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顧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歐洲近古名將傳: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生平戰役 (2)

(2007-07-26 13:51:04) 下一個
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生平戰役

顧劍


三。第二次西裏西亞戰爭

普魯士退出戰爭之後,腓特烈得到兩年的充分時間,對普魯士騎兵和偵察方麵的弱點加以彌補,同時加緊操練士兵,訓練軍官。後來成為普魯士德意誌軍隊慣例的年度秋操大演習,就是在這個時代開始的。這段時間,特蕾莎女皇得以集中精力對付法國和巴伐利亞,戰場上發生有利於奧地利的轉機。英國也向奧地利提供有力的援助。我們知道,從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結束後不久的1714年起,英國王位由漢諾威諸侯繼承,換句話說,英王不僅是英國的統治者,而且具有德意誌諸侯的身份。當時繼承王位的英王喬治一世,當年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中,跟“德紹老頭”利奧波德親王一樣,都是馬爾巴勒公爵和歐根親王手下的大將,喜穿一身大紅軍裝,在槍林彈雨中帶隊衝鋒,是個厲害角色。現在1740年代的英王,是喬治二世,仍然不改將軍國王的本色,放下國內政務親自上歐洲大陸,率領德意誌諸侯聯軍和少量英軍跟法軍作戰,於1743年取得迪廷根(Dettingen)大捷。普魯士不願見到任何一方獲得全勝,尤其害怕奧地利獲勝之後,會回頭追討西裏西亞,因此於1744年重新加入戰爭,是為普奧之間的第二次西裏西亞戰爭。

跟任何時候一樣,腓特烈仍然是主動發起攻勢的一方。這次普魯士兵分三路:施維林元帥一路1萬6千人,小利奧波德親王1萬5千人,自率主力4萬人以齊騰的1千3百驃騎兵為先鋒,三路大軍采向心攻擊姿態,從西裏西亞出發,向西南先碾過薩克森(上次戰爭的盟友,現在倒戈) ,再指向西裏西亞正南方波希米亞的首都布拉格。1744年9月16日攻占布拉格,繼續以6萬2千人的主力向維也納進軍。奧地利軍總司令查理親王率5萬人回援,采取堅壁清野的方針,使腓特烈在波希米亞境內遭遇後勤補給困難,並且威脅腓特烈後路。當腓特烈緩慢回撤至布拉格附近的時候,曾經想引誘查理出來決戰,但是10月份已經天寒地凍,查理親王又會合了薩克森盟軍,兵力增加至10萬人,於是腓特烈承認戰略上已無利可圖,準備緩慢撤回西裏西亞。但是他這次又犯了一個錯誤:過於貪圖在波希米亞得到的土地,舍不得撤走分散各個要塞的守軍。結果普魯士野戰軍一撤,這些據點被奧軍逐一拔除,總共白白損失了3千人。當普軍分路渡過易北河撤回西裏西亞境內的時候,因為傷病和逃散,普軍一仗未打就損失了一半力量。經過這次戰略挫折,腓特烈認識到,因為普魯士本身人口有限,軍中很多是德意誌其他邦國的雇傭士兵,這樣的軍隊,必須要有鐵的紀律才能凝聚成戰鬥力,而且絕不能分散使用。隻準集中,不準分散,這是腓特烈後來一直記取的一個教訓。

盡管戰略上受了一次挫折,但是腓特烈在戰場上並沒有失敗,他將計就計,裝做向西裏西亞首府布雷斯勞撤退,引誘查理親王走出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的山地,追擊到西裏西亞的平原上,以便以一次幹淨利落的戰役徹底擊敗奧地利。

1745年戰局開始,查理果然率領6萬奧軍入侵西裏西亞,腓特烈先故意示弱,向布雷斯勞方向撤退,6月3日晚9點,突然殺一個回馬槍,命令軍隊以強行軍連夜接敵,6月4日淩晨秘密運動到奧軍營地附近,命令部隊就地休息兩小時,他本人也裹著鬥篷在露天和衣而臥。淩晨2點普軍再次出發,揭開霍亨弗裏德堡(Hohenfriedeberg)戰役的序幕。

