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滿語(轉發)
(2007-07-19 13:31:45)
下一個
滿族是中國第三大民族,擁有1000萬人口。但現在,中國會說滿語的卻不足100人。專家預測,如果不盡快采取行動,民間的滿語口語交流將在5到10年內消失。目前,在滿族的主要聚居區——中國東北的黑龍江省,一場“搶救”滿語的行動正在進行。 黑龍江省富裕縣三家子村,是滿族聚居地之一,也是唯一保留著完整滿族風俗的地方。在全村1000多人口中,60%都是滿族,但是能夠說上一口流利滿語的人卻隻有幾十位,而且大多是七八十歲的老人。 聽眾朋友,您剛才聽到的是三家子村村民孟淑靜和她的妹妹之間的一段滿語對話。孟淑靜的孫子石君廣給我們做了翻譯: “我奶奶問(的是)今天晚上吃什麽,我大姨奶說吃的有大米飯,還有酸菜什麽的。” 石君廣從小在三家子村長大,雖然是滿族人,但他一直學習的是漢語。2000年,高中畢業的石君廣回鄉務農。從那時候起,跟奶奶有著深厚感情的他萌發了一個想法,就是要跟著奶奶自學滿語,把瀕臨失傳的滿語保存下來。對此,石君廣說: “我明明知道它就要失傳了我卻不學它,不整理它,就讓它失傳,心裏很難受。因為我是地道的滿族人嘛,父親、母親、爺爺、奶奶全是滿族,血統完全是滿族血統,所以說有這種責任感。” 回憶起自己的孫子6年前想學滿語的情景,今年80歲的孟淑靜這樣說: “(他說)奶奶呀,你得教我滿族話,因為什麽呢,咱們是滿族人。咱們的話語不能扔。等你老了(即去世了,)哪天我想你,我打開(錄了)你這話(指滿語)(的錄音帶),我就能聽你這聲音了。就這麽我就教我孫子。” 從那以後,孟淑靜就成了孫子石君廣的滿語家庭教師。她的教學方法是非常簡單的口耳相傳。幾年來,祖孫倆已經錄了5盤磁帶,其中涵蓋了滿語的單詞、句子及一些習慣用語。 經過多年的麵傳口授,石君廣已經積累了大量的錄音資料,並將其整理成冊。作為長期研究的資料。雖然還不能流利地用滿語會話和翻譯,但他已經是村裏年輕人中講滿語的佼佼者。 黑龍江省富裕縣副縣長趙金純先生認為,三家子村在滿語保護工作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他說: “也可以說這個村的(滿族)語言保留是世界唯一的(滿族)語言‘活化石’基地。為什麽說是‘活化石’基地呢?(因為)如果說這個村的老人一旦故去了,語言(也就)消亡了。再(想)拯救滿族的語言,或者說再想挖掘這個語言(就很難了)。” 滿族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建立者,因此滿語在當時曾很興盛。但清朝之後,會滿語和學習滿語的人逐漸減少。然而清朝當時的許多條約、條文和秘密檔案都是用滿語保存的。眾多的珍貴史料,因為滿語人才的缺乏而成為難以破譯的“天書”。對此,黑龍江大學滿語研究所所長趙阿平女士說: “因為在漢文檔案裏可能有很多我們找不到的一些曆史上的過程啊,或一些重要的史料,通過在滿文檔案裏翻譯或查找,會得到,這部分檔案比較重要。有很多(重要)的對外條約,簽訂(的時候)它所使用的文字是滿文而不用其他文字。” 趙女士告訴記者,搶救滿語,對於研究中國曆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作為滿語研究的“活化石”,三家子村如今已經成了滿語研習的基地。近幾年來,中外語言學者多次到這裏走訪,用攝像機、錄音機不斷進行記錄,向村子裏的老人們討教滿語的詞句。 2005年,富裕縣政府在三家子村建起了中國第一座滿語小學。富裕縣副縣長趙金純說: “我想這所學校開課之後,至少能把(滿族)語言鞏固一段時間,同時(也)培養出一批人來(繼承)自己的母語。” 由於這座剛剛建起來的小學還沒有專職教師,會滿語的趙金純就臨時擔任起了教材的編寫和部分教學工作。雖然學習條件比較艱苦,但是當地的滿族孩子學習的願望卻十分強烈。一位滿族兒童說: “我盼望著學滿語,因為我是滿族人,我要是不學滿語,它就失傳了。” 2000年,經中國有關部門批準,黑龍江大學滿語言文化研究中心設立了滿族語言文化學碩士學位點,麵向國內外招生。到目前為止,這個專業已經培養了4屆碩士研究生。2005年,黑龍江大學招收了首批滿語言文化本科生。在中國,一場搶救滿語的行動正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