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誌三十年戰爭中的絕代雙雄--古斯塔夫。阿道夫和華倫施泰因
第三部:雪地國王虎踞德意誌
--顧劍
德國境內的三十年戰爭進行到1630年已經經過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提利伯爵擊敗了波希米亞叛亂者和帕拉亭選帝侯,第二階段提利和華倫施泰因合力擊敗了丹麥國王。這樣,歐洲大陸再也沒有值得一提的新教勢力能跟皇帝一爭高下,似乎皇權統一德意誌的日子也不遠了。這時,歐洲各個新教國家都把目光投向北方的瑞典,年輕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扮演德意誌新教救世主的時機已經成熟。
1。年輕的國王
古斯塔夫的祖父是瑞典瓦薩王朝的創始者古斯塔夫一世。在瓦薩王朝之前,北歐的三個國家,瑞典、丹麥、挪威,是一個統一的聯合王國。老古斯塔夫時代,三個國家分開,瑞典開始瓦薩王朝。老古斯塔夫死後,他的三個兒子相繼即位國王,分別是長子埃裏克14世(1560-1568年在位),次子約翰三世(1568-1592年在位),和四子查理九世(1604-1611年在位)。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古斯塔夫-阿道夫,就是查理的兒子。這中間還有一番周折。老古斯塔夫一世信仰新教,瑞典也是一個新教國家。但是他的長子和次子卻傾向於天主教。長子埃裏克表麵上還是新教徒,沒有改宗,但是次子約翰在位時就改信舊教了。約翰死後,馬上即位的並不是他的弟弟查理,而是他的兒子西格蒙德當了12年國王。西格蒙德也信舊教,而且有把瑞典改成舊教國家的意思,這讓瑞典的臣民們非常擔心。正好12年後1604年西格蒙德又當選了波蘭國王,因此瑞典的貴族和議會強迫西格蒙德退位,專心去當波蘭國王。西格蒙德的繼任瑞典國王就是王叔查理,也就是老古斯塔夫的四子和古斯塔夫-阿道夫的父親。西格蒙德的王位被叔叔奪去,自然心有不甘,時時不忘複辟,所以在查理和他的兒子古斯塔夫-阿道夫在位期間,波蘭一直是瑞典的死敵。
查理的王太子,古斯塔夫-阿道夫從小就顯露出過人的天賦。這一方麵得益於皇家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麵,我認為也得益於血統。瓦薩家族的曆代瑞典國王大多是智商很高但是享壽不永的人物,而且幾乎個個都愛冒險,尤其以古斯塔夫和後世的查理十二世為甚,在這個家族的血統中,就有智力早熟和瘋狂的基因。
在教育方麵,古斯塔夫從小精通拉丁文和德文,也懂一點希臘文和英文,終其一生,他竟然會運用8種語言。他對神學(那個時代的哲學),政治,軍事事務的理解力高人一等,11歲就能夠參加國務會議,和大臣們頭頭是道地議論國政。古斯塔夫還愛好曆史和文學,據說他創作的詩歌到今天還被瑞典人傳唱。作為一個王太子,古斯塔夫自然有極濃重的貴族氣質,但是他沒有被驕縱,而是受到很全麵的軍事訓練,而且極端渴望榮耀。這一點,跟兩千年前馬其頓的亞曆山大大帝非常神似。1611年古斯塔夫17歲的時候,在國王的允許下參與了瑞典與丹麥的戰爭,曾經攻占要塞伯格霍姆(Borgholm),然後親率五百騎兵偽裝成丹麥軍孤軍深入, 奇襲攻占克裏斯汀堡。