6月4日淩晨4點,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普軍由東南向西北方向的奧軍發起進攻。普魯士右翼騎兵太急於求成,反而把奇襲發展成了一場混戰,但是在左翼和中段,普軍獲得完滿的成功。在中段,利奧波德親王的21個步兵營排著整齊的橫隊,冒著奧地利炮火勇敢無畏地前進,忍受著傷亡,一槍不發,一直走到火槍瞄準的有效射程以內,隨著一聲令下,排槍齊射,他們的火力是如此地具有毀滅性,據說第一排齊射就打倒了敵軍的百分之50。普魯士戰線南段的騎兵由齊騰少將和拿騷(Nassau)中將指揮,要以6千人對付奧地利的7千騎兵,而且中間要越過一條河流障礙。但是齊騰率領普魯士騎兵精銳中的精銳,貝葉斯(Bayeuth)團10個中隊衝鋒,20分鍾之內,就拿下9門大炮,67麵軍旗,俘虜2千5百人,自身僅僅94人陣亡。這場騎兵戰鬥,有點象後來拿破侖大軍的騎兵預備隊衝鋒,能夠在關鍵的時刻關鍵的地點發起決定性的一擊,這標誌著普魯士騎兵的成熟,腓特烈在戰爭間隙的兩年間,對騎兵建設所付出的努力,終於見到了成效。

霍亨弗裏德堡戰役是一場幹淨漂亮的奇襲,早晨9點戰鬥已經結束,普軍以4751人的代價(其中陣亡僅905人) ,換取奧軍損失1萬3千8百人,獲得無可爭議的勝利。此戰之後,查理親王緩緩向南退入波希米亞境內,腓特烈達成了解除西裏西亞威脅的戰略任務,向波希米亞追擊了一段距離,劃一個順時針的大圈,主動撤回西裏西亞,準備談判結束戰爭。但是奧地利軍隊的恢複能力是驚人的,查理親王元氣已複,於9月29日夜突然發起索爾(Soor)戰役,計劃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也以夜襲還以顏色。

索爾戰役,奧地利軍4萬人,確實出其不意地抓住了腓特烈2萬2千人的普軍,於夜間進軍,完全包圍普軍營地。但是奧地利人沒有馬上發起進攻,可能是怕暗夜之中混戰,不利於發揮數量優勢吧。第二天早晨5點,腓特烈才接到報告,獲知已入奧軍包圍圈,緊急集合部隊出營列陣迎戰,8點鍾,普軍陣線已經列好,井然有序之中竟然看不出受到奇襲的慌張。不能不說普魯士軍隊的素質確實高過奧地利一籌。這次索爾戰役,是腓特烈第一次試圖把經過自己思考和設計的斜線式戰術付諸實施。

腓特烈在這次戰役中,以加強的右翼首先發起衝擊,普軍步兵冒著奧軍炮火,在戰場上行進6百步,就象在訓練場上一樣,然後以排槍齊射壓倒敵方火力,發起衝鋒,一舉占領奧地利炮兵陣地。按照腓特烈的腹案,中央和左翼本來是要回縮的,但是受右翼成功的鼓舞,左翼也自發地發起衝鋒,而奧地利軍隊雖然人多勢眾,素質卻不如普軍,此時陷入全線退卻。索爾戰役標誌著腓特烈斜線式戰術思想付諸實踐,雖然這次的運用還不那麽完美,但是仗畢竟是打勝了,而且是在極為不利的條件下大獲全勝。奧地利損失7444人,普魯士3911人,在激戰中,腓特烈本人留在後方的營帳、馬匹、隨身錢物、甚至餐具和他的長笛都被奧軍奪取。這一仗,可以算是險勝。

