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突發心髒病項堃逝世 (ZT)

(2009-02-22 23:29:30) 下一個
突發心髒病項堃逝世“徐鵬飛”走了(組圖)

項堃


    項堃原來姓王,是位勤奮努力的山東好漢。他沒有進過小學,靠自學竟成為中學生,還在全省師範會考中考了第一名。

    1931年,日本侵略我國東北,爆發“九·一八”事變,他滿腔義憤,寫小說抗日,竟遭當局逮捕。在獄中他繼續抗日,發表激烈議論。因抗日無罪,隻得將他釋放。

    項堃出獄後,就別鄉離井,單獨一身,去南京,他愛戲劇,也想在演戲中宣泄他的抗日愛國熱情,就投考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在老師曹禺的推薦下加入中國旅行劇團,主演過話劇《日出》、《雷雨》。

    1937年“七·七”事變抗戰爆發,項堃加入武漢合唱團,作為合唱團的導演、演員,曾到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等地去宣傳抗日,用歌聲和舞蹈激發海外華僑的愛國熱情,直到1939年才回國。

    項堃一回到祖國懷抱,就投身於電影藝術,拍了《青年中國》和《火的洗禮》。因當時拍攝影片不多,他便轉到話劇界,演出《天國春秋》、《愁城記》、《複活》、《風雪夜歸人》等話劇,享譽劇壇。

    抗戰勝利,項堃到上海,主演了《三人行》、《白山黑水血濺紅》反映抗日戰爭的影片。

    新中國成立後,他主演了《大地重光》、《上饒集中營》、《南征北戰》、《情長誼深》、《烈火中永生》等。他演正派,也演反派,都有性格特色。他有難能可貴的表演才華。(來源:《老上海電影明星》)

 

項堃的表演藝術道路項堃的表演藝術道路
 
    項堃是我國著名戲劇、電影演員。原名王象坤,1915年12月出生於山東省德縣。在他很小的時候,生母病逝了,繼母的肆虐,使他成了實際上的孤兒。他沒有讀過小學,僅插班讀過一年中學。十二歲那年,“北伐”的波瀾席卷齊魯大地,使他意外地獲得了免費進入山東省初級師範讀書的機會。憑著一股刻苦精神,他的學習成績遠遠地超過了別人,在全省師範匯考中,曾名列前茅。在這裏,他開始接觸到一些文藝作品,魯迅、曹禺、莎士比亞、易卜生等人的作品,都對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九·一八”事變之後,他在德縣師範講習所代課時,與進步學生有所接觸,對當時社會黑暗腐敗十分不滿。他抑製不住自己的憤怒,以筆代槍,在《濟南日報》副刊《火花》上發表了自己生平第一篇小說《畢業即失業》。小說通過一個品學兼憂的青年學生,隻因不會投機鑽營,便不為社會所容,畢業不久即投水而死的故事,喊出了當時青年心裏普遍的憤懣。這篇文章觸犯了當局,被捕。從他宿舍裏搜出的另兩篇尚未發表的反映現實生活、揭露社會黑暗的小說更加重了他的“罪過”。被捕期間,他因“擾亂社會治安”的罪名,受到嚴刑拷打,多虧一位失散多年的窮哥哥四處借錢,才把他保了出來。為了避開特務的糾纏,1935年他離開故鄉,改名項堃,考入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

    在“南京劇專”,曹禺主考並接收了他,後來又成為他的班主任。他主演的第一部戲叫《鍍金》,這是一出描寫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舊社會處境的喜劇。項堃生動、傳神地表現出人物的遭遇,顯露了表演才華,人們用熱切的目光注視著這個初登舞台的青年。

    “西安事變”不久,他主演了第二部話劇——反映罷工鬥爭的《爭強》,成功地飾演了工人羅大為。進步師生們器重他刻苦好學,反動派也看中了他的才華。當時在校方供職的有名的文化特務張道藩找他談話,想把他收羅在自己的羽翼之下。項堃不想演他寫的戲,更不願意去充當他們的文化爪牙。於是,他決心出走。1937 年春,在曹禺老師的支持與幫助下,他離開“劇專”,參加了中國旅行劇團。