1611年,17歲的古斯塔夫即位成為瑞典國王,這是一個年輕充滿朝氣的朝廷,他的首相和摯友奧克森斯滕(Oxenstiern)當時也不過28歲。但是年輕的國王從父親手中接下來的與丹麥的戰爭,卻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古斯塔夫在與丹麥的戰爭中曾經顯露出一些優秀的軍事家素質,例如即位前奇襲克裏斯汀堡。即位以後,丹麥攻占港口重鎮卡爾馬,古斯塔夫不去救援,卻大膽徑直反攻入丹麥國境,希望吸引丹軍回援。丹軍沒有上鉤,但是這個機動起碼製止了丹軍向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進軍。
總的來說,瑞典和丹麥的戰爭隻是一場規模有限的邊境戰爭,年輕的古斯塔夫經驗未免不足,而丹麥軍隊訓練有素,瑞軍還遠不是後來三十年戰爭時期的那支鐵軍。這場戰爭的結果,丹麥占領了瑞典港口卡爾馬,和邊境要塞埃爾夫斯堡。埃爾夫斯堡後來由瑞典用現金贖回,戰爭失敗的後果並不嚴重。但是年輕的國王剛一即位,就吃了敗仗,怎麽說也不是一個吉利的兆頭。所幸很快,古斯塔夫就在另外兩場對外戰爭中證明了自己優秀的軍事天分。
1615年,21歲的古斯塔夫向俄國宣戰,在不長的時間內,瑞典一舉奪取了俄國整個波羅的海周邊的領土,從此俄羅斯成為一個內陸國家,直到一百多年以後,沙皇彼得大帝建立彼得堡並擊敗瑞典國王查理十二,才又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
與俄國的戰爭告捷之後,瑞典有一段為時五年的和平時期。古斯塔夫抓緊這段時間整頓瑞典軍隊,不但練兵,而且推行許多軍事製度改革。古斯塔夫的軍事改革是使他被稱為“現代軍事之父”的最主要原因,將在下一節作個比較具體的介紹。這段時間,古斯塔夫本人還花了很多時間去歐洲腹地各國旅行。據說在周遊列國的過程中,古斯塔夫和一位貴族女子相識,並育有一私生子,1616年生,後來在古斯塔夫的最後一場會戰,呂岑戰役的戰場上被封為騎士。
1621年,尚武的古斯塔夫終於再一次走上戰場。這次的對手,是他的表兄,前任瑞典國王現任波蘭國王西格蒙德。古斯塔夫率2萬4千人溯德維納河入侵波蘭的利沃尼亞,大軍圍攻要塞港口裏加(現在拉脫維亞共和國的首都)。那個時代的戰爭,圍城戰是一種很重要的作戰形式,因為攻城的手段有限,而要塞堡壘又是軍隊集結和補給的中心,所以往往出現一支大軍經年累月圍攻一座堡壘的現象,而攻克一座著名要塞,是一項很高的軍事榮譽。古斯塔夫這一次圍攻裏加,在野戰中擊退一萬波蘭援軍之後,四周之內破城。這場戰役中,古斯塔夫的四員大將都已經在他身邊了,他們是霍恩(Horn)、巴納爾(Baner)、蘭格爾(Wangel)、和托爾斯滕森(Torstenson)。這四員大將,加上後來在古斯塔夫旗下作戰的一位德國人,魏瑪公爵伯恩哈德(Bernhard),是古斯塔夫的心腹大將,後來都獲得瑞典元帥軍銜,並且在三十年戰爭後期古斯塔夫陣亡以後,相繼擔任在德國的瑞典軍團總司令。
