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曆史上最偉大的賺錢秘密- 想賺錢的看這裏(ZT)

(2007-11-16 13:27:14) 下一個
引言

作者:John Harricharan

那是幾年前的一個炎熱的夏天,我正要去雜貨店買些東西。那時,我經常要去超市買東西,因為我從來沒有足夠的錢一次性的買下夠吃一個星期的食物。

要知道,當時我年輕的妻子,在經曆了與癌症的痛苦的爭鬥後,幾個月前剛剛離開人世。由於沒有買保險,所以也沒有保險賠償金,她留下的隻有一大堆帳單。我有一個兼職工作,連供養我的兩個孩子的生活都很緊張;情況確實糟糕。

那天,帶著我僅有的4美元和一個糟糕透了的心情,我又去超市了,準備買一加侖的牛奶和一條麵包。孩子們已經餓了,我總得給他們點兒東西吃。路上,在我等紅燈的時候,我注意到路的右邊有一個年輕人,一個少婦和一個孩子站在路邊的草坪上。午間酷熱的陽光無情的蒸烤著他們。


那個年輕人舉著一個牌子,上麵寫著:“願意為食物工作”。那個夫人站在他的身邊,目光怔怔的看著等候綠燈的車輛。孩子可能隻有兩歲,坐在草地上,手裏抱著一個隻剩一隻手臂的玩偶。我盯著這個景象,看了足足30秒鍾,直到綠燈亮起。
我多麽希望我能夠給他們幾元錢啊——但是如果那樣的話,我就沒有買牛奶和麵包的錢了。4美元隻能買這些東西。綠燈亮了,我看了他們最後一眼,帶著負罪(因為我沒有幫助他們)和悲哀(因為我沒有可以和他們分享的金錢),往前開去。

我一邊開車,一邊情不自禁的回想著剛才的情景。那位年輕人和他的家人悲哀幽怨的眼神,一直伴隨著我。大約開了一英裏的路程,我再也無法忍受這種感覺,就好像我能親身感受到他們的痛苦一樣,我覺得我必須做些什麽。於是,我掉轉車頭,回到我剛才見到他們的地方。

停了車,我從我的4個美元中,數出兩個交到他的手中。他含著淚向我表示感謝。我微笑著,開車向超市行去。也許,牛奶和麵包都有賣的,但我可能隻能買到其中一種...不管了,隻有這樣了。

我停了車,滿腦子還想著剛才的事情,並為自己感到驕傲。當我邁出車門的時候,我的腳好像踩著什麽東西似的,突然在地上滑了一下。我低頭一看——哇! 竟然是一張嶄新的20美元的鈔票!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四周看了看,然後懷著敬畏的心情將它撿了起來,然後進到超市裏,買了牛奶、麵包以及其他一些我正急需的東西。

這件事情永遠的刻到了我的心裏。它提醒我,宇宙神秘和奧妙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它讓我堅信,在“布施”這一方麵,我們永遠不可能“超越”宇宙。我布施了兩美元,卻獲得了20美元。在開車回家的路上,又路過那家人的時候,我又和他們分享了額外的5美元。

這個故事隻是發生在我的生活中的許多類似事件中的一個。 我們施出去得越多,得到的也越多。也許這就是那條宇宙公理:“如果你想接受,就必須先要給與”。

有一首小詩是這樣寫的:

“有一個人被別人稱作瘋子,

因為他給出的越多,反而擁有越多”。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我們沒有什麽可布施的。但隻要仔細的觀察一下,我們就會發現,即使我們擁有得很少,也總有可與人共享的。因此,不要總是說“等我有了足夠多的東西的時候再來布施”,因為隻要我們堅持分享,我們就會打開宇宙的慷慨之門,並吸引富足的洪流流向我們。

你不需要僅僅因為我說了的這些話而認可這個道理。親自作一作,真誠地去布施,你會驚訝於你所得到的回報的。一般說來,“回報”並不從你施舍出去的那個方麵回來,而是會從一個你所意想不到的方向回來。這就是你的富足之路。

試一試這條宇宙公理;給自己一個機會。宇宙公理永遠都是成立的。

有時候回報可能沒有上麵的故事中的那樣快,也有時候可能更慢些。但是,請堅信:施與必將獲得——而且,你獲得的要比你施出的更多。

當你布施的時候,不要懷著一顆恐懼的心,而是要帶著感恩之心去布施。你將驚訝於這個宇宙公理的運作。

試試吧,你會喜歡的。






如果你想得到金錢的話,你隻需要做一件事。

這件事也是這個星球上最最富有的人已經做過的,和正在做的事情。

這也是在無數古代經典中已經描述過,並在今天仍被推崇的事情。

這也是一件雖然可以帶給任何人金錢和富足,但大多數人卻害怕去做的事情。

這件事到底是什麽呢?

