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顧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歐洲近古名將傳:馬爾巴勒與歐根 (1)

(2007-07-26 13:51:04) 下一個
路易十四的克星--馬爾巴勒公爵和歐根親王

-----顧劍

碧海,
藍天,
銀沙,
金陽,

登高處,望亂石穿空,卷起千堆雪,請你一任思緒飛揚,和筆者一起,飛越大西洋彼岸,穿過時空,回到三個世紀之交以前的舊大陸。彼時,彼地,也有一顆“太陽”,炙烤著歐洲列強。那是榮耀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他的統治下,法國的勢力在17世紀末和18世紀初葉已達極至,曾不可一世的“羅馬人的皇帝”在他麵前發抖,海上霸主荷蘭人在他腳下顫栗,昔日雄霸歐洲的西班牙軍團一次又一次屈膝在他的麵前。這位驕傲的君主,他擁有整個歐洲最強大的軍隊,最優秀的統帥,最堅強的防禦工事,和最完善的財政體係,法國周邊數百年來形成的習慣邊界,在他的眼裏不值一文,鄰國的土地,在他的手中予取予奪。

盡管他狂妄地自比太陽,但路易十四畢竟不是阿波羅,他是凡人,而且也不是亞曆山大、凱撒那樣的凡人。當年屆半百,在位四十五載的路易十四在1688年前後站上他一生中權力頂峰的時候,他並不知道,無論今後他怎麽走,頂峰前麵的路,無一例外地隻有一個方向--向下。因為在這個時候,路易十四曾經倚為幹城,所向無敵的法國一代將星,杜倫尼和孔代,已經隕落,而在路易十四對立麵的地平線上,冉冉升起了歐洲軍事學下一代的兩顆將星,英國的馬爾巴勒和奧地利的歐根。他們的光輝,將使路易這顆薄暮時分的太陽相形失色,黯淡無光。本文,就是關於這兩個人的故事。

第一部 時代背景和早期生涯

1。 路易十四的大時代

路易。德。法蘭西,或者叫路易。波旁,1638年生,1643年5歲衝齡即位,成為法國波旁王朝的第三位國王,即路易十四。終路易十四一朝72年的漫長時間裏,法國一共進行過5次重要的對外戰爭。路易十四即位的時候,法國正處於德意誌三十年戰爭的最後階段,當時朝中由王太後奧地利的安娜攝政,實權掌握在權相馬薩林的手裏,戰場上杜倫尼和孔代兩位統帥已經嶄露頭角。靠了前代賢相黎塞留(死於1642年)縱橫捭闔的外交手段,法國成為三十年戰爭最後和最大的贏家。根據威斯特法裏亞和約,法國占有阿爾薩斯、美因茨、特裏爾、凡爾登等地。最重要的是,這場戰爭打破了哈布斯堡王室對法國的戰略包圍態勢(哈布斯堡家族擁有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和西班牙王位),毀掉了德意誌統一的任何希望,給法國今後進一步向東擴張提供無限的發展空間。 (德意誌三十年戰爭事跡,詳見本係列拙作第一篇,古斯塔夫和華倫施泰因) 。

因為三十年戰爭中法國的對手西班牙不承認戰敗,法國和西班牙的戰爭又牽延下去,稱為法西戰爭,期間又穿插法國投石黨運動和內戰,孔代親王甚至還投奔西班牙人與法國作戰。十年以後,靠了杜倫尼在戰場上屢戰屢勝,比利牛斯和約簽訂,法國終於從這場戰爭中又贏得了一個有利的和平。此戰之後,1661年馬薩林死,路易十四親政。另一個收獲是,路易十四為自己贏得了一位新娘,西班牙公主瑪麗亞-特雷莎,這就為四十年以後又一場全歐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埋下伏筆。

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一貫把擴張戰略的重點放在東方和東北方向。東北是獨立不久的荷蘭,那是法國在三十年戰爭和法西戰爭中的盟友,還有西班牙統治下的西屬尼德蘭(大致是今天的比利時,和法國東北部),東方隔萊茵河相望是德意誌諸邦,再向南是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當時法國在歐洲列強中的地位非常有利,英國和法國一直保持友好關係。當年英國完成國內革命,查理一世上了斷頭台以後,法國和克倫威爾的護國政府是盟友。克倫威爾死後,法國轉而支持司徒亞特王朝的查理二世在1660年複辟,所以英法關係一直友善。在此期間,英國和荷蘭為了爭奪海上霸權,打了兩次英荷戰爭。在1665年的第二次英荷戰爭期間,因為法國和荷蘭訂有軍事同盟條約,路易十四向英國宣戰,但是英法之間沒有作戰的意思,法國其實早已對荷蘭這個雖小卻極為富庶的鄰國虎視眈眈了,因此法國對荷蘭沒有實質性的援助,而是出兵攻占了與荷蘭緊鄰的西屬尼德蘭的一部分。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到1672年,路易十四終於向荷蘭這個昔日的盟友動手了,而且一出手就是十萬大軍泰山壓頂之勢,必欲滅荷蘭而後快,這是路易十四的第三場重大的對外戰爭,法荷戰爭。英國站在法國一邊向荷蘭宣戰,是為第三次英荷戰爭。西班牙、以奧地利皇帝為首的德意誌諸邦站在荷蘭一邊向法國宣戰。兩年以後,英國跟荷蘭單獨締約停戰,法荷戰爭則一直持續了6年。在戰爭臨近結束時,法軍名將杜倫尼元帥意外地中炮身亡,孔代親王在接替指揮權,並成功地指揮了一年的戰局之後,也功成隱退。在內梅根和約中,法國獲得阿爾薩斯、洛林、弗賴堡(Freiburg,萊茵河流域)、布萊沙赫(Breisach,萊茵河流域)、弗蘭奇-科姆特(Franche-Comte,今法國東北部),這基本上是路易十四朝擴張的頂點。以上這些,在本係列的前麵兩篇裏,都已經有詳細敘述。