這次兩國衝突雖然停戰,但是西格蒙德對瑞典的王位仍然不死心,波蘭一直是瑞典的敵手。1625年,波蘭戰爭重新開戰,古斯塔夫又率2萬軍隊入侵波蘭,擊敗兩位波蘭元帥薩皮哈和戈西科夫斯基的2萬6千騎兵,接著1626年1月16日沃爾霍夫戰役,古斯塔夫取得平生第一次大規模會戰的勝利。
波蘭國王西格蒙德親自率3萬人和表弟古斯塔夫交鋒。波軍圍攻Mewe城,古斯塔夫帶三千士兵往援,準備向城裏送給養,被波蘭軍截獲信使得知古斯塔夫的計劃,調動大軍想迎頭截擊消滅國王的弱旅。古斯塔夫卻玩了一個類似於諸葛亮空城計的把戲,一麵並不急於撤退,虛張聲勢假裝兵力雄厚,一麵暗地裏派出一支疑兵向另一個方向進軍引開波蘭軍注意力,結果不但全身而退,而且成功地透過包圍為城裏的守軍送進給養。
這場戰爭遷延了幾年,古斯塔夫屢次占到上風,但是波蘭有歐洲其他舊教國家的支援,每一次都能恢複元氣。對關鍵的要塞港口城市但澤,瑞典軍久攻不下。最後一次會戰中,後來擔任華倫施泰因的副將的阿尼姆也加入波蘭一方,率領近一萬帝國軍隊和波蘭軍會合,但是仍被古斯塔夫的瑞典軍戰勝,損兵4千。最終在法國首相黎塞留的調停下,瑞典和波蘭達成停戰協議。黎塞留的目的,是讓這位瑞典國王能夠騰出手來,幹預已經進行了好幾年的三十年戰爭。
在古斯塔夫正式介入德意誌三十年戰爭之前,他一共進行了三次小規模的戰爭,總共八次大的會戰,六次對波蘭,兩次對丹麥和俄國。在這幾次戰爭中,古斯塔夫每次都近乎魯莽地親自帶隊衝鋒陷陣,受過好幾次傷,還有兩次衝進敵方大部隊險些被俘。1630年,當古斯塔夫把這些不太重要的王朝戰爭終於告一段落,準備舉兵入侵德意誌本土的時候,德意誌三十年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個階段,新教一方徹底慘敗,連丹麥國王都被占去了大陸領土,不得不退到海島上。古斯塔夫以新教救主的麵目出現,他那時36歲,國內政局穩定,個人的精力、智力、經驗都處在巔峰時期,更重要的是,在近20年統治過程中,他已經建立起一支和歐洲各國完全不同的新型軍隊,這支軍隊,不僅為他贏得一係列會戰的勝利,而且將為他贏得軍事史上”現代軍事之父“的地位。
2。古斯塔夫的軍事製度改革
16、17世紀的歐洲,是西班牙軍事體製最強盛的時期,西班牙步兵方陣把長矛和火槍結合起來,曾經打遍歐洲無敵手,各國或多或少都模仿西班牙軍隊的組織和作戰方式。
一般來說,是16世紀初的西班牙名將貢薩羅。科爾多瓦首先懂得了火槍在戰爭中的重大作用,因為那個時期的火槍精確度差,射程短,發射速度低,因此火槍兵不能單獨作戰,隻能在近距離進行密集齊射,同時還得借助於長矛兵的保護。在標準的西班牙步兵方陣中,每個方陣大約3千人左右,由火槍兵和長矛兵混編而成,長矛兵排成密集的三個橫隊,正麵寬50-60人,縱深20列,在方陣的四個邊角上是排成密集方隊的火槍兵。整個方陣是一個寬度150米,縱深100米左右的長方形。作戰的時候,列隊的火槍兵進行齊射以後,沿著排與排的空隙依次退到後排裝子彈。如果要保證整個方陣的火力不間斷,一個戰鬥編隊至少要有10個橫排才行。