    在“中旅”,項堃獲得了更多的實踐機會。他參加主演過曹禺、阿英以及夏衍、田漢、陽翰笙的許多著名戲劇,成功地塑造了方達生、周萍等藝術形象。實踐中,他的演技日漸提高。

    1938年初,他進入武漢合唱團,參加了一次對支援祖國抗戰很有意義的南洋之行。出發前,他們與“政治部三廳”,取得了聯係,並親聆了郭沫若的指示。“合唱團”實際上成為以戲劇、音樂、宣講為武器的南洋救亡宣傳隊。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他們受到熱烈歡迎。僑胞們感謝他們帶來《遊擊隊之歌》、《大刀進行曲》等抗戰歌曲;更感謝他們帶來《放下你的鞭子》、《東北之家》、《原野》、《前夜》、《中國萬歲》這樣充滿愛國熱忱的戲劇。項堃,作為該團戲劇股長,既是專職導演、主要演員,又是舞台監督,同時他還編寫了暴露日寇血腥罪行的《人性》、表現華僑愛國抗日的《骨肉情》等短劇,把自己飽滿的愛國熱忱,奉獻給僑居海外的父老鄉親。

    1939年冬,項堃取道雲南,和一些愛國的華僑青年一道歸國。

    回到重慶,項望應邀進入中國電影製片廠任演員,開始了最初的銀幕生活。他的第一個銀幕形象是在陽翰笙編劇的《青年中國》中扮演抗敵宣傳隊副隊長,後來還在孫瑜編導的《火的洗禮》中扮演了兵工廠廠長。

    1941年“皖南事變”後,項堃追隨陽翰笙等人退出“中製”,並與白楊等一起主演了《茶花女》,籌備資金,組成並加入我黨領導下的進步文藝團體中華劇藝社。他先後與白楊、舒繡文、耿震等人一起主演了陽翰笙編劇的《天國春秋》,與吳茵等人合演了夏衍編劇的《愁城記》,與張瑞芳合演了《遙望》,與白楊合演了《茶花女》、《複活》。在當時,他飾演的魏蓮生(《風雪夜歸人》吳祖光編劇)、章式如(《大地回春》陳白塵編劇)、光緒皇帝(《清宮秘史》楊村彬導演)、阿爾芒(《茶花女》應雲衛導演)、涅赫留道夫(《複活》陳鯉庭導演)等角色,是人們一致肯定的舞台形象,他成為享有盛譽的著名話劇演員。

    1942年的一天,他欣喜地發現一本來自延安的油印小冊子——介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係的書。盡管他多年來一直非常注意收集關於表演理論的書籍與資料,然而這樣的論著,他還是第一次見到。這本小冊子象一把鑰匙,開啟了他探索表演理論的大門。

    重慶的七年,黨對這個年輕上進的藝術人材十分關懷,周恩來同誌對他有過親切地教誨,這使項堃找到了前進的方向。1945年秋季,毛主席飛臨重慶。談判期間,由周恩來同誌安排了毛主席與重慶各界愛國人士會見的宴會。項堃受到了邀請。這次會見,使他永生難忘。那張周恩來同誌的請帖,他一直珍藏著,既使在十年浩劫中,依然完好地保存下來。

    抗戰勝利後,項堃重返影壇,在上海“中電”二廠、北平“中電”三廠擔任演員。當時,他經濟窘迫,沒有住房,妻、子身患重病,寄宿在親戚家。就在這種情況下,廠方以十兩黃金為片酬,請他主演反動影片《天字第一號》和《尋夢記》,項堃都一一拒絕了,因為,他不願意喪失一個追求革命的進步知識分子的立場和良心。此期間,他先後參加過《白山黑水血濺紅》、《三人行》、《鳳記》、《郎才女貌》、《滿庭芳》等影片的拍攝。

    在全國解放的號角聲裏,項堃新的藝術生活開始了。他在華北革命大學學習後,即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從事演員工作。在人民電影事業中,他參加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大地重光》(1950年)。影片《南征北戰》中的張軍長和《三年》中的羅西城,便是建國初期他著意刻畫的兩個很有特色的銀幕形象。

    張軍長是《南征北戰》中的國民黨高級將領。在飾演這個角色的最初階段,項堃發現自己演得不象活生生的、立體的人,有明顯的臉譜化傾向。於是,他在表演上努力進行探索。在農村現場,他打掃出一間烘煙葉的小土房,利用拍攝間隙深入地推敲人物,對每一個鏡頭的內心動作和外部動作都進行精心選擇和充分準備。他人瘦了許多,銀幕上的形象卻豐滿了。

    在《三年》中,為了塑造好不法資本家羅西城的形象,項堃深入到工人中了解不法資本家的表現,化裝成服務員與資本家接觸,從中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努力挖掘人物在仁愛、文明掩蓋下的剝削階級本質。