 
John D. Rockefeller(洛克菲勒,美國“石油大王”)還是孩子的時候就身體力行這件事。他成為億萬富翁。

Andrew Carnegie(卡耐基,美國“鋼鐵大王”)也做了。他成為舉世聞名的大亨。

到底這個最偉大的賺錢秘密是什麽呢?

到底這個對任何人都有效的秘訣是什麽呢?

將你的錢布施出去。

對。布施出去。

布施給那些幫助你觸及您的精神世界的人們。

布施給那些啟發過你,服侍過你,治療過你,愛過你的人們。

布施,而不要期待回報,但是要堅信:回報一定會從某個地方來到你的麵前,並且回報的數量會超過你的施與。

1924年,John D. Rockefeller寫信給他的兒子,解釋了他關於布施金錢的行為。他寫道:“從我還是孩子的時候起,隻要我得到金錢,就一定會布施出去;隨著我的收入的增加,我也同步增加我的布施”。

注意到他的話了嗎?

當他的收入增加的時候,他也增加他的布施。在他一生當中,共布施出5億5千萬美元。

有人認為,洛克菲勒隻是為了改善自己的公眾形象,布施一點點小錢,裝裝樣子而已。事實不是如此。在洛克菲勒公司裏負責公共關係的人是 Ivy Lee;閱讀 Lee 的傳記《取悅公眾》(作者是Ray Eldon Hiebert),我們可以知道,作為一種個人行為,洛克菲勒數十年來一直堅持布施,Lee 所做的不過是讓公眾知道這些事情而已。

P.T. Barnum (美國著名廣告家,宣傳家)也布施金錢。我曾經寫了一本關於他的書,《每分鍾都有一個顧客誕生》(譯者注:Barnum曾有一句名言:每分鍾都有一個蠢貨誕生)。Barnum認為,有一種他稱之為“盈利性慈善”的規律,施與,必將獲得回報。當然,他也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卡耐基有也龐大的布施數額。當然,他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Bruce Barton,著名的BBDO廣告公司的創立者之一,也是我的一本書《失蹤的7個成功秘密》中的關鍵人物,他也相信布施原理。1927年他寫道:

“如果一個人一直為他人的利益服務,甚至這種善行已經成為了他的一種下意識的習慣,那麽宇宙中所有的山的力量都會匯集到他的身後,成就他的事業”。

Barton成為一名暢銷書作者,商界精英,無數項目的捐助者,當然,非常、非常的富裕。

 
有人可能會說,這些早期的大亨們有的是錢,所以布施對他們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我認為,他們之所以有錢,是因為他們願意將自己的錢無條件地布施出去。布施導致收獲;布施導致富裕。

我再重複一遍:

布施導致收獲。

布施導致財富。

現在,企業向有價值的項目捐助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因為這樣可以提升企業的形象,當然也會幫助那些受資助的對象。Anita Roddick的車身修理廠,Ben Cohen 和 Jerry Greenfield的冰淇淋,Yvon Chouinard的Patagonia戶外服飾等,都是布施利益於商務的活生生的例子。

但是,我在這裏要談的,是作為個人行為的布施。我要說的,是“你布施金錢,你將收獲金錢”。

如果要我說人們在布施的時候經常會犯什麽錯誤的話,那就是人們往往布施的太少了。 他們緊緊攥住自己的錢,隻讓小小一股涓流從指縫中流出,作為布施。這也正是他們不會獲得的原因。你必須布施,大量布施,才能進入生命的“獲得”的洪流。

我還記得我第一次聽到“布施”這個理念的時候。那時,我認為這隻是那些希望從我們手中得到些什麽的人的一個小小的伎倆,他們想讓我們布施,而他們得到。

因此,當我布施時候,我表現得像一個吝嗇鬼。自然的,我所得到的也和我所付出的相等:布施的少,獲得的少。

知道有一天,我想真真正正的測試一下這個理論。

我很喜歡勵誌故事。我經常閱讀這類故事,收聽它們,分享他們,甚至傳頌這些故事。我決定要好好感謝 www.tut.com 的 Mike Dooley 先生,因為他每天通過電子郵件和大家分享他所收集的勵誌故事。