在軍事體製上,三十年戰爭中的德意誌軍隊都是由各國的雇傭兵和強征當地老百姓組成。雇傭兵是皇軍和諸侯軍隊的主力,他們作戰技術嫻熟,戰鬥力很高,但是對所服務的對象根本不感興趣,可以隨時投靠新的雇主。這些雇傭兵真正感興趣的是搶劫強奸,軍紀極為敗壞,往往無論敵境友邦,所過為墟。另外,德意誌各國軍隊中,還有不少是家園被毀無家可歸的平民百姓。他們沒有生計,隻好從軍,但是不少還帶著自己的老婆孩子,因為全家老小留在家裏根本沒有活路。這樣的軍隊,招募士兵補充兵員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隨軍婦孺太多,在三十年戰爭後期,德意誌大地一片廢墟的時代,曾經有一支3萬人的軍隊,背後竟跟著12萬隨軍家屬的極端情形。因此如果統帥想要調動這種軍隊,以高速強行軍實施機動,尤其是經過富庶的地區,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三十年戰爭中的瑞典軍隊則完全不同,他們是一支完全由征兵組成的軍隊,軍紀極嚴,士兵也都有固定的軍餉,一般很少搶劫平民的劣跡。在組織上,古斯塔夫參照荷蘭奧蘭治親王莫裏斯的方法,對西班牙式的方陣戰術動了大手術。首先,火槍兵的彈藥用紙質彈殼,事先精確量好裝藥並分好份,這樣省去了發射程序中的一大步驟,大大提高單位時間的發射速度。
古斯塔夫還是現代給部隊發統一軍裝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前,歐洲軍隊是沒有統一軍裝的。不過瑞典在開戰之初,還沒有那麽雄厚的財力,古斯塔夫對軍隊進行正規化改革的第一步,是先賦予每個團一種統一的顏色。一個團的軍裝可以不統一,但是顏色必須劃一。後來才發了統一軍裝。
瑞典步兵的基本戰術單位是中隊,408人組成,長矛兵216人,火槍手192人。他把中隊的隊形正麵拉長,縱深減少為隻有6列,在采用滑膛槍的隊伍中,還可以讓士兵更密集地排列,將縱深減少為隻有3列。作戰的時候,3列火槍手可以按照傳統方式一排一排以連續的方式齊射,也可以三列統一進行一次齊射,所有的火力一齊發射的震撼力和殺傷效果是驚人的,這有點象海軍戰列艦上進行的側舷齊射。雖然這樣一來,保持不了火力的連續性,但是實踐證明,在發起衝鋒高潮前逼近敵人的幾分鍾內實施這樣猛烈的火力壓製,效果是非常理想的。
古斯塔夫軍事改革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對炮兵的改進。1629年他組建了第一個炮兵團,由27歲的托爾斯滕森指揮(後來成為元帥和瑞典軍團總司令),下轄4個炮兵連,還有一個野戰工兵連和一個特種爆破連。這樣炮兵在瑞典軍隊中首次成為一個獨立正規的專門兵種,其意義就象希特勒德國首次組建裝甲師一樣。古斯塔夫並不在意大炮的發射速度和口徑,他所關心的,是如何提高炮兵的機動性,能夠和步兵騎兵聯合作戰。他把瑞典火炮的口徑統一為3磅、12磅、24磅三種,減輕炮身重量,以最輕便的3磅團屬火炮為主,這樣的炮可以由一匹馬或者兩三個人拉走,是理想的步兵伴隨火炮。