    隨後,項堃又在《湖上的鬥爭》中飾民兵中隊長石春來,在《情長誼深》中飾演細菌學家黃蔚文。

    在反右鬥爭中,項堃被錯劃為右派,被迫在一個時期內中斷了銀幕形象創作。

    1963年,項堃結束了在山東電影廠擔任劇務、在“山東藝專”擔任教員的生活,調到北京電影製片廠,繼續擔任演員。這一時期,項堃承擔了塑造反麵人物形象的任務。他覺得:塑造不同性格的藝術典型,是演員的大職;演好反麵典型,同樣可以服務於人民。不久,他在銀幕上又創造出兩個成功的反麵形象——《停戰以後》中的李國卿、《烈火中永生》中的徐鵬飛。

    李國卿、徐鵬飛與《南征北戰》中的張軍長一樣,都是國民黨高級將領。他們有反動的共性,又有不同的個性。在表演時,項堃不去單純地追求形似,而是著力於深刻地揭示人物的本質和他們的醜惡靈魂。為此,他首先分析李國卿、徐鵬飛的本質及其不同的個性。李國卿與張軍長所處的曆史背景相近,當時,蔣介石有美國撐腰,有八百萬軍隊,叫囂六個月消滅共產黨。他們都相信這一點。然而,李國卿沒有軍權,他沒有張軍長那種因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而產生的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的自我感覺。他充當美蔣的政治娼妓,具有更大的依附性,隻能秉承蔣介石的旨意、看美國主子的臉色,在談判桌上與我軍討價還價。徐鵬飛雖然與他們有共同的反動本質,但他所處的時代已是蔣家王朝覆滅的前夜,同時,他出身於行動特務,是靠捕人、殺人起家的嗜血凶徒,他沒有過多的財產瞻顧,隻靠孤注一擲來決定日後的地位,因此,殘暴、凶狠、變態心理便構成了他的個性。

    完成對人物的認識後,項堃進一步體驗人物的感情,並且準確地把握演員自我與角色自我的辯證關係,把人物體現出來。他說過:“塑造人物,從內到外,從外到內部可以,但我強調先找人物的內心活動,因為內因是根據。”他認為有感情的動作是體驗的最集中體現,動作是激發感情的火種。他為李國卿設計的很多細部動作,有力地體現出人物的內心世界:他講究儀表,頭發亮亮的不象軍人,象一個帶女人氣的特務;他那把小紙扇不離手,動不動就給美國人扇兩下,說話時用扇子掩著嘴,唯恐唾沫星子濺了主子;在談判桌上,他軟磨硬泡搞小動作;聯合調查時,群眾起來作證,他拿小手帕扇著風,假裝聽不見;“慶功”宴中,他得意地不斷用手帕抹嘴,裝出一副溫文爾雅的派頭。這些從人物的性格出發精心設計出來的動作環,聯起來成為人物的動作鏈條。項堃常常一遍遍地默練它們,把它們當成火種,點燃自己的真情實感,從而使角色進入真喜、真怒、真哀、真樂的境地,入木三分地表現出李國卿的本質。同樣,項堃在處理徐鵬飛這一人物時,突出地表現他凶殘、垂死掙紮、色厲內荏的個性。例如徐在逃跑前去見許雲峰的一場戲裏:他帶著自己也難以琢磨的複雜心理走到許的麵前,說:“許先生,你們的勝利就在眼前,可是你卻看不到自己的勝利,這多麽遺憾?……此時此地不知許先生做何感想嗬?哈哈哈……”說話的語氣,人物的神情,尤其是後麵的一聲長笑,包含著十分複雜、細微的感情,其中有仇恨的發泄,有未日來臨的恐懼和絕望,更有無可奈何的歇斯底裏。項堃的成功表演,使徐鵬飛的本質得以充分揭示,人們從這個反麵典型身上引起了警惕,受到一次形象的階級教育。