我決定布施一些金錢。要是放在過去的話,我一般可能會布施個5美元什麽的,因為我害怕貧困,不懷疑布施原理的真實性。但是這次我決定有所改變:我拿出我的支票本,然後寫了一張1000美元的支票。

這是直到當時我一生當中最大數額的一次捐獻。

是的,這個數目讓我有些緊張,但也更讓我感到激動,因為我決心做出改變,我要感謝 Mike 先生,更想看看布施以後會發生什麽事情。

Mike 非常震驚。從我的郵件中收到支票後,他開車回家時差點撞到人行道上。他簡直不敢相信這件事。他還親自打電話向我表示感謝。我真是喜歡他那孩子氣的驚訝,簡直就好像我突然有了一張“百萬英鎊”一樣。(注意這一點!)

我享受著這種“因為我他很快樂”的情緒。我很高興我能捐錢給他。不論他用這些錢來做什麽,對我都無所謂,重要的是,我幫助了一個人,讓他能夠繼續努力的從事我所信仰的工作,這種感覺簡直太棒了。我當時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衝動要去幫助他,直到現在我還時常愉快的回味那次捐助。

然後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我突然接到一個電話,有人想找一個和他一起寫書的作者。這個工作最後給我的報酬是我此前布施出去的很多倍。

然後一個來自日本的出版商和我聯係,希望買下我的一本暢銷書《精神營銷》的翻譯版權。他們也給了我一筆多倍於我給 Mike 的錢。

也許你是一個懷疑論者,你會說所有這些事情都毫不相關——也許,在懷疑論者的腦子裏,它們確實是沒有關聯的事情;但在我這裏,它們是一回事。

當我捐錢給 Mike 的時候,我給自己和整個世界發出了一個這樣的信息:我是富有的,我在宇宙的良性循環的洪流中。同時我也建立了一個吸引金錢到我這裏的磁性原則:布施,就會得到。

布施時間,你將收獲時間。

布施產品,你將收獲產品。

布施愛,你將收獲愛。

布施金錢,你將收獲金錢。

這個小小的提示已足以改變你的財務狀況。想想上個星期誰曾激勵了你?誰讓你自我感覺良好?讓你對生活、夢想、人生目標感到充實?

捐給這樣的人一些錢。要發自你的內心去捐款,不要像一個吝嗇鬼那樣痛苦的布施。讓你的布施發自“富足”而不是“貧乏”。不要期望從你的布施對象那裏得到回報,但您可以預期,回報一定會來到。

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一定會看到你的富足的繁榮。這就是曆史上最偉大的賺錢秘密!


--------------------------------------------------------------------------------

“如果你看到它,請觸摸它一下;

當你觸摸的時候,請感受一下;

當你感受的時候,愛它吧;

而當你愛它的時候——把它布施出去。”

因為除了布施,在沒有任何聲音可以比它更為洪亮的相宇宙宣示你的自信,富足和愛。

而當宇宙聽到的時候,更多的美好會加賦予你——不是作為獎賞,而是因為你真正的相信——你自己,富足,和愛。

——選自 www.tut.com



激活布施公理的大秘密
 

電話那端的女士有一個問題要問。

“我已經堅持布施金錢好幾年了,卻還沒有看到我的富足的來臨。到底是什麽原因呢?”

“你都布施到什麽地方了呢?”

“給我們當地的教堂了。”

“那你為什麽要給他們錢呢?”我問。

“因為他們需要啊。”

“那麽,當你布施的時候,你有什麽感受呢?”

“我感到自己幫了他們很大的忙。”

“我問的是,當你遞出自己的錢的時候,你自己到底是什麽感受?”