我個人對這些軍事改革的評價是,古斯塔夫所進行的改革,涉及各個兵種,兼有體製和技術的各個層麵,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兩項。一是炮兵的改良。火力口徑再大的火炮,當時情況下如果沒有機動力,跟不上作戰的節奏,也無法發揮火力優勢。在用炮的技巧上,古斯塔夫直接啟發了後世的拿破侖。第二,就是聯合兵種作戰。瑞典人沒有發明大炮和火槍,但是卻通過合理搭配各個兵種,最大限度發揮了聯合兵種的作戰威力。這就象在二次大戰之前,德國人並沒有發明坦克和飛機,但是卻首先編組聯合兵種的裝甲師,並提出閃電戰理論,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坦克的威力是一個道理。
3。入侵德意誌
1630年,古斯塔夫僅率領1萬3千瑞典軍,在德國登陸,正式開啟了三十年戰爭的第三階段,瑞典階段。在登陸之初,古斯塔夫還有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尤其是對德意誌新教諸侯的支持估計過高,在他給首相奧克森斯滕的信裏,曾經提到過在德國招募新兵,組成10萬大軍,分5路南下橫掃德意誌的計劃。但是很快,他發現形勢遠沒有那麽樂觀。新教的兩大選帝侯,勃蘭登堡和薩克森,都拒絕給他任何支持,甚至拒絕瑞軍過境,一定程度上,薩克森選帝侯甚至把他看作是外國侵略者,因此以薩克森選侯為首,一些德意誌諸侯想在舊教的皇帝和新教的入侵者瑞典國王之間,找尋一條“中間道路”。瑞典軍隊本身隻有不到兩萬人,而麵對的帝國軍隊,是十萬之眾的得勝之師。
但是在幾個月之內,帝國的政治形勢出現對瑞典有利的急劇轉機:我們上文提到,帝國軍隊總司令華倫施泰因被迫辭職了。因為華倫施泰因所率領的帝國軍隊是由他私人招募並且指揮的。華倫施泰因帶著這支大軍所到之處連戰連捷,個人威望如日中天,大多數領兵將領以華倫施泰因個人的馬首是瞻,他這一去職,10萬人馬頓時散了一半。華倫施泰因的副將,阿尼姆伯爵,本身是個新教徒,也脫離帝國軍隊,轉投新教的薩克森選帝侯擔任薩克森軍隊司令,一心一意輔佐薩克森選侯走他的“第三條道路”。
但即使是這樣,帝國和巴伐利亞軍隊的數量還是比瑞典多。1630年10月,提利伯爵接任帝國軍隊總司令,同時還兼任著巴伐利亞軍隊的司令。他的才能雖然不如華倫施泰因,但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將,機動作戰的高手,一生身經百戰,未嚐一敗,很受士兵信賴。提利曾經親手創建了巴伐利亞的軍隊,尤其是身邊有一支全由瓦隆人(提利的家鄉)組成的子弟兵,在帝國的雇傭軍部隊裏是一支可靠的中堅力量,提利本人被這支子弟兵稱為“提利老爹”(FatherTilly,也可能應該譯作提利神父,因為提利本人是紅衣主教)。提利的副將,是騎兵將軍巴本海姆(Pappenheim)。此人脾氣暴躁而勇猛絕倫,不過有點有勇無謀,正好和謹慎小心的提利形成對比。巴本海姆指揮著一支精銳的胸甲騎兵(輕騎兵的一種),全軍黑衣黑甲,軍容整肅令人生畏。
麵對強大的對手和不合作的友邦,古斯塔夫很快調整戰略,采取穩紮穩打,首先占領波羅的海海邊的港口要塞什切青(Stettin),然後全力鞏固海岸地區作為穩固的後方,然後再一步一步沿奧德河上溯,向德意誌縱深深入。因此在瑞典軍登陸後的一年多時間裏,沒有什麽向德意誌腹地進軍的大動作,基本上是沿著奧德河流域慢慢前進,占領一個一個堡壘,從瑞典接受援軍,也收編其他國籍的雇傭軍來壯大力量。雖然這一年古斯塔夫的戰略是小心謹慎的,但是他本人在戰鬥中還是一如既往地冒險,甚至在剛登陸不久有一次親自帶領一支騎兵小部隊進行偵察的時候,闖入敵軍騎兵大隊當了俘虜,幸虧敵人不認識他就是國王,瑞典的大隊人馬隨後趕到,又把他奪了回來。