1680年代,歐洲形勢發生對法國極為不利的變化,各國都忌憚法國一強獨大的局麵,連橫抗法之勢漸成。最大的打擊來自英國政局的突變。1685年,英王查理二世駕崩,王弟約克公爵即位,是為英王詹姆斯二世。詹姆斯二世是個天主教徒,他居然希望在英國這個新教國家回複天主教的統治地位,結果1688年激起“光榮革命”,英國貴族和議會在不流血的政變中推翻了詹姆斯二世,使他流亡法國,而繼之登上英國王位的,是詹姆斯的女婿,荷蘭統治者,奧蘭治親王威廉。這樣,一夜之間,英國和荷蘭走到了一起,從法國的盟友變成死敵。

另一個對法國不利的國際形勢變化,出現在奧地利。自從三十年戰爭以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名存實亡。哈布斯堡皇朝,除了領有帝國皇帝這個虛銜以外,真正能夠控製的,是奧地利和波希米亞、匈牙利這些東歐領地,因此,筆者以後將用奧地利皇帝,而不是帝國皇帝,來指稱這個皇室,盡管神聖羅馬帝國的名號直到19世紀才正式消亡。奧地利一直以來都與法國為敵,但是他的戰略地位卻極為脆弱,因為奧地利在東方還麵臨著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強大壓力,不得不兩線作戰。法國的一貫政策,就是聯合土耳其,夾攻奧地利。百多年前的1529年,土耳其大軍就曾經圍攻維也納。在三十年戰爭期間,皇帝非常幸運,因為土耳其自身內亂,無瑕在帝國最脆弱的時候來趁火打劫。1670和1680年代,土耳其國內恢複穩定,遂又揮師西向,入侵奧地利。1683年,土耳其大軍由大宰相卡拉。穆斯塔法(Kara Mustafa)指揮,又一次圍攻維也納。

但是此時的土耳其軍隊,已經不是當年勃興時期蘇萊曼大帝統治下的大軍了,而歐洲軍隊經過從古斯塔夫開始的軍事體製革命,其戰鬥力早已登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即使在歐洲相對效率低下的奧地利軍隊,在杜倫尼的強勁對手,皇軍總司令蒙特庫庫尼的領導下,也已經完成了相當程度的軍事改革,軍隊的素質已經淩駕於土耳其之上。1683年維也納之圍,實已是土耳其最後的天鵝之歌。當時波蘭國王索比斯基(Sobieski)帶波蘭騎兵勤王,與皇軍總司令洛林公爵的奧地利野戰軍會合,在維也納城下一戰,大破土耳其軍隊,宰相逃回波斯尼亞的貝爾格萊德(當時土耳其在歐洲的主要據點,今天的南斯拉夫首都),被蘇丹賜自盡。這次戰爭對法國有間接的不利影響,一是法國失去了土耳其這個可以掣肘奧地利的盟友,二是經此一戰,歐洲各國又一次激發起十字軍情緒,奧地利在道義上儼然是歐洲征服異教徒的先鋒,國際地位空前提高,各國貴族和平民紛紛投奔奧地利軍隊服役,連法國軍官也不例外,路易十四雖然心裏不情願,卻也無可奈何。

1688年,路易十四發動第四次重要的對外戰爭,帕拉亭(Palatine,又譯普法爾茨)王位繼承戰。這次戰爭起因於路易十四要求由親法國的人選來擔任德意誌選帝侯之一的科隆大主教,並且為路易十四的妻妹,奧爾良女公爵,要求帕拉亭選帝侯的繼承權。戰爭在整個法國東部邊境以外展開,拖延了9年,因此又稱“九年戰爭”。這是一場相當枯燥乏味的戰爭,沒有決定性的戰役,也沒有決定性的戰果,如果非要找出這場戰爭證明了什麽的話,那麽隻能說,它證明了17世紀歐洲流行的軍事思想,那種避免會戰的機動遊戲和圍城戰有多麽可笑。路易十四是一位成功的君主,但是他本人並不是戰場上的軍事家。這時,法軍名將杜倫尼和孔代已經一死一隱,這次戰爭中法國軍隊的統帥,一是盧森堡公爵,一是卡提尼特元帥(Catinat)。按照當時的標準,他們是優秀的軍人。但是充其量,他們也就是和蒙特庫庫尼同一個級別的機動高手而已,無法象杜倫尼那樣超越於時代之上,這就是軍事指揮藝術上匠人和大師的本質區別。

