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45)
2014 (48)
2017 (1)
外祖母在戶口本上的名字是肖陳氏。但我知道,她的名字中含有一個姣字,在娘家待字閨中時,不知是否被父母和村裏人稱為阿姣。到我出世時,家中父母雙方的老人,除了外祖母,都已亡故,“爺爺”,“奶奶”及“外公”的稱謂一律閑置。為了方便,家人將“奶奶”這個稱呼轉讓給外祖母。所以我們稱為“奶奶”的其實是外祖母。與鄰居朋友提起來外祖母時,是正確地稱呼為“外婆”。外婆出身殷實家庭,是家中老大。協助父母拉扯底下六個兄弟姐妹,待出嫁時,已是二十三歲的大齡女青年。外祖父是有錢人家。小時候填表時最打怵的是母親的家庭出身,得填“地主”。每填一次心裏就灰溜溜得不行。
* * * * * *
記憶中的外婆很勤勞。總是穿著邊襟布褂,或蘭或黑,幹淨整齊,顫巍巍地行走著忙乎家務。洗衣做飯納鞋底,總沒個停。有時她會招呼我們小孩子到廚房裏端一碗加了白糖的米湯,看著我們香噴噴地喝。家裏的棗紅色方木餐桌在不擺飯菜的時候是她的兼職布鞋作坊。屋前當陽的坪裏不時的晾曬著做鞋底用的糊了布層的紙漿板。我們小時候穿的鞋子都是外婆的手工作品。鞋子是黑布麵帶袢有邊扣的,鞋邊園潤鞋底厚實,針線納得密密的,很結實。穿在腳上不時會得到旁人的讚賞。外婆也頗以自己的鞋子做的好而驕傲自豪,不把鞋子作好做“乖倘(她的家鄉話‘漂亮’的意思)”不罷休。後來離開城裏住到鄉下,每年兩三次地寄來包裹,打開來一人一雙黑布鞋,一試,還挺合腳,難為她把我們成長的速度算得那麽準確。不過隨著我們慢慢長大,漸漸的我們不那麽喜歡穿家製布鞋,嫌土氣,而一心隻想讓父母去百貨公司給買機製布鞋或軍綠球鞋來穿。而外婆也漸漸老邁,不知何時不再有包裹寄來了。
* * * * * *
外婆對我們幾個孩子都很好,但明顯的對老三更為偏心,因為老三是男孩,是她的外孫。是她的長女的長子。
外婆自己生過三個孩子,隻有兩個存活。那時節兵荒馬亂,生老三沒坐完月子遇到躲兵,逃難途中跌了一跤,摔到水溝裏,浸在冰冷的水中得了風寒,之後再無生育。三個孩子中兩個是女孩,有一個兒子。兒子不到兩歲時,過繼給無子嗣的霜居大姑姐,結果人家遭火災,兒子燒傷厲害,不久便不幸身亡。小時聽外婆念叨過多少遍,說她的那個兒子是怎樣怎樣的聰明,二歲的小孩,講話口齒清楚。外婆說在被燒傷之後,他還勸娘莫怪大姑媽。外婆心裏不知有多痛。同我們講起往事,總說你舅舅如何如何會讀書。“會讀書”在外婆的詞匯裏大概就是聰明的意思。有一天我不經意地堵了她一句:還隻兩歲的小小孩,還沒開始讀書吧,你怎麽知道他就這麽會讀書呢?唉,想來那時是 teenager,說話口沒遮攔,讓外婆堵心了,讓她一時語塞。其實她也不過就是失子心痛而已。想她那時剛剛嫁到肖家,沒有地位,一切不能作主,好端端自己的親生兒子,還未來得及疼夠愛夠,就不得不讓大姑姐帶走。帶走之後還要出事!作為母親她那時一定是哀痛無比。這個二歲便亡故的兒子,在外婆的記憶中活了一輩子!也許在她的生動的想象中也長大了,也成人了,也有著豐富多彩的生活,還永遠的“會讀書”。他比媽媽小兩歲。再過兩三年,英姨就出生了。
* * * * * *
肖家是有錢人,有錢人熱衷於修續香火。有錢有閑去信奉孔夫子的教條,信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千方百計地想法生個能傳宗接代能延續姓氏的男娃。那時候,沒有錢沒有關係,沒有“後”可是萬萬不行的。而女兒是算不上“後”的,隻有兒子從算得上“後”(哈哈,瞧這繞口令)。因為失去了兒子,再生又總也生不出了,外婆隻好任由丈夫打著盡孝道的虎皮大旗不斷的娶小。不知究竟一共娶了幾次(三,四個?還是六,七個?大人總是語焉不詳,所以不得而知,有次聽到來訪的遠親提到當地造反派對於外公家的批判好像是後一個數字,也許誇張也許真) ,可惜總未如願得子。最後又得了一個女兒,即華姨,比媽媽年齡要小多了,差不多小了二十多歲。表姐小曼叫其母為“小奶奶”。關於外公一連串地娶小老婆的事情從未聽外婆自己提過,想必覺得很是屈辱。記得有一次偶然聽媽媽提到這事,語氣中很替外婆感到不平。