奧地利經過兩次西裏西亞戰爭,四次大戰役全部失敗,但是特蕾莎女王的抵抗決心仍然堅韌不拔,1745年年底,奧地利準備集中主力從波希米亞出發,撇開北麵西裏西亞的腓特烈,向西北方向,越過薩克森,直接攻擊西方的勃蘭登堡本土。這次,坐鎮首都柏林的“德紹老頭”利奧波德親王親自出馬,率領留守本土的2萬5千普魯士軍隊,上溯易北河,迎著奧軍正麵東進,在腓特烈領主力趕來增援之前,在凱撒斯多夫(Kesselsdorf)會戰中大敗3萬1千奧地利和薩克森聯軍。這次勝利,徹底打消了奧地利和薩克森與普魯士為敵的信心,1745年12月15日,在薩克森首府德累斯頓城下簽訂停戰協定,普魯士與奧地利單獨媾和,退出奧地利王位繼承戰,而奧地利再次承認普魯士擁有西裏西亞。第二次西裏西亞戰爭結束。

把普魯士安撫好了之後,特蕾莎女王繼續為王位繼承權與法國和巴伐利亞作戰。奧地利的戰場形勢依然嚴峻,因為法國方麵的總司令是名將薩克斯元帥。這位薩克斯,雖然並未包括在這個歐洲近古名將係列裏麵單獨作傳,但是他在軍事史中的地位也不遑多讓,僅次於腓特烈這一級別罷了。利德爾-哈特在他的著作Great Captains Unveiled裏麵,把薩克斯跟亞曆山大、西庇阿、古斯塔夫這些古之名將相提並論。薩克斯元帥是法王路易十五朝早期的戰將,本人是德意誌薩克森選帝侯兼波蘭國王“強人”奧古斯塔二世的私生子,1720年投入法軍效力。1736年他的父親死後,波蘭王位空缺,曾引起繼承戰爭(詳見拙作“馬爾巴勒公爵和歐根親王”結尾部分) ,薩克斯就在法國柏威克公爵元帥手下服役,學習軍事指揮。(柏威克是馬爾巴勒的親外甥,英國廢王詹姆斯的私生子,投入法軍成為路易十四的優秀統帥,波蘭王位繼承戰末尾病死,見“馬爾巴勒公爵和歐根親王” 。)這次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中,薩克斯指揮法軍屢建戰功,1744年受封法國元帥。1745年,薩克斯在Fontenoy會戰中大敗英國國王喬治二世,然後又在Raucoux戰役擊敗英國奧地利聯軍,1747年受封為法國大元帥(Marshall General)。

麵對這樣的對手,毫無軍事經驗的特蕾莎女王並不氣餒,用盡一切手段搜刮奧地利的戰爭潛力進行抵抗,同時在政治上,她也不是完全不走運:為妻子爭奪奧地利王位的巴伐利亞公爵查理。阿爾伯特,在戰爭期間曾被選舉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七世(特蕾莎隻繼承奧地利王位,帝國皇帝按照憲法不能是女人) ,但是他於1745年病死,巴伐利亞本土被奧地利占領,巴伐利亞退出戰爭。而法國在印度、北美跟英國爭奪殖民地的戰爭也連告失敗。這場戰爭一直拖到1748年,已經厭倦的各國終於達成妥協:巴伐利亞放棄對奧地利王位的繼承要求,作為補償,巴伐利亞由公國升格為王國。特蕾莎女王的丈夫,洛林公爵(封地已經遷到意大利托斯卡那,似乎應稱托斯卡那大公)弗郎西斯,則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郎西斯一世。瑪麗亞-特蕾莎這位深宮長大的弱女子,經過戰場上的苦鬥,終於保住了王位。平心而論,她作為女人,雖然不是戰場上的名將,但是在國家政治事務中的堅強和智慧,實際遠超任何一代奧地利皇帝。在頑強和固執方麵,她與腓特烈可算棋逢對手。這場戰爭,腓特烈贏得了西裏西亞,四戰四勝,在國內贏得“大帝”的稱號,而特蕾莎則保住了皇位,可以從此臥薪嚐膽,以圖複仇。這兩位同在1740年登基的君主,可以說都是這場戰爭的勝利者。

四。十年戰爭間隙 (1745—1756)