在帕拉亭王位繼承戰中,占盡兵力優勢的法軍又犯了和上一場法荷戰爭中同樣的錯誤,從路易十四到法軍戰場指揮官,都謹守軍事教條,擺出一副防禦的態勢,滿足於分散兵力,逐個地圍攻荷蘭邊境各個要塞。他們在荷蘭的對手,和上次戰爭一樣,還是奧蘭治親王威廉,不同的隻是,現在他已經是英國國王威廉三世了。威廉本人也不是一個出色的軍人,他帶領的英荷軍隊,在偶爾幾次與法軍進行的會戰中,屢次敗在盧森堡公爵的手下,幾乎就沒有打過勝仗。不過威廉是一個頑強的戰士,當年就曾經不惜打開海閘淹沒自己的國土,也不讓法軍輕易地征服,現在更是愈挫愈奮,為每一寸國土而戰鬥。而法軍空有數量質量優勢,卻在每次會戰勝利之後,從來不求發展勝利,滿足於打跑敵方的野戰軍團,然後把自己的兵力,浪費在一次接一次的要塞圍攻戰上麵。九年之後,終於大家都厭倦了這種沒有結果的流血遊戲,1697年,法國簽訂裏斯維克(Ryswick)和約,承認威廉為英國國王,把洛林歸還給洛林公爵,把萊茵河邊的重要橋頭堡菲利普斯堡(Phillipsburg)還給德意誌,這裏曾經是數十年前杜倫尼累次越過萊茵河入侵德意誌的出發陣地。法國並沒有在陸地戰場上遭受什麽大的挫敗,為什麽路易十四甘於簽訂這個不利的條約呢?原來他意在收縮戰線,準備為一個更大的目標發動一場更大規模的戰爭,而這次的賭注,是整個西班牙王國在全球的遺產。

西班牙王位自從兩百年前查理五世開始,就掌握在哈布斯堡家族手中,和奧地利一樣,在曆次戰爭中都是法國的死敵。哈布斯堡家族的末代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1665年4歲即位,卻是個弱智殘廢,體質羸弱而且無生育能力,從他一即位開始,整個歐洲都在盯著他死後西班牙王位的繼承權,因為誰繼承了西班牙王位,他就不僅擁有西班牙本土,而且還包括法國邊境的尼德蘭(今比利時),意大利的都靈,佛羅倫撒,撒丁島,西西裏,還有整個龐大的西班牙海外殖民地體係。這塊肥肉誰不動心?按照親屬關係來說,當時有資格的是三個人,一是奧地利的二皇子查理(Charles,在德語裏是卡爾Carl,在西班牙語裏是卡洛斯Carlos,都是同一個名字),一是巴伐利亞選帝侯的王子約瑟夫斐迪南,還有一個,就是路易十四的孫子,法國的安茹公爵菲利普。法國的這份繼承權,來自於路易十四的前妻,已死的前西班牙公主瑪麗亞-特雷莎。當年法西戰爭結束,西班牙公主嫁給法國國王,西班牙人就料到會有麻煩,因此在和約中規定了,一旦公主的嫁妝付清,法國應永遠放棄對西班牙任何領土的繼承要求。但是西班牙財政破產,這個嫁妝從來就沒有付清,現在,事隔四十多年,路易以此為根據,為孫子要求西班牙王位的繼承權。當時歐洲大勢,如果法國繼承西班牙王位,則成為歐洲的絕對霸主,即便合列強之力都無能遏製法國的勢力;如果奧地利繼承西班牙王位,那麽哈布斯堡包圍法國的態勢重現,法國從黎塞留開始幾代人的努力都付諸東流。無論哪一種情況,勢必有一方無法容忍。因此1890年代各國達成妥協,將來由第三位繼承人,巴伐利亞王子繼承王位。

可是這位西班牙國王卡洛斯,盡管病懨懨地朝不保夕,可就是纏綿病榻拒絕早死,在王座上整整磨蹭了30年,最後反倒是那位各方都能接受的巴伐利亞王位繼承人熬不過陽壽,先死了。這下,法國和奧地利的繼承要求不可避免地正麵衝突。原本法國和奧地利還準備秘密妥協瓜分西班牙的遺產,但是西班牙人堅決反對分裂,1700年,卡洛斯終於死去。西班牙人認為法國比奧地利更能有效地保護今後西班牙帝國的統一,於是卡洛斯在遺囑中把西班牙王位留給了法國王孫菲利普。1701年,英荷奧和德意誌各諸侯(除巴伐利亞以外)結盟反法,西班牙王位繼承戰正式爆發。這次戰爭將是路易十四朝最後最大的一次戰爭,表明上看,戰爭是為了西班牙王位的繼承問題,實質上,是歐洲列強聯手,試圖遏製法國一強獨霸的戰爭,因為戰爭前期,盟國事實上根本沒有對法國繼承西班牙王位提出異議,本來這是人家西班牙人和法國人兩廂情願的事情,但是列強要求法國不能獨吞西班牙的遺產,而路易十四針鋒相對,同時出兵攻擊荷蘭邊境要塞,而且重新支持英國廢王詹姆斯二世的兒子對英國王位的要求,如此一來,戰爭不可避免。