在戰爭的這個階段,古斯塔夫的對手提利也沒有太大的動作,隻是滿足於屯兵易北河流域,靜觀古斯塔夫在奧德河流域下遊的進展,阻止瑞典向易北河和奧德河上遊進一步擴張。曾經有評家主張古斯塔夫的戰略還可以更積極一些,但是批評古斯塔夫在戰爭的第一年和第二年開始太過謹慎的人,恐怕沒有把瑞典的軍事行動和政治目標聯係起來看。姑且撇開德意誌新教諸侯的缺乏熱情不說,古斯塔夫首先是瑞典國王,其次才是德意誌新教的救主。他的政治大戰略首先是為了瑞典的國家利益,而瑞典的國家利益,在於波羅的海周邊。古斯塔夫先用一年半的時間鞏固德國的波羅的海沿岸,攻占所有堡壘城市,這樣進可攻退可守,即使他在德國的作戰失敗,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仍然是瑞典的,作為瑞典本土已經有了實際收獲,甚至要把瑞典、丹麥、挪威重新合並成一個統一的、以瑞典為首的聯合國家,也未嚐不可。德國的遠征成功固然可以建立不世功名,即使不成,瑞典也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在1630年聖誕前後,瑞典軍和提利的帝國軍在加茲(Garz)進行了一場小規模戰役,結果瑞典擊敗皇軍的前鋒。另外1630年夏末,易北河中遊的戰略要地馬格德堡市,新教徒市民舉行起義,反抗帝國統治,準備迎接古斯塔夫大軍。這是古斯塔夫向德國縱深進軍的一個天賜良機。但是馬格德堡處於易北河畔,是帝國軍隊的腹地,古斯塔夫鞭長莫及,無法立即給予支援。提利的大軍立即向馬格德堡集結,圍困這座城市。整個1630-1631年冬天,馬格德堡的市民都和帝國軍作殊死的城市保衛戰。
1631年戰局開始時,古斯塔夫想出發馳援已經被提利大軍重重圍困了幾個月的馬格德堡,但是新教的兩大選帝侯,勃蘭登堡和薩克森仍然拒絕瑞典大軍過境,尤其是薩克森選帝侯,擁兵4萬之眾,由華倫施泰因的前副手阿尼姆任司令,他們從中立倒向任何一方都是舉足輕重的,古斯塔夫也不敢逼人太甚。況且就算強行過境,古斯塔夫也怕這兩個選帝侯的軍隊哪一天突然變卦,斷其歸路,所以對馬格德堡的形勢隻能幹著急。他想了一個變通的辦法,率領一部分兵力向其他方向進軍,企圖把提利的主力從馬格德堡城下引開。一開始提利果然留下副將巴本海姆的一部兵力監視馬格德堡,親率主力前來,但是過了幾天,謹慎的提利又改變了主意,退回馬格德堡繼續他的圍城戰。此時,古斯塔夫的後方波羅的海沿岸已經穩固,見提利按兵不動,索性加大動作的力度,率全軍突擊占領了奧德河上遊縱深腹地的屈斯特林(Custrin)和法蘭克福兩大要塞,一時全德震動。他的思路是“你不是不出來麽,我盡占你戰略要地,看你出不出來,就算你不出來,皇帝恐怕也不會答應”。這次,提利又是率軍出發,半途折回馬格德堡。1631年5月,馬格德堡終於在古斯塔夫趕來解圍之前,在帝國軍隊假意談判的情況下,被攻陷。經過曠日持久的艱苦作戰和重大犧牲,進城的帝國士兵已經殺紅了眼,破城之後即行屠城,而且一把火把馬格德堡燒為平地,全城3萬居民幾乎無一幸免。