盡管奧地利王位繼承戰到1748年才正式結束,腓特烈的普魯士王國卻是從1745年就退出戰爭,作壁上觀。從此到1756年七年戰爭爆發,腓特烈贏得十年的和平建設時期。西裏西亞是紡織工業中心,德意誌最為富庶的省份之一,每年的稅收要占整個普魯士歲入的四分之一。在這十年裏,腓特烈不但整軍經武,發展經濟,而且寫出了他最重要的軍事理論著作“戰爭原理”( 有譯為軍事教令,本文用的德文直譯Die General Principia vom Kriege) 。這本書集中體現腓特烈對自己早期戰爭經驗的總結和思考,不僅僅是行而上的戰爭理論,而且貼近實際,是當時最好的戰爭實踐指南。腓特烈其實是用法文寫成此書的,後來才譯成德文,僅僅下發給普魯士的將級軍官,不得外傳。但是他沒有把法文原版的第12章翻成德文,因為這一章寫的是腓特烈本人駕馭部下的經驗,當然不願意讓部下看見。後來在七年戰爭中的1760年2月,奧地利從一位被俘虜的普魯士少將那裏得到這本書,這才流傳於世,1762年這本書傳到倫敦,在那裏公開刻印出版。

在這十年間,普魯士軍隊人事也有一些變化。深受愛戴的“德紹老頭”於1747年去世,他的長子利奧波德親王元帥,上次戰爭中腓特烈的左膀右臂,也於1751年病逝,次子迪特裏希因病於1750年從軍隊中退役,迪特裏希後來也被授予元帥軍銜。留在腓特烈身邊的,是德紹老頭的四子,莫裏茨親王(Prinz Moritz of Dessau) 。這位莫裏茨不僅是一員勇將,而且作風強硬,粗魯無文,據說當年德紹老頭想要嚐試各種教育方法,對這個幼子,采取了故意不加任何教育的實驗,有傳說講莫裏茨親王根本是文盲。另外,詹姆斯凱斯(James Keith)從俄國軍隊來投入普魯士,他是蘇格蘭人,曾經在包括俄國、瑞典的不少國家軍隊服役,投奔腓特烈的時候,已經是俄軍的高級將領,腓特烈馬上授予凱斯元帥軍銜。
1750年代普魯士的外交戰略形勢越來越嚴峻。首先腓特烈與英國交好,保證英王在德意誌的漢諾威領土不受侵犯,這就大大觸怒了與英國爭奪海外殖民地的法國。而奧地利女皇特蕾莎,從來也沒有忘記臥薪嚐膽,他的首相考尼茨(Kaunitz)親王成功地聯合俄國女沙皇伊麗莎白,和法王路易十五,漸漸給普魯士的脖子套上外交絞索,積極準備收複西裏西亞。腓特烈看到形勢日益嚴重,決定與其坐等戰爭降臨,不如對奧地利發動先發製人的打擊。七年戰爭由此展開。
五。七年戰爭(1756—1762)
1。速勝的希望與破滅:1756年羅布西茨(Lobositz)戰役到1757年科林戰役(Kolin)
(1) 羅布西茨戰役
1756年8月29日,普魯士先發製人,大舉進攻西裏西亞和勃蘭登堡本土之間的薩克森,一個月之內占領首府德累斯頓,然後南下入侵奧地利的波希米亞,在那裏等待奧軍總司令布勞恩(Browne)元帥到來。德文的布勞恩其實英文叫做布朗,是愛爾蘭的天主教徒,因為在英國受迫害,所以在奧地利從軍。1756年10月1日,2萬8千5百普軍背易北河向西列陣,迎戰布勞恩元帥的3萬4千奧軍,爆發了七年戰爭的第一場戰役,羅布西茨(Lobositz)戰役。