在這場戰爭中,以往法國的敵人,巴伐利亞選帝侯,反而成了法國的盟國,因為巴伐利亞公爵馬克斯。艾曼紐爾(Max Ammaneur)被法王委任為尼德蘭地區的總督。這樣,法國在東北部荷蘭和西屬尼德蘭地區與英國荷蘭作戰,在東部萊茵河和東南阿爾薩斯洛林兩個戰區,和奧地利為首的德意誌諸侯作戰,在西班牙本土和英國人作戰,在意大利北部和奧地利作戰。最後,在萊茵河對岸的德意誌腹地,巴伐利亞公爵和法國的聯軍還開辟了德國戰場,直接威脅奧地利首都。法國的軍隊數量超越盟國軍隊的總和,質量更是優越。路易十四的對手中,英國在歐陸兵少,荷蘭已經被法國在曆次戰爭中打怕了,奧地利則有自己的問題:財政困難和持續經年的匈牙利大叛亂。在那個時代,沒有錢就沒有軍隊,奧地利自保都困難。乍看起來,路易十四獲勝的機率非常大。但是太陽王已經在歐洲橫行得太久,該到日薄西山的時候了,他在戰場上已經沒有象杜倫尼和孔代那樣的軍事天才作統兵大將,而敵對方麵,卻擁有下一代歐洲最偉大的兩位名將,英國的馬爾巴勒公爵和奧地利的歐根親王。1701年,馬爾巴勒和歐根都已經在戰場上嶄露過頭角,盡管還不十分耀眼。他們最偉大的軍事藝術傑作,是留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中表現的。路易十四所依靠的法軍戰場指揮官,主要是以下6位法國元帥:維拉爾斯(Villars),範多姆(Vendome),維勒洛依(Velleroy),博福勒斯(Boufflers),馬爾森(Marsin),和塔拉爾德(Tallard)。在這6位元帥當中,範多姆和維拉爾斯是最優秀的。記住這6個名字,因為這6位法國元帥將在以後的戰爭進程中,作為對手被馬爾巴勒和歐根逐個地擊敗。


2。 英國公爵馬爾巴勒的早期經曆

馬爾巴勒公爵本名叫約翰。丘吉爾,後來二次大戰中的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是他的後裔。事實上,馬爾巴勒受封為第一代馬爾巴勒公爵之後,爵位世襲罔替,英國首相丘吉爾的祖父是第7代馬爾巴勒公爵,父親是次子,伯父是第8代馬爾巴勒公爵。約翰丘吉爾本人1650年生於英國德文郡(Devonshire),父親是溫斯頓丘吉爾爵士,跟其他同時代的名將相比,馬爾巴勒的出身可以說相當寒微。尤其是當時處於英國內戰以後的克倫威爾護國政府時期,而老丘吉爾是一個保王黨,家道已經敗落。馬爾巴勒小時候家境相當貧窮,可能這就是他成名以後一貫吝嗇的原因吧。據說馬爾巴勒公爵在歐洲大陸打仗的時候,總是去部下將領那裏用晚餐和社交,但是從來也不回請別人。

所幸1660年司徒亞特王朝複辟,查理二世登上英國王位,丘吉爾一家才算有出頭之日。但是象這樣的平常出身,要爬到英國軍隊的高層,在那個時代是不容易的,個人才華隻是一個非常次要的必要條件而已,年輕的丘吉爾要向上爬,免不了還要借助一些不那麽光彩的裙帶關係。他的姐姐Arabella,是國王弟弟約克公爵(後來的英王詹姆斯二世)的情婦,Arabella和詹姆斯有一個私生子,日後長大成人,投奔路易十四的法國效力,一直做到法國元帥,受封柏威克(Berwick)公爵,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中在法國東部戰場領兵,和親舅舅馬爾巴勒公爵對陣,居然未被擊敗,調到西班牙本土戰場,為法國連連獲得勝利。事實上,路易十四正是靠了柏威克和維拉爾斯兩位元帥,才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最後,獲得了一個比較體麵的結局。看來丘吉爾家族的軍事才華,有不少先天遺傳的因素在裏麵。

年輕的約翰丘吉爾多半是靠了姐姐的關係,成為王儲約克公爵的心腹,竄升得很快,也不可避免地引來不少嫉妒之人的閑言碎語,不過他總是能夠用戰場上的表現來證明自己。1762年,丘吉爾跟隨約克公爵參加第三次英荷戰爭中的Solebay海戰,晉升上尉(對比歐根親王,因為出身高貴,在22歲的年紀已經是上校騎兵團團長了)。因為當時英法是盟國,對荷蘭作戰,丘吉爾又赴歐洲大陸,在法國軍隊中服役。1673年參與了法荷戰爭中路易十四禦駕親征的圍攻馬斯特裏赫特(Maastricht)之戰,並以個人的英勇博得路易十四的讚賞。就在那次戰役,大仲馬筆下的英雄,國王的火槍隊長達達尼安(火槍手三部曲的主人公),在接受法國元帥權杖的同一刻中炮陣亡。而且後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中馬爾巴勒和歐根最能幹的對手,維拉爾斯元帥,也作為中級軍官參加了這次戰役。路易十四本人注意到了年輕的丘吉爾,國王陛下的評價是,此人雖然勇敢,但是過於沉湎於宮廷社交生活,是個小白臉式的人物,日後終難成大器。後來路易十四在戰場上被馬爾巴勒一次又一次擊敗的時候,不知對當年看走眼的評價作何感想?