這次暴行,即使是在當時德意誌新舊教各國軍隊都紀律敗壞,殺人放火成為家常便飯的時代背景下,也是駭人聽聞的。從戰略上講,也是一個愚不可及的行為。客觀地說,筆者本人傾向於認為,這不是出於提利的本意,因為馬格德堡是易北河中遊的戰略要地,留住這個城市,可以給帝國軍隊提供可靠的補給基地,否則提利也不會費那麽大的勁,作幾個月的圍城戰。一把火燒毀城市,他的大軍再也沒有糧食補給來源和立足的基地,本身也無法在此久留。以提利的戰略頭腦,不會計不及此。這把火,應該是亂兵自發放的。但是無論如何,提利的名字從此與馬格德堡屠夫掛鉤而被後世記住。
馬格德堡陷落以後,提利大軍因為補給不足,也無法在這個地區立足,轉而進攻另一個與瑞典合作的德意誌新教諸侯黑森-卡塞爾(Hesse-Kasser),古斯塔夫則幹脆打消顧慮,用武力威脅勃蘭登堡選帝侯屈服與他合作,然後攻擊提利手下的巴本海姆,逼迫提利應戰。在伯格施道(Burgstall)附近以騎兵消滅了提利軍的前鋒。提利集中全軍兵力進攻古斯塔夫據守的維爾本(Werben)營地,結果在堅壁麵前碰得頭破血流,總共死傷6千人。
此刻,提利伯爵在皇帝菲迪南二世的諭令逼迫之下,犯了最大的一個戰略錯誤,他舉兵進攻保持中立的薩克森選帝侯,把他的領地變為一片廢墟。皇帝的本意,是要消滅這個新教選侯的勢力,免得他以後幫助古斯塔夫,但是這麽一來,就逼著薩克森和他的幾萬大軍再也無法走第三條道路,不得不與古斯塔夫合兵作戰,反而增強了古斯塔夫的力量。1631年9月17日,提利的帝國大軍主力終於和古斯塔夫的瑞典、薩克森聯軍主力正麵相撞,在萊比錫附近展開了一場大戰。這場戰役,美國西點軍校的評論是“中世紀的結束和現代的開端”。
4。 布萊登菲爾德會戰
布萊登菲爾德戰役中雙方的兵力,據英國軍事曆史學家西奧多。道奇的記載,提利的帝國軍隊大約在3萬2千至4萬人之間,古斯塔夫的瑞典軍隊2萬6千人,其中1萬9千步兵和7千騎兵,薩克森軍隊在阿尼姆的指揮下,大約1萬9千,古斯塔夫一方合計5萬5千左右。
原本,提利並不想和古斯塔夫在戰場上做決定性的會戰。但是當古斯塔夫大軍臨近的時候,他派出副將巴本海姆率騎兵外出偵察,巴本海姆求戰心切,派了信使通知提利說,他已經和瑞典軍交火,而且在當時的形勢下全身而退已經不可能,請求提利立即率主力前來接應。因此,實際上是巴本海姆把提利拖進這場決戰的。
瑞典軍戰線中央是古斯塔夫親自坐鎮,右翼巴納爾元帥,左翼是霍恩元帥,炮兵部署在中央和右翼前方,炮兵司令托爾斯滕森。阿尼姆指揮的薩克森軍展開在霍恩元帥的左邊。所以,聯軍戰線基本上是瑞典軍在中央和右側,薩克森軍在左側。瑞典軍的步兵和騎兵是混編的。帝國軍隊戰線中央是提利伯爵元帥親自指揮的17個步兵大方陣,左右兩翼擺開騎兵,其中左翼,正對著瑞典軍右翼巴納爾元帥的,是巴本海姆統領的5千精銳黑甲輕騎兵。兩軍對圓,帝國軍隊人數雖然較少,但是順風背向日光,占有天時之便。提利本人騎一匹純白色戰馬,由他的瓦隆親兵簇擁著出現在戰線中央,接受帝國全軍發自內心的歡呼。一直到今天為止,他們的“提利老爹”從沒有在任何重大戰役中失敗過,帝國士兵對他的信賴和愛戴,絕不亞於瑞典將士對古斯塔夫的信心。