一陣沉默。

“唔...,我真正的感受是痛苦。”她承認。“在寫支票的時候我甚至很不情願。”

不好。

“如果你在遞出你的錢的時候感到煩心,你實際上是將一種負麵的情緒和你的金錢聯係在了一起。”我解釋道。“你並不希望吸引更多的負麵情緒,對吧?這樣你也不能吸引更多的金錢。”

“哇!這個我倒沒有想過。”

“而且如果你僅僅是在別人向你請求甚或祈求的時候才布施的話,你所強調的,是‘需要’。”我繼續解釋。“而想要得到持續增長的財富,你必須在你對此感覺良好的時候去布施。換句話說,‘當別人需要的時候去布施’,這很好,很高尚,但這並不是我現在要討論的事情。”

“我知道了!”她喊道。我禁不住想是不是宇宙中的某一部分幫我讓她理解了我難以向她解釋的道理。

“你知道了什麽?”我問。

“我一直讓教堂處於一種‘祈求’的狀態。”她說,“我應該在任何讓我感到心靈受到滋養的地方布施——有時候是教堂,有時候是其它地方。”

“對了!”我說。

這也是你要知道的。

你可以為任何你所喜歡的理由捐款。我捐助過紅十字會,“許願”基金會,癌症基金等等。但我並沒有期望我的財富會因此而增長。這種慷慨會對你有所幫助,是的,但並不一定會激活“布施-財富”的精神公理。

“布施-財富”的精神公理似乎是在這樣的情形下發生作用的:發自內心的在你獲得精神滋養的地方無條件地布施金錢,同時在你的內心深處有微微的期望,期望未來你的財務狀況會因此而以某種方式得到改善。

向一個有價值的項目捐助也可能會激活財富公理,隻要你從你的布施行為中獲得了心靈的滋養。但如果沒有心靈因素的話,你也許僅僅是幫助了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而已。當然,這很高尚——要我說,你應該去做這樣的事情。

但我們這本書關注的是“曆史上最偉大的賺錢秘密”;你要無條件地、快樂的在你獲得精神滋養的地方布施,你就會激活這個財富秘密。

 

--------------------------------------------------------------------------------

“金錢是精神的一種外在形式。”

——摘自Georgiana Tree West 著《富足十誡》



通向財富的後門秘密
 

今天我從郵件中收到一張一個久違了的朋友寄來的支票。

雖然這張支票僅僅償還了他欠我的錢的一部分,但這是他過了十年才寄來的,我還是很高興。

十年前,他雇傭我為他起草一個詳細的營銷企畫。那時,像這樣的服務我收費大約數千元。他同意了,並說他一定會支付這筆費用的。我完成了工作,但他卻未能守約。

因為他是我的朋友,所以我將費用的票據擱置一旁。幾個月過去了;然後數年過去了;他搬到了另外一個州,我也移居另一個城市。他繼續著他的生活,幾乎從我的記憶中消失了。我也繼續著我的生活,並因為我的書和錄音帶,而迅速成為一個Internet上的名人。

幾個月前的一天,有人給我來了一封電子郵件,說他想和我合作寫一本書。他提到他認識我的一些朋友,其中說到了那位欠我錢的朋友的名字。

當我一看到這位老朋友的名字的時候,我的血壓立刻升了起來。我可以感受到我的憤怒。我感到自己被侮辱、背叛和傷害。

我深吸了幾口氣,讓自己平靜下來。我開始對自己說——提醒自己:宇宙是一個相當大的地方(這樣說實際上還太低估了宇宙),財富可以從任何方麵來到,不一定非要從一張過去的票據那裏來。我決定原諒我的朋友。於是,我從心裏原諒了他。我真心的不再考慮這筆債務;我不需要這筆錢,我也不需要維護這個權利。

大約是在那件事的9年以後,我的朋友給我發了一封Email,說他還記得他欠我的那筆賬。他解釋說,他近年來很困難,搬了家,並正在努力成為一個職業演說家。他還說想恢複我們之間的老朋友的關係。

我寫了一封短簽告訴他:我們的朋友關係已經恢複。我還告訴他,他可以隻需支付原來所欠款項的很小一部分(我記得大約是20%),就算結帳了。他也同意了這個主意。

不過他仍然沒有立刻寄來支票。我再次收到他的來信,又是幾個月以後的事了。他這次仍然隻是在電子郵件中解釋他當前的境況。

我依然保持平靜。我知道我會得到我的錢的——隻是不一定從他那裏。宇宙——不管你怎麽稱呼那個遠比你強大得多的力量——會保證我的錢一定會到我的手裏,隻要我和宇宙的潮汐保持同步。保持心靈的寧靜就是和宇宙的潮汐同步的一個好方法。

正如我在本章開頭告訴你的那樣:我的支票今天到了。

我不知道我的老朋友在寫這張支票的時候是什麽樣的心情。我希望他是懷著滿心的歡喜來寫的,因為如果是這樣的話,他也會激活宇宙的‘財富吸引’定律。

當我寫一張500美元的支票給我的兄弟,以支付他20年前對我的幫助的時候,我的心情是無比的高興,因為我終於可以償還我的債務了。寫支票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像一個富有的國王。他給我帶來的心靈的寧靜,比100萬美元還更有價值。

我將這種寧靜的感覺——你也可以稱之為“仁恕之心”——叫做財富的後門秘密。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因為有人欠了你的錢而感到惱怒?或者,因為你欠了別人的錢而惱火?

