 的 。 以下 引自 10 月 22 日 瓦德西 給 德皇 的 報告



“最近的戰鬥使北京許多街區毀滅。北京被占領之後頭3 天 公開 允許 的 搶劫造成 不可 估量 的 破壞。 英軍 的 搶劫 是 相當有 製度 的 , 強 搶 來 的東西 必須 集中 放 在外交 使 團 的 一個 地方, 以便 日後 拍賣 。拍賣 的 收入 再 按照計劃 在 軍官 中間 分配。 而且 英國 軍官 告訴我 , 印度 士兵( 英軍幾乎 完全 由 印度 士兵組成) 根本 不能 理解沒有 劫掠 的 勝利 有什麽 意義 。 日本 軍 的戰利品 必須 上交 國家, 國家 肯定 收獲 了 可觀的 數目 。 在 美軍 ,搶劫 是 被 官方 禁止 的, 但是 美國 官兵 都 是些 冒險 家 , 禁令 被 最徹底 地 置之不理 。 俄軍 的 搶劫 以 最 原始 的方式 進行 , 東西 被 仍得 亂七八糟 。 法國 在搶劫 方麵 也 不 落 人 後。 ”



頤和園的 珍 品 曾經 被 在 俄 軍占領 後 被 作為 官方 的戰利品 運 走 , 普魯士王 室 送給 清 帝 的 禮品被 發現 在 運往 旅順 港( 原文 是 阿 瑟 港) 的 途中, 在 霍 普 納 少將 的抗議 之 下這件禮品被轉 交 給 我們 “



在1900 年1 月20 日 的 日記 裏 ,瓦德西 記載 ” 很 遺憾那麽 多 珍貴 物品 被 以最 粗魯 的 方式 對待 ,都 被 毀 掉 了 。 。 。很 幸運 德軍 沒有 參與官方 的 搶劫 行為 。因為 在 天津 之 戰 中我們 隻有300 人 參加 ,而且 事後 根本 沒有進城 。 而 北京 , 德軍是 在 搶劫 結束 之後很久 才 到達 的 。 。 。在 國內 如果 人們 想象這 場 戰爭 是 為 傳播基督教 文明 和 生活方式 的 話 , 他們 肯定 要感到 幻滅 了 。 自從 三十 年 戰爭 和 路易 十 四時代 的 劫掠 以來 , 還沒有 象 這樣 的 。 “



曾 看到有 人 寫 文章 說 很多 對宮廷 的 搶劫 是 看守 者監 守 自 盜 或 周圍 的 中國暴 民 所 為 , 瓦德西日記 裏 就 否定 過 。 ” 冬 宮( 書 中 的 夏 宮 指頤和園 , 紫 禁 城 指 皇宮 大 內 , 這 誰 都 知道。 但 冬 宮 指 那裏 我開始 也 不 清楚 , 從 後 文 提 到瓦德西 的 司令 部 和住所 在 冬 宮 , 那裏 有曾經 囚禁 光緒 皇帝 的瀛 台 , 那麽 顯然 書 中冬 宮 指 中 南 海) 曾 被兩 個 連 俄 軍 占領 。 有可能 皇 室 出 逃 到 俄 軍占領 的 這 幾天 裏 , 有些 珍貴 物品 被 賊 偷 走, 但 不可能 很 多 。 但現在 發現 絕 大 部分 有價值 的 東西 都 沒有 了, 隻 留下 那些 非常難以 移動 的 物品 。 “



還有 夏宮-- 頤和園 也 曾經 被 俄軍 占領 ‘“俄軍撤出英軍和意大利軍進駐時,發現雖然宮殿內外沒有冬宮破壞得那麽厲害,但所有貴重物品都不見了。這不可能是中國人自己幹的,因為周圍沒有多少中國人,而且俄軍撤出和英軍進駐的間隔極短。我向英國軍官指出如果他們把剩下那點東西也運走的話,肯定是俄國人最希望的,他看來相當同意“



和約簽訂以後,瓦德西在中國的占領軍總司令職責結束,於1901年6月3日離開北京,回德國之前應日本天皇邀請訪問日本。回國後退役,1904年病逝。



怎麽評價瓦德西?我覺得這是一個充滿矛盾和諷刺性的人。他是德意誌總參謀部鼎盛時期的總參謀長,為毛奇所賞識,應該說肯定其才華不僅是政治權術和交際能力。記得十幾年前小時候看過一個喜劇譯製片,叫”科佩尼克上尉“,漫畫式地描述了德意誌軍國主義的社會狀況。其實至少一戰前的總參謀長裏,毛奇和施利芬就本人而言,都沒有那麽濃的軍國主義色彩。倒是瓦德西的政治觀點最象人們想象的好戰的軍國主義者。但是瓦德西生不逢時,始終沒有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來證明自己的軍事能力。杜普伊的評價,瓦德西沒有毛奇和施利芬那樣出眾的智力,但是他的強項在於個人魅力。也因此他在德國軍事史上的地位主要在於他通過權力運作,大大提高了軍部在政治外交這些國家事務中的發言權。但是一次又一次權力鬥爭的勝利,終於把他自己擺到和德皇之間衝突的地位,並因此去職。



後來瓦德西在中國的任職,細想起來也挺有諷刺意味:作為老派保守的德國軍官,瓦德西本人是強調紀律的。但是他的名字卻與從事掠奪紀律敗壞的八國聯軍聯係在一起而被中國人民記住。作為聯軍的統帥,瓦德西在晚年總算圓了一個帶兵打仗的夢,並且在列強各國獲得極高的聲譽,但這個戰爭實際上在他出發去戰場之前就結束了,就連這場戰爭,對比於當時歐洲軍事學所習慣的水平,也隻不過是一場警察行動而已,但他卻因這場警察行動而獲得了德意誌最高軍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