布勞恩的意圖,是利用地形隱蔽主力,繞過普軍偷渡易北河,以救援被普魯士占領的薩克森領土。但是普魯士中央步兵主力和近衛騎兵的猛烈進攻,使奧軍無法脫身。奧軍數量上占有優勢,普魯士軍隊一次又一次進攻被擊退,他們依靠素質優勢彌補數量的不足,每一次被擊退,都能夠有秩序地撤下來重新編組,再發動進攻。這次戰役,普魯士軍中布倫斯威克的斐迪南親王(Prinz Ferdinand of Brunswick)嶄露頭角。他後來成為腓特烈手下最能夠獨當一麵的元帥。到下午,普軍強攻終於拿下奧軍防禦支撐點羅布西茨村,但是奧軍擁有充足的後背力量,戰線仍然穩定。腓特烈召開會議,大多數將領主張撤退,唯獨斐迪南親王提出反對意見,力主堅持。結果奧地利軍隊的神經沒有那麽堅強,在大雨中撤出了戰場,承認失敗。實際上此役雙方損失相當,都在2500到2900人之間。
(2) 布拉格戰役
取得羅布西茨戰役的戰術成功之後,腓特烈向北趕回薩克森,蕩平剩下的抵抗,以勝利者的姿態結束1756年戰局。1757年,法國和俄國如約加入戰爭,這樣在戰略形勢上,普魯士北邊靠海,東有俄軍,西有法軍,南有奧地利。腓特烈計劃在法國和俄國軍隊走上戰場之前,先以幹淨利落的勝利擊敗奧地利,而奧地利退出就意味著法俄兩國也沒有了參戰的動力。因此1757年,腓特烈集中11萬大軍,分四路,由他本人、莫裏茨親王、施維林元帥、和中將貝文公爵 (Duke of Bevern)指揮,從薩克森出發,大舉入侵波希米亞。然後四路變兩路,他和莫裏茨會合在易北河西岸,施維林和貝文會合在易北河東岸,兩軍夾易北河南下,進攻布勞恩元帥呈弧形防禦的11萬奧軍。這個戰局甚為關鍵,因為這是普魯士在七年戰爭中速勝的唯一希望。後世德軍總參謀部對腓特烈大帝的各次戰役有很深的研究,1910年代的德軍總參謀長施利芬伯爵元帥,認為腓特烈集中兵力還不夠,因為他受法國影響很深,過高估計了西線法軍的戰鬥力和作戰決心,否則腓特烈可以進一步削弱本土的防衛兵力,集中15萬大軍攻奧,或許可以求得一個決定性的勝利。
奧軍布勞恩元帥看到普魯士鋒芒正盛,謹慎地收攏部隊向後撤退,與趕來增援的查理親王會合,集中6萬人,在波希米亞首府布拉格城東站穩腳跟,列陣等待腓特烈到來。奧軍會師以後,以查理親王為總司令。普魯士一方,腓特烈留凱斯元帥率3萬人監視布拉格城,自己與易北河對岸的施維林元帥會師,集結6萬4千普軍,由北向南逼近奧軍主力尋求會戰。
5月6日,普奧兩軍主力共12萬人以上迎麵碰撞,開始布拉格戰役。一向謹慎的奧軍這次肯於接受會戰是有原因的:他們占有地利,奧軍陣地在高地上,下麵地形很差,基本無法發動正麵強攻。普軍於是向東麵,施維林元帥指揮的左翼集中兵力,試圖迂回,奧軍也向這個方向增援。將近中午,普軍發動進攻,但是由於戰前對地形偵察不清,普軍以為進攻方向正麵的一片平坦草地,實際是幹涸的魚塘,結果第一梯隊陷入幹魚塘的沼澤泥地之中,被奧軍反攻,兩個整團潰散。為了穩定局勢,施維林老元帥親自舉起一杆倒下的大旗,帶領隊伍反衝鋒,沒有跑出幾步,就被奧軍炮彈集中頭部胸部,當場陣亡。布拉格城下的凱斯元帥應腓特烈要求,派出莫裏茨親王帶部隊增援主力,但是卻發現他們和主戰場之間隔著一條Moldan河,河上的橋梁不夠長,無法通過,莫裏茨手下的騎兵上校塞德利茨(Seydlitz)情急之下,跳進河裏嚐試徒涉,結果被河泥陷住,險些丟了性命。但是他這次不顧一切的行為,吸引了腓特烈注意,後來在7個月之內晉升至中將,塞德利茨和齊騰一樣,是那個時代最好的騎兵將領。