讓這些負麵的情緒都消失吧!告訴自己,要清醒地認識宇宙所能夠給你的,而不是你的朋友所能給你的。金錢不是來自他們,隻是通過他們來到你的。

一旦你消除了所有這些負麵情緒,你就可以自由的收獲了。

 


警惕:大陷阱
 

催生這部書的那篇文章題為《曆史上最偉大的賺錢秘決》,也就是本書第一章的一個較短一些的版本。

這篇文章變得如此流行以至於它在Internet上被傳給成千的人閱讀。電子報(Ezine)的發布者們將它放到電子報上發送給他們的訂閱者;網站站長們把這篇文章放到 自己的網站上;數十個讀者寫信給我,稱讚這篇文章和我的工作。

但也有一些來信比較奇怪——他們是向我要錢的。

很顯然,他們也讀了我的文章,然後推論出我是一個有錢人,並樂於向任何問我要錢的人布施。於是他們就寫信向我要錢。

問題在於,這並不是那篇文章所說的“吸引財富的偉大秘密”;我 也從來沒有這樣寫過,“向別人要錢,你就會富裕”。相反的,我傳達的是這樣一個信息:“在你心靈得到滋養的地方布施金錢,你就會激活吸引金錢的宇宙公理”。

我回信給每一個要錢的人,向他們解釋這個概念。

他們之中沒有任何一個人再回信。

我把這段故事寫出來,是基於如下兩個理由:

不要乞求金錢。乞求不能帶來富裕。看看路邊的乞丐就知道了。他們的生活並不是你向往的富足的生活。在最好的情形下,他們的生活也隻能說是“過得去”而已。你也可以觀察一下那些募款的人,他們實際上也是在“乞求”,雖然他們從來不承認這一點;而且他們也從來不象是已經 很“富足”了的樣子。難道這些還不足以給你一些提示嗎?
不要為了得到富足而施給乞丐金錢。注意:我沒有說“不要幫助那些貧窮的人”,雖然你能幫他們多少也很成問題;我要說的是,不要因為有人向你乞求,而同時你希望把你的布施行為變成打開宇宙豐饒寶庫的鑰匙,然後懷著這樣的心去布施。我認為:基於“義務”或“責任感”的布施,是一個大陷阱。
(譯者注:正是基於這樣的理由,本書作者拒絕向來信乞求的人布施;依據佛教的道理來看,這 種簡單的處理方法,並不是最為智慧的方法。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不住相布施”,也就是說,根本不去分別受施者的具體情況和可能的回報。如果你不能做到“不住相”布施,那麽,作者的這種方法 卻也不失為一種簡易的解決方案,因為不適當的布施也可能導致不良的後果。所以,對一般人來說,更為仔細的分析乞者的背景,或許更為妥當。)

這也是我質疑為教會募捐人員的一個主要問題,因為他們在向公眾募集資金的時候,理由無外乎兩個:(a)教會需要這些錢;(b)聖經上要求這樣做。

這兩個理由可能都是真實的。但是,如果一個人在布施的時候,沒有帶著一顆喜悅幸福的心,那麽很可能並不能獲得我們在這裏所說的“多倍回報”。

因此,想要判斷是否應該捐獻金錢,可以問自己已如下的簡單問題:

你主要是從哪裏獲得你的喜悅?

如果你還想得到更清晰的界定,或者想使用更多的問題來幫助你判斷應在何處布施金錢,可以再試試下列問題:

在什麽地方可以提醒你意識到你自己的神性?

什麽地方會激勵你追求自己的夢想?

是誰讓你感到活著是一種幸福?