    “十年動亂”後,飽受磨難的項堃重新煥發了青春。他的錯劃問題終於得到了徹底糾正。從1977年以來,這位年近古稀的老藝術家連續在《山花》、《青春似火》、《蒙根花》、《大河奔流》、《玉色蝴蝶》、《山城雪〉、《婚禮》、《鍾聲》、《潛網》、《海囚》、《佩劍將軍》等十餘部影片中擔任主要或重要角色,形成了他電影藝術創作的新時期,其中,在《海囚》中潘汝非這一形象的塑造上,顯現出項堃駕馭角色的藝術功力。潘汝非是洋行買辦,廈門大族——潘姓的族長,並與官府有著微妙的勾聯,他依仗封建政權和族權蒙騙百姓,魚肉鄉裏,出賣民族利益,參與販賣華工的罪惡勾當,是一個披著偽善麵紗的封建勢力的走狗和帝國主義的奴才。項堃在準確地理解角色的基礎上,用細膩豐富而層次分明的表演,充分地展現人物的心理變化,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醜惡本質。如潘汝非在英國領事館與洋人洽談販賣華工的肮髒交易時,項堃沒有簡單化地圖解角色的奴性。潘汝非先是若無其事地假做推委,以希抬高籌碼,多撈一把,同時又仔細察看洋人的臉色,當領事點到楊買辦的死因對他加以威脅時,他嘴上雖在矢口抵賴,可神情卻早已鬆軟下來;到洋人同意加價後,他立即滿口允諾下來。這一推、一賴、一諾,揭示了人物的貪婪、狡詐和十足的無賴氣和奴才氣。而在潘氏會盟一場中,潘汝非卻完全是另一副麵目:他道貌岸然、煞有介事,全無在洋人麵前的神態。此處,演員拆柬、歃血、飲酒的動作比較大;台詞激昂慷慨,語氣頓挫分明,節奏對比強烈,很有一番族尊的氣勢。無疑,項堃塑造的潘汝非形象,為他的反麵人物形象塑造增添了新的光彩,積累了新的經驗。

    1982年,項堃又在《佩劍將軍》中飾演了嚴軍。這部影片以著名的淮海戰役為背景,通過了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副司令賀堅、嚴軍率部起義的感人故事,表現了我地下黨員的堅定意誌和高尚情操。項堃以比較準確的人物感覺、富有表現力的形體動作,進行了人物的心理刻畫,較好地揭示了這位綽號“凶神”的地下工作人員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演得頗具光彩。同年,他還參加影片《垂簾聽政》的拍攝。

    現在,六十七歲高齡的項堃迎來了自己銀幕形象創作的旺盛時期。他以充沛的精力、高昂的熱情承擔了繁忙的拍攝任務。同時,他還抓緊時間總結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努力探索各國、各家、各派的表演藝術理論,並到藝術院校講授表演課。對人民、對事業的熱愛,進發出激情和力量,使他終日辛勞而倍覺欣慰。(來源:《中國電影家列傳》霍鳳仁)

 

項堃簡介項堃簡介

項堃(1915—),原名王象坤,原籍山東德州,1915年出生於河北吳橋。

1935年由於發表了兩篇抨擊時事的小說遭到當局迫害,遂於1936年改名為項堃,離開故鄉,考入南京戲劇專科學校學習。求學期間他受到曹禺老師的悉心指點,主演了話劇《鍍金》、《爭強》受到好評。

1937年他加入中國旅行劇團,經受了更多的實踐鍛煉。

1938年任武漢合唱團戲劇股股長、導演、演員,曾赴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演出演出抗日戲劇。

1940年,到重慶任中國電影製片廠任演員,拍攝了《青年中國》、《火的洗禮》等影片,開始了他的銀幕生涯。

1941年後在中華劇藝社演員演出了《茶花女》、《天國春秋》、《風雪夜歸人》、《愁城記》、《複活》等話劇,成為一名享有盛譽的話劇演員。

1945年,在中電二廠、三廠任演員,參加拍攝《白山黑水血濺紅》、《三人行》等影片。

1950年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在影片《上饒集中營》、《南征北戰》、《三年》、《情長誼深》等影片中飾演主要或重要角色。

1957年,被錯劃成右派分子,到山東電影製片廠任劇務、新聞紀錄片解說員。1961年任山東藝術專科學校話劇科主任。

1964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參加拍攝《停戰以後》、《烈火中永生》、《大河奔流》、《火燒圓明園》等影片。

1988年任廣播電影電視部電視中心顧問。是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民盟北京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六屆、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來源:電影人檔案網)


主要作品:

《青年中國》

《更鳳記》

《白山黑水血濺紅》

《三年》

《火的洗禮》

《三人行》

《並非一個人的故事》

《婚禮》

《郎才女貌》

《滿庭芳》

《湖上的鬥爭》

《鍾聲》

《大地重光》

《佩劍將軍》

《烈火中永生》

《潛網》

《翠崗紅旗》

《玉色蝴蝶》

《生活的顫音》

《海囚》

《南征北戰》

《垂簾聽政》

《火燒圓明園》

《山花》

《情長誼深》

《青春似火》

《奇跡的再現》

《山城雪》

《停戰以後》

《大河奔流》

《上饒集中營》

《孽根花》


(責任編輯:楊瀟瀟)
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5-02/17/content_2587690.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把酒話桑麻 回複 悄悄話 願他走好。他的張軍長形象深入人心。

老一輩演員已經在陸陸續續的離開我們,但他們在銀幕上扮演的人物形象將永駐人世間。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