主戰場上普魯士左翼進攻失敗,施維林元帥陣亡,陷入危機之中。但是奧地利軍隊反攻中的一個失誤被普軍及時抓住,成為戰役轉折點。奧軍右翼乘勝追擊,卻在反攻中與中央脫離了接觸,戰線當中出現空洞,腓特烈反映極為敏銳,立即投入中央22個步兵營,反過來包圍了得勝以後過度伸展的奧軍右翼。與此同時,普軍齊騰中將率領的25個驃騎兵中隊從戰場外圍迂回到奧軍中央背後,於中午時分發動奇襲,卷擊奧軍主力,普軍戰線正麵曼施泰因少將的師也同時發動進攻。奧軍大敗,下午4點向布拉格撤退,損失1萬4千人,布勞恩元帥受致命重傷,不久死去。這次戰役規模空前,普魯士傷亡也不輕,損失14287人,陣亡2名少將,1名中將和1位元帥。
布拉格戰役之後,奧地利野戰軍撤退,布拉格被圍困。維也納改派戰爭會議主席,老資格的道恩(Daun)元帥出任總司令,此後,道恩在整個七年戰爭中,都是腓特烈最大的對手。
(3) 科林戰役
腓特烈在布拉格戰役大勝之後,以為奧軍主力已經一蹶不振,自率主力圍攻布拉格,僅僅派中將貝文公爵帶2萬4千人監視道恩元帥的奧地利野戰軍,將奧軍趕到遠處。沒有想到奧地利人恢複的能力是驚人的,道恩在6月間就率全軍反攻,腓特烈先是自帶一支小部隊,馳入貝文軍中主持,又急調布拉格城下的德紹親王莫裏茨來援。腓特烈的基本判斷是,奧地利經過連番挫敗,這次是回光返照,戰鬥力不強,隻要再給它一個打擊,奧地利就會屈膝投降。基於這個過於樂觀的判斷,1757年6月18日,腓特烈率3萬5千普軍,進攻道恩元帥堅固設防的5萬3千人,打響科林(Kolin)戰役。
戰前的軍事會議上,貝文和齊騰都不主張貿然發動進攻,而莫裏茨親王主張打。腓特烈決定發動戰役。科林戰役中,普軍是以行軍姿態處於一條東西向的大道上,奧軍在大道南邊占領高地掘壕固守。腓特烈的計劃,是以行軍前鋒(向南展開以後是左翼) 齊騰的騎兵和許森(Hulsen)少將的步兵向東延伸,迂回到奧軍右翼頂點發動進攻。但是當他看到齊騰進展順利,改變主意,不讓中央莫裏茨的主力跟隨齊騰迂回,而改為就地發動正麵進攻,普軍後衛曼施泰因師也同時投入戰鬥。這樣,造成齊騰的迂回兵力不足,被奧軍右翼站住腳跟,騎兵旅長Krosigk少將身被兩刀一炮陣亡,36歲的上校塞德利茨挺身而出接替指揮,終於打開突破口。但是普軍是向上仰攻,數量上又處於劣勢,陷入苦戰之中。戰至近晚,普軍投入最後的預備隊,貝文的8個營,但是沒有料到道恩元帥也正在此時投入強大的預備隊反攻,晚8點,普軍被擊退回到大道。幸虧天色已暗,否則災難會更大。普軍損失1萬3千人,布拉格解圍。
這次戰役非常艱苦,腓特烈又犯了當年第一仗莫爾維茨戰役的毛病,在作戰過程當中把指揮權交給莫裏茨,自己退出戰場休息。科林戰役是腓特烈軍事生涯打的第一個敗仗,在此之前,他屢戰屢勝,未嚐一敗。這次戰役,從軍事上總結,腓特烈過低估計了敵人,當初在布拉格戰役大勝後,沒有窮追不舍,而是停下來圍攻堅城,給了奧軍喘息之機。而戰役中,又沒有撤出圍城的大軍,僅憑部分兵力輕率發動進攻。戰役過程中,又改側翼迂回為正麵強攻,實際上奧軍數量占優,又占地利,強攻是最不足取的方法。總的來說,腓特烈的優勢感是太強了。
科林戰役雖然不大,筆者認為實為七年戰爭最關鍵的戰略轉折點,因為此役之後,腓特烈已經不可能在法國和俄國參戰之前迫降奧地利,戰略上合圍之勢已成,速勝希望破滅。此後輝煌的羅斯巴赫會戰和洛伊滕會戰,在戰略上也無法改變普魯士的絕境。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