不管你的答案具體是什麽,那就是你應該布施金錢的地方。



我的坦白
OK,我坦白。

我以前確實不太相信“布施金錢就會獲得金錢”這樣的說法。

這種說法簡直就像是一種欺詐,是那些想從我這裏得到錢的人編造出來的一種蒙騙我的方法。

哼!我可比他們想象的要聰明得多。

我決定親自實驗一下,但我不會傻乎乎的去布施金錢——我要布施書。

對,書!我有大量的書。我作為“新時代”記者和書評作者已經有多年了,我收集了大量的書,遠遠超出我自己的需要。為什麽不送出去一些呢?

我對當時的這個決定還記憶猶新。那時我在休斯敦的家裏,躺在床上,思考著如何才能致富。

記得當時我是這樣想的:“如果以書來衡量的話,我可以成為美國最富有的人”。

就是在這樣的一瞬間,我決定用我的書來測試一下“布施公理”。

幾天後,我召集了幾個朋友,讓他們來挑書。當然,我並沒有讓他們隨意的在我所有的藏書中挑選,而隻是有選擇性拿出幾摞,讓他們從這幾摞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書。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隻要我有機會演講,我就會實施我的送書行動。而且,我發現,這是一個極好的吸引大家注意力的方法。不論什麽時候,隻要我看到有人走神了,我就會宣布:下一個向我提問的人可以獲得一本免費贈書。於是屋裏所有的人立刻 振奮起來。

後來我搬到了我現在住的這個鄉間別墅。我在車庫裏放了大約25箱書,然後開了一個喬遷慶宴,邀請朋友們來聚會。我告訴大家,在他們離開之前,他們可以到車庫裏任意挑選自己喜愛的書。每個人都去挑了。有一個人甚至因為挑的書太多,以至於需要用一個手推車來幫他 把書運到自己的車上。

那麽我的這個“書本大贈送”行動的結果是什麽呢?

自從我在休斯敦決定開始“贈書以得書”的實踐以來,我總是有足夠的書。

現在,我的個人藏書,在營銷學和哲學方麵,是全世界最大的藏書之一。

不論什麽時候有客人到訪,他們總是要來看我的藏書,並都為此而感到震驚。

他們不理解的是:

書總是不斷的“來到”我這裏,因為我總是不斷的在把書贈出去。

我已經激活了偉大的“布施定律”,隻不過這次隻是關於書的。

現在我知道了,布施金錢可以獲得金錢。作為這種實踐的結果,我擁有的金錢遠遠比我在休斯敦時候多得多。

但在當時,因為我害怕失去金錢,緊緊地攥著自己的鈔票,我能布施的隻有書。

聽好了,這就是你要學的:想要什麽你就布施什麽。


一個布施了3千萬的偉人
 

我剛剛得知,一個著名的、風趣而富有人格魅力的美國慈善家去世了。

我一直很喜歡他的書,《對月祈願:知道如何求,才能得到的秘密》。

他的名字叫 Percy Ross,也許你聽說過他。Ross向各種各樣的公益和慈善組織捐獻了超過3000萬美元的資金。他還是一個聯合報紙專欄《千恩萬謝》的作家,17年裏一直向國內大約800家報紙提供稿件。這個專欄主要包括各地人士寫信給他向他求助的信件;非常有吸引力。

之所以這個專欄非常有吸引力,是因為 Ross 有一種天賦,他可以直接看穿寫信來的人——隻需要閱讀他們的來信,Ross 就可以知道他們是否誠實、或懶惰、或僅僅是在乞討。而他也總是運用他的智慧去回複——有時候還附帶一張支票。他平均每星期給出120張支票。

17年裏,他總共給出大約3000萬元。

事實是,Ross 在剛開始的時候,隻有200萬元!

你從中看到了“布施定律”的運作實例了吧?

Ross 從200萬美元的最初基金開始。你也許沒有這麽多錢,但道理是一樣的。17年裏 Ross 總共布施了3000萬!

再一次,我們發現,布施確實導致獲得。

想一想,你有沒有經曆過這樣的事:你被請求為一個項目捐款,但你卻看著癟癟的銀行帳號,在是否布施的猶豫不決中痛苦折磨?很多人告訴我,他們都經曆過類似的情景,但一旦下定決心做出捐獻後,他們會很驚訝的發現,很快就會有一筆資金會從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來到麵前,彌補上他們剛剛給出的那筆錢。

真實的情況是:如果你緊緊抓住你的錢,你可能反而有失去它的危險;相反地,如果你堅信,美好的事物總是流向樂於無條件地布施者,你就總會有足夠的資金來滿足你的需要。

Percy Ross 證明了這一點。他從200萬美元開始他的慈善之路,但在17年的曆程中,卻捐獻了3000萬元!