到了解放後,新婚姻法一公布,外公的那些沒有生育的小妾都被遣散,隻留下生了小孩的“小奶奶”同他們在一起生活 (其時外婆則離家外出替倆女兒輪流照看孩子去了)。外婆人很能幹,理財治家,踩著三寸金蓮的小腳,忙裏又忙外。大概是膝下沒有兒子,自覺臉上無光,做事為人很低調內斂,厚道善良,很舍得周濟他人。(這一點是從後來的那些來來往往借道上門的遠親們口裏得知。)對老公後來討回來的比她年輕了許多的“妹妹”們也好生寬容(至少“小奶奶”也對她很好)。後來盡管打成地主,村鄰仍對她相當友善。也許是看在她家有女兒在外作事的份上吧,沒有怎麽刁難她。再不,也許是因為自從解放後給女兒照看孩子到省城住過,直到六四年“四清”才返鄉,大約住了近十年,文革後期因年事漸高又回城住到女兒家。
* * * * * *
話說外婆七個兄弟姐妹中最小的老七是一個弟弟,讀書做了“官”,是留德博士。在南京的中央大學裏當教授,還作係主任(算不了什麽大不了的官)。在鄉下,這就是a big deal。說話很有份量的。就是這位媽媽的小舅舅,某一天來看望這個出嫁了的大姐,看到她備受姐夫冷遇,顯然很是心焦。但出於對當時傳統和風俗的壓力,對姐夫的行為也無可奈何。考慮到姐夫家裏錢並不是問題,於是對大姐提出建議,使她的兩個女兒生命道路從此改變。他的建議是,你既然沒有兒子,隻有女兒,與其聽任丈夫不停不斷地娶小,想生個兒子,還不知究竟會不會得到兒子,何不把這倆女兒當兒子培養呢?送她們讀書!那個年代,女孩兒好像是不作興讀書的,不是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嗎?外婆就是目不識丁的,也嫁人持家過了一輩子(倒是在文革中學著認字,居然把毛主席語錄一百條給讀下來了,還能背出)。多虧了媽媽的這個小舅舅的一番話語,媽媽和姨媽的平靜的生活中除了學習女紅刺繡,就增添了一項讀書受教育的重要內容。於是媽媽到縣裏讀了女子初中,又去省城讀女子高中,後又進抗戰期間陪都重慶的國立女子師範學院。一路讀下去,拿到了印有戴方帽子照片的學士學位證書。英姨小時活潑愛玩,人也很漂亮,追求者不少,讀起書來似乎不象媽媽那樣中規中矩受老師青睞。英姨讀到天津紡織工科專校肄業,沒再繼續讀完,因為那一年遇到了她的Mr. Right。
* * * * * *
外婆精於女紅,會縫衣繡花做鞋。傳到媽媽手裏,手藝就隻剩一樣了。媽媽的廚藝除了雞湯煲大都不值一提 (讓我覺得食堂的大鍋菜都挺好吃),倒是從外婆手中學到了繡花。盡管從未見她繡花,隻是從她壓箱底的那些繡花被麵和枕套可見她少女時代的手藝,非常精致漂亮。圖案中有荷花鴛鴦,玫瑰蝴蝶,牡丹飛燕,也有遠山流水,垂柳小橋,孤帆遠影。有的甚至繡有英文字樣,比如Have a sweet dream, Good night, Happy 等等。讓人驚歎的是她的色彩的使用。顏色各異的絲光繡線漸漸由淺變深或由淺變深,讓枕套和被麵上的圖案中的花鳥山水栩栩如生。可惜經過文革,這些湘繡全沒了下落。盡管媽媽沒有從外婆那裏學到製作布鞋,卻仍舊有一手好針線,因為她常常需要為孩子們補衣服改衣服。媽媽給我們打的補丁總是不太顯形,針腳密實均勻,很好看。以前以為當媽媽的都會針線活,直到婆婆來美探親時,才知並不是每個媽媽都能飛針走線。
這些記憶散片會不時地冒出來,零零散散,占據我的思緒。今天稍稍梳理一二,仍舊淩亂,然至少收集起來,在感恩節的時候:畢竟,沒有外婆就沒有自己。
外婆於八二年去世,時年八十八歲。
你好夏嶼!
謝謝閱讀並留言鼓勵!
謝謝百合留言鼓勵!這段時間忙極了,遲複為歉。等有空一定回訪,讀讀你的雋永清秀的文字,也許也能讀到你的對於祖輩的回憶?
回複shampoo1000 的評論:
問候朋友!願你的外婆安息.也願能讀到你的紀念外婆的文字!
回複尚文 的評論:
問候朋友!你這一說,還真是覺得她是挺命苦的!也許這是天下女人的共同命運吧?不管衣食無憂還是生活貧困,女性就是沒有地位,沒有說話權,必須“三從四德”。
回複huangshang 的評論:
問候朋友!謝謝你的厚愛。
謝謝各位朋友寫下感人的留言,預祝節日快樂!
“這些記憶散片會不時地冒出來,零零散散,占據我的思緒。”看到這段,就像看到我自己,常常有些對我奶奶和姥姥零星記憶浮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