在清晨的薄霧中,布萊登菲爾德會戰正式開始,最初雙方都在試探對方的虛實,誰也不敢貿然發動全線進攻,主要以密集的炮火互相轟擊,間以小規模的騎兵衝突,試探對方的薄弱環節。激烈的炮戰打了兩個半小時之久,提利隻有26門大炮,瑞典的火炮稍多,關鍵是瑞典炮兵的素質優勢充分發揮了作用,他們的射速和火力密度幾乎是帝國炮兵的三倍,帝國陣線中幾乎每打一發炮彈,都要遭受三發瑞典炮彈的回擊。雙方的步兵騎兵陣線都被打出許多缺口,但是士兵門都鎮靜地保持隊列,默默忍受傷亡。
終於,帝國軍隊左翼的驍將巴本海姆按捺不住了,他在沒有接到統帥命令的情況下,一馬當先,擅自率領自己的胸甲騎兵向巴納爾發起衝鋒。但是帝國騎兵的手槍火力遠遠不是嚴陣以待的瑞典長槍火力的對手,第一次衝鋒被擊退,衝在最前麵的巴本海姆本人也受傷。但是驍勇的巴本海姆也夠硬氣,一連發動了7次衝鋒,7次都在巴納爾的火力網中碰得頭破血流。最後一次,巴納爾見時機成熟,索性發動一次反攻,把潰不成軍的帝國騎兵驅出戰場。至此,瑞典右翼,皇軍左翼的形勢對古斯塔夫極為有利。
有勇無謀的巴本海姆擅自發動第一次衝鋒的時候,敏銳的古斯塔夫和提利伯爵同時都已經意識到這個舉動的愚蠢。據說提利氣得在馬上大叫“我的榮譽和威名在今天都被你奪去了!”。但是提利為了支援巴本海姆的進攻,隻好下令皇軍全線發動進攻。就在這次進攻中,戰役發生了一個對帝國極為有利的轉機。原來就在帝國右翼騎兵對聯軍左翼薩克森軍隊發起衝擊之後,衣甲鮮明的薩克森軍竟然被證明是不折不扣的銀樣蠟槍頭,沒有經過任何嚴肅的抵抗就一哄而散,潰不成軍,敗退下來的薩克森軍隊竟然還搶劫了瑞典軍後方營盤的輜重。而營盤的留守部隊,原本不是瑞典人,也是德意誌各邦的雇傭兵,這時也就作鳥獸散。這樣一來,開戰不久,古斯塔夫一下子就喪失了三分之一的力量,從兵力優勢變成了劣勢,更糟糕的是,他的左翼完全赤裸,帝國可以從左翼的空隙卷擊瑞典全軍。提利本人是身經百戰的老將,自然一眼就看出這個機會,於是下令從戰線中央調主力向突破口移動,準備一舉擊潰敵方戰線。但是帝國軍隊沒有預備隊,提利必須把中央的方陣步兵集結起來投入突破口。
在這個危機時刻,瑞典軍隊在體製和士兵素質上的優越性完全體現出來了。古斯塔夫對危機的反映極快,馬上命令霍恩元帥把左翼兵力向側麵旋轉呈直角,麵對突破的皇軍,形成一道新的防線掩護中央,同時他本人親率部分中央二線兵力馳援左翼。瑞典軍完成整個部署隻用了大約15分鍾的時間,而帝國軍隊中央的步兵大方陣移動不便,等趕到突破口時,發現瑞典軍已經封閉了突破口,戰機已經喪失。
古斯塔夫在左翼穩定之後,回到中央,抓住戰機下令右翼和中央向帝國軍隊發動反攻,立即擊潰了皇軍的抵抗。會戰的結果,古斯塔夫贏得了一邊倒的勝利,皇軍死7千人,受傷被俘6千人,所有大炮和9麵軍旗被繳獲,提利本人和巴本海姆都受傷。古斯塔夫這邊,即使加上不中用的薩克森軍的損失在內,也不過3千人。
筆者的總結是,在這次戰役中,雙方的左翼各自都被擊潰,但是瑞典軍隊的機動性和紀律性更勝一籌,統帥古斯塔夫的應變能力也強,彌補了友軍崩潰的後果。本來如果換了其他的軍隊,這場戰役也就以失敗告終了。可以說,這次會戰,是瑞典軍事體製的機動性和火力,對西班牙體製的重量和動能的勝利。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