我想念 Percy Ross。

但現在你可以成為另一個 Percy Ross。


什麽是真正的布施,或,

你是否有一個“精神等式”?
 

我剛剛和我的一個親愛的朋友,Dr. Paul Hartunian 通過電話;Paul Hartunian 博士是一個新聞天才,慈善家和一個真誠的愛狗者。

我問 Paul 關於布施的看法,以及布施如何影響他自己的生活和事業。他的回答令我大開眼界。

“很多人都有一個‘布施等式’,”他說,“他們布施出去一些錢,然後等著這些錢變成原來的十倍再回來。對我來說,這不是真正的布施。”

這真是一個令我震驚的論斷。

“那什麽才是真正的布施呢?”我問。

“我認為,真正的布施是不為人知的,”Paul 解釋說。“如果有人布施給一個基金會100萬美元,因為該基金會將建設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大廈,那麽這就不是布施,這是交易。”

Paul 說的很有道理。

我記得有人曾經給我來電子郵件,問我,當他們想幫助自己的朋友並布施金錢的時候,這位朋友卻謝絕了他。他們問我遇到這樣的情況應該如何處理。我當時想:為什麽你要讓你的朋友知道,他得到的金錢資助是來自於你的呢?為什麽你不能悄悄的去布施呢?

Paul 繼續為我說了一些更為有意思的事。

“我認為,布施的秘密就在於,你要完全不去想你的布施是否能獲得回報。”他解釋道。“一旦你這樣做了,你就和宇宙的潮流一致了。”

啊!對了!

這就是秘密!

布施而不期待回報 —— 布施因為你的心催促著你 —— 布施,因為你樂於布施 —— 而你就會進入生命之流。

“我要說的是:也許這個宇宙會處理所有的其他事情的,”Paul 告訴我。“我的一生都蒙佑護,但我並不是以布施來換取佑護。宇宙自然會照顧我的。”

我非常喜愛 Paul Hartunian 的這番道理。它給了我一個關於布施的實際的、清醒的理解。

“有些人以布施而聞名,這沒有什麽不對,”他說,“但是如果你是為了出名,或者是為了十倍的回報,那你就不是在布施,你是在‘算計’。”

Paul 實踐了他自己的理論。2002年聖誕節的時候,他給我來了一封Email,問我是否有一些有關精神修養領域的材料,可以提供給他的電子通訊的讀者們閱讀。他說他以前經常給讀者們各種公眾信息和賺錢建議,現在他想提供一些精神領域的東西。

我建議他讓他的讀者們看看我的排行第一的暢銷書——《精神營銷》的電子版本。我告訴他,任何人都可以在線閱讀:http://www.mrfire.com/spirit

Paul 告知他的讀者這一消息——他真是慷慨,因為他從中沒有賺到一分錢,也不會因為這個推薦獲得任何利益。他隻是布施。

這個事件的妙處在於:Paul 的電油ㄑ隊寫笤?6,000讀者。這意味著他的禮物(當然也是我的禮物)會觸及這麽多的生命。Paul 發自內心的布施,我也是發自內心的布施,這些布施將會獲得如何的回報,沒有人知道 —— 也許隻有宇宙知道。

你布施了嗎?


--------------------------------------------------------------------------------

“富足的定律(其第一行動是布施),來自人的心靈深處,以至於我們很難衡量和算計其數量和結果... 我們必須布施而不期待回報。”

-- Ernest C. Wilson, 《偉大的醫師》

 
讓我看看錢!
 

是不是隻有我才真正看過電影《甜心先生》(或稱《征服情海》,英文名稱Jerry McGuire)?

那位熱門影星 Tom Cruise 讓所有的人都學會了這句著名的台詞:“讓我看看錢!”