丘吉爾回到英國以後,繼續作他的風流美少年,甚至和國王查理二世的情婦有染,以至於有一次被國王堵在情婦的臥室裏,不得不跳窗逃走。據說後來國王得知真相,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哈哈大笑著對別人說:“我才不來怪他,他找情人恐怕是生活需要呢”。此事見於2002年出版,由這一代馬爾巴勒公爵親自作序的傳記,應該是真有其事。那個時代上流社會的觀念,在今天的人們看來,真的是難以理解。

1674年,丘吉爾又以中校軍銜回到歐洲大陸,在法軍杜倫尼元帥手下,參加了杜倫尼平生軍事藝術的傑作,1674-75年冬季戰局。沒有人知道日後馬爾巴勒在多大程度上受益於在杜倫尼手下服役的經曆。丘吉爾最終於1675年離開法軍,因為作為一名英國軍官,在法軍中的晉升前景並不光明。回英國以後,丘吉爾認識了15歲的貴族小姐薩拉。詹寧斯(Sarah Jennings),兩人於1677年不顧雙方家長的反對秘密結婚。這位未來的馬爾巴勒公爵夫人在宮廷中有不少關係,對日後馬爾巴勒的升遷和解職,都有重要影響。

1678年,英國開始與荷蘭尋求和解,共同對付日益坐大的法國,丘吉爾奉派出使荷蘭辦理秘密外交,他在宮廷裏鍛煉出的外交手腕得到充分施展餘地,並且結識了日後成為英國國王的奧蘭治親王威廉。因為外交的成功,丘吉爾於1682年被封為男爵,1683年任命為皇家龍騎兵團長。1685年,他的保護人約克公爵即位,成為英王詹姆斯二世,丘吉爾幫助國王平定蒙默斯公爵(Manmouth)的叛亂,晉升少將軍銜。

但是詹姆斯二世國王在英國回複天主教地位的政策非常不得人心,以致僅僅3年就落到眾叛親離,1688年英國公眾擁戴國王長女瑪麗的夫婿,荷蘭奧蘭治親王威廉在英國登陸,是為“光榮革命”,就連國王的次女,安妮公主,都背叛了他。國王提升丘吉爾為中將,要他帶兵抵抗,沒想到丘吉爾也擁戴威廉,詹姆斯二世隻好出亡法國。威廉三世即位之後,器重丘吉爾的軍事才能,任命他重新組建整個英格蘭的陸軍(不包括愛爾蘭和蘇格蘭) ,並晉封為伯爵。

在隨後英國與荷蘭、奧地利對抗法國的帕拉亭王位繼承戰(九年戰爭)中,丘吉爾伯爵帶兵在荷蘭作戰,但是1692年突然被解職,召回英國關進倫敦塔監獄,罪名是與流亡在法國的廢王詹姆斯通信,陰謀叛國。所幸,此時英國王位確立的繼承人,是王後的妹妹,安妮公主,也是詹姆斯二世的二女兒,而丘吉爾的妻子薩拉,恰好是安妮公主的閨中密友,靠了這層關係,丘吉爾隻坐了5個月牢獄就被釋放。1701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爆發前夕,丘吉爾重新被啟用,出任英國駐荷蘭大使,1702年,英王威廉駕崩,安妮公主即位,成為安妮女王。她任命丘吉爾出任英荷聯軍總司令。

馬爾巴勒公爵所擔任的職位,表麵上是叫作“Captain General”,似乎直譯為上將,事實上,一兩百年以來,在尼德蘭地區的軍隊總司令,一直稱為Captain General,從西班牙人開始就是這個稱呼,而且Captain General之下,往往管轄著好幾位元帥,所以實際上還是以意譯成戰區總司令為宜。

丘吉爾這時52歲,第一次獨立指揮一個重要戰場,沒有大戰的經驗,也沒有軍事聲望,基本上隻有他自己才對自己的軍事指揮藝術充滿絕對的信心。曆史上,有的名將是在長期的戰爭考驗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摸索提高,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象杜倫尼,象中國的林彪。另一類人是天生的奇才,在第一次獨立指揮軍隊時,就能發揮出令人驚歎的才華,象拿破侖,象隆美爾。丘吉爾無疑是屬於後者。在軍事指揮藝術方麵,馬爾巴勒公爵是那個時代絕無僅有的具有真正攻勢心靈的人物,他以迅速的機動見長,但他機動的目的,一貫是逼迫對手接受會戰,在戰場上打出決定性的成果。這跟那個時代流行的圍城戰、被動防禦的軍事思想大異其趣。但是這種超出曆史時代的軍事思想,不被當時大多數人所接受,所以戰爭開始的頭兩年,丘吉爾處於一種處處遭到掣肘的焦躁不安的狀態。他指揮的是一支由英國、荷蘭、德意誌諸邦拚湊而成的聯合軍隊,戰略上、政治上矛盾重重。當時要指揮聯軍取勝幾乎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就連法國孔代親王那樣的名將,當年投靠西班牙,指揮西班牙、勃蘭登堡和法國投石黨聯軍的時候,都因為協調不暢而屢遭挫敗,以致英雄無用武之地。1702年和1703年,丘吉爾不是沒有機會打勝仗,他有6萬聯軍在手,麵對法國博福勒斯元帥指揮的6萬法軍,有過兩次,丘吉爾以一係列的快速行軍,切斷法軍的交通線,已經把博福勒斯逼進死角,眼看就能在戰場上壓倒對手,但是荷蘭的國務代表(象是荷蘭政府派出的監軍的角色)卻強烈反對會戰,丘吉爾隻好眼睜睜地看著法軍從羅網中溜走。兩年的戰爭,他所能作的,充其量隻是把法軍從列日、科隆、波恩幾個要塞擠走而已。在別人看來,他的戰績已經很出色,1702年,安妮女王封丘吉爾伯爵為馬爾巴勒公爵,但是隻有馬爾巴勒自己清楚,荷蘭人掣肘所放過的機會有多麽可惜。

後來的軍事曆史學家,幾乎無一例外地對荷蘭人的消極避戰大加鞭撻。筆者覺得,荷蘭人自己的理由其實不難理解。戰爭是在荷蘭家門口進行的,英國沒有遭到入侵的威脅,荷蘭的賭注卻是整個國家的命運,他們輸不起,所以就不敢冒在一次決定性會戰中失手的風險,寧可跟法國在邊境要塞線上打一場靜態的消耗戰,希望跟前兩次戰爭一樣,把法國拖到筋疲力盡為止。英國和荷蘭國家戰略不同,所以導致指導思想不同,這是古今中外所有聯合作戰不可避免的痼疾。

當1704年戰局來臨的時候,馬爾巴勒的天才頭腦,再也無法忍受這樣無所作為的空耗。他決心要麽辭職退休,要麽就另辟戰場,打出一番新天地。他的眼睛,越過尼德蘭戰場,遠遠地投向德意誌腹地的巴伐利亞和奧地利。在那裏,他終於找到一個能夠跟他積極進取的戰略觀念引起共鳴的知音,另一位思想超出時代,並且願意與他通力合作的軍事天才人物,歐根親王。歐根親王比馬爾巴勒年輕13歲,但是早已在對土耳其的戰爭中樹立起了歐洲名將的聲望,時任奧地利的戰爭委員會主席,奧地利軍界第一人。自此,這兩位歐洲第一流的名將拉開了合作的序幕,他們將成為歐洲軍事史上無可爭議的黃金搭檔,合作無間,戰無不勝。而且他們兩人聯手,將逐個打敗當時所有法軍的著名元帥,最終決定這場戰爭的結局。


3。 歐根親王的早期經曆

筆者在此,願意首先指出兩點通常容易發生的誤會。一是所謂“親王”prince,在西歐各國並不象在中國清朝那樣,是高於公爵的一級爵位。事實上,prince可以泛指任何擁有大片領地的獨立或半獨立諸侯和他們的近親。這些諸侯,可能是公爵,也可能是伯爵侯爵甚至主教,而作為近親,無論皇帝、國王、或者諸侯的近親,都可以稱為親王prince。第二點,歐根親王盡管是德意誌曆史名將,但他本人卻不是德意誌人,甚至不太會說德語。二次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海軍有“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黨衛軍有精銳的SS“歐根親王”第7山地師。但是實際上,歐根親王本人從血統上說,是意大利人,從政治關係上說,是法國人,這是個令人驚訝的事實。

歐根親王,全稱是薩伏伊的歐根親王(Prince Eugene of Savoy),薩伏伊是意大利北部一個獨立的大公國,歐根的家族族長,就是薩伏伊公爵,但是他的父親,卻不是公爵本人,而是近親支脈。歐根親王的母親,也是意大利人,是法國首相紅衣主教馬薩林的侄女奧林匹婭。曼西妮(Olympia Mancini) (馬薩林本人就是意大利人),當年從意大利經由馬薩林介紹進入法國上流社會,一露麵就豔驚宮廷,成為社交名媛,年輕的路易十四為之神魂顛倒,沒多久就成了路易國王的情婦。直到1680年突然失寵,被迫從法國流亡到西屬尼德蘭的首都布魯塞爾,在那裏一直居住到1708年病逝,而那時,她已經看到她的兒子歐根成為名滿天下的常勝將軍,土耳其人和法國人的克星,奧地利的軍界第一人,想必她也會感到意大利式的複仇快感吧。

從血統上說,歐根是純正的意大利人,但是他的父親,是法國國王的臣屬,不但是薩伏伊的親王,而且是法國香檳地區總督,封蘇瓦鬆伯爵(Soissons,有些資料稱蘇瓦鬆公爵),並指揮法國軍隊中精銳的瑞士雇傭兵軍團,歐根親王本人1663年出生在巴黎,所以從政治關係上說,他可以算法國人。歐根可以熟練地運用法語和意大利語,但是去奧地利之前並不會說德語,甚至到他成為奧地利元帥的時候,德語也說不連貫。1673年歐根10歲的時候父親病死,母親1680年出逃布魯塞爾,但是就算在法國的時候,母親也是一天到晚忙於社交應酬,從不顧家,所以歐根和他的幾個哥哥姐姐是由祖母養大的。可能是因為少年時期家庭的缺陷和醜聞,歐根從小養成孤僻好靜的性格,長大以後幾乎從不對人談及個人的情緒和思想,而且終身未婚,也沒有子女。

象歐根親王這種貴族家庭的非嫡長子弟(長子可以繼承爵位和領地),一般有兩個出路,要麽投入教會,要麽投入軍隊,這在當時都算是高貴的職業。歐根祖母對他的培養,一貫是向教士這個方向引導的。沒有想到,歐根長大以後,卻執意從軍,要在戰場上去尋求光榮。歐根最初想加入法國軍隊,這是很自然的想法,他在法國出生成長,法國又擁有當時歐洲最強大的陸軍。1683年,20歲的歐根向路易十四要求加入法軍,並指揮一個連,可是路易十四看不上這個身材瘦弱,其貌不揚的毛頭小子,當即拒絕了歐根的請求。將近十年前,路易十四看錯了馬爾巴勒,現在又錯過了歐根,日後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中被他們兩人打得狼狽不堪的時候,想必也會有噬臍莫及,悔不當初的感覺吧?歐根被路易十四拒絕之後,準備轉投奧地利軍隊,因為1680年代初的歐洲,奧地利皇室正在和土耳其大軍作戰,1683年正是土耳其兵臨維也納城下的時候,歐洲各國的青年貴族,抱著十字軍式的宗教狂熱,紛紛投效奧地利軍隊,連法國人也不例外。路易十四的法國,在對付奧地利方麵,跟土耳其是非正式的盟友,所以路易十四私下裏禁止法國貴族子弟投奔奧地利。歐根正好有一個哥哥在奧軍當騎兵團長,在幾個月前陣亡,他就瞞著路易十四,於8月間從巴黎秘密潛逃出法國國境,加入維也納城外的帝國勤王大軍,希望能接替哥哥指揮一個騎兵團。

當時維也納圍城戰期間,帝國皇室已經撤出了首都,但是維也納還在堅守,土耳其大宰相的軍隊,也沒有重型的攻城炮,所以戰事拖延下來。在此期間,奧地利皇軍總司令是洛林公爵查理,他的洛林被路易十四侵占,而他本人是皇帝的連襟(娶了皇後的妹妹),就擔任了奧地利軍隊總司令。他的野戰軍團,會合了巴伐利亞選帝侯馬克斯。埃曼紐爾(Max Emmanuel)和巴登(Baden)親王路易斯為首的德意誌諸侯勤王軍,再加上波蘭國王索比斯基的波蘭騎兵,在維也納城下一戰成功,擊潰土耳其大軍。年輕的歐根親王正好躬逢其勝,趕上這次大戰。不巧的是,他哥哥的騎兵團已經解散了,所幸歐根和兩位統兵大將,巴伐利亞公爵、和巴登親王(侯爵)都是遠房表兄弟,在他們的旗下參加戰鬥。戰後的12月,歐根親王因功被奧地利皇帝利奧波德(Leopold)委任為一個新組建的龍騎兵團的團長。

歐根20歲才投軍幾個月,就當上上校團長,跟馬爾巴勒的經曆比起來,確實可以看出,當時歐洲軍隊軍官選拔看重門第的程度。不過歐根當時在維也納可謂舉目無親,當時象他這樣來投效奧地利的德意誌諸邦親王,在維也納一抓一大把,歐根算不上門第特別顯赫,他也沒有固定的住所,好多年一直借住在朋友西班牙大使的官邸裏,也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他那點團長的收入,根本不夠上流社會應酬的支出。歐根甚至不會說德語,所幸歐洲上流社會都流行講法語,所以還算混得過去。這幾年中,隻要歐根親王不打仗,住在維也納的時候,他一直收到三位表兄弟的接濟,其中兩位是巴伐利亞公爵和巴登親王,都是朝中大將,還有一位血緣關係更近,是他自己家族的首腦,表兄薩伏依大公維克托。阿馬達斯(Victor Amadeus)。數十年後,這四位表兄弟將各為其主,在戰場上兵戎相見。

維也納圍城戰後,奧地利大軍乘勝東進,不僅克複了百年來被土耳其侵占的匈牙利全部領土,而且攻占特蘭西瓦尼亞、比薩拉比亞等地(今天的羅馬尼亞一帶),甚至在1688年,一度攻克土耳其在歐洲的最重要前進基地,貝爾格萊德(今南斯拉夫首都)。在此期間,土耳其大宰相被賜自盡,蘇丹馬哈邁得四世被廢(Mehmed),在與土耳其數百年的爭鬥中,歐洲人第一次嚐到大獲全勝的滋味。歐根在對土耳其的戰爭中,也慢慢建立戰功,開始出名,1687年,24歲的歐根已經升遷至中將軍銜,他當時在巴伐利亞公爵手下服役的同事,後來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中最大的對手,法國元帥維拉爾斯,那年曾經品評歐洲軍事人物,把歐根列為在時人中排位第17名的將領。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排名是太保守了。1688年,在奧軍圍攻貝爾格萊德的時候,歐根的膝蓋受重傷,回到維也納修養三個月才痊愈,後來他一生中,每逢寒冷天氣膝蓋關節還是疼痛。

1688年,奧地利對土耳其戰爭告一段落,法國與英荷奧反法同盟之間的帕拉亭王位繼承戰(九年戰爭)展開。歐根親王主要在北意大利戰場跟法軍作戰,先後在三任北意大利戰場奧地利軍隊總司令手下服役,包括表兄巴伐利亞選帝侯、薩克森選帝侯、和Caparara元帥。數年之後,1693年歐根在三十歲的年紀晉升元帥軍銜,1694年出任北意大利戰場奧地利軍隊司令,第一次獨立指揮作戰。不過在當時,元帥軍銜不象今天那麽稀罕,有資料顯示,在1705年,光奧地利軍隊,就有22位元帥。所以歐根要想脫穎而出,還必須在戰場上證明自己。另外,路易十四看到歐根在戰場上的表現,大概也後悔當年錯過了這樣一個人才,所以曾經答應歐根,隻要他投入法軍服役,將給他法國元帥軍銜,和他的父親當年擔任過的香檳地區總督的官職,不過歐根拒絕了。

相對於西歐列強的軍隊來說,奧地利帝國軍隊的效率和戰鬥力是相當落後的,這與其說是軍事體製上的問題,倒不如說是國家製度的問題。軍事體製上,歐根親王時期的奧地利軍隊,已經經過了軍事改革,並不比英法軍隊差。當年杜倫尼的對手,蒙特庫庫尼元帥出任帝國戰爭會議主席和皇軍總司令的時候(1668-1680年),曾經摒棄舊式西班牙步兵方陣體係,模仿古斯塔夫瑞典軍隊的組織,進行相當全麵的軍事改革,兵器方麵,也采用新式燧發槍和接合式刺刀,以及比較輕便靈活的火炮。在機動性強的輕騎兵方麵,因為奧地利可以征召匈牙利、塞爾維亞、摩拉維亞等地的農牧民入伍,甚至比西歐軍隊占有一定優勢。奧地利軍隊最致命的弱點,是後勤和財政運轉不靈。當年的奧軍將領,從洛林公爵到巴登親王等人,在戰場上可能驍勇善戰,可是下了戰場,從來也不去關心軍隊的後勤供應,他們總是認為,這些事情不是高貴的總司令應該過問的,軍隊的供應可以自己解決,無論給士兵供給什麽士兵都會吃,結果奧地利軍隊的士氣和體製是列強中最差的。更糟糕的是,奧地利經年戰爭,國庫早已空虛,在那個時代,沒有錢就發不出餉,欠餉軍隊就消極怠工,甚至會嘩變。英國荷蘭壟斷海外貿易,有來之不盡的滾滾財源,法國路易十四有完善的國家財政體係和稅收體係,相形之下,皇帝的軍費隻能依靠來自奧地利和一部分波希米亞(捷克)的收入。匈牙利和巴爾幹領土剛剛收複,幾乎是千裏無人煙的荒原沼澤,就算有些人口,還盡是反抗奧地利統治的“叛亂者”,根本談不上任何稅收。所以奧軍人數遠比法國甚至英國少,就是在戰場上的奧軍,也經常欠十幾個月的餉,軍無戰心,歐根親王在意大利的時候,常常要一麵催維也納發餉,一麵用嚴刑峻法彈壓兵變,根本談不上能有什麽建樹。

歐根畢竟是個聰明人,他自己也看出,跟法國的這場戰爭沒有什麽戰功和榮耀可獲,與其如此乏味地耗下去,還不如換一個可以有所作為的戰場。正好此時,奧地利東方的土耳其從失敗中恢複過來,力圖趁奧地利忙於西線作戰的時候,反攻收複失地。於是,歐根自請轉調奧軍東線,出任駐匈牙利軍隊總司令,1697年獲得批準,率軍3萬駐屯匈牙利的多瑙河畔,向南警戒,防禦土耳其入侵。因緣附會,就在這一年8月,土耳其蘇丹穆斯塔法禦駕親征,揮動大軍北渡多瑙河,入侵匈牙利。這次,歐根親王終於贏得了平生第一個獨立指揮大會戰的機會。

歐根見土耳其軍勢大,先暫時向西退到讚塔(Zanta),會合一支援軍,使兵力增加到5萬人。蘇丹不去追殲奧軍,卻去圍攻Szeged要塞,而圍城戰中,聽到奧軍野戰兵團獲得增援的消息,又怕遭到兩麵夾擊,遂放棄圍城,向南在讚塔附近渡Tiszal河,試圖憑借河流掩護,站穩陣腳,但是土耳其軍的行動速度實在太慢,尤其要掩護禦營輜重先過河,早就犯下了作戰決心猶疑不定,行動遲緩的兵家大忌。歐根在前線擁有靈敏的戰地輕騎兵偵察網,獲得這個消息,立即以強行軍趕來,把正在渡河混亂中的土軍逮個正著。歐根本人,也是個為求一戰可以置任何軍事教條於不顧的個性,看到戰機當機立斷,連陣形都不擺,就讓奧軍從行進間展開隊形,對土軍半渡而擊。這就是歐根的成名作,讚塔戰役。奧軍突然出現的時候,土耳其蘇丹和一部分騎兵已經過河,大宰相指揮著步兵主力尚未渡河,近10萬人的土軍主力仍然比奧軍占有數量優勢,但是在心理上,遭受奇襲的震撼作用不可小視,何況背後就是浮橋,渡過浮橋就安全了,所以並無拚死作戰的勇氣。當遭遇戰最初的混亂過去之後,歐根看到土耳其宰相仍然試圖聚集兵力,保衛橋頭堡,他派出一支步兵,從戰場右側翼下河,涉水繞到土軍橋頭堡的背後襲擊土軍。這一擊,土耳其的抵抗立刻土崩瓦解,奧軍進攻如入無人之境,連土耳其宰相,也在爭相逃命的混亂中,在浮橋上被自己的亂兵砍倒。讚塔戰役,土軍大部潰散,陣亡2萬人,淹死1萬人,奧地利軍隊不抓俘虜,屠殺了幾乎所有傷兵,甚至繳獲土耳其蘇丹的金帳和軍費金庫。這是歐洲軍隊第一次擊敗一位蘇丹禦駕親征,而且取得最徹底的勝利。讚塔戰役的勝利者歐根親王,幾乎是一夜之間在整個歐洲聲譽雀起,成了打擊異教徒的歐洲英雄。實際上,土耳其的軍隊數量雖巨,質量上,比歐洲軍隊早已落後,對土耳其的勝利,不過是歐根牛刀小試而已。僅僅4年以後,歐根將在西歐戰場上,遭遇真正強勁的挑戰,也會遇到軍事藝術上真正的知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