在《甜心先生》發行後的一年裏,我實際上並沒有去看過這個電影,因為我以為這部電影描述的無非是“貪婪”,因為,每個看過的人,都會我笑著重複那句台詞——“讓我看看錢!”——就好像這是一句每個人都要念的咒語。我對此並不感興趣。

直到有一天,Nerissa 和我在看電視的時候,碰巧 Jerry McGuire 出現在熒光屏上。於是我們也就順便坐下看了一遍。

我很吃驚——這部電影不是在講“貪婪”。不錯,Jerry 來自一個渴望金錢的地方,但他很快認識到,“貪婪”這種思維狀態是不對的。

貪婪是外向的。

貪婪是一條死胡同。

貪婪導致精神的貧乏。

Jerry, 這個體育經紀人,認識到了激情的力量。當他開始真正地去關心他的客戶,去尋求和激活他所代理的那個唯一的運動員(這位運動員也同樣以愛心回報)的時候,他才開始真正的品嚐成功的滋味,體驗真正的幸福。

這句“讓我看看錢!”確實是一句很容易讓人記住的台詞。它在電影中被出色的演繹,並頻繁的重複著,伴隨著歡快的情緒和難忘的場景,你會不由自主地記住它。

但這並不是這部電影所要講述的中心——起碼對我來說不是。這部電影講述的是“讓我看看你的心”,不是你的錢。

布施亦如此。

如果你為錢而布施,那不是布施,而是交易。

這就是“讓我看看錢”與“讓我看看你的心”直接的差別。

宇宙會響應你的心,不會響應你的錢。錢隻是一個符號。

發自內心的去布施。

當你這樣布施的時候,宇宙會很快的並以令你驚訝的方式“讓你看看錢!”

但不要為了獲得而布施。不要用布施來和宇宙討價還價。

要為布施而布施。

譯者附注:在布施之中,慈悲、博愛、仁恕之心是最重要的。但我希望說明的一點是:為了財富而布施,雖然並不是最為有效的獲得財富的方式,但也不是一種無效的作為,隻是“效率不高”而已 —— 財富的布施必將導致更多的財富的獲得,這是鐵的定律。佛經上說:財布施者得財富,法布施者得智慧,無畏布施者得壽命。

同時,就世俗意義來說,“財富”也不應該是人生的深層目標,因為擁有財富的目的,還是為了使用這些財富,特別是智慧的使用它們,而不是像守財奴一樣隻是為了“保有”它們。正像一位最終成為富翁的人的願望那樣:“願我可以將我收入的90%布施出去”!


曆史上最偉大的賺錢秘密(9)--轉載最偉大的精神療法
 

請允許我向你介紹一下“布施原理”的工作機製。

我專門上網為您製作了這個簡短的“精神心靈療法”。您可以使用同樣的表格製作更符合您個人情況的表單。參見 http://www.wmop.org/Smt.htm

(譯者附注:由於網站更新,該網頁已經不存在。原網站已經發展成為“宗教科學聯合教堂”,非常吸引人的,您可以看看。)

所謂“精神心靈療法”,或稱“正向祈禱”,是“...對靈魂的全知、全能、遍在的認知,及人性與靈魂的統一的實現...”(Ernest Holmes, 《心靈科學》教科書第149頁)。

這個定義或許過於艱深,超過了你我的理解能力,所以我們還是將“精神心靈療法”看成是“一種與‘無限’相協調的公式”。或者稱之為“魔力”,稱之為“警醒”,稱之為“幸運符咒”...都無關緊要的。

“這種療法並不是試圖要你相信某種不真實的東西;相反的,它基於真實”,Robert Bitzer 在他的著名的《Robert Bitzer 文集》中寫道,“它要做的,是改變你的信念,從而使你能夠接受真理”。

換句話說,該療法提醒你那些已經存在的事實。例如,“布施公理”就是一個已經存在的事實。它是真實的;該療法隻是告訴你這一點。

你可以在清晨、晚上對自己念誦下麵的句子;可以大聲,也可以默念。最重要的是,當你布施金錢的時候,要念誦這些句子(或你自己編寫的類似句子):

“我知道,宇宙中有一個蘊含無窮能量的體係;我是彼的一分子,彼充滿於我、我被彼包圍。我們都和它聯係在一起、在它裏麵、由它組成。通過它,我和你聯係在一起,也和所有其他人聯係在一起,我們是由彼支撐的一體。當我向這個能量係統布施的時候,它也將會善意的回報於我,該回報將增殖和放大,因為這個係統的本性就是生長和擴展。我對此現實、對我所擁有的禮物、我正在接受和將會接受的回報充滿感激。我相信這個過程必將對我展現,就像它對所有人一樣,隻要我們使用布施來激活。就是這樣。彼實如此。”


--------------------------------------------------------------------------------

和我們以前所說的一樣,你在念誦這些句子時的感覺是最重要的。情感激活天理。

所